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元年

No such thing.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窄縫中的華文創作?  ◎  嘉仁
冷庫 。十四區 2007-02-12 20:32:23
Bookmark and Share

大家的動力(是翎龍所說的初衷﹖)來自哪裡﹖

羅羅說﹕國外很多學者都對馬華異軍突起的崛起充滿很大的興趣(從早期的方娥真溫瑞安李永平……一直到近年的龔萬輝陳志鴻在台出版)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會讓窄縫中的華文創作可以跟純中文語境中一爭長短?

老聯利問﹕想了解一下你怎麼會用「窄縫」這字眼?

把大家的互動搬上臺面了。

[ 點閱次數:5163 ]

18 則回應

既然被聯利及嘉仁(你竟擺我上桌……)點名了,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窄縫」或許不甚形象?

有人說馬來西亞華人現還是汲汲營營地謀生,這當然無可厚非。管仲曰「衣食足,則知榮辱。」民以食為天,何時何地,都是一樣的。

所以從目前的華人人口結構中,扣除不讀書、不買書(或報紙)的,及英文為母語的……真不知國內1刷的「純」文學書可以銷售幾本(大眾書局的馬華專櫃常是小貓幾隻在徘徊……)? 身邊的朋友多久沒有買票去電影院(國內盜版的太便宜)?無怪乎《功夫》裡鱷魚幫的老大說:「我搞什麼都好,就是不搞電影。你看星期天的電影院一個人都沒有!(呵~看來是周星星在反諷)」

大馬閱讀風氣不盛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平均1年閱讀2本書(是比幾年前的平均1人2頁好很多了……)華文在國內畢竟不是「國語」,日常語言的溝通中有人可能精通2種以上(聽說語言對創作利弊參半……),加上大馬所有非巫文創作都不被納入「國家」文學機制內……;而文學密度的疏少,2年才出現一次的獎訊十個手指好像可以算完?(怪不得有人跟我說在國內寫書法比爬格子的幸運多了……)發表園地的縮減(一星期一至兩次的副刊園地)及委縮(蕉風也從以前的每月一期變成半年一期……)不知國內還有什麼刊物有接受稿件?

文藝鑑賞水平的落差(曾聽有人說國內為了遷就大部分人的水平最好的遣詞用字是連巴剎小販、德士司機等凡夫走卒都一看就懂;那種勞心費力的「純/貴族」文學只提供少數人評論的少寫為妙?)文學活動的稀少(除了沙龍,還有什麼聲譽卓著的活動在進行著我不清楚?)國內多少年沒有或有幾個雅俗共賞的常年性文藝營?(以台灣的印刻及聯文為例,他們能繼續營運的一部分訂戶是來自文藝營)身邊還有多少人是抱持著文學創作是你家大事,跟我無關!(這要達到全民寫作的願望不知在宏願幾年可以實現?)但若以為拿起筆就認定自己是文人,那國內的寫作人會比海裡的甘榜魚還要多,但不是這樣「窄縫」中看世界的吧?!(有些論調是溯自〈大馬政府將購本地作家著作助維生〉回金倫的留言)

本地的華文創作只能自立自強自寫自銷了,在「窄縫」中求取一點寫作的時間及稿費(太多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來不及發光就被生活的齒輪硬生生壓扁了……)

唉,「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匆匆留言,請不要用雞蛋丟我的臉。
羅羅 [訪客] 2007-02-12 @ 22:51

我想,雞蛋是用以療傷的。

你用了華文創作這麼的字眼讓我想起不久前在新大看老蕉風時,看到陳老献等人的小說或詩都有很大的震撼。後來想想,怎麼後來的創作反而沒有了這種水準。
照理說我們之前所謂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可以看的讀物有香港的,有台灣的,有大陸的,無論是視野或參照都比台灣對大陸、大陸對台灣的交流或溝通強,我們應該看得更多更好,怎麼後來會是這種「窄縫」呢?
你看人家以前人間詩社張生沙生的詩,再看看後來的嘉仁翎龍他們的,他們如果是所謂的現代主義或什麼的,那後來者似乎就少了那種「文學態度」了。
(文學態度和米卡討論過了,可向他詢問。)

(有空再談「立錐無地」吧。)
老聯利 [訪客] 2007-02-12 @ 23:24
好吧,我說得火一點。
現在寫作人的「文學」只是一個選項,而非一個括弧。(嘉仁想看火力提高的戰局。)

羅先生:
我們各自討論的不是同一個點。
抱歉。
但可以再談的,是吧?
老聯利 [訪客] 2007-02-12 @ 23:51
寫作應是文學的根本?
在創作中才是一個選項(包括電影繪畫……)?

呵,我也覺得彼此針對的論點不同。
你所言較為作者的內省及創作意識;而我談及是整體外在環境。不過沒有關係,又有誰在乎呢?咦,你還沒有離開大荒啊(我以為你跟嘉仁一起回家了)?
另外介紹一部最近火紅的動畫給您《花田少年史》由日本狂銷90萬冊的漫畫改編,且剛推出真人電影版(嘉仁叫您寫次文化......)!
羅羅 [訪客] 2007-02-13 @ 00:12
花田在台時就看過了。
因不是很喜歡,就沒去收。

格都沒格了,還寫個鬼。
你叫米卡出來,他貼一篇我就貼一篇。
哈。真是夠了。
近期會上山採藥去了。(這是嘉仁給的說法)
老聯利 [訪客] 2007-02-13 @ 00:25
那個傢伙不方便上網
不然怎麼可能不見她在msn上?

嘉仁叫您寫的是書哦!
馬來西亞好像還沒有這樣主題的書
上山採藥在這裡是一種洗面霜(笑)
(不過不要在這聊天為好 怕惹人閒話)
(之前留言版好像才被說過......)
羅羅 [訪客] 2007-02-13 @ 00:45
我用過那牌子的洗面霜哦。


(我們又不是情侶,惹什麼閒話呢?不明白說)
害怕的話,那就再見啦。
那很高興和你談天。
老聯利 [訪客] 2007-02-13 @ 00:57
那一定是你太少上來了
你看前面第4篇就知道了
已經有人很不爽訐譙這成了聊天室
(奇怪,為什麼我們要在乎呢?)

很高興跟你討論.


羅羅 [訪客] 2007-02-13 @ 01:32
很奇怪,為什麼用「我們」呢?
是你喊停的啊。
我還有很多話要和你談談的。

哦,明白了。
這是嘉仁的地盤。
不然移師你的地盤吧。
老聯利 [訪客] 2007-02-13 @ 01:50
不是地盤的問題
你看有人首頁的留言版前幾則就明白了

怕仁難做.
羅羅 [訪客] 2007-02-13 @ 02:21
哈同學﹐

我有幾個觀點﹕

我覺得有人部落還在實驗/適應部落這個載體。應對不同年齡層﹐不同閱歷者﹐對素質的要求是不同的。

你無需猜測半的情緒反應﹐無需牽扯他老婆。那好像我看到你的言論﹐就覺得可能是你太太或你丈夫的問題﹐導至你這樣那樣來說話。

我不認為一個人在他的部落裡聊天有何問題。部落客個別管理各自的部落。如果你不認同﹐你可以提出不同見解﹐你不能用小孩子來形容。那沒有解決你面對的困境。要知道任何人都有權發言。你更應該提出像方路那樣循循善誘的見解。

另﹐有素質的內容是要付費的。不要被免費的網絡資源寵壞。

嘉仁 [會員] ·

【有什麼問題嗎?仁都說我不認為一個人在他的部落裡聊天有何問題。部落客個別管理各自的部落。】

老聯利【換個方式灌水下去】 [訪客] 2007-02-13 @ 02:39
聽說最近有人要開會
討論相關事宜

等他們結果出來或許比較明朗
(你該不會還在大荒沒下班吧!)
羅羅 [訪客] 2007-02-13 @ 02:43

我沒上班,何來下班。
老板娘不在,借機器剪東西。
老聯利【換個方式灌水下去】 [訪客] 2007-02-13 @ 03:19
我要先休息(快感冒了)
下次再聊,關燈囉,88
羅 [訪客] 2007-02-13 @ 03:44
在座各位都是文學好手
何須妄自菲薄
雖然大前輩陳雪風撰文說
「我看不到馬華文學有碧海藍天」
然而本地寫作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借用前輩的話
如果面對批評者
能夠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這應是馬華文壇的幸事
葉惠 [訪客] 2007-02-13 @ 09:29
各位前辈大人,能否讨论一下通俗文学与马来西亚这样的课题?

不说好与不好,只是我不明白,为何国外的通俗文学能瓜分最大的市场,在马来西亚却成为非主流那样。写的人少,也极少被提起,被鼓励。中学生就是被鼓励走往纯文学的方向。这样限制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不是?

hmm....这是我的错觉吗?书局的销售其实还是以通俗文学为主?

希望能多做讨论。
那天晴 [訪客] · http://www.wretch.cc/blog/tatdayshine 2007-02-13 @ 12:59
葉姐:
我是同意陳先生的。
碧海藍天和我們談的窄縫其實是緊挨著的。
努力者當然是有的,但更渴望作品的呈現。
如那天在i咖啡談瓶頸時,那些作家們不是都花Ⅹ花Ⅹ的。
之前就跟嘉仁說:「好講不好聽的,其實你們都是擁有一整座山的人了,怎麼還去為了小小一個花園裡的一朵花「爭執」呢?」

那天晴:
也許你可以參考這一篇。
非主流的說法呢。許友彬先生可不認為吧。
也許可以向他討教。



【論文】馬華通俗文學普及化探析

〔魏月萍〕

緒言

自80年代起,台灣作家在創作方面嶄露兩種新興現象,一為修正純文學曲高和寡的型態,使文學走向更能投合大眾嗜好的路線,或把文學改編成電影。二為大眾文學的提倡,把大眾文學的範圍,從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擴大至推理、科幻等新的文學領域。 馬華文學讀者群,一向以港中台三地華文文學馬首是瞻(特別是台灣文學 ),視其為奶水滋養之源,所以在探討馬華通俗文學盛行這一現象,無法脫離這三地的文學發展機制與衍變,如何直接衝擊本地文學發展及讀者閱讀口味,尤其是台灣與香港“文學通俗化”演變過程,是馬華社會文學發展及閱讀口味走向的風向球。

馬華社會的通俗文學風潮,是在90年代末以異軍之恣態崛起,無論是本地創作風潮抑或外來文學,都傾向通俗性強的大眾文學。尤其是經由大眾傳播、書店或出版社刻意製造出來的明星作家、暢銷排行榜、十大作家及十大好書等,不斷在刺激並控制著讀者的味蕾。而在踏入2000年之際,專欄作者、時評作者或各專業領域人士出書現象蓬勃,夾議夾情的評論文章,或訴諸個人工作經驗的感性文章,或結合音樂與文學的另類文學形態,一再撞擊正統文學的邊界。何為“文學”?何為“作家”?仿佛都必須重新嚴格定義。

本文嘗試經由對馬華通俗文學盛行現象的把握,檢視大眾對通俗文學接納的社會、文化及心理因素 ,尤其是在消費社會形成當中,如何催化了後現代現象中 文學市場商品化體制的運作,窺視大眾文化如何在無意識中控制大眾的文學趣味。法蘭福克學派如霍克海默、洛文塔爾、馬庫色及阿多諾等人就一致認為大眾文化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供人消費,為市場而生產,以市場為目標 。但須說明的是,本文非采取純文學/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大眾文學二分法的架構,褒前貶後,而是藉以社會學方式,試圖揭露通俗文學風潮中隱含的“虛幻”與“偽飾”,如何借助商業價值轉換個人的閱讀消費慾望。究竟是怎麼樣的社會文化機制支撐通俗文學的長銷不墜 ?所以本文並不著重於文學本身內在形式的分析,而是擴大至文學外在的社會文化的意義。

一、純文學與通俗文學分際的模糊化

“通俗文學”意指大眾文學,為社會大眾所喜歡的文學作品,通常也正是中下層文化的具體呈現。它不藉以文類、作者階級來區分,而藉由作品與讀者反應來判斷。而“純文學”意旨嚴肅的文學作品,對思想深度、語言結構與審美觀尤為看重。這是兩者最簡略的分野。馬華社會向來缺乏嚴謹的專業概念,對待文學的態度亦是如此,我們缺乏對純文學與通俗文學進行嚴肅的思考與討論,或對這兩種不同文學載體進行判斷與鑒賞,藉以形構出其形式與精神內涵的差異,建立馬華文學的審美經驗,或進一步釐清文學走向大眾化及商品化的內在及外在因素。這不但造成“文學”面貌模糊不清,也使讀者的文學觀念過度的狹隘或單一化,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概念的“混合”(mixed),使一般讀者很難在文學欣賞層級上有所提升。

仔細反省,癥結乃在於社會對文學書寫要求不夠精細,馬華文學評論界前進步伐緩慢,無法在學理上起引導作用;大眾的文學欣賞能力也跳不出“容易消化”、“容易看得懂”低層次的要求 ,這種現象在以圖象為主的青少年身上尤為明顯。其次,馬華文壇消耗太多的心力在於爭取“馬華文學的詮釋權”。“斷奶”、“經典缺席”、“燒芭”論戰的相互扞挌,原有助於釐清個人的文學觀念、創作理念與模式,但可惜的是從文學論戰演變成文學謾罵,甚至在對話中進行人身攻擊,導致幾場文學激辯的餘波,最後卻是“破”多於“立”,從此馬華作家與旅台作家也有了分道揚鑣的意味 。不過以上“走調的論戰”雖少涉及文學實質問題,卻意外形成另一種社會意義,論者背後多隱藏各自的文學意識形態與美學信仰,劃分出世代文學觀的差異與分歧。

純文學與通俗文學是否應有清楚的分際仍存爭議,台灣著名小說家張大春與已逝小說家兼評論家林燿德曾力破對“嚴肅作家”與“通俗作家”作傳統二元分法。他們強調“反對歷來對於‘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割裂劃分,經典性正文實上和通俗正文一樣尋常,一樣受到既定的觀點和被放縱品味所操縱。”林燿德與孟樊合編了一本《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企圖顛覆大眾對文學的一貫思考。香港的梁秉鈞(筆名也斯)對香港文學的“雅”、“俗”,也有所謂“腳踏兩條船”之論,在高度商業化的香港,許多文人是一邊寫商品,一邊寫自己想寫的小說,展露的是另一種妥協心態。但他縱然“溶匯雅俗”,或有妥協,仍極力捍衛文學的立場,提醒說“寫出有所妥協然而水準不差的作品”。

反觀馬華文壇所生產的通俗文學,究竟是建基在怎麼樣的文學觀上?通俗文學作家是以怎樣的態度自己的文學,以及龐大的商業市場?梁秉鈞對香港通俗文學的研究,特別是李碧華的小說,透視出文學與市場的拉鋸,反思出通俗作家采取的社會姿態,通俗其實只是一種手段,值得我們思考。最令筆者擔心的是,我們的通俗作家,最初的立足點是在市場而非文學,甚至是“進口文學”,也一樣市場導向,“通俗”反客為主成為最一義的文學觀念,將轉化文學的意義及其具有的多重的內在指涉含義,讀者的口味成為最終的指向。

二、“專欄作者”與“作家”角色互為倒置

另一不可忽略的因素,各報章的文藝副刊、評論廣場,或一些休閑式的雜誌如《風采》、《婦女》等開闢大量的專欄,培養了大量的專欄作者,如Echo許慧珊、曾子曰、許友彬、施遠、悄凌等。這些專欄一般介於800至1000字以內,內容涉及政治、文學、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由於專欄眾多,文字競爭性強,一些專欄作家為吸引讀者,難免須在語言文字或內容多樣化,造就一種遊戲個性的消費文字,紛紛向大眾文學靠攏,形成如陳蝶所說“隨筆派通俗組” 。專欄作者長期盤踞副刊,累積了聲名後,就將專欄文字結集出版,所以不少專欄作者自然而然掛起“作家”名號,無真正文學著作的作家頃時“泛濫成災”。不少作家也受邀執寫專欄文章,但礙于報紙篇幅所限,只能朝輕薄短小方向,逐使兩種身份互為混合,也使讀者難以釐清其角色定位。究竟時評作者可否稱為作家?作家之定義是否有一定的標準?或許專欄文章不缺其文學性(literariness),但可否稱之為文學作品,仍有諸多爭議。像美國文化評論作者兼小說家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以多種形式寫作的作家,所以把自己定位為文章作家(essayist) 。另外,文學史料編者馬崙曾編輯一本《新馬華文作家風采》,資料豐富,用心極深,但裡頭人物身份界定模糊,作家、專欄作者、時評作者之間缺乏明確的依據,有者只寫過幾篇文章即被稱作家,恐屬不當。

羅蘭.巴特曾把作者(writer)與作家(author)的身份作一區分,他把“作家”定義為企圖通過寫作追求永恆價值的文學家,他不為任何目的而寫,除了自我的存在,所以說其“只顧寫”;專欄作者卻通常為某個主題而寫,是刻意要“寫出某事某物來”,所以,兩者在價值意義終極追求上,還是有所分別。嚴格的說,專欄文章因篇幅所限,加上受囿於專欄的定位,多朝往“輕薄短小”方面經營,較難臻高的藝術成就。“專欄作者”與“作家”角色互為倒置的危機在於,讀者對作家及文學作品產生錯誤的認知,削弱了文本承載的嚴肅意義,比如文學的目的、美學的欣賞及作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等。

三、文學與大眾傳播的結合

90年代末起,廣播人寫書風潮,嶄現了另一種通俗文學的興起,李觀發、鄧麗思、紀展雄,提筆晉身作家行列,結合知名度展開巡迴演講推銷書本的“文學促銷”活動,獲得普羅大眾的熱烈反應。加上有些巡迴活動聯合了一些著名的純文學作家,打破純文學作家與通俗文學作家的壁壘,也模糊了彼此間的分際。其實通俗的不必然是壞的文學,只是過於包裝化的文學雖有助於文學推廣,卻無法在內容上提高文學的思想內涵及讀者對美的欣賞。

廣播人李觀發從《一個廣播人》與鄧麗思的《把話說開》可說是文學與大眾傳播結合的先例。之後,李觀發出版的《觀發爬格子》至與另一名廣播人紀展雄合寫的《早上講故事》,都獲得不俗成績。紀展雄的《藍色時刻─紀展雄的反省日記》如今更配合cd套裝,準備進軍台灣市場。廣播人或電視主持人寫書,在台灣已早形成風潮,如光禹、陶晶瑩、陳樂融、吳淡如等,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客。跨入2000年,李觀發等人進一步把古典詩詞“流行化”,不只辦了一場“少年聽雨歌樓上”唐詩宋詞的現代演繹會,也聯合學院講師潘碧華、孫彥莊、永樂多斯,編輯一本具現代詮釋的《古典詩詞》及出版《少年聽雨歌樓上》宋詞有聲書。由37.2度雜貨店出版的文字加圖片加聲音紀錄的《我的創作態度─彪民的書》也被排列在書局醒目的位置。其實,文學若不是經由文字書寫形態來表現,能不能算是文學?這恐又得引起唇槍舌劍的論爭了。


四、誰撐起了通俗文學的明星作家?

與此同時,近一兩年來,若回顧我國曾經舉辦的文學講座,即可發現通俗文學作家仍佔最大的比例。如張曼娟、劉墉、歐陽林、吳淡如、吳若權、吳娟瑜、陳慶祐、谷淑娟等。其中張曼娟、劉墉、歐陽林可謂三強鼎立。進口的通俗文學,對讀者的閱讀口味影響極大,通過媒體的傳播力量,它甚至主導/壟斷了整個社會的閱讀取向。


張曼娟、劉墉旋風及群眾心理

在台灣,張曼娟作品的暢銷 ,是靠出品版商的市場行銷與金石堂暢銷書行的炒作,轉至我國,“張曼娟旋風”從90年代刮至2000年,甚至連她在紫石工作坊的培育的新生代作家,也一樣在年輕讀者中大受歡迎,這其中媒體起了很大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可發現,凡張曼娟的演講,報館皆以大篇幅來報導,圖文並茂突顯張曼娟的魅力,並把她塑造一個極懂愛情的“天使”的形象,像是天使間派來的比邱特,為人間散播愛與幸福。借用班雅明對“光暈的依戀”的詮釋,張曼娟所凝聚的“光暈”(aura)是一種愛情烏托邦的原始夢想。這也反射出大眾的集體心理,渴望尋求一種情感共同體,彼此慰藉,在演說及作品中獲得暫時的幻想滿足。

劉墉的書,以生活哲學為多,往往在故事當中激發一種積極力量,讀了令人精神倍加振奮。在媒體聚光燈下,他如精神及心靈治療師,治好不少人的心理傷痛;又如吳娟瑜、吳淡如和吳若權,總被冠上某某“奇難雜症”的專家,他們的書,正是一帖良藥,能使讀者暫時消解現實中的痛苦與矛盾。由此,我們看見在通俗文化中形塑的集體意識。從表面來看,這種集體意識在大風潮中獲得一種情感上的相互依賴與支援,但若依據阿多諾的分析,他則認為這是一種“自主性的喪失”,讀者將屈服在明星作家的偶象化,繼而膜拜成為文化接受者。阿多諾是首位把大眾文化生產稱為“文化工業”(CultureIndustry),他認為大眾文化將成為一種謊言,使人忘掉真實的、現實的困境,陶醉到虛假、外在的幻覺中,在這樣的幻覺當中,人們忘了種種的苦難。對我們來說,這也許是一項啟發,文學市場所製造出的文學商品同樣具有“操縱的功能”,若檢視大眾書局的暢銷書排行榜,可以發現排列高位的正是常常受邀前來我演講的作家。

“十大”具支配市場作用

其實,所謂的“暢銷書排行榜”原就具爭議性,有些讀者對之抗拒,是因為這種模式作用在無意識中成為權威、操意識與行為的權威。大眾書局在1998年與星洲日報開始設立十大好書與十大作家排行榜,紛湧投票的讀者,成為奠定暢銷的基礎。但這種銷書的方式,是經由書商、市場行銷者和消費者來支配整個評價系統。讀者的參與度也僅是參與最後階段的投票而已,因為有關最初的作家及好書的遴選早已被設計好,換句話說,讀者在開始已是處於被動的位置,這樣的“十大”活動,可說是挾持了讀者的文學喜好,強制性把讀者設置在一個標準化的框架之中。

結語:

文學力求大眾化,作為文學推廣的手段原無可厚非,但一個社會若以“通俗性”成為其主導文化與文學力量,必將許多崇高的價值簡化。不過,我們也不必要過度貶抑通俗文學的存在,只要不把文學趣味定於“一尊”,雅俗共賞,未嘗不可,但有一前提,先弄清楚怎樣的文學作品才是所謂的“通俗文學”,須知通俗文學也有等級之分。

(此稿原刊登于《人文雜誌》2001年5月號,重修訂於2003年6月。)
老聯利 [訪客] 2007-02-13 @ 15:09
在这里看到我的名字。。。

我想说的是, 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作家”, 也很抗拒别人叫我作家。因为我觉得作家应该是自成一家的, 不是写几篇专栏就能冠上的衔头。可是一般人一知道我在报章有专栏, 都会马上称我”作家“。。我用了很多口舌和时间向人解释我不是, 但几乎人人都以为我是谦虚。。。

而我自己是知道这两者的差异的。

许慧珊 [訪客]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eesun/ 2007-03-27 @ 18:23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泡沫元年

整個世界是個泡沫。

走在文字的前面,思想的左邊。這樣就好了。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11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0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