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蔡明亮導演:
我不明白,您的電影有何難懂的?其實都是在凝視生命的本質,人的卑微,寂寞,存在狀態,基本需求渴望(生存,容身之地,食慾,基本人權,性慾,陪伴與聯繫溝通,以及最高層次的愛與關懷)。這些元素在《黑眼圈》裡尤其凝聚到了一個巔峰,集大成者。
當我看到一群貧窮外勞扛著巷子裡撿拾到的床褥,越過半山芭監獄前的馬路時,我看到他們對舒適生活安枕的需要。當我看到諾曼阿頓無微不至地照顧李康生時,我看到真誠關懷一個人、聯繫的渴望。當我看到癱瘓者死沉沉地臥在病床上,我看到身體的無助、生命的卑微。當我看到四人沉淪於情感深淵底時,我看到他們對慰籍的渴求耽溺卻又迷亂地游弋拉扯。
啊,您怎能忍心將床從房間那道光之下轉移到黑水潭里?然而我知道您是透視了複雜情慾難以釐清的詭譎機制與面貌,而我們總是擺盪於心靈的救贖與漂泊之間,難以擺脫的紅塵男女的情愛宿命,一則亙古的寓言——穩定關係的需索與追逐,渴望與失落,曝曬與冷卻,尋找與迷惘。
啊,這一切皆因愛之名而起,如是因緣,常在纏縛,但俗世男女如我們又豈能大智如佛陀慧劍斬斷情絲?即使歌詞裡的僧侶,閉合沉寂的心亦難免隱約顫抖餘燼未消。對愛的那股渴求,在我們的心裡化形住下,雖明明知道如是泥漆如是磚壁如是大柱如是鋼鐵如是亦不能避免蛀蝕剝脫的命運,終至殘破頹敗的光景,但煙霾瀰漫之際,誰能看透?於是男男女女們被操控被擺弄於某種神秘莫辨的線索、詭異迷狂的氛圍、混沌魔魅的效應,此間彼間奔走,無以安息。人們再無法和諧相處,寧謐靜寂的世界被騷動不安取代,如蛾一般黑水潭上翩千淒舞無盡時,撲拂波紋點水嬉戲有時,卻又百無聊賴徒影對照,孤寂莫名無言以對。
廢墟里的黑水潭,我們漂泊在上。是為印記。
本來是想寫影評的,但我決定以一封信的形式,蔡導演,我告訴自己必需寫出來我的真誠感受。
《黑眼圈》是你回馬來西亞拍的影片。報章上獲知你憤怒地宣言退出金馬獎,因為那膚淺的評審團主席張昌彥在入圍名單公佈當天針對《黑眼圈》表示,評審認為電影不宜過於沉浸個人風格,而是應該要感動人,還要考慮到票房與觀眾的接受度。那時我還沒看過《黑眼圈》,不過對金馬獎的日益商業化、遠離藝術的趨向我是早就預測到了。
後來馬來西亞當局宣布禁映《黑眼圈》,諸多“莫須有”的理由,其中一項竟然是影片中的街道有許多垃圾恐怕會嚇走遊客(後來你在講座會上幽默地調侃,畢竟拍到垃圾不是你的錯啊,難道每在拍攝以前都要替當局清掃垃圾不成)。本地中文媒體鼎力為你聲援,終於促使當局解禁,但條件是要讓看三回才勉強看完的電檢局剪五刀。向來堅持藝術完整的您這次卻同意了,我知道您是為了讓您的家鄉同胞們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您的電影。
後來您為了賣票,連續聯合媒體舉辦了數場講座會,您甚至親自走上街頭逢人賣票。您的兩場講座會我都出席了,您或許不記得七年前上前找您簽名的那位男生,那時我正值大學最後一年,因為首次看了您的電影《愛情萬歲》從此迷戀上電影藝術。至今我看過的電影已超出一千部,大師級的作品也為數不少,但那部《愛情萬歲》最是強烈地震撼我的心,這麼多年了,它依然在我心目中排首位。您怎能如此赤裸裸直視人們的真實存在狀態?您怎能如此冷靜地描寫出孤寂的靈魂與現實的疏離感?我感受得到您想表達的意涵,那是如此深切,你不過是還原了人的狀態,生命的狀態,存在的最內裡,關係的無奈,何難理解之有?那些說看不懂的人我想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思考生命人生,他們關懷的更多是其他表面的價值,非關本質意義。
講座會吸引了一些群眾,但我知道,他們當中有的是看熱鬧來的,一覷聞名國際的大馬籍導演的風采,一窺電影被禁的藝術家的廬山真面目,趕風潮,湊噱頭。
不過您在講座會上還真是騙了觀眾呢,呵呵,您說《黑眼圈》是您幾部影片裡面最容易看的。或者說您是騙了我,我以為這次您是降低了水準迎合媚俗大眾來著,我以為您妥協了打算以較淺顯的敘事風格讓害怕沉重的現代人輕鬆一些(我真不明白,現實明明不是輕鬆的,但他們卻喜歡輕鬆的電影),怎知道您比以前更上一層樓了,當然同時也曲高和寡,現在我明白金馬獎評審主席那一番話的背後心理了。
他想必看不懂吧。他說電影應要感動人,但為何我的心被觸動了而他卻沒有?
有的人就是這般,本身看不懂或無感但死不承認感受不到領悟不深,反而編許多藉口,急忙轉移論點,說什麼太個人主義,過度藝術,唉~~或許是他自己認知膚淺而已(虧他還高任評審主席)。有時在想我當還差不多,雖然我沒有博士學者頭銜在身,僅僅是一位非專業的影迷,但至少靈悟性比之強多了。
我想說,在觀看《黑眼圈》時,我是再度被你強烈地震撼!它貼進我的心窩裡去了。
導演,我知道多數人是看不懂《黑眼圈》的,我敢這麼說。他們缺乏心靈的感受力和悟性。
我知道《黑眼圈》絕對是您最偉大的作品,是您的里程碑,它具有人文的深度,這是毋庸置疑的。質疑者是因為看不到偉大之意義所在。
《黑眼圈》的風格簡直直逼電影詩人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和電影哲人奇耶洛夫斯基(Kielovski),
更準確地說,<�黑眼圈>同時綜合了電影詩人和電影哲人的思路內涵。
我且詳細談之:
1.詩意敘事
《黑眼圈》充滿詩意,處處象徵:床,床上那道光,門框,窗口,鏡子,殘牆頹瓦,陰濕後巷,廢墟,迷宮般的建築結構,迴旋階梯,黑水潭,巨蛾,煙霾。我明白其中意涵,這和我寫詩息息相關,我在詩風格上接近象徵派,所以不難捕捉這些象徵的意旨。
但詩在這個年代是小眾的,詩走得太遠,大部分人跟不上。對大部分人來說,床,就是現實裡功能性的床,就是用來睡覺的。他們只停留在現象的表層,想不到更形而上的意義,他們沒更深入思考:床是我們忙碌作息一日將盡時賴以安頓身心養神寧氣甚至靈魂的棲息所在,這就是床的象徵意指啊。
《黑眼圈》的影像敍事空間已經全面進入詩意的境界了,其實這在您拍出《不散》時早有預告。
歐洲的文藝界比我們更懂得推崇詩的存在價值,我想多多少少吧。
至於其他像徵我就不說了,讓他們自個兒思考。
曾經有人說,您的電影不過是拍人在喝水人在走路人在觸摸人在寂寞而已誰不會拍。他們不知道他們忽略了您在鏡頭取角和畫面構圖上的美學考究。比如說,您在拍室內景時,用俯角鏡頭,用幾何對角線條,用門框用樓梯用走廊用前景來加深畫面的縱深感。還有,《黑眼圈》裡您在拍吉隆坡街道時,我察覺鏡頭是經過色調處理的,稍微偏藍。而景框亦恰到好處,該特寫處,宜全景時,我覺得您拿捏得很準。
其中有一幕,那外勞在空置建築地時休憩片刻的潭中倒影,畫面四分之三盡是潭水波紋和人與牆壁的倒影,僅畫面上方渺小的人影輪廓,甚至連頭也在景框之外。這種空間處理風格讓我想到另一個東歐電影詩人貝拉塔爾(Bela Tarr)。
另外有一幕畫面,我覺得堪稱經典,可比擬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Stalker)和《鄉愁》(Nostalghia)。波紋蕩漾的黑水潭邊,有背影在垂釣,靈蛾在水面上空飛舞,顧影自憐,不久水潭上一陣煙霾升起,瀰漫擴散開來,無限迷離撲朔。這個隱喻畫面將永恆定格在我的心湖里。
2.哲思視野
至於哲學,哲學是對人對世界對本質對存在對意義的思索。但哲學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俗世時代是沒落的貴族,和詩一般命運。我們早已遠離希臘時期。在這個經濟利益掛帥、消費娛樂侈糜、内涵貧乏的時代,哲人和詩人的地位大不如前,因為沒市場價值。或許純粹的哲人和詩人也變得稀罕。
你知道嗎?當銀幕出現鼻孔塞滿管子的植物人絕望的眼神之際,電影院裡竟然有幾位少女吃吃地笑。有什麼滑稽好笑的呢?如果某天換作是他們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等死,那時的他還會笑得出嗎?或者一些人就是這樣,針不刺到他的肉他不知道痛,他們缺乏那層生命體驗或人本關懷,他們較漠不關心。他們看電影不是看人生,僅僅是“看戲”心態,對他們來說,那隻是做戲而已,非關真實。
電影散場時隔座有位肥肉油臉的中年男子向身邊人說,藝術就是這樣的啦。我不無痛心疾首,為什麼動不動就把藝術當作高檔貨心理上即刻排斥了(名牌倒是會瘋迷追求)?藝術其實不正是包含關於靈性的元素?他們的靈性去哪了?爲何喪失了?
您在講座會上拿了好萊塢商業電影蜘蛛人做比較,一些人即刻標籤您,認為您在反商業電影。他們的腦筋總是非白即黑的模式。我知道您並沒有完全抹殺商業電影,您只是認為人文電影更具價值,人們應該給自己更廣的選擇性,以及更遠博的眼光。
商業電影勝在技巧與形式,他們不自覺,錯把形式當內涵。
回到電影,最後一幕,當李香蘭的歌聲響起,有位白髮蒼蒼的觀眾竟忘情地跟唱。我想他是被感動了。我想一般人們或者不等到一生斑駁枯朽將盡時他們不會明白何謂珍貴。至於我,中間部分數度淚流酸楚,有一股椎心之痛,更尤其是劇情演變到四人相互追逐情感無望時,李香蘭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平行穿插而來:
“冬夜裡吹來一陣春風,心底死水起了波動,雖然那溫暖片刻無踪,誰能忘卻了失去的夢?”
補充:
1.《黑眼圈》標誌著蔡明亮影像風格的新一頁,以往其敘事視野所窺探的“生活的空隙”“情感的空隙”,如今更游移深入至“靈魂的空隙”。並且,平行鏡頭的運用也較多。
2.較之以往蔡明亮影片的一貫風格,即生活事件的場景前置真實再現,以及情感關係的疏離狀態描寫,《黑眼圈》更添增靈魅靜穆的影像氣質,以及無論午後抑或黑夜,人物無時無刻空茫的私密瞬間。這就是爲何他的電影充滿私密性的原因。他的鏡頭大量捕捉私密時刻。
3.平行鏡頭之範例:當流浪漢沉睡在房間裡那張撿拾來的床上,有光灑入,使得床與人浸染在“救贖之光”裡,這時畫面隨即轉移到外勞諾曼阿頓在勞作後,黑水潭邊,疲憊~憩息~怔忡~失神之際...
4.不止外勞諾曼阿頓,甚至餐室老闆娘蔡寶珠,以及女傭工陳湘貽,流浪漢李康生,大量描寫人物空茫失神的空隙,此類鏡頭的捕捉與凝視。
5.而在抽離對白,意即靜態敘事的同時,情節演變逐漸由實入虛,自外在現實游移進心靈內在的寓言世界,因此大量捕捉靈魂空隙的鏡頭緩緩浮現,初時較多鏡頭描寫午後寧靜時光人們靜靜地無聊地臥躺,到後來陷入情感追逐時隨人物遊蕩空曠街頭陰濕角落的大量鏡頭,在黑夜裡幽幽騷動地踉蹌追踪。
6.蔡明亮的電影通常不會直接陳述現實,不是純粹現實,而是心靈融會現實(心靈-現實)以虛寓實,這需要觀眾在觀影時向內在心靈挖掘延伸擴充,因此缺乏心靈深層的感受和内省就難以領悟。
7.有一句話:愛因斯坦逝世,人們追悼說“一個偉大頭腦之死亡”;藝術家去世則是一個心靈離開人間,此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區別:心靈,內涵,深度。 藝術是心靈的延伸。
8.蔡明亮的電影往往讓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浮躁,但吊詭的是,他的鏡頭又相當安靜,恩,那是來自心靈深處欲望的幽微騷動,對愛的渴望。
9.蔡明亮影片常出現現代都市人的疏離和救贖的命題——《青少年哪吒》裡父親不鎖上門等小康回家,《河流》裡小康起身看見窗口灑進明朗晨光,《洞》裡上下樓的隔層鑽開一個洞讓不相溝通的城市人有了聯繫——倫理的救贖,情感的救贖,人際關係的救贖…
10.不過,蔡明亮的電影最好去看大銀幕,這樣他的影像空間風格才會更昭顯— —彷彿置身於空曠大荒的維度空間、有時無邊廣袤,有時又多重框格。這主要是他的影像的空間質感特別強烈之故。
11.從《青少年哪吒》陰暗簡陋的旅館、《愛情萬歲》代售的空置公寓、《河流》漏水的家庭住屋、《洞》殘舊寥落的組屋、 《不散》遼闊空曠的大影院,到《天邊一朵雲》蒼白素淨的拍片房間,建築物一直是蔡明亮影像空間主要的隱喻場景,蔡明亮對建築物的空間結構感之掌握巧妙地構築出其影像空間的冷質感。在《黑眼圈》裡,那尚未竣工、僅建成骨架、廢墟一般的廢棄建築物,更是整部影片靈魂寄託所在的形狀物體。
12.其實蔡明亮電影的每段情節,每個畫面,甚至每句歌詞,皆飽含寓意,凝煉沉斂的風格,三言兩語還真難以盡談啊。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3561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馬來西亞吉隆坡,東南亞外勞顛沛流離的集散地之一。走失在天橋上的小康這次一人化身兩個角色,分別扮演一個長年臥床的植物人和一個流浪漢。
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從小在一個賭徒的打罵下成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瑞瓦Rawang(諾曼·阿頓Norman Atun飾),才改變了他的生活。瑞瓦是孟家拉國的一名工人,他將李康生所飾的流浪漢帶回家中,細心照顧他,並給他治好了身上的傷口。那個被救的流浪漢,已經成了眾多人追求的目標,他的救命恩人——孟家拉工人、飯店女服務員和她的老闆娘都喜歡上了這個年輕的流浪漢。
茶室的女服務生,她負責照顧老闆娘的這個植物人兒子。同時,她又遇到了那個和植物人長的一模一樣的流浪漢。人物之間產生了特殊的情感交集。
任何人,都不喜歡孤獨……
正當愛情的衝突正在展開時,吉隆坡被捲入了濃重的火焰和煙霧中,風助火威,森林大火迅速蔓延到與它比鄰的印度尼西亞,使那裡的一切都變成了灰色的,大家不得不帶上面具保護自己,愛情也隨之消散了……
世界末日一直都暗藏於我們身邊的某個角落中,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它,除非人類可以不再生活地如此孤獨,除非他們能快樂地與大家共存……
關於電影
蔡明亮將吉隆坡的廢棄工地化為“魔笛”裡戀人們追逐愛情的水泥森林,超越了性別種族膚色,為莫札特的自由精神找到了新的定義。
從本片故事來講,它也許只是“炒冷飯”,沒有太多新意,但是,它卻離傳統影像相差太遠,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標誌了某種新的影像方式的產生。
這部影片是蔡明亮導演第一次在他的家鄉——馬來西亞拍攝的影片,先後在威尼斯和多倫多電影節上放映,並進入其競賽單元。導演強調了馬來西亞好多不同的種族,並把地點選在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
影片中多次出現在大樓下面的水池中漂過的小船,它在水中平和安靜地隨著水一起流淌,影響著男人和女人們,導演彷彿想通過視覺行為傳達出詩意的人性觀。
關於導演
蔡明亮電影多反映當代都市的荒謬景況,個體生存的孤獨寂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有著鮮明而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執著主題。
蔡明亮是個十分有個性的導演,有獨特的品味,片如其人,只能讓你極愛或極恨,不會有第三條路供人選擇。如果你一直喜歡蔡明亮的影片,那麼《黑眼圈》靜態的影像方式一定會帶給你驚喜,它極少使用對話敘述故事,只通過視覺傳達出孤獨的人性與同誌之愛……
和以往蔡明亮的影片一樣,人們不可避免的會對《黑眼圈》有或多或少的批評言辭,但導演自己並沒有太過分在意,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的這部新片,而且,影片也得到了一些發行商與威尼斯電影節評委們的賞識,他們喜歡這種新的風格,而這種新的風格與導演十四年以來的電影實踐積累是分不開的。
花絮
·蔡明亮永訣金馬獎。 《黑眼圈》僅在金馬獎中入圍最佳音效與女配角兩項獎,評審團主席張昌彥在入圍名單公佈當天針對《黑眼圈》表示,評審認為電影不宜過於沉浸個人風格,而是應該要感動人,還要考慮到票房與觀眾的接受度。這一評審意見令蔡明亮難以接受,蔡明亮在御用演員李康生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宣布從此退出金馬獎。堅持藝術風格和個人主義的蔡明亮,似乎與逐漸向商業靠攏的金馬獎格格不入,長期矛盾被徹底激化。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4078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