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元年︱ No such thing.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在木焱的母校拍的這張照片﹐有一種智者出土的感覺。當然﹐這位智者一直都在地球表面﹐而且為政治服務了兩千年。米卡剛提起的武漢大帝﹐獨尊儒術﹐“自此,經由政治效應,儒學一躍登上中國學術思想主流的時代,也操控了兩千年中國歷史的基本方向。”
如果儒家思想是我們思考體系的一部份﹐那麼我們就很難去分析﹐到底我們的哪一部份是儒家的﹐哪一部份是其他的。它的麻煩之處可能就好像﹐我們安裝了微軟視窗這個一統天下的系統﹐然後用微軟的方式檢查並處理系統面對的問題﹐而如果我們只是一般的使用者﹐我們就無法想像其他和微軟不同的視窗和使用方式。除非我們熟悉背後的程式語言。
是否﹐只有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才得以比較和取舍不同的思想體系﹖廣大的群眾﹐作為使用者﹐只能成為永遠的信徒﹖這中間還有政治的干涉和篩選。
對政治人物而言﹐如果沒有學者作為顧問﹐提供政綱的框架﹐那麼大家都要一起失業﹐那是歷久不衰的合作模式。真的有所謂學術和朝廷的抗爭嗎﹖接近朝廷的學者﹐大概也已經想好如何說服朝廷﹐大家都要吃飯。近年來在馬來西亞的演變﹐除了學者帶頭草擬政策﹐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家(而且都通曉政策語言)﹐為了商業利益﹐想盡辦法進入政策草擬的顧問團﹐也是為了爭一口飯。
群眾的問題是﹐大家都不時在盼望救星﹑智者降臨﹐充滿了無力感﹐甚至我們可能希望兩千年前的文明光輝重返﹐地球上幾個地方幾乎有智者出生﹐按照倪匡的講法﹐可能和外星智慧有關。那麼﹐這片土地可能還有的問題是﹐我們習慣了二十多年來的強人政治領導(而且是每天都堅持要上報紙頭條的強人﹐每天給人們帶來話題和希望)﹐一旦出現了弱勢的領導層﹐大家就開始覺得希望落空。大家習慣把希望放在一個人身上﹐一個可能成為救星的人身上﹐而不是一個健全的制度上面。大家集體失去了自救的能力而慌張起來﹐然後呼喚龍應臺過來放火﹐而沒有看到龍應臺談論的制度的重要性。
[ 點閱次數:4836 ]
走在文字的前面,思想的左邊。這樣就好了。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