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滅頂之災 / 破天慌 The Happening》2008 美國恐怖災難電影
奈沙馬蘭的前作《水中女妖》就可看出端倪,他的恐怖故事和一般刺激恐怖電影不同,他的是寓言式“神秘的警世恐怖”。這種寓言式的概念是新鮮的。恐怕不是一般觀衆都懂得欣賞其中意思的。電影散場時,我聽到有觀眾似乎在譏諷:“這部電影是不是恐嚇我們下次不要靠近植物?”,啊,天。 縱觀那些影評,幾乎都是在惡批故事的邏輯,挑邏輯的漏洞,說什麽不夠血腥不夠恐怖(例如這一句“公園裡看書的女孩子用簪子自殺的時候,只是那麼一下子就完事了,渲染的不夠,既沒有渲染出血腥,也沒有表達出恐怖”),然後他們下結論了:“沒意思,很悶”(好電影對他們來説,就是不悶的電影,如此簡單),啊,天。爲何我看到有意思?難道寓言已經和一般平民不再親近?啊,好像我經常都會欣賞注重内在心理,描寫心靈的“悶”片其中的意思(從以前電影播映會后的討論,我就察覺了這一點)。順帶一提,從網絡上的平均評分的低分數來看,一般觀衆似乎不太能夠欣賞意涵内斂的法國片和日本片,爲什麽呢?我想,這就好比大部分人無法欣賞詩和哲學,同理吧。
我想,更尤其是,一般人對神秘主義敍事風格無法產生共鳴,主要因素是:他們不是神秘主義者。換言之,他們不是這類風格所期待的觀衆群。神秘主義的敍事特質向來傾向不確定性,多歧義,非理性主義,唯心觀,符號内延化,寓意即深邃又縹緲虛無,是比較屬於形而上的,内觀性的——那些並不是表面的東西。
(其實奈沙馬蘭的神秘主義還不是走得很遠,我看過一部泰國神秘主義實驗電影《熱帶疾病》,比《The Happening》更令人費解,影片到中間部分突然一個變調,后半部的寓言化情節大部分觀衆都覺得八丈金剛摸不着頭腦。)
許多觀衆覺得《The Happening》最費解的情節,恐怕是老婦人的出場之“必要”(例如這一句“最終還剩男女主角還小女孩,跑到一個只有一個老婦人的房子化緣,老婦人很奇怪,不知道是編劇搞的還是導演安排的,反正很奇怪”),甚至覺得不符合邏輯(因爲在此不可用“邏輯頭腦”,而應該用“寓言頭腦”。這好比是用唯物觀去理解唯心觀,用理性實證主義去理解非理性主義,同樣會落得荒謬結論的道理)。其實老婦人的寓意並沒有什麽多難懂的,不過,恕我不在此點出。
從《靈異第六感》到《The Happening》,看得出來,奈沙馬蘭的恐怖電影路線,似乎愈來愈傾向寓言化。因此,商業電影製片對純粹感官刺激元素的要求,以及反思考性,反深省性,以求配合那些“思不及義”的觀眾,恐怕將會是他日後如何在商業與人文之間保持平衡的最大壓力。畢竟寓言對他們要求簡單直接的腦筋來說,太形而上了。
當初看《神秘村2004》時,我也是有點覺得導演只是在故弄玄虛。我本身愛看驚悚片,但那種風格還是不甚熟悉。後來再看《水中女妖2006》,我才突然有所頓悟:原來奈沙馬蘭走的是寓言式驚悚風格路線!所以在看《The Happening》時,比起其他觀眾,我心裡早有準備了。
不過,他的電影懸疑有餘,驚悚不足。這毋寧也是他的不足之處。
然而,大部分人不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呢?影友說他覺得影片不像是驚悚片,導演只是純粹在故弄玄虛。
我倒覺得,驚悚不足,心理懸疑氣氛卻張力飽滿。還有,末世氛圍。而且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得要那麼偏重感官驚悚不可?
難道一部驚悚片除了驚悚,就沒有其他?這樣會不會太狹隘了?
另外,《The Happening》的詭異感很強烈,影片到處滲透著一種說不出的怪異氛圍。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前面部分,公園里人們集體自殺事件,接著大廈下的走道,一具具肉體從天而降,前仆後繼地,彷彿末日來臨的氣氛瀰漫著每一個角落。然後,塞滿車輛的街道上,人們從車裡陸續像行屍走肉的腐屍一般走出來。人們的臉上扭曲著某種難以言喻的,猙獰古怪的表情,似乎表達著某種靈魂異化的寓意。一切是那麼地詭異,那麼地異常。
這種表演風格類似日本鬼片如《貞子》《迴路》等,是日本鬼片慣常使用的橋段,也是一種能逐漸滲透到心底深處去的恐怖手段(當然,這種心理滲透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正所謂“佛渡有緣人”。)。
恐怖橋段有好幾種,而好萊塢恐怖風格和日本恐怖風格是兩種大相徑庭的風格。
好萊塢恐怖風格最擅長使用的是配樂和剪接技術方面的驚嚇,屬於節奏快速的,速食的,喧嘩的,一味感官轟炸的,外在技術性的。
相比之下,日本恐怖風格則是另一種相反的路線,是比較東方式的,柔婉的,含蓄的,陰幽的,節奏緩慢的,經常會靜穆森冷得令人窒息的,毋寧更加內在“心理式”的。
引自: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2434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一切都發生得很突然,沒有預警,沒有徵兆,散佈速度之快更是讓人沒辦法提防,幾乎在轉瞬間,就遍布了美國主要城市的各個角落,到處瀰漫著古怪且可怕的死亡氣息,這是一種驚人的破壞力,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和跡象可循……到底是什麼導致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猛?完全摧毀了人類在行為上的自控能力?人類不再具備逃避危險和傷害的本能,也不再能夠意識到刀會刺死自己、火會燒死自己、水會淹死自己。沒有前因,更沒有後果,就這麼發生了,有人說這是一場恐怖分子的襲擊,有人說是失敗的生物實驗導致的,也有人說這可能是一件比魔鬼還可怕的武器,或者是一種失去了控制的病毒?可是人類甚至猜不透它的傳播途徑--水?還是空氣?
所以說,目前的狀況對於在費城的一所高中做老師的艾略特·摩爾來說,他最需要做的不是挖掘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的根源,而是要趁著自己還有殘留的理智,從這個神秘卻致命的環境中逃出來,即使他和妻子阿爾瑪正處在婚姻危機中,但在災難面前,一切爭執都應該暫且不提。艾略特與阿爾瑪以最快的速度上路,先是坐火車,然後自己開車,與他們一起的還有艾略特在學校的朋友--數學老師朱利安和他8歲的女兒傑絲,一路驅車趕往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他們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到了那裡,希望可以避開這種恐怖且呈持續增長氣勢的襲擊。
然而,他們也很快就意識到,無論你逃到哪裡,無論你是誰,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因為那個可怕的隱形殺手是不會放過任何人的……直到艾略特窺視到了隱藏在表相下的事實真相後,漸漸了解了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足以威脅到人類未來的力量,他決定放手一搏,幫助他那瀕臨破碎的家庭,得以倖存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另一篇影評:
[滅頂之災]電影愛好者的悲哀。
leoyulei發佈於:2008-07-06 01:09
首先表示哀悼,可惜了好導演好演員好題材,這麼多好湊在一起怎麼就成了不好了?不管M.奈特·沙馬蘭導演過多麼好的電影《第六感》,也不論馬克·沃爾伯格演過多麼好看的《人猿星球》《生死狙擊》,這都阻擋不了他們產出了一部爛片,當然爛是對於他們來講的,如果《天災》對於新手導演和演員來說的話,或許可以接受,但對於像他們這樣的高手來說的就太那個了。
該抓住的基本都沒有抓住,即便是想抓也是抓的不好,渲染的很不夠。
1.影片開始即進入主題,這個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但是仍然感覺比較突兀,不那麼流暢,公園裡看書的女孩子用簪子自殺的時候,只是那麼一下子就完事了,渲染的不夠,既沒有渲染出血腥,也沒有表達出恐怖。
2.工地上跳樓的幾位,有點可惜了,雖然也值得一看,但跳樓的水平還是差點,在跳樓到墜地的中間過程,如果有近鏡頭跟踪我想會比較好點。下面的工人看到有人墜樓顯出的表情也不夠真實,不夠震撼,就那個小胖胖,應該是個小工頭,還算撐得住了。
3.男主角的女朋友的事情比較突然和不自然,怎麼冒出來的,也沒有交代清楚,雖然後面有提到過一點,但仍顯不足,而且女主角表演的實在有夠差勁,差勁程度略勝於男主角,一雙眼睛雖然夠大,但是不夠有神,而且臉上沒有啥表情,有點表情還沒有表達出該表達的內涵。
4.當他們乘坐火車趕往別處時,火車突然停下,男主角問管事的人為什麼停車及和誰失去聯繫時,得到的回答居然是任何人,可是後面他們自己都能夠用手機和n多人聯繫上,我問,哪來的和任何人失去聯繫,他們真夠鬱悶。
5.然後他們乘坐汽車繼續趕往別處時,遇到一個士兵,這個士兵很愛說話,男主角覺得不大對頭,對女主角說這個士兵可能有問題,觀眾的期待應該是這個士兵應該果然有問題才對,可是這個懸念白設置了,結果是士兵一點問題也沒有,只是最後遇到一股風才中了邪,然後開槍殺人/自殺? ?鏡頭里沒有給。但我想可能是和之前在公路上那一段一樣,持槍的自殺了,後面的人撿槍自殺,可是這裡鏡頭並沒有表現是如何自殺的,或許導演認為沒有必要,因為之前已經有過說明,這裡用反手法更能襯托出其他的恐慌,可是結果是弄的我很鬱悶。
6.根據報導和揣測,男主角認為可能是因為一隊人多的緣故導致植物或者風之類的散發出毒素之類的玩意,於是想出要分出更小的組的點子,果然他們分開了,然後故事就只表一枝,不見了其他兩對,雖然最終這兩對又回合在應該是模型屋附近,即而中毒自殺,被車壓死那位倒還新鮮,不過其他的各位導演就不費那麼多鏡頭和時間了。
7.突然不知道怎麼就發現了一個掛在某處欄杆上的一個收音機,收音機在美國是可以隨便掛的麼,即便是的,從中間聽來的信息又有何用?沒有聽到的信息又做何用途?這個片段很神奇,莫名其妙。
8.然後他們看到了一個車,男主角到車裡聽了幾條新聞,而且男主角是提著行李跑到車那的,我很奇怪,他讓另外幾位在遠處待著別動,然後又發現那個方向有個房子,我們怎麼都沒有看見,也不給個鏡頭?才叫幾位一塊過去。
9.給小女孩子要吃的時候,更別提了,女主角要求要給小女孩子弄點吃的,男主角說了一個冷笑話,我看來是如此,不知如何之後女主角還說了句謝謝。去就去吧,結果兩個小男孩被不願出來的不知道是誰的傢伙開槍打死,男主角都跟屋子裡的人說的很清楚了,外面的空氣沒問題,我不知道屋子的人是不是白痴,還是美國人根本就沒有同情之心,反正是開槍了,還打死了兩個,我不知道為什麼,打死一個不已經是警告了嗎,為什麼還要打死第二個,而且是孩子,或者為什麼不開空槍警告呢?即便如此,最後物子的傢伙還說,再不走我就不客氣了,感情您客氣過似的。還有,在這種情況下,小女孩怎麼還有盪鞦韆的可能?即使會有,為什麼鏡頭一直切換到那個掛鞦韆的老樹上?還以為這個老樹要有故事發生呢。男女主角還針對這個樹展開了幾句小討論,說什麼楓樹,有說什麼不是之類的,奇妙。
10.最終還剩男女主角還小女孩,跑到一個只有一個老婦人的房子化緣,老婦人很奇怪,不知道是編劇搞的還是導演安排的,反正很奇怪,一下子,災難片成恐怖片了,也就是通常的水災,隕石災,地震災,火山災,病毒災之類的災難片變成了電鋸驚魂,死神來了,隔山有眼之類的恐怖片了,我靠!我再靠! !
11.最後在尚安全的景況下,男主角不知道發什麼瘋,非要走出好不容易用抹布之類封嚴的屋子,和毒風對著幹,結果還贏了,而且那邊女主角也不甘示弱,領著小女孩一起走出了屋子,兩個人相互握手之類的,風很大,但沒用,只是襯託了一下浪漫的情節,導演或者編劇想讓他倆死或者浪漫我都能忍,但忍不了美國人連下一代也不考慮,領著小女孩就出來了,敢情不是您生的娃!或許是導演或者編劇知道他們死不了,毒風戰勝不了他們,威脅不了他們,所以才讓女主角帶著小女孩出來,我靠,你們傻啊?唉,無語。
要說的該說的太多了,反正跟我看預告片的時候差遠了,最終甚至都快忍受不了了,全片其實基本上也就是預告裡的那幾個鏡頭夠點意思,其他的不管導演來的是什麼希區柯克的風格或者誰的橋段,一個字,非常非常的不好。不過,就說這麼多吧,11點,也還行了,呵呵。不同之處,希望大家指點。
另,片頭有一段音樂個人感覺還算不錯。
回复(76) |引用(0)|收藏(0)|推薦給朋友|推薦到群組|2587次閱讀|
標籤:滅頂之災
下一篇: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難得。 >> <<�上一篇:對電影《阿甘正傳》的一句話影評
2008-07-06 15:17不喜歡這部電影,很多橋段都是生搬硬湊。
--------------------
回复
匿名
2008-07-06 15:38說的是啊,原本是因為馬克我才看的,又看了預告覺得還不錯,結果卻。 。 。 。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7 02:55為什麼逃逸的時候3個人的車子到死了人,5個人的隊伍倒不死了,說不過去啊!
--------------------
回复
匿名
2008-07-07 10:40最終並沒有說事情的起因是什麼,因為一切都不明了,都是推測,最後連一個人的時候,那個老太太,也死了,而且我覺得人少就不會死的推測純粹是瞎推,好像是賦予植物或自然界意識了。總體事情的原起好像是和植物有關,但到底是怎麼回事,都是不清楚,我想片子可能是表達一種人類的危機感吧,災難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但總是會發生。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8 02:06史上最偷工減料的災難片!大範圍災難的起源就是一陣風刮過,樹葉沙沙響……我靠,預算不多也不能這麼糊弄人吧!其他的樓主文章已經寫的很到位了,完全贊同!真是看得讓人鬱悶無比,幸好不是在電影院看的。
--------------------
回复
企鵝
2008-07-08 21:19或許製作班底真的想表達更新更深的想法,但是很可惜,在觀眾看來是沒有那麼到位的,更可惜的是不太可能原來班底重新拍攝了,已成歷史,已成遺憾。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9 00:43根據你說的情節確實是很多漏洞,我也感覺到了,不過不能掩蓋這是個好片子的事實。
--------------------
回复
匿名
2008-07-09 11:19有漏洞不一定不是好片子,比如《勇敢的心》,好像前十分鐘就被很多歷史學家發現有很多漏洞和不妥,但它仍然是基本所有人都承認的經典之作,但是《滅頂之災》不同,我之所以列舉它的漏洞正是為了說明它並非能稱的上是好片,更細的我就不說了,有時間你可以看看《迷霧》,我認為也非好片,儘管也有很多稱其好,而且是根據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它們的漏洞對影片的危害在於其漏洞的不應該,也就是有點過了。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9 03:40都被預告片給騙了。與LZ感同身受,英雄所見略同。
--------------------
公車5分鐘一班,地鐵9分鐘一趟,而有些東西一生只有一次。是你下錯了站?還是我上錯了車?
回复
MovieMania
2008-07-09 11:23 MovieMania說的是,而且從你頭像我感覺到我們的鑑賞標準應該有些相同的地方,《功夫熊貓》不愧是好片子,儘管是好萊塢拍的中國風格的影片,但抓住了精髓,雖然看影片時我感覺到沒有達到和預告片一樣完美的程度,但仍然是頂住了,算是和預告片的感覺差別不大,好片,喜歡。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0 14:22樓主這句話經典:一個字,非常非常的不好!
--------------------
回复
匿名
2008-07-10 15:28原本想說,一個字,不好。最後改成非常非常的了,呵呵。看來朋友看的很仔細啊。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1 14:03看了你的所謂評論,我在想你小學畢業了嗎?說得好像振振有辭,你是在挑漏洞,不是在評論電影,不過向你這樣沒文化的人,也就是肥皂劇水平,可以理解你的淺薄和無知,但是別出來丟人好嗎?回家餵豬去吧,對你來說那是一份很有科技含量和前途的職業。保證再也不會來你這了,雖然是第一次。
--------------------
回复
匿名
2008-07-11 14:39這位仁兄很有意思,為什麼要用自己說的話來證明自己話裡的內容呢?或許我真的沒有文化,但我想你是缺乏人格的,我本不想罵人,何必要逼我呢?我也不願再加多說,僅此而已。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1 21:11此片觀後感:這片是神經質,裡面人也神經質。很是莫明其妙。
--------------------
回复
fsy
2008-07-12 08:55神經質,這個詞語用在這裡還真是很合適的,呵呵。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1 21:26往往很多優秀的,經典的片子是在N年之後被發現的~~這部片子的主題很好,其他的都被樓主發現了,呵呵~~
--------------------
回复
匿名
2008-07-12 08:56是的,主題不錯,只是拍出來的觀看效果有點差而已,當然它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呵呵。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2 08:52開始對這部片還蠻大期待的,以為會有什麼大鏡頭,但是一整部看下來就只剩下失望跟鬱悶
--------------------
回复
匿名
2008-07-12 08:57期待往往是失望大於希望的,正如國內的很多所謂大片一樣。
--------------------
喜歡哲學。
leoyulei
6.2
[ 點閱次數:11286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