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第一次聽說有那麼一間海南沙爹屋,是去年我在水仙門一家逾80年歷史的潮州餅家做田調時,與老板娘閒聊談起的。
起初,我們的話題都圍繞在這80年歲月的製餅點滴。從潮州餅食到福建禮餅,從飲食傳統的保存到逐漸流失,從早年樸實平靜的古城生活到現在不知所為的旅遊導向,老板娘似乎感慨不已,一再強調她童年時候在水仙門的自在時光。
水仙門,當然也成為我們交談的內容。據我瞭解,水仙門在馬六甲及新加坡各有一處;古城水仙門是一條通往沿河板底路的巷衢小街,官方名稱為Jalan Lekiu,而獅城水仙門則指新加坡河畔由橋北路、禧街、諧街和哥里門街四條街道所圍成的商業地區。
如果就史地考量,不難看出兩者均屬臨河之地,都以福建移民居多。在福建原鄉的泉州,自宋代起便在水門巷地方(舊稱水仙門)設置市舶司(即古代的海關),作為海船靠岸驗關及卸貨之用途,而附近則有水仙宮一座,供奉著海上守護神――水仙尊王。如此參考比照,不禁讓我聯想早年星馬兩地的水仙門,是否因為臨河及設有關卡的緣故,或是那裡曾有座水仙宮甚麼的,所以才會教福建先輩們觸景懷鄉,命此地名。當然,這都不屬於我最感興趣的部份,就留待有心人去考證了!
老板娘卻說,現在似乎沒人會去在意這條街為何叫水仙門啦!倒是她母親曾經說過,在5,60(?)年前於街口地方有座漂亮牌樓,牌樓底下有些梳起不嫁的媽姐在賣水仙花,所以大家才把這一帶稱為水仙門!
驚訝一陣。老板娘見我興緻勃勃的不斷追問,似乎感受到這類“傳說”的魅力所在;話題一轉,於是問我有沒聽說過附近曾經有間海南沙爹屋?住著如七十二家房客似地全是海南同鄉,白天各自到不同地方開檔賣沙爹,晚上則住在同一屋簷下,不分你我。
現在還在嗎?早就各分西東了!
印象鮮明,一提到古城海南沙爹,肯定許多人會跟我一樣,馬上聯想起雞場街尾那一幕白煙飄緲的街景;當然,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甚至更久遠的90年代初期,有一兩年時間我常到馬六甲作古蹟紀錄,新味香那沿街燒烤沙爹的香味,便成了旅程中無法磨滅的嗅覺記憶。
那時候,我對食物沒有過多熱情,倒是“海南”兩字讓我墜入無窮想像。心想已是根深柢固的馬來沙爹,怎麼會跟海南人扯上關係呢?但那疑惑卻稍縱即逝,當我吃到又是豬肉又是粉腸的沙爹時,我想那就是答案吧!
海南沙爹,廣義就是別州的華人沙爹,以前標榜“海南”,現在卻以“華人”自居;與馬來版本差異之處當然就是可以吃到豬肉。其實調味最能看出兩種民族的味覺喜好不同,華人沙爹尤其古城海南人做的,在醃肉手法上捨糖取鹹,與一般馬來人偏甜的習慣截然不同;此外,沾醬更是精彩所在,同樣的花生香料醬底,海南人卻加進黃梨及一種類似小楊桃稱為Belimbing的酸果,甜鹹間微微的清香酸味,中和了馬來版本給人濃膩死甜的印象,讓味蕾有呼吸的餘地。
幾年前重遊古城,文化包裝(?)後的雞場街顯然面目全非,走到街尾,新味香已不知去向。
反正我這回有三天時間在古城閒逛,就暫且放下新味香這“線索“,先去尋訪印象中其他攤檔。首先想到的,就是下午時間在估俚街口隆安茶室裡擺攤的海南沙爹,十多年舊識,對其粉腸沙爹至今仍念念不忘。
向老板娘打聽“沙爹屋”一事,半百婦女笑著說:我就是在那間屋裡出世的第三代啊!
據她回憶,以前沙爹屋隔了19間房,住著多戶人家,都是來自海南瓊海的同鄉。早年一起落籍南洋,在古城學做沙爹及賣海南雞飯維生,到了1988年才各自“成家”;而她就是新味香現任老板的堂姐(也正因為老板娘指路,我這回才終於在Kota Laksamana找到久違的新味香),另個堂弟則在培德學校對面開了間祥記。
傍晚,我終於在打金街找到傳說中的海南沙爹屋(現在已變成三友工業有限公司)。
回頭一看,才發現正好對著吉寧回教堂門口,隔著窄窄的街靠得那麼近;一轉神,彷彿聽到背後傳來一陣海南鄉音,穿越時空從屋裡走了出來。
接著便聽到從擴音器傳出晚禱的高音。
隆安茶室(海南沙爹)
創始年 : 1980
地址 : Lorong Hang Jebat 吉寧街/ Jalan Kg Kuli估俚街交界
營業時間 : 2:00 pm – 5:00 pm新味香沙爹屋
創始年 : 1940年代
地址 : 50/50A Jln Kota Laksamana 1/1, Melaka
營業時間 : 11:00 am – 9:00 pm (星期二休息)
有關馬六甲美食的延伸閱讀:
[ 點閱次數:27295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