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声音︱ 被声音埋没之前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小時住在南方的一個橡膠園裡。那個小地方叫哥打丁宜,是我一至七歲玩鬧長大的地方。現在再次聽到哥打丁宜這個名字,通常和水災有關,報紙上的配圖多是水淹屋子,馬路有船之類。這樣的照片,總讓我想起曾經多麼期待雨下得氾濫。那些日子我們上學都會在書包里放著塑膠袋,裡面裝拖鞋,然後期待。期待雨落,期待雨落得一發不可收拾。期待溝渠悄悄溢滿。接下來便是學校宣佈“大家換鞋子,小心回家吧”。那時還小,不知道人們會為這些溢滿的水而愁苦,只想到可以換鞋子,可以把腳丫浸在水裡,和家人一起撐傘,便覺得這是最好玩快樂的時光了。
對哥打丁宜的記憶,除了是書包里的塑膠鞋和橡膠樹腰斜划過的白線外,還有綿羊。樹膠園裡有一個地方,搭了一間高腳冷氣木屋。要走上那木屋便要走過一個羊用的樓梯。對小孩來說,那樓梯有點挑戰性。我總是好奇,綿羊為甚麼躲在冷氣屋子里。因為好奇,老是想爬上去看綿羊,可是都只能從木板細縫中偷窺,看不見整體的羊。有天剛好遇見養羊人把羊都放出來的時間,羊從屋子里列隊走下階梯,才發覺熱帶國家的綿羊沒有書裡畫得那麼可愛。瘦瘦的,毛也沒有書裡畫得那麼雪白、蓬鬆、如雲。可是畢竟是綿羊,在橡膠園的某處突然看見一堆綿羊,還是覺得不可思議。據說橡膠園邊緣都有防止綿羊逃跑的機制,綿羊若想逃跑,便會被輕微電擊。馬路邊緣都能看到這樣的線,只是我沒見過真的決心逃跑的綿羊,常常好奇地想,難道沒有想逃跑的人嗎?
小時候玩鬧的地方還有一處,詭異地被稱為氣體屋。那其實是個誤會。因為大人們說“Guest House”,我一直以為那是“Gas House”。從來不明白為甚麼那麼一間屋子要被稱為氣體屋,看起來是實實際際的房子。去氣體屋要上個小山(對小孩的記憶來說也許是小山,但我想可能只是個小山丘?),空氣中有獨特的氣味,讓我以為氣體屋是因此被命名的,甚至曾懷疑之所以被稱為氣體屋是裡面裝滿煤氣。
氣體屋常常沒人,我也想不起當時為甚麼不時會繞到那屋去。氣體屋前有一座沒有水的游泳池。我喜歡沿著樓梯往那泳池的池心走去。天空與我的距離稍微拉遠了,人們也是。泳池里有很多枯葉,踏上去便裂了。大概因為不會游泳,所以能在乾枯的泳池底下來回跑動,便覺得已經征服平日讓我卻步的泳池。
回想起來,幼時的記憶多是影像和氣味,至於聲音,似乎沒有甚麼印象。那時的日子是天天剝開錢樹身上的綠色硬幣,偷窺冷氣屋裡的綿羊,努力練習在紅石子斜坡行走而不滑倒,漫步在藥房旁邊的濾屎池之類。
長大以後,有時會在某一處再次碰見那樣站在池心的自己。面對著畫布里的某些細節時,碰觸到心裡某一塊重要的小事時,我會覺得自己再次回到那氣體屋。再次站在乾枯泳池里的池心,在低窪廣闊的某處,看見外頭和上方的人和光,還有搖擺的樹葉,並且感到無比幸福。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文:抽屜‧2013.10.01
[ 點閱次數:45745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