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讲评者的道德 ◎ 劉育龍
转眼间,七月已降临,工作变得日益忙碌,偏偏自己在之前应允担任留台联总所主办的文学研讨会的其中一位论文讲评人,负责评析本地文学评论家张光达分量十足的大作( 全文约有两万三千字,说是“大作”可丝毫没有夸张的意味 ),然后在研讨会当天作口头报告。
这么沉重又重要的一门功课压在心头上,开始时还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它的重量,经过三番四次的催稿后( 这可是身为编辑的我的拿手本领 ),论文总算拿到手了。略读之下,发现这是一篇架构非常庞大、内容也相当复杂的作品,讲评人必须切切实实地大量收集和阅读许多相关的资料和作品,再对论文做出精细的分析和深入的解读,才有可能做出持平又恰如其分的回应。
然而,要做到这几件事的先决条件就是得有充裕的时间,偏偏时间这种东西是那时的我最缺乏的,最后只好忙里偷“时”,缩短与周公下棋的时间,一天做一丁点地断断续续去进行。
写稿的时间不足够这个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另外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在研讨会上安排专人讲评作家学者的论文这种做法,在国外也许是平常的事,在我国却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讲评的内容要求和格式是如何的,完全没有先例可依循。我和其他几位讲评人交流意见,大家都理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讲评者和被讲评者同台演出,赞美的话还容易说,若得批评论文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可就不容易拿捏准话语的分寸了。说得太蜻蜓点水,对方可能只闻其一,收不到其二;说得太重,又担心对方难以接受,一气之下反而沦为意气之争。
无论如何,讲评别人的文章总免不了有褒有贬,只要自己月旦得有根有据有道理,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倒是次要的事了,这是讲评者该有的勇气,更是讲评者该有的道德。
2005年7月11日完稿
[ 點閱次數:65507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