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作為德國新電影運動四傑之一的荷索(Werner
Herzoq),其電影經常呈現兩種對立面:文明禮俗與心靈蠻荒的兩極對立,以及,理性與瘋狂的抗衡辯證。他的電影經常都會將主角人物置於一種處境:蠻荒的絕地境域,當人們脫離文明的常軌之際,靈魂被逼要面臨嚴苛的環境——以凝視生存個體内裏的心靈蠻荒,孤絕,與騷動。這是個人唯心主義與環境凜然對峙的巨大悲劇之亙古命題——生存個體是否能戰勝其四周龐大的環境力量?其中有多少環境對自我的磨損和傾軋,在在説明了個體的生存充滿艱難和壓迫;人的靈性,經常被環境現實所鑄模,被緊箍在種種局困當中。
你是否捕捉到這訊息?你是否意識到這矛盾?
無論是自然的森林深處,還是人類居住的環境,心靈的蠻荒處境一樣存在。文明生活雖然資源豐富,卻終究無法充實心靈。而他的電影中出現的,不停原地兜轉的車子,寓意著某種困境--在文明體制壓抑下嘗試逃離已滯如死水的生活,遍尋心靈落腳的終站不著,終究折回,才發現原來無一處可去處處都一樣的困境。啊原來,文明集體生活和森林獨居生活一樣,終究落得心靈蠻荒的下場,終究無可救贖,因此要麽瘋狂要麽偏執,猶如遇溺者在急流當中緊抱住浮木。
荷索的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是他的第一部劇情片——《生命的訊息》,大抵這份共鳴的主要原因是我們都是存在主義者唄。我要怎麼、從哪開始談呢?關於平凡乏味的生活裡那潛伏的寂寞/寂聊?那麼抑躁騷狂的寂寥,無法忍受日子彷彿只是無機地重複著過夜的剩飯。或許不關生活精彩甜美與否,而是存在本身的內裡世界就是孤獨,荒蕪與騷動,這就是個體存在的真相,像柏拉圖的寓言裡,山洞裡的一群人,他們背向洞口,集體望著日光投射洞壁上渴望融和卻又疏離的身影晃動著的姿勢。
(這或許是存在主義最終指向的)
後記:認識德國電影大師荷索,是在2003年底。
11月份,電影協會舉辦了荷索電影節,連續幾天播放他的大部分影片。我的朋友W很喜歡荷索電影,但捕捉不到影片傳達的訊息。其實不難領悟,關鍵在於分析數部荷索電影,從中思索出他們的共同點,因為這共同點往往是一名導演的關注焦點所在,也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了解了創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容易捕捉他影片所表達的主題。換句話說,就是須調準和創作者一致的思路頻率。
備註:荷索的影片我看過
赫拉克勒斯(1962)
生命的訊息(1968)
侏儒流氓(1970)
海市蜃樓(1971)
沉默與黑暗的世界(1971)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1972)
卡斯帕爾·豪澤爾之謎(1974)
玻璃精靈(1976)
史楚錫流浪記(1977)
諾斯法拉圖(1979)
陸上行舟(1982)
綠螞蟻做夢的地方(1984)
浩淼的藍色遠方( 2005)
灰熊人(2005)
重見天日(2006)
世界尽头的奇遇 (2007)
赫尔措格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与法斯宾德、文德斯、施隆多夫等人齐名。
附錄:
真正的纪录片大师,他知道怎样才能在事实与主观之间找到最深入的表现方式,他“不能容忍的是对风景的抄袭”,自然在他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人类的喧嚣在他的眼中没有一点魅力,永远游走在边缘,却一直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与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存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赫佐格属于电影的另一半。 [全文]
赫尔佐格---唯心主义的影象之王
Claudio用左手 发布于:2008-02-28 14:04
9.5
读《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杨慧 发布时间:2009-3-28 16:45:33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http://www.mtime.com/my/movingdust/blog/1934272/
一直感觉,理解赫尔佐格的电影,需要一些哲学气质和素养以及对人真挚到古朴的爱,否则,无法面对他画面中那些巨大、空旷、神秘诡异的自然风景,那些没有历史的时空,那些仿佛从泰远否极走来的没有年轮的梦游者,执著的狂人们,侏儒、聋哑人和“文盲低能儿”(用了引号是因为赫尔佐格不这么看),还有那些精灵作怪的生灵,以及旋转的山顶、盘旋的汽车,挂上树梢的舟楫、牵上陆地的轮船......;在赫尔佐格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大量需要异样理解力的图像画面和需要哲学悟性去理解的影像符号。但在赫尔佐格自己看来,这一切超验的世界却又是他最本能的心灵解语,是他超越一切意识形态铅华,对人类精神的素朴探索。
拍电影是生命的彻底真诚和信念
“我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沿着生命不断向前,在身后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的电影。”(第208页)支持赫尔佐格走上电影道路,并以奇特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的秘密,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纯粹。相对于资产阶级文明社会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赫尔佐格是一个精神相当纯粹的人,而电影又是支持他纯粹地活着的唯一方式。自幼他都是一个无法从众、并在流俗中很难感到舒服的人,甚至与周围世界沟通困难。他所有一切为的都是凿破西方世界试图托起人类存在的资本主义文明,及其意识形态的脆薄冰层,去探索人及世界的本真面貌和意味,并在奇异的影像画面中,描摹和创造一个有“人味”的世界图像。这些都传达着他对人的尊严的基本理解,那就是人格不同流俗的本真和纯粹。
“从能够独立思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了自己会拍电影”(第3页)。14岁,那是他开始贯穿一生的徒步旅行,认定用脚步才能体验世界“之大”,之“深度和强度”(第288页),精神上狂热皈依基督教的时刻,同时他也确信自己将成为一名导演。正因为如此,赫尔佐格终生没有把当导演看作一项职业。这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事业选择同时发生,透露出电影对于他所具有的生命的使命价值,是电影赋予他的“存在以某种意义”。这样一个精神纯粹的、强者的立命意识,贯穿在赫尔佐格电影生涯的全部方面。全书通篇都展现出,他始终在“亲力亲为”地面对“不断制造麻烦,竭力阻止你拍摄电影的残酷现实”(第209页),在一个“不适合拍电影的世界里”,主动承受这种“与魔鬼斗争”的生活,因为“拍电影的本质”就是随着瞬间万变的事件去应对和变化(第41页)。重要的是,正是在“与困境的搏斗中获取创造力,提取出清澈、坦诚和纯粹的东西”(第52页)。而他的电影,最终也都是他这个纯粹真我的影像再现和表现:人物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故事都是他的真实生活(第207页)。
拍电影是一个孤独反叛者对世界的探索和揭秘
支持赫尔佐格纯粹人格的基础,是他的反叛精神。从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尔佐格是一个近乎本能地感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腐朽和危机,嗅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尊严已丧失殆尽的灵魂。选择电影为生,对他来说,就是选择一种激越的反叛者的生活实践。他以近乎癫狂的激进之态,要打破以“虚弱的意识形态为支撑”(第13页)的西方现有文明的生活假象;试图以超越的想象力,拨开意识形态和俗世的全部话语,去寻求生活和人类的真相,从而至少在画面影像层面创建一个可以与虚假对峙的真实世界——这一点是把握赫尔佐格的影像世界,更是理解赫尔佐格的创作生涯传奇的要点。
为了颠覆“畸形”、“虚假”的文明图像,赫尔佐格特强调走进“真正的生活中去”,以生活为经验,创造影像。从他17岁遭制片商拒绝,立即果断冒没有资金之险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开始,到他作为一个德国人,但开初就明白自己不属于德国,而是属于那个弹丸之地以外的更广大的世界,再到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探险的拍片经历,这里都包含着同一个意义,即赫尔佐格不满他看到的人类对自己现有文化定义和文明包装,他要“从零开始创造世界”。这样一种不受摄影棚四面墙限制的强烈生命的创作冲动,也决定了读赫尔佐格自述,了解他的电影生涯,不可能是摄影棚里的平和乃至平庸的制作经验的阅读,而是跟随他一起到天地宇宙间乃至监狱和战场,去赴汤蹈火,经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实地探险。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人为和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的艰苦,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探险家的姿态,在神秘的孤岛、荒凉的沙漠、史前的沼泽、危险的丛林和冰峰雪巅及硝烟烈火中设置场景,从准备到摄制他的电影,几乎构成赫尔佐格这部自述的主要内容。对此,赫尔佐格德有一个解释最准确,那就是,他不是简单地为了一个“写实感”(第181页),而是要“最扎实的故事”(第177页)。这个扎实的故事是他对世界的梦想,是一种符合人类尊严和内心真正文明的、反现有乌托邦的真正人类乌托邦。的确,正是透过书中他关于非洲的叙述,使我们意识到文明世界人类话语的虚妄以及我们企图以话语组织世界的可悲有限性,也从而接近他和他的电影对世界进行的思考。
不仅在原始、巨大、气势恢宏的自然风景中提升人类的想象力,辨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寻找着某种对他来说,可以拯救现实世界的衰退和羸弱的“具有威严感”的“思想的风景”(第39页),触摸、展现他孤独绝望的叛逆者、这类孤独狂人精神世界的极限,乃至“探索人心深处黑暗景象”(第221页),也构成赫尔佐格人类精神世界探险的巨大篇章。前者不仅表现在赫尔佐格对由克劳斯·金斯基(Klaus Kinski)前后扮演的五位“绝望而孤独”、“经受磨难”“却注定要失败”,“但毫不迟疑,在无助的情况下带着创伤独自挣扎”(第70页)的“叛逆狂人”的描写,也包括对他与极度神经质、暴戾任性的性格演员金斯基本人的极度艰难、但默契合作的回忆中;对遏制不住要挑战喜玛拉雅冰峰雪巅的梅斯纳的极限运动意识的兴趣(第199页),以及他对像食人肉的博萨克这样身上散发着“邪恶闪光”的反动政治家的接近和了解,对八、九岁孩童小兵的残忍社会和人性悲剧的解密(第197页)。对这些被人类审美文明打入另册的人性隐秘领地的探索,无疑属于赫尔佐格用电影探险世界事业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都来自他的世界观,即抗拒资产阶级社会导致人类丧失纯真的严重缺陷,警醒人类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自身的存在。
拍电影是满怀对人的挚爱去夺回人的尊严
从纯粹的人出发,用电影向已无以赋予人真正的尊严、疲惫羸弱的资产阶级文明挑战的赫尔佐格,不是单纯地投身原始自然和人性隐秘的粗砺和狞厉中,去寻求力量和生命力,也不是单纯地在愤怒和癫狂中孤独和发泄。同时,他也在小心翼翼地以赤子之心,寻觅、发现并温存地呵护着尚存的人性纯净,建构和抒发着人类的温暖和真爱。所以,拍电影,对赫尔佐格来说,也还是拨开一切资产阶级社会对人类尊严的损害,去寻找“有人味,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第83页)。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他对一切被正统文明社会边缘化乃至遗弃的群体和个体的关注中。自述中,赫尔佐格表现了他对侏儒和“地窖人”卡斯帕豪森、聋哑人芬尼的真诚的尊重和纯真情感。赫尔佐格认为,真正的“侏儒”不是身材短小的矮人,而是被商品经济毁坏的资产阶级文明社会及其精神被异化的公民,而侏儒矮人则是有“真正尊严”的人,甚至连他们的笑声也是“本质和纯净的”(第57页)。
对聋哑人芬尼的兴趣中(《寂静和黑暗之地》),赫尔佐格关心的是一种令人痛楚的哲学命题——人的“孤独”;在同样想探索这个被迫“自闭”的精神和心灵体系的同时,他也试图通过电影,传达一位聋哑人无奈地与世隔绝的处境及其单独经验和面对那种近乎绝对的没有人际交流的痛苦。在赫尔佐格这样升华的理解中,聋哑作为一种人的最本质的痛苦,不再是残疾,而成为一种具有最基本的尊严的人性。同样,对严重自闭,希望活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呼吸”的世界里的滑雪运动员斯泰纳、脱离跳台跃入空中那瞬间感受的考察,也源自赫尔佐格对“征服死亡与孤独的狂喜”的人类精神的探求和理解。
与文明社会的流行情趣完全相左,赫尔佐格对“无知”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满兴趣,更反对对不沾任何世俗、完全在地窖里长大的卡斯帕豪森进行“文明规范”再教育,而是指出,文盲的卡斯帕豪森内心才拥有一个健康生命个体最纯真的智慧和纯洁的人性(第113页)。作为负载着人类“最赤裸的尊严和痛楚”的人,他们这些被文明社会视为残弱的人,不是“被同情者”,而是“被敬仰者”。在赫尔佐格描述他和这些残弱演员细腻相处的章节中,我们更切身地体会到那样一种体贴到柔软的真情(第119~123页),读来令人心颤动容。对残疾人题材的巨大热情,无疑是赫尔佐格试图清洗“健全”人被“文明”蒙昧的心智感受,让观众对自身以及周围的人的真实存在变得足够敏锐和敏感的又一努力。
拍电影是诗意的创造和新画面的探索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赫尔佐格也反对以资产阶级做作的“艺术家”称号来虚妄美名自己,而自认为是一个怀着真实感情、默默打造自己作品的“中世纪工匠”(第137页)。作为一个真实情感的工匠,赫尔佐格的电影本体理念,自然不是生产产业化的标准制品,而是怀着素朴的虔诚,奉献具有哲学玄思的图像。除了上述在精神上追求脱俗的品质外,反对电影沦为政治工具,更反对任何意识形态主宰的主题先行意识,主张以“故事”赋予一部影片以灵魂(第67页)是赫尔佐格多处强调的观点;他还坚决反对视听语言的唯美雕琢,他声明,为了独特的风格就必须小心不要陷入庸俗的美学设计(第108页)。然而这不是说,赫尔佐格就是一个不讲究的电影人,相反,他一再强调学习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将自己对电影理解和追求,放在寻求“新的图像”的自觉意识上。此时,赫尔佐格再次显示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忧患意识,即充分发现在视图时代,庸俗和空洞、虚妄的图像已经在毁灭人类的想象力乃至物种:“如今充斥着我们周围的图像都被滥用了……它们毫无价值,一瘸一拐地拖着其它文化演变的后腿”。因此缺少有意义的图像,在他看来乃是当代人类严重危机之一(第68页),为此,呼吁并身体力行地追求开发新图像构成赫尔佐格电影理念的核心。纵观赫尔佐格自述的通篇,可以断言,这“新的影像”就是抗拒任何既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干扰,回归人类内心本真世界的图像,是人类的梦想、甚至噩梦,以及内心的隐秘情感,提供事物本质,不失一种“大”的气度和形而上的品质的、用生命的冲动和激情去体验和创造的图像。
结语: 一个朴素而坦诚的思考者
用脚步体验世界;用生命的冲动去拍电影;反对意识形态;反对文化文明;反对主题和哲学;反对以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这样的头衔;不认可自己是德国人的文化身份;否认自己与上世纪西方68年一代反叛者的血缘关系;赫尔佐格说他只是一个素朴地用电影讲故事,创造图像的工匠。然而,重要的是,他讲的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大众娱乐电影中的故事,他的画面不是平庸的心智可以共鸣的影像。他影片中对人类处境那些另类角度的观察,关于人类存在的别样体验的表达,对人类当代处境危机有切肤之痛的呼喊,他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无畏而激进的反叛,这一切都说明,赫尔佐格不能脱离历史;赫尔佐格是欧洲文化和异化文明中成长出来的;赫尔佐格是在纳粹法西斯主义劫后的空虚中出生,被纳粹的罪恶污点剥夺了民族自豪感的一代德国愤青;他的人文气质以及他的图像世界,都源自他的知识分子先辈们的思考传统。我们在他的电影中辨析和捕捉到的,依然是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反观,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忧患意识,是对德国民族历史污点的痛心疾首;在他素朴的本能中跌荡的是辉煌慷慨的激情,在他简洁图像中蕴含的深刻而超验的反思高度。他是在感性的图像中,进行着理性思考。所以,赫尔佐格说他是一个坦诚和素朴的电影人,而我们说,他更是一个真诚激进的思考者,一个用电影思考的大师导演。
(见《电影艺术》2009年第一期)
网址: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674&Page=1
[ 點閱次數:16648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