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乡村牧师日记》法国电影 (1951)
導演布烈松的影片存在一貫的哲思命題:處於傾軋的世界,該如何能達致靈魂的救贖?面對不仁的人心,惟有獨自忍受內在的荒蕪——烏托邦何在?面對不相互理解、傾軋的世界,以及殘酷不仁的人心,滿腹理想、純真的主角(理想主義、沉靜、憂鬱氣質的青年牧師)終於心力交瘁。他獨自忍受著衆生心靈的貧瘠不毛,一旁默默地舔舐著傷口、那些被功利庸碌的人們普遍漠視的精神價值。惟有勤寫日記喃喃自語。直至無情的死神突然降臨他年輕孱弱的肉身。他徒自承受病魔的折磨,臨死之際場面無限寥落淒清。
我們的靈魂是否能夠獲得救贖?永恆的疑問…
布烈松(Robert
Bresson)被稱為法國電影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影片飽含對人的存在的悲憫凝視,且溢滿悲觀宿命論。其人物角色一貫是極端沉默寡言的,表情淡漠,配合冷峻舒緩的敘事風格,像寒夜裡冷冽的湖。在演員被指示極端克制表情與動作的演繹方式之相對面,其角色的眼神運動(布烈松慣用大量的脸部特寫鏡頭)和內心流動(相对于精簡節約的人物對話,布烈松慣用大量的个人内心獨白,傾訴如痰一般的鬱結,凸顯出人物内心的孤絕情境。有時甚至連獨白也闕如,再加上人物經常眉頭深鎖,因此形成陰鬱冷寂的影像空間)卻十分豐富,蘊藏著無限的涵意,使得其影片人物往往充滿深邃的靈氣。這種敘事特質,堪稱布烈松獨步武林的絕技。
布烈松是一名哲思者,簡約主義的情節,往往含有對人類終極命題的沉思。然而,布烈松從不給予答案,他只是冷冷地描述人類世界普遍的不仁和自私,以及冷冷地帶悲憫地凝視著那些飽受周遭環境壓迫、善良卻懦弱的“殘存的靈性”。
在這裡,布烈松似乎在告訴我們:純淨的心靈,與混濁的環境之間是如何注定隔閡,無法溝通和理解。
注:布烈松的影片我看过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1945)
乡村牧师日记 (1951)
死囚越狱 (1956)
扒手 (1959)
驴子巴勒达扎 (1966)
少女莫夏特 (1967)
武士兰西诺 (1974)
很可能是魔鬼 (1977)
钱 (1983)
他的影片不多,約有13部。
——————————————————————————————
附录
剧情:
一位青年牧师正在念一本掀开的日已,他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初来乍到的牧师过着孤苦清贫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教众们的接受和理解。他深感村民们的浅薄、顽固、注重实利和对生活的厌倦是产生邪恶的温床。但他的忠告和规劝收效甚微,人们反而劝告他不要过分执着于献身精神。牧师拯救了伯爵夫人的灵魂却招来人们的谴责,心力交瘁的牧师死于胃癌。白色的银幕上投下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黑影:万物的秩序都是由于上帝的存在。经历基督受难之夜,迎接耶稣复活之晨。
本片为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范例。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一部电影。
生平:
法国导演,本是画家,1933年转入电影界。二战期间被关入德国集中营,在那里认识勃里克柏杰主教,离开集中营后受主教所托拍摄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罪恶天使》,从此确立其以哲学性、天主教思想为主题的电影风格。个性孤高,作品少而精。风格简约,题材将文学名家的作品作(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重新诠释,关注枝节,喜欢采用非职业演员,对精神世界的孤独和超越做沉思性探索。他的美学信念是用电影将音乐和绘画融为一体,而不是戏剧和摄影。名言: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发布者:Mtime
http://www.mtime.com/person/893079/
[ 點閱次數:9902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