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生活

有一天下午,你来了。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第三天:两个巨匠的两个浪漫时代  ◎  翠梅
康城笔记 2009-05-19 00:00:00
Bookmark and Share

今天看了李安的《胡士托風波》。看李安惊人的电影作品表:推手(1991年)• 喜宴(1993年)• 飲食男女(1994年)• 理性與感性(1995年)• 冰風暴(1997年)• 與魔鬼共騎(1999年)臥虎藏龍(2000年)• 綠巨人浩克(2003年)• 斷背山(2005年)• 色,戒(2007年)。大概很少导演可以向李安一样,在各种巍然不同的片种里顾盼自如,左右逢源。

《胡士托风波》讲的是一个已经在美国消失的世代,那个和平、自由、爱的嬉皮士世代。1969年,美国纽约州的一个乡下小镇,一个年轻人,试着拯救他父母几近破产的旅馆。他听说邻近的胡士托小镇,拒绝了一个夏日音乐节,他立刻拨了电话给音乐节的制作人,邀请他们来他的小镇。他本来只想为旅馆找来几百个客人。但是他没有想到,音乐节带来了50万人,不但改变了小镇的命运,也改变了一整个世代。

片子拍得中规中举。李安的确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导演,但是跟他之前七部电影一样,你往往看不出来,这是一部李安作品。一部没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无可否认是一种导演功夫。我觉得李安选择成为电影工匠,而不是早期的作者了。

珍· 康萍在1993年凭《钢琴》赢得金棕榈奖,这次的竞赛片子《闪亮的星星》讲的是英国浪漫诗人的一段爱情故事。影片有着荷兰画家维米尔的颜色和灯光。年轻的诗人爱上了他的邻居,一个爱好时装和缝纫的女孩。诗人不明白女孩为什么这么喜欢时装,女孩也不明白那些诗是怎么一回事,她说:至少我缝纫的衣服可以赚钱。年轻的诗人很穷,但是他们还是相爱了。他写了许多情书给她,她开始明白什么是诗的时候,诗人却染上了肺痨。这是早逝的英国诗人John Keat 的故事。

[ 點閱次數:7921 ]

2 則回應

雖然網路上充斥著李安是ㄧ個沒有風格的電影導演這樣的說法。
但我覺得,把李安稱作電影工匠卻是不公平的。

作者導演的意思是什麼呢?
運鏡方式?那種外顯的攝影手法?
還是個人的主體意識?永恆不變的主題?

還是,李安只是把別人的故事說得很好,卻沒有自己想說的話?
真的如此嗎?

侯季然有一篇討論李安的文章,
也談到這個問題--<憤怒的李安>
可以參考一下。:)
M [會員] 2009-05-19 @ 12:15
谢谢M,我上网找到了你说的那篇文章。

------------------------------------------
憤怒的李安

文/侯季然

奇怪的是,關於李安電影的討論,大部分卻是與電影本身無關的。它們多半和數字比較相關:

1993年,《喜宴》在台灣的票房超過一億台幣,並成為第一部在美國商業放映的台灣電影,同時也是當年全世界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電影;1995年,李安首次執導西片《理性與感性》,光美國本地票房就有四千三百萬美金;2000年,《臥虎藏龍》風靡全球,全世界票房加起來超過二億美金,這尚且不包括電影原聲帶與發行光碟的後續收入;2003年,製作成本達一億三千七百萬的《綠巨人浩克》,排在暑假黃金檔期,上映第一個週末,三天票房六千二百萬……

看起來很像哪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

我且查了一下近十年來關於李安的電視新聞報導,果然,還是與電影本身無關,這一次大部分是總統院長局長等官們的接見表揚,從郝柏村、李登輝、連戰、宋楚瑜到陳水扁,李安笑僵了且一直顯得很不知所措的臉孔,就在各種官樣場合進進出出,鞠躬、傻笑、握手、發表感言……

除此之外,在《喜宴》、《臥虎藏龍》兩波瘋狂大賺後,學者教授研究生們紛紛現身寫了許多關於全球化、文化工業、東方主義、邊陲與中心…… 等龐大題旨的長篇論文。

最後剩下來的,真正談論李安其人與其作品的文章,一種是對劇情內容的解讀與異想,如《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裡的父子情結、《臥虎藏龍》裡的陽具情結等;另一種則是以李安為主角的勵志故事,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校長父親望子成龍、聯考兩次落榜、NYU畢業後六年在家當家庭主夫……

於是,我們發現了李安與八○新電影導演們及後新電影導演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李安似乎不被視為一個作者導演。人們會花錢看李安的電影,討論李安又挑戰了哪種電影類型或者他在劇情裡如何應用或偷渡了他的父子情結,卻很少去關心他的手法與形式,去分析他的鏡位與剪輯,歸納屬於李安自己的電影美學風格。我們習慣把李安歸為那種戲劇型的導演,認定他的鏡頭與場面調度皆是為戲劇衝突服務而不需逐格研究。我們說:李安很會說故事,卻不會說:李安是個電影作者。如果我們問:李安的作者風格是什麼?山谷裡可能會傳來回音:李安有作者風格嗎?

李安,是什麼?

按照這十年李安在台灣掀起的漣漪看來,李安不是一個導演,他是一個明星,他是台灣電影大蕭條時期的一顆虛幻的安慰劑兼成功樣板,是政府制訂新的救市政策時,心中設定的理想目標。李安是一個異類,當台灣電影在商業市場上全面失守,在國際影展上大放異采時,儘管他也拿過兩座柏林影展金熊獎,很多人卻下意識地把他包括在台灣電影藝術殿堂之外。李安是一則怨念,怨念者,想要得不到而產生的嫉恨。李安是一個發達的親戚,怕對他太熱絡而產生自我感覺不良好,索性保持距離以維持所剩不多的自尊。

我們都覺得自己蠻懂李安和李安電影的。李安電影太好懂了嘛,當我們含著淚水與微笑看完《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 ……那些套裝的形容詞好像馬上就可以隨手拈來來解釋我們的感覺,溫厚謙和啦、圓融細緻啦、幽默通俗啦,似乎三言兩語就可以很妥當地給這些電影一個交代。這樣的李安,比起其他新電影或後新電影導演,實在是太不酷了點,不過台灣的電影觀眾歷經二十年來看本土電影的挫折(不時被大導演教訓:看不懂?那再看一遍),終於等到李安的出現,倒也可以稍稍平復一番。

事實上,也因為李安通俗劇的形式與超越個人與文化藩籬的內容,他的電影才得以跨出影展,進入全球的商業主流院線,進入好萊塢片廠的生產體系,從一個「李安」變成「台灣之光」,而從此,當我們討論李安的時候,談話的內容就再也不只是李安了。

然而,若我們掰開緊黏著李安的光環與套裝形容詞,試著從我們看待其他台灣新電影作者的角度來看李安從1991以來的七部劇情片,會發現李安其實是一個憤怒而焦慮的導演。而每一個單獨看來溫和可愛的作品,連在一起卻只說著同一個主題:那就是:叛逆。而這種叛逆不但存在每部作品裡,也體現在李安這些年來特技表演似地不斷挑戰各種片型的動作裡。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父親三部曲」,表面上看來是處理代溝的主題,異鄉與故鄉、傳統與現代,兩者之間的衝突卻肇因於溝通的匱乏,片中的父親看似強壯而智慧,實則卻總是處在一個抑鬱的狀態,遭受欺瞞與忽視。雖然影片的結局看似喜劇收場,卻都是建立在父親的妥協上,這種對傳統與父親的衝撞,是李安故事裡一貫主題。此外,違反既定印象的角色刻畫與情節發展,一方面造就喜劇效果,另一方面也隱約透露作者逆反的情緒。

在新近出版的李安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裡,李安甚至提到,他對大家認為《喜宴》的結局是Happy Ending感到驚訝,他自己從不認為那是一個 Happy Ending。換句話說,導演的意圖並非在於和解,而在於傳統的挫敗與妥協。若以作者的觀點,這作品是被誤讀了。

「父親三部曲」建立了李安的溫和形象,從此李安就一直致力於打破這種形象。接下來的三部西片《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與《與魔鬼共騎》,李安開始他對自己、類型與觀眾的挑戰。李安試圖證明自己不只是一個溫情的通俗劇導演,除了在專業技術上能夠把這個不同年代與型態的氣息做得地道,李安更進一步地想要顛覆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一個台灣導演去執行珍‧奧斯汀小說改編的劇本,在英國莊園裡實踐中國山水畫的以景寄情、利用1973年的頹廢中產郊區打破美國社會的偽善與虛假、在南北戰爭的題材裡凸顯個人身份的混淆質疑北與南一進步一落伍的刻板印象。可是,儘管變身與反叛得如此激烈,從「父親三部曲」而來的既定形象仍然陰魂不散,人們還是固執地在即使是《冰風暴》這樣虛無的影片裡找尋溫暖的李安,所以李安也只好再變。

《臥虎藏龍》的出現終於讓觀眾注意到李安在電影形式上的野心,這部重現胡金銓式古典武俠的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導演李安對內容與形式的整體思考,包括不同角色有不同武功的應用、場景與情緒的呼應、對女性與情慾的辯證落實在一把劍的象徵。而飛揚跋扈的玉嬌龍更可視為李安寄託其叛逆精神的角色,李安藉著玉蛟龍嘲笑了武俠片歷史的框架與法則,也逆轉了虛幻江湖的情與義。可惜的是,《臥虎藏龍》成功後引來的關於產業面及文化面的論辨成了主要議題,關於影片內容面的分析又偏向學術而益發幽微,李安個人的作者形象反而沒能成為話題焦點。也因此,接下來我們看見了《綠巨人浩克》裡更用力證明自己的李安。

一部耗資逾億美金的好萊塢暑假大片,題材又是改編超能力的英雄漫畫,站在全球電影工業最專業也最奢華的頂峰上,李安卻也有膽把它化為言志的私密之作,於此徹底實踐他的叛逆。做為一部商業娛樂片,《綠巨人浩克》卻是徹底的反娛樂、反刺激。沒有爆破的鏡頭,也沒有血腥,甚至當巨人大發神威時,鏡頭還特意地讓觀眾看見那些被壓扁的房子車子裡,一個人都沒有死。結局的大爆炸,卻是寂靜無聲。而全片各式各樣的分割畫面,與其說模仿漫畫,更像是一種干擾觀眾而達成疏離效果的手段。

看著這個因心中憤怒而暴跳如雷,沒有要去拯救或殺害任何人的巨人,終於我們了解了李安的叛逆,不只存在他的故事裡,也在他訴說與看待故事的方式。溫柔幽默的表面下,李安拒絕去滿足任何一種既定的期待,卻又仔細費力地把這種叛逆滲透進一個看似通俗的戲劇結構裡。如此的處心積慮且絲毫不肯放鬆,所耗費的精力與完成的困難度,比起純粹表現自我,不證自明的藝術片,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不禁感慨,那是何等長期的積壓所產生的憤怒能量,才能驅使李安如此拼命地反叛,不只在電影裡反叛(《喜宴》、《飲食男女》、《冰風暴》)、在電影史裡反叛(《與魔鬼共騎》、《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在電影工業裡反叛,更在觀眾的期望裡反叛(《綠巨人浩克》)。然而,荒謬的是,這馬不停蹄地反叛再反叛,卻引領著李安走到了經濟霸權的中心—美國、文化霸權的中心—好萊塢、還有,最難以忍受的,道德價值的中心—家庭倫理、勵志故事與台灣電影工業的模範生形象……

各位觀眾,你能感受到李安的憤怒嗎?

(原載於台灣電影筆記 http://www4.cca.gov.tw/movie/ )

( 2003.08.18 )
翠梅 [會員] 2009-05-20 @ 04:09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静静地生活

到我老的时候,我要在一个美丽的海边住下来。一间小小的屋子,里面只有书架和书桌。屋子外面有一张桌子。下午有风的时候,坐着看海。如果你来,我们一起喝咖啡。

电影导演。她说她拍电影,是因为电影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她决定要往伟大那边靠。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11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9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