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元年

No such thing.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回到書桌  ◎  嘉仁
冷庫 。十四區 2007-05-29 00:37:59
Bookmark and Share

年屆三十的時刻﹐看到過往得到的﹐或許是過早的肯定﹐我在思考今天自己對創作的態度﹐感覺到時光仿彿停滯不前。我走開了又回來﹐斷斷續續﹐零零碎碎地寫了一些文字﹐也不太理會任何選集﹑獎項或者其他文學體制的存在。

不小心在網上重新讀到李瑞騰先生多年前的這篇文字。看到許多依然熟悉的名字﹐更驚訝於離開又回來之後﹐自己在創作上的空白。

馬華詩壇七字輩
詩獎与詩選的考察

李瑞騰
台灣南投人。民國四十一年生。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于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家專、德明商專、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台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怀》、《文學的出路》、《晚清文學思想論》、《文化理想的追尋》等。

一、前言

'文學獎'和'選集'已經成為馬華文壇的競技場,尤其是星洲日報的'花蹤文學獎'、南洋商報的年度文學選集,更是重要的檢驗指標。一個新的文學生態已然形成,通過評審、編選的結构性運作,上一代名家和新生代寫手之間正在進行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學對話,有角力,也有充滿期待的傳薪意味。

當然,文學獎不只是'花蹤',在地的'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地域的'大馬旅台現代文學獎'都很重要;選集也不只是年選,文人雅集式的《舊齒輪NO.6》、世代意義重大的《馬華當代詩選》、《馬華當代散文選》,甚至于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也可以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選集'。本文主要便是通過此二者來考察馬華文學新生代的出現狀況,文類是新詩,新生代則特指新近浮出地表的七字輩。

二、詩獎与詩選

我們确實有必要好好了解文學獎的意義問題。在當代,它已經成了發現文學新人,鼓勵創作,甚至引導文風走向的一個文化机制,以此來看馬華社會与新生代有關的文學獎在新詩領域所產生的作用,我們應當會肯定它在形塑新典范上的事實。

首先我們來看已行之有年的全國大專文學獎,第七屆(一九九三)詩歌組已有七字輩倪可健(1970──)以<讓那片綠回歸大地>得參獎,張依苹(1971──)以<風的故事>得佳作;到了第八屆(一九九四),七字輩是五位,廖國強(1970──)以<沉淪>得參獎,佳作五名中有莫澤明(1972──)、游俊豪(1970──)、戴玉彬(1970──)、黃榮新(1973──)的作品得獎。第九屆我手中尚未有資料,但可想見几乎都是七字輩了。他們之中,或連奪几屆,或在他組也有很好表現。
(注 1)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游俊豪(筆名游以飄),一九九五年,他以<搭乘'快樂'號火車>勇奪第三屆花蹤的新詩首獎。事實上,到這時候游俊豪已寫詩十年,從中學時代就在許多文學競賽中脫穎而出,直到'花蹤'頒獎典禮那一夜,'我彷彿感覺到自己的詩人身份就奠定了'(注 2)。

從全國大專文學獎到花蹤文學獎,對于一個年輕的寫作人來說,感覺是有那么大的不同,我想六字輩最年輕的呂育陶(1969──)在曾獲第六、七、八屆大專文學獎詩歌首獎之后,在第二屆花蹤文學獎得新詩佳作獎,情況跟游俊豪可能差不多。

在台灣的全國學生文學獎及大馬旅台現代文學獎也為華裔大馬子弟躍登文學舞台提供另一管道,尤其是前者,陳大為、鐘怡雯夫妻是不必說的了,一九七○年出生柔佛的黃暐胜以<五大可書>在一九九四年榮獲該獎新詩第一名,一九九七年在中山大學讀中文系一年級的劉藝婉以<蛋的五种吃法>得大專新詩組优選,令人刮目相看。至于后者,曾'為馬華文壇發掘和孕育了不少的优秀創作人才'(注 3),第九屆(一九九六)得新詩首獎的陳耀宗(作品),同時也是散文首獎,极有發展潛力。得獎作品以專輯方式發表在大馬重要刊物《蕉風》上(四七四期,九六年九、十月),馬華文壇沒有理由不重視。最近第十屆公布得獎名單,新詩組首獎是劉藝婉,作品是<如何在廚房里研究語言學>,陳耀宗在得佳作獎,作品是<青春無悔>。(注 4)

得獎作品的發表,等于是讓社會進一步加以公評,它很容易引起編選家的注意,很可能因此而被收入一些重要選集之中,而且被凸顯出來。當然,選集不可能只收得獎作品,必須被沙簡金,把好的、有意義的作品選進去。大体來說,許多作品有賴好的選集留傳下去。

出版在一九九三年年底的《馬華文學選集·詩歌集》(北京,現代出版社)來不及收入七字輩的詩人作品,《南洋文藝1994詩年選,三十三万個理由》收入一位黎紫書(1971──),作品<山盟海誓>;但到了次年的詩年選《鏡子說》,七字輩的除黎紫書(作品<南下的軌跡>)外,一口气多出了五位(另有兩位缺作者資料,不能确定),他們是黃暐胜(1970──,入選一首<遇>)、邱琲鈞(1971──,入選三首:<苔蘚>、<瘋子>、<瑣思>)、許裕全(1972──,入選二首:<深情記事>、<輕舟已過>)、楊嘉仁(1977──,入選三首:<星圖>、<北斗>、<蝶遇>)及一位中學生陳志鴻(入選一首<母親的影像>)。

黃、邱、許三人的作品同時被收入陳大為主編在台北出版的《馬華當代詩選1990─1994)》中,選入的作品分別是七題十六首、十二首、四題十五首,此外另有林惠洲(1970──,入選四首)、趙少杰(1976──,入選七首)。

陳大為編的這本詩選以'字輩'分卷,五字輩選了兩位、六字輩選了八位,七字輩選了五位,最年輕的趙少杰時仍在檳城大山腳就讀日新獨立中學,是詩人陳強華(1960──)的學生。

趙少杰值得期待,九五年詩年選中的楊嘉仁更年輕,那時才十九歲,在隆中華獨中就讀,在詩人傅承得(1959──)策畫的《那將握在手里的星空──隆中華獨中學生作品選一》(一九九三年八月,吉隆坡,千秋事業社)中,收有他的一篇散文和四首新詩,傅承得對他的詩頗多稱美,堪稱是一位早熟的詩壇新秀。

三、詩人及詩風

我們相信,這些今日看來耀眼的詩壇新人,以后很可能會有人离詩而去,應該也會有人一直堅持下去,現在實在很難做個別的論斷,但整体而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所謂跨世紀之后,在馬華詩壇新崛起這樣一群詩人,其崛起的方式以及展現的詩風如何?應該已是討論的時候了。

從詩之外形看,他們的作品全是分行自由体,由于有一些得獎作品,而一般比賽都有長度的限度,所以這部分的作品都較長,選集中的作品則較短,但十行以內的小詩還是較少。

就詩之主題傾向來說,成長過程的体悟、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形象、生活的感受、自然的思索、海棠之夢与他國之沉淪等等,都是這些年輕詩人的心之所系,總歸到夢与愛情、快樂与悲傷的存在議題。可以這么說,這些作品已經展現出一种新的多元格局,在地的色彩极不明顯,比較屬于普遍性的文學主題。

以下我將選擇几位年輕朋友的作品略作介紹。

(1)林惠洲

畢業于台灣大學中文系的林惠洲,一九七○年出生于霹靂州班台鎮,詩、散文、小說在九○年代都有得獎記錄,作品收入《馬華當代詩選》。

<三年>是新加坡第四屆獅城扶輪文學獎的得獎之作,寫父親辭世三年來家庭的變化,語多凄楚,亦有深深的自責;<樵夫軼事>是聯章組詩,再分五記(尋林記、出仕記、娶親記、失酒記、斷斧記),寫的是一种理想生命情境的追尋、迷失与幻滅;<今夜>有一种昂揚的生命斗志,'我要沖飛這無數的大森林/覓著一方帶淚的曙色',慧劍斬情絲,向自我做最徹底的挑戰;<河>是父親的河,是移民南洋鄉土的辛酸見證,此詩以數字區分五節,以河象徵生命漂泊的孤苦。

(2)黃暐胜

黃暐胜畢業于台大歷史系,比較起林惠洲的多方嘗試,他鐘情于詩,曾在台灣的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獎中奪魁,也曾被高雄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選為年度最佳作家(一九九五年,新詩副獎)。作品入選《馬華當代詩選》及《南洋文藝一九九五年詩年選》。

<地下歌手>是組詩,寫城市地下通道一景,分三題:一,唱給牆壁听、二,唱給鐵罐听、三,唱給伊人听,以微諷顯示'地下'之悲哀;<實彈演習二則>曾在中國大陸得獎,二則是<空彈>及<靶子>,虛擬實彈演習情境,進行反,隱含反戰思想:<遇>寫雙方在街道相遇的剎那,表達'我'和'你'曾有過的親密關系,以及長期分离之后'我'的寂寞,再相遇后的'孤伶'等,用情极深;<五大奇書>在台灣得大獎,分寫<三國演義>、<老殘游記>、<西游記>、<紅樓夢>、<金瓶梅>,<誤闖中國>分寫<一、上朝紫禁城>、<二、煙雨龍門石窟>、<三、對話秦俑>,<惶恐灘頭>是長篇敘事詩,寫宋末文天祥,這些作品進
出中國的歷史和地理,主要是當代馬華年輕詩人和中國古人的對話,有質疑,也有諷諭。

(3)游以飄

本名游俊豪的游以飄,一九七○年出生于霹靂州怡保,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人文系畢業,現就讀于該校歷史碩士班,詩、散文、小說都寫,也都有得獎記錄,頗受注目,也曾和陳鐘銘、楊錦揚、呂育陶等文友出版散文合集《十五星圖》(一九九四,吉隆坡),一九九五年在花蹤文學獎新詩獎得魁。

<圖書館>是一首七十行詩,分成五段,首段是館外的大環境,有自然有人文,二段是館內兩類讀書人,一類沒靈魂,一類有靈魂,歸結到書与'理想',三段吊思及复雜、混亂的社會,相對于我們所追逐的夢与理想,'令我在圖書館里打了一個寒噤',引出一個象徵智慧圓融的老人,在四段中以對話指出'必須先懂得愛',最后在尾段中,書幻化成千万只追赶時間与陽光的'蝴蝶'。題旨正如作者的得獎感言:'愿有血有肉的人能善用書籍与知識,懂得去愛,像蝴蝶一樣,即翩翩飛舞在陽光中'(注 5)

詩中曾提及'理想號'船艦,游以飄后來則寫了<乘搭'快樂'號火車>,'嘗試透過不同人的眼瞳,描繪各种快樂的身姿'(注 6)。詩分十節,總計181行,第一節顯然是契子,第二節火車啟程出發,然后寫小孩(三)、老人(四)、商人(五),熱戀的男女(六)、和尚(七)、爬上火車頂上的數人(八)、各种職業的人(九),最后以火車經過各种地方作收。這是一首經過仔細規畫的作品,企圖心頗大。從'理想號'到'快樂號',年輕的詩人展現了大格局,但可能是由于人生經驗尚淺,思想曾面還沒有挖得很深。

(4)邱琲鈞

陳強華曾創辦'魔鬼俱樂部',出版詩刊,邱琲鈞是其成員。收在《馬華當代詩選》及《南洋文藝一九九五詩年選》的十七首詩,皆在二、三十行以內,甚至有六、七行的,比較特別的是她有散文詩創作。

如果說游以飄希望能夠描繪各种快樂的身姿,是一個理想的快樂主義者,那么邱琲鈞在詩中的自稱'我是不快樂的生還者'(<愛情末日,我是不快樂的生還者>),正顯示曾有過快樂,也許是愛情,也許是來自于父親之愛,但如今'快樂'已成'碎片'(<因為輪回,所以我愛你>),'悲哀'像是口頭禪,'死亡'經常出現,她之'不快樂'于焉可知。

18.有一具自稱快樂的尸体橫臥在我家門口。扎著辮子,沒有笑容。彷彿在說:請,請遺忘快樂。用當初遺忘悲傷的方式,遺忘。
19.夢,帶著我的快樂出走。快樂,帶著我的思想出走。思想,帶著我的靈魂出走。剩下的軀体很肯定:當死亡到來。快樂歸來。(<二十二夢說>)

邱琲鈞的散文詩就像這樣帶著哲理,如另一首<繼續离題>,本身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至于十行以內的小詩,像<考試前夕>、<半首詩>,皆語近情遙,充滿面對人生的無奈,九五年的一首詠物之作<苔蘚>,將雕像与攀爬其上的苔蘚,雖异質卻調和的關系呈現出來,意象精准,詩意飽滿,是很多的詩。

(5)黎紫書

一九七一年出生于霹靂州,中學畢業,現任星州日報駐怡保記者,九五年獲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獎首獎(作品<把她寫進小說里>),九六年獲台灣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一名(作品<蛆魘>),最近輔榮獲第一屆云里風年度优秀作家特优獎,是馬華文壇兩三年來最亮麗的一顆新星。相對于在小說領域的'怪誕'(注 7),她的詩有傳統女性的溫婉纖細,九四年詩年選中的<山盟海誓>、九五年的<南下的軌跡>,愛情、親情、鄉情交織混融,語言清麗而有力,自己的風格已經形成。(注 8)

(6)許裕全

和林惠洲來自同一個小鎮,許裕全在台灣台南的成大企管系畢業,他一手寫散文,一手寫詩,兩种文類在台灣、新加坡都得過獎。

《馬華當代詩選》收錄他的四首詩,有兩首和成大的地緣有關,<歡迎你到台南小北夜市>是組詩,分六題:第一題算是前言,像在致歡迎詞,卻已指出此地的特性──粗糙繁華;第二題寫'拍賣衣服',第三題寫'算命者說',第四題寫'脫衣舞娘',第五題寫'統統新台幣50元',第六題寫'當領悟所有的繁華只是一場虛幻……'。當然我們知道,詩人并不是否定'繁華',而是批判其外在的'粗糙'及內里的'欲望'。<午夜十二時的大學路>時地都很清楚,寫的不只是一條街的夜景,而是熱鬧過后的混亂、污穢,'被唾棄的口號与吶喊与檳榔/与菸蒂拖鞋/橫死街頭与人認領',被'唾棄'而'橫死街頭'的都是從路人身上出來的,而這條路叫'大學路',詩人諷刺之旨不言可喻。

另兩首堪稱論詩之詩,<關于詩人与詩>包括六題:檔案、詩人、詩集、焚詩、喝酒、寫詩;<詩人与寫詩>就分寫二者。對于詩人形象之刻畫,對于詩藝特質之分析,對于寫詩行為之描述,正面而深入,這同時也是詩人自我的認知与定位。

九五詩年選中的<深情記者>和<輕舟已過>,一直抒胸臆,是纏綿的情詩;一變奏古典(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表達對于人間情事的一种洒脫的'不再戀棧'情怀。

(7)趙少杰、楊嘉仁、陳志鴻

《馬華當代詩選》中最年輕的趙少杰是《魔鬼俱樂部》詩雜志創刊號《天使之書》(1994年9月)的總編輯,那時他還是中學生,入選的七首詩,大略可分成兩組,一組不脫文藝青年的筆調,像<TO DEAR衛>、<父親>,表現方式比較直接;一組詩風前衛,有輕度晦澀,像<天空記>、<安靜,之所以沒有什么>、<晦澀>、<罪惡流体>、語言与詩想皆超越他的年齡。另外有一首<母親>,以母親角色為敘述者,對著襁褓中的孩子說話,詩語淺近,詩旨深刻,令人感動。

楊嘉仁和陳志鴻的作品除一九九五詩年選外,另見《記一片土地》(第一屆中學生海華文學新秀獎得獎作品特輯,一九九六),都有詩和散文,書名即楊嘉仁散文篇名。

楊嘉仁的<星圖>、<北斗>皆天上地面相應,有時間感,現實性不強;陳志鴻的<母親的影像>,從結婚照開始寫起,寫其不悔,寫其綿綿之愛,寫其十八年后在儿子眼中仍然'一枝獨秀'。詩語流暢,有一种律動,亦如詩中所說的'曲折如流'。

(8)陳耀宗、劉藝婉

陳耀宗輔畢業于政大英語系,今年秋天將就讀于台灣師大英語研究所碩士班,第九屆大馬旅台現代文學獎新詩組首獎之作,評審之一亞弦說:'它寫一個年輕人的迷惘,現代生活的一种刺激及青春期自然地帶來的一种煩惱。'全詩二十一行,句子最長的二十五字,最短的也有十四字,讀這种詩就好像听一個大條不甩的年輕人,喃喃自語說些有的沒有的,把許多不可能的東西都連結在一塊,相當后現代。另一首<青春無悔>的時間長度是四年,比較起只寫一年的四分之一當然复雜得多了。全詩四十二行,另加六個注釋,句子最長的是五十二字,整個詩思的推進都是跳躍式的,可以算是自動語言吧。

比較起來,劉藝婉的詩不一定好懂,一九七七年生的她才到台灣一年,在校內外的文學獎中皆能脫穎而出,充分顯示她蓄積多年的詩之才學已到了非外露不可的時候了。<蛋的五种吃法>很可能受到羅青<吃西瓜的六种方法>的啟示,但她別出心裁,以煮、蒸、炒、煎、鹵五种烹調廚藝為譬喻來'反諷人類的情感与記憶'(注 9),全詩含前言計六十七行,由兩組行為系統(廚藝、情愛)交錯疊合做有机的整合運用,至于新作<如何在廚房里研究語言學>,也是由兩組語碼交互運作,廚房意象語和語言學術語,前者是一般經驗,后者的特殊性使得作品在解讀上出現不小的困難。

四、結語

從林惠洲到劉藝婉,馬華七字輩的新世代寫詩人通過'詩獎'及'詩選'的運作出現詩壇。他們都還沒有屬于個人的詩集,如果詩壇也有所謂的權力結构,他們都還沒有掌握到權力,除了曇花一現的《魔鬼俱樂部》詩雜志,沒有新世代的詩人結盟,類似《十五星圖》那种文友散文合集在詩方面也沒有出現。因此,比較起一般性的作品發表,詩獎得獎及詩選入選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情況當然很快會改變,得獎后后也不一定會繼續寫下去,偶然被編入選集也不能證明作品就一定很好,沒得獎沒入還也不一定會默默無聞,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未來几年之間,更年輕的七字輩且將不斷浮現,不過只要文學的社會机制沒有大變化,本文所提供的觀察角度應該還是有效,而我在這樣的時刻做了這樣的觀察,想來應有馬華詩史的斷代意義吧。

附注:

1:《第七屆全國大專文學獎專輯》曾重刊首屆籌委會主席祝家華<學術文化的回歸与建設──創辦'第一屆全國大專文學獎'的省思>,詳論其理念,文 中提到'為馬華文學帶來新的沖激'的辦獎目的,如果能夠全面追蹤得獎者 往后的文學表現,當可對這個獎進行深入的檢討,今日馬華社會及文學已迥 异創辦之時,客觀條件應可促使此獎發揮更大的功能。
2:見游以飄的得獎感言<閃亮的印記>,《花蹤文匯3》尚未出版,資料感謝胡金倫隔海傳真。
3:李錦宗<留台人在台灣文壇的表現>,文刊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跨世紀》第四期,一九九六年四月。
4:'大馬旅台現代文學獎'由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舉辦,創設于一九八三年, 一九九一年辦完第八屆后停辦,一九九五年恢复。第九屆新詩組除首獎外,另有佳作三名:陳雪薇<零三一七流水帳>、孫松榮<記憶在黑暗中构筑廢 墟>、陳偉德<父親的手>;第十屆剛在五月間揭曉并頒獎,得獎者另有佳 作二名:沈意祥<一首寫不完的詩>、魏永晟<我搬家,搬家不是因為飄泊 >,作品尚未發表,資料由陳大為提供。
5:第八屆全國大專文學獎專輯《圓一方心田》(一九九四年八月)頁二五。
6:同注2。
7:台灣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六年卷《美麗新世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六年十一月)頁二四,鄭樹森評語。
8:方路曾提供我一疊剪報影印,皆馬華詩作品,其中有黎紫書<站在歲月的阡陌>、<青春挽詞>(四首),皆委婉示意,明顯的抒情風格。
9:這一段話摘自台灣《明道文藝》二五六期(一九九七年七月)頁一三四,編者對于劉藝婉及其得獎作品<蛋的五种吃法>的介紹,旁有評審評語。

[ 點閱次數:9465 ]

15 則回應

誰說過的呢?文學到最後比的是毅力,而非才氣(呵)。
請繼續加油。
m [會員] 2007-05-29 @ 00:51
起先起先,文学先于一切存在
后来文学奖存在于文学里
后来后来,文学奖重于一切存在
又后来后来,文学重于文学奖,生活又重于文学
生活又变成了文学

后来谁不在了,文学变成生活也不必在了.

(啊我还在加班啊!)
那天晴 [會員] 2007-05-29 @ 02:10
回来也好,离开也罢。
其实我更在意的,是照片里头你手上的相机。。哈哈。
fox [會員] 2007-05-29 @ 09:24
m.
我知道你是誰。你也加油。

那條友﹐
你的文學接近上帝。

世強﹐
中學的時候就常常看到你的作品。看來你近來寫程式多。
我手上的只是玩具相機。
嘉仁 [會員] 2007-05-29 @ 12:54
加人

堅持也是一種天份
我知道你有的

還有一對看世界的眼睛
木焱 [會員] 2007-05-29 @ 14:45
木焱兄﹐

堅持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堅持的理由。離開或者回來都有其原因﹐應該羨慕的是對寫作始終如一的朋友們。

出走的風險在於﹐走太遠﹐就沒法回來了。
嘉仁 [會員] 2007-05-29 @ 15:30
唉! 我已經找不到回來的路了。
陳文傑 [會員] 2007-05-29 @ 16:31
陳文傑
你可以的。看你的长相就知道^_^
还有,我不是要辣就辣,因为我怕生。
方肯 [會員] 2007-05-29 @ 17:02
文傑兄﹐

你看黃同學第一次接觸詩﹐翻閱了幾本詩集﹐就在大專文學獎得獎。你沒有逃離的借口。
嘉仁 [會員] 2007-05-29 @ 17:13
楊兄﹐

閣下教訓得好﹐ 我沒有逃離的借口。
我也曾經很努力的寫。 但 文采有限﹐ 一直無法更上一層。 一氣之下把筆放了。 就再也拿不起來了。
也許是時候重新再來。

方同學﹐

嘿! 我的朋友們都說我的长相適合做奸犯科的呀。
好! 等再熟一些﹐ 再見識你的辣。
陳文傑 [會員] 2007-05-29 @ 18:27
其实看到你说回来了,我有点感动的。
因为我也认为走太远就真的回不来了。也不是说不要回来,也许是其它的路也很好走,也许是之前的同伴都走在前头了,也许是理由还不足以推动步伐。。。噢,这些都是藉口。

除了程式,我还想写诗的,等我;-)
fox [會員] 2007-05-29 @ 18:53
加人

那麼我出走比較遠囉
我還是回來了
在這裡跟你打屁

下班途中反覆想著你的短言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篇曠世鉅著
你醒著,你明白
所以總有一天你會將她寫出

出走
不就是讓自己和這個生活
產生更多岐意
才有了書寫的活力和題材

祝你走得更遠
木焱 [會員] 2007-05-29 @ 22:58
如果
能遊走於出走與回來之間
將思想與現實結合
再用文字一一表達出來
只是想象
已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呀
陳文傑 [會員] 2007-05-30 @ 15:36
世強﹕
來來來﹐就寫詩吧﹐或許寫詩才是最好的藉口。

木焱﹕
你的出走有兩種層次﹐一種是肉身遠嫁他方﹐一種是精神上的遠足。後者最怕迷途或者失憶﹐忘記了(又是翎龍講的)初衷。

文傑﹕
後來我想到﹐這可能是一種精神分裂。

剛好世強﹑木焱和文傑和自己一樣﹐都是理工科背景﹐體會出走的意義﹐雖然經歷有別﹐卻應是一樣深刻。


嘉仁 [會員] 2007-05-30 @ 15:48
我其實患有失憶症.
我只記得上一秒做過的事了.
木焱 [會員] 2007-05-31 @ 01:13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泡沫元年

整個世界是個泡沫。

走在文字的前面,思想的左邊。這樣就好了。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9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156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