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張依蘋文集《哭泣的雨林》
作者:張依蘋
ISBN:978-983-2812-31-9
售價:RM32
出版:2008年7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小說、散文、新詩和劇本的合集,記載著作者張依蘋的成長。這是一本馬來西亞的華文書,也是一本婆羅洲之書。多篇作品圍繞有關身份的話題,關於在馬來西亞環境裏做華裔馬來西亞人、或者海外華人,以及作為婆羅洲島,那片特殊大地的孩子,在最親近雨林的地方誕生。
而因此﹐這本書的聲音是海洋和叢林的聲音。張依蘋的詩化文章告訴我們關於整片大地,關於情感,關於哭泣,關於為生命而戰的記憶,以及,對家園無盡的追尋。
作者簡介:
張依蘋,馬來西亞詩巫人,在南中國海的東邊﹐枕在北婆羅洲海馬形土地的腹部長大。
序言:二○○八年三月一日,波恩 顧彬
初次見到張依蘋是甚麼時候,我已經無從追溯。我只記得,那是我位在波恩Alter Zoll(古代海關)的辦公室。她來拜訪我,要在我指導之下撰寫以《里爾克與中國現代詩》為題的博士論文。
一個年輕的少女,我心裏這麼想。她年輕的形象,她發亮的眼睛,她的熱切和積極,看起來比我四個孩子中的長子年少很多。然而,今天我知道了,假如我是她的父親,她可能是我的大孩子。為何我這麼說呢?留存年輕,並且不變得僵硬麻木,是不容易的。在她的年齡,我已經如維也納人說的,被生活“折磨”(angefressen),因此有了許多人生歷練。憂鬱是我的宗教,從過去到現在。就這方面,她的《哭泣的雨林》與我契合。抑或,也許她根
本就是在描述我,頻頻懷舊耽溺過往?維也納作曲家康果(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897-1957)在他的歌劇《死城》(1920)裏,提到“過往人事的教堂”(Kirche des
Gewesenen),那就是,所有的愛都會死亡,而我們,倖存者,在她的墳墓矗立一座教堂。
一九八八年夏天,在新加坡歌德學院進行了主題“華文文學聯邦”的國際研討會,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國人民共和國、(前)殖民地香港、澳門,以及(當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以外的中國文學。與會學者和作家當中,也有來自馬來西亞的代表以中文撰寫及發表論文。然而,這回卻是我初次,如維也納人說的,“帶著理解”,閱讀一部寄自吉隆坡的文學作品。
此書作者多方面與我驚人地相似。或者我更應該說,我在多方面與她相似?她和我一樣是運動員,一樣是基督徒,一樣是知識分子,一樣是翻譯者,一樣是作家,一樣是評論者和編者。她在作品裏悲傷,和我一樣。
而在生活中呢?在那裏,她是快樂的,與我很不一樣。那麼,為何我仍然為她童年、中學、大學生涯的記憶立序?
她有一種當代中國文學裏少見的微小聲音。它可能是小說、散文、小品、劇本、詩,也可能是日常生活、大自然、家、愛,張依蘋散發光芒的純淨語言,我只在冰心作品中見過。簡單的事物,每天的生活,那麼悲傷,那麼快
樂,那是她的世界,與此同時,極為平靜,極為真實。這一切根本無法納入夏志清所謂現代中文作者的主要特質,即“感時憂國”(obsession with China) 現象。
毋寧說張依蘋是居住在過往和語言裏。這使她那麼年輕,也使她的作品是那麼安靜。因為,在我們的傷悲裏,我們渴望已逝以及不再重現的一切。就此而言,我們只是見證自身的消逝。對此,張依蘋提交了證詞,我們當中的感傷者會喜歡。然而,那些被判決永久歡樂的人,將會提出他們的懷疑論:過去我們也許屢遭挫折,我們最好忘了這一切,只去思想我們未來的勝利!
張依蘋言說稍縱即逝的那些。所有偉大的文學都談論這些。勝利不屬於她和我。也因此,《哭泣的雨林》是那麼悲傷!
[ 點閱次數:91876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