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元年︱ No such thing.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世界上最後一份紙質版報紙面市的早上,是一個簡單而帶著濃濃傷感的儀式。畢竟很多讀者還是對可摺疊、可隨意翻閱的報紙,有著說不清楚的情感。在過去那個讓許多人緬懷的年代,翻開一份早報,就是掀開新的一天,加點咖啡麵包等,準備一天的勞動。
我在一日報工作只有三個月,資歷算淺,主任把我派到簽名櫃檯,負責招待前來出席觀禮,並為最後一份紙質版報紙簽名留念的讀者和嘉賓。早上八時,儀式還未正式開始之前,已經有很多讀者陸續到達,在電子簽名板上留言以及簽名,以茲告別。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一個偉人的喪禮負責協調工作,致哀的來賓,大都不認識彼此,他們只為一個對象哀悼──舞台的布幕上一個巨大的草書“悼”字下方橫幅寫的“一紙風行的年代”。在歷史的尺度來看,我只抓著這個年代的尾巴,來不及和報“紙”發生深厚的感情,就已經接觸電子媒體,並清楚看到競爭的殘酷。
舞台在草場的中央,而舞台的左邊的電子板正放映著來賓的留言和簽名。大家都帶著不捨的表情,而不捨之中又帶點驕傲,畢竟一日報能夠宣稱有著最忠誠的讀者群,讓它能夠堅持到最後,出版全球最後一份報“紙”,已是難能可貴。按照主任的說法,它也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中文日報之一。
儀式開始進行,草場上千多人的眼光,即被舞台上冉冉昇起的立體模型所吸引──模型上貼著的,是第一份一日報的封面,司儀說可能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彷彿是在喪禮上置放初生嬰兒時期的照片的感覺。當然說是喪禮也許有點過分,為了繼續提供“新”聞(要不斷超越“新”的定義),一日報的收費電子版依然在網路上出版,訂戶也在成長當中,今天的儀式,只是要為過去的某一個重要的部分告別,而未來肯定會更加多姿多彩。報館的文宣當然如是說明。
老闆致詞完畢後,一聲爆炸聲響傳來,空中散開許多紙張,往四面飄遠,像出殯時道士沿途拋散的白色冥紙或者幡條,嚇了一跳。看清楚才知道那是一張張的報頭,不知是哪個同事出的主意,還真是符合場景的需求。據說從前流行一時的促銷手法,就是用報頭換取各類獎品或者入場券。是的,今天以後我們就要跟這些觸摸得到的紙張告別了。陸續還有讀者進場,我在忙碌之餘,欣賞來賓的字跡和留言。在這個年代,已經很少有人用筆寫字了,儘管是電子筆,卻見莊重和誠意。很多人寫下“再見”、“懷念”,不少人認為“大功告成”,以及感覺“痛心疾首”。
一個留著兩撇鬍子的日本人竟然也是嘉賓。他除了衣著款式顯得老舊,下筆竟見力道,寫下“同志仍須努力”六個字,還在不滿意的筆劃轉折處稍添一筆,讓字體看來整齊娟秀,像古代的毛筆字。我期待他寫下名字,只見他稍微停頓,即再提筆署名──“南洋小學生”。他的無厘頭作風讓我差點笑出聲來,直到我在會場後方的舊式獨立洋房裡跟他的照片打了個照面,我才知道他是一位遠道而來的外國國父,參加他流亡此處時創辦的報紙的重要儀式並毫不含糊地寫下他生前說過的話。
[ 點閱次數:15620 ]
走在文字的前面,思想的左邊。這樣就好了。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