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声音︱ 被声音埋没之前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1。对大众书局的最初的印象,应该是曾经在朋友生日时,在那里翻找几个适合送礼的竹帘。上面理所当然地写着:“奋斗”、“勤奋”、“忍”之类。要从这一堆励志物品选择一样,三块半。
2。那年就相信了这些三块半的字,把它吊在窗前。跟自己说,要奋斗。后来转去刘墉。
3。说不喜欢大众,大概就如跟你说不喜欢某个男孩,但是还是每天去他家那种感觉一样。若不用小情小爱来比喻,大概也可以说,就例如口里说新加坡怎样怎样,但是人到了新加坡,竟然还是会有一种‘我又回到秩序里头’的舒适感。
4。总之,似是而非。
5。后来的记忆就是秤磅的颜色纸。对纸张和颜色的喜爱曾经让我因此决定念设计系。所以不可小看。
6。似是而非的报告书,那时因为做报告。大家竞争着做最美丽的报告书,认为五颜六色最好看。连统计表也要每行不同颜色。粉青,深紫。蓝蓝绿绿的长条。
7。我的报告书是何清园。现在念起这三个字都有怀念的味道。
8。因为我曾一路拍摄每一家店。金器。服装批发。Hop In。老板的金表。
9。马克笔手写每一个章节。
10。离题了。我们说大众。
11。总是我的休息站。逃学的时候。
12。逃学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依旧从家里出门。巴士到Maybank 对面。过马路。先去Meidiya坐几个钟,顺便吃三文治,喝美录。
13。坐在那里变成风景。写信。写明信片。
14。不一定寄给别人。只是要不断地写而已。不写就有逃学之内疚感。虽然逃了学就是逃了学,有没有写一点关系都没有。
15。然后去大众。因为手会累。并且美迪亚坐太久我会不好意思。
16。那时的书是根据出版社排的。虽然不肯定现在是不是一样,但是有很深刻的印象:九歌。尔雅。洪范。。。那时应该是看席幕容。
17。这么说不是说现在就不看。
18。记得在书上画过线写过字。喜欢的人借去看。也画了线。不过我们的线没有交错就是了。
19。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意思。
20。下楼去紫藤,这是逃学一天的顺序。当然也可以相反。
21。后来还有今日Watson旁边旁边楼上的泡泡奶茶店。我总是一个人,学生总是一群人。
22。无论Meidiya 和泡泡奶茶都倒闭很久了。
23。还有大众楼下附近的两位安娣卖的阿参辣沙和虾面,吃得我和中学同学们都流鼻涕。
24。但那时候还没流行纸巾,我们有手帕。校裙口袋是圆鼓鼓的。口袋里的手帕是方方的。
25。跳回中学了。对那时在Kasturi补习。之前就在这档子吃面。唇色红红。太辣了不过气色最佳。
26。陪伴的是丁丁糖。
27。或凤凰的蛋挞。一路走去还有罗汉果。
28。转过去还有世界书局和大书局。大书局永远都象书展,把书叠在书桌上。
29。楼下有个算命的,好像曾经叫停过我。
30。还好我没有停下来。
31。不过别的东西也没有停下来。我曾经花好多时间游走于这几条街巷(直到放学为止)。看过一幅我好想要的匾额。
32。上面写着“理发行”。我喜欢。
33。后来不见了。
34。拍过青色漆的老酒店阶梯。如今不见了
35。也曾上精武山刻石头。
36。商务隔壁却烧了一大片废墟。
37。每次回来,就有些东西不见。他们大概逐渐离开。
38。我想起最近看见一位朋友萎缩的身体。
39。每次都拿走几样。只剩下一点点给我,看看我还能不能凭一点点认得了。
40。久而久之,这里变成别人的城市。大概是这样,所以。
41。反正一切都可以随时消失的。少一个大众又何妨。
[ 點閱次數:10511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