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狗镇》(2003)是丹麦鬼才导演Lars von Trier「良心三部曲」之三。又名《狗村》、《噩夜变奏曲》。对人性私欲如何掩盖良心的描述非常冷冽且精细,看完后我已不觉被剧情震慑。令人感触良深。
比较之前两部《白痴》、《在黑暗中漫舞》,我觉得这部的主题最完整。《狗镇》后来又被当成了 「美国三部曲」之第一部,然而,我依旧觉得叫做「良心三部曲」,会更加恰当。
该怎么比喻人性的卑贱、利益为先、残忍不仁和贪婪?或许就比如寓言里的那只啃咬着一根骨头的狗,经过一道桥时瞥见河面上的倒影:有另一只狗也啃咬着骨头;为了争夺第二根骨头,于是那只狗就跳进河里。嗜肉(即使是空骨头上残存的肉香味也要不停啃咬)是狗族的普遍本性,毋宁也是驱使人性原我毕露的原动力。
天下乌鸦一般黑,而狗镇亦然。已经从里面腐烂掉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里的人都是一样的。自私普遍存在,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乡村。
然而,当Nicole Kidman饰演的女子因逃避黑帮势力,首次来到这个贫瘠的小山村之际,大概是一厢情愿的错觉,她心想着那里将会是一座世外桃源、祥和纯朴的村落,她内心顿时涌起想要融入村庄社会的憧憬。听,她这么如见着观世音菩萨般双眼发光地形容:“啊,我所看到的,是一个坐落在雄伟山脉之间的美丽乡村,一个即使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人们仍然抱有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村民议论纷纷,他们大部分都害怕女子的逗留,会带给他们麻烦。他们担心一旦黑帮发现村民窝藏女子,这将祸及全村。但年轻单身的青年汤姆积极为女子说情。经过一番讨论后,村民终于决议:女子必须接受长达两星期的观察,并且帮助村庄事务,才准许她留在村里。
她喜出望外,为了能继续留下,她凭一股热诚想要帮助村民减轻事务负担。不过,村民一一保持距离地婉拒了她。为什么呢?因为自我保护。谁也不愿被大伙非议自己需要弱女子的帮助,谁也害怕;谁也不愿踏出第一部步首先伸出友善之手,谁也冷漠。
但人心还是极容易收买的,只要施与一些小恩惠,只要拳拳阿谀巴结。不久,村民仿佛开始接纳了她。但是,人心也是极容易浮动背离的。一点点小事端一丝丝小缝隙,猜疑即起,批斗即生。时日愈久,从初来乍到走马看花的游客身份过渡到生活其中并且近距离凝视村庄点滴的她,开始看到村民丑恶人性的一面。老妇人指责她踩其住家旁的花园小径(而全村人都踩过),中年男村民耐不住欲望以威胁手段逼她就范强奸了她,黄脸婆记恨她教训自己缺乏教养的孩子便诬蔑她与丈夫有染。她想逃出村庄,但被村民逮回。村民用锁链把她囚禁在小屋内。甚至到最后,连她以为一直爱着她、对她真心的好青年汤姆,也出卖了她。黑帮接到汤姆的举报后,即刻驱车来到狗镇。理想主义者的她,对人性存有美好的期盼,彻彻底底地幻灭了。曾经一度认为狗镇是个乌托邦的她,现在恍如处于人间地狱,受尽百般屈辱尚不足够,还要面对被爱情出卖的心灰意冷。
但原来,女子是黑帮大哥的女儿,因不同意父亲以暴制暴的统治方式,坚持认为人性可教化、人性本质善良,而离家出走逃到狗镇。最后,手持机关枪的黑帮手下迅速地征服了全部狗镇村民。当女子愤怒地挣脱锁链,内心熊熊烈烈燃着对狗镇的恨,使她变成了复仇天使…
参阅: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73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剧情:
拉斯·冯·提尔这部超风格化和极具情绪张力的作品将场景缩减到只剩地板上的零星道具,由一大票明星演出,凭空创造了一个备受一名逃亡女人困扰的小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评1:狗镇狰狞,只因诱惑的筹码太重
lavina 发布于:2009-06-02 08:14
每一位卓越优秀的导演就象一杆色彩鲜明的风向标,独树一帜地伫立于电影界的广阔地域中,正是有了他们才华洋溢又心思缜密的创意精神,我们才能够通过电影来品味人生百态、甚至于一窥电影佳作中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人生奇迹。
本片由《黑暗中的舞者》的导演拉斯·冯·提尔执导。说起这位丹麦鬼才导演,他的影片风格真是很异类,在他的电影中,质朴的情节,不加任何精雕细琢,似是看透了生活的粗糙本质;生活中的苦与乐被他敏锐细腻的创作手法不留痕迹地透过那些朴素的剧情含蓄地表现出来--直指人心,直指人性中的悲哀。生活的苦楚,坚强的人会挣扎顽强地走下去;反之就此沉沦向命运屈服,如同本片《狗镇》。
初看影片《狗镇》,相信很多影迷与我一样,立刻被片中类似于话剧舞台形式的背景吸引住了,不是因为这种背景好看,而是简约到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部影片的背景,几个板凳,几张木床,用白色涂料界定的每家每户的地盘,商店就是一道玻璃窗在那竖立着,还有假山。。。这是什么?四周都是天空的颜色,没有墙壁,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感觉这些人象住在天空之城一样,地板也好似悬浮在半空中。佩服佩服!导演真能“吓唬”人呀!
这就是狗镇了。我在想导演用这么粗陋的背景也有其最大的含义,意指这是一个与世隔绝、思想封闭的小镇。这里的村民们是一群可怕的魔鬼。该片分为一个序,九个章节。开头的序,介绍了村民的身份与家庭情况,然后是逐个章节地介绍故事的进展。很象一部三维立体小说。
影片前三分之二段都是在温馨平和的友情氛围中,让我们感受着这个小镇是如此的其乐融融的。村民们努力的劳作着,他们如同处在世界的真空中一样,被外界隔离着。但是他们很快乐,直到女主角葛瑞丝(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出现。葛瑞丝是一个黑道老大的女儿,逃离了父亲的掌控,想过自由的生活。她来到这儿,想融入这些善良的村民中,与他们一起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简单的世外桃源。事实上,经历过两周的努力,她成功了。她每日到每户人家帮佣一小时,有薪水,有住处。村民们对她接纳了,开始在她的背包中塞好吃的,用的,一些地图之类的实用东西。葛瑞丝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她的付出得到回报,而且得到了这里最有学问的作家汤姆的青睐。
欢乐祥和的景象,大家都喜欢与葛瑞丝交谈。看到这些,我突然有点困,是不是人太幸福就会麻木,被一些假象蒙蔽住现实的残酷?影片中平淡质朴的情节,还有这么丑陋的背景和简单的道具,让我看得有些乏味,如果不是演员们拿捏得当又张力十足的演绎,如果不是期待剧情有峰回路转、急转直下的念头,我打算不再集中精力去看这片子。
狗镇终于露出它狰狞的獠牙!葛瑞丝表面被村民们接纳,其实她的到来一直带给村民们困惑。黑道老大和警察局的人几次来这个村子询问葛瑞丝的下落,这让老实八交的村民们害怕又迷惑不解。这个女人倒底什么来头?继而他们感到不平衡,为了收留这个女人,他们感觉自己要让这个女人付出代价,因为他们帮助了她。于是,村子中的气氛悄悄发生变化,最后村民们终于露出本来面目:增加葛丽丝的工作量,减少她的薪水,然而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
我在想,导演为什么给这个村子取名叫“狗镇”。辛辣的比喻这里的村民有狗的特性吗?一开始对不了解的事物卑躬屈膝,有所保留又充满好奇,待到觉得可以掌握时机的时候,就显露出狗改不了吃屎的毛病吗?就象导演说的,需要鞭打他们!不然这些可怕卑贱的村民就会放肆地欺负着这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女人。我突然想起《西西里美丽传说》。少妇玛莲娜的美丽,成为男人觊觎的对象,女人痛恨的目标。人们是怎么折磨她的呢?对待美丽高贵的人,很多人包括那些平时善良的人,都会想打击她,让她低下骄傲优雅的头。人性本不善吧?
这些思想禁锢的村民们变态得折磨着葛瑞丝,威胁着告密她的行踪,男人们将她作为性欲发泄工具,女人们侮辱攻击她。人性中的虚妄、欺善表露无疑。看到这个时候,让人感觉很愤怒,我甚至是怒火中烧地在看这部影片。困意全无!葛瑞丝的一再让步,反而得到更多的诽谤与欺辱,她生平第一次流泪。用积攒来的薪水买到的七个小瓷人,代表着她在这里的劳动成果与对生活美好的寄托,被一帮恶妇们打碎,她的心也变冷、绝望。
最后她甚至被套上狗脖套,村民们说防止她逃跑。连喜欢她的汤姆也要求回报说:“村里每个男人都占有过你,只有我没有。”最后仅存的一点尊严消失殆尽,剩下的就是麻木的忍受。。
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临,让在这边观看影片的我等得望眼欲穿。葛瑞丝的黑道老爸出现,要带走受尽凌辱的女儿。女儿的要求:杀光镇上所有的人。火光尖叫。。。这个龌龊的小镇永远消失了。葛瑞丝是达到复仇的目的,但是她人性中的劣性也同样被激发出来。回到父亲身边,她将要继承他的黑势力和权力,只不过是从一个火炕再跳到别一个而已。而且还有很多狗镇存在,人们心中的狗镇。。。
看似平静详和的小镇,原来竟是如此卑劣,在外界的诱惑下,极易产生化学反应,从善良纯真,变成自私、嫉妒丑恶。看来人性就是善变才对,是随着环境和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无所谓善良与否,无所谓罪恶与否,而压抑在内心的种种欲望会瞬间爆发出来。
我的观点是不是很愤青?别误会,主要是就影片而言的一些感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评2:善良,只是人性中的一纸契约——丹麦电影《狗镇》
朱旭彬 发布于:2006-06-12 04:52
一、前言
观看了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的《黑暗中的舞者》和《欧罗巴》不久,算是对他的电影主张和摄影艺术有了一点了解。在看他的最新作品《狗镇》的时候自觉会能够多一点超脱。毕竟,《黑暗中的舞者》和《欧罗巴》在他的“良心三部曲”和“欧洲三部曲”,都算是具有代表性的。可是,他的电影没有例外,《狗镇》还是让我很快地忽略了他别出心裁的舞台剧形式而更着力关注他的情节,尽管情节还是需要舞台对白的诸多补充。作为新电影表现艺术形式的一种尝试,导演确实做到了别出心裁,我相信我的这篇小文会言不尽意,不过也算是个人观影的一点碎语吧。毕竟,接近三个多小时的电影能够让我沉浸两回本身就意味着它的不平凡。
二、善恶实验场
对人性的关怀探讨始终是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电影中表现的主题,本片更是在探讨人性善恶的分歧达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极至快感。“越堕落,越快乐”,人性善恶的对比在这部浓缩世界的片中被放大,我的眼睛在观看的同时几乎会产生在显微镜下观看线形虫扭动的错觉。在《狗镇》里,善只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契约行为而已,它注定需要签约双方的遵守细节规定和违约责任的处罚条例。而狗镇,就是两种力量的实验室,一方面是托姆·爱迪生需要证明的人性善良的愿望,一方面是格蕾丝需要去接受的人性恶的现实,而较量的双方就是导演精心设计的这个独特的小城镇。它叫狗镇,尽管只有一条叫莫伊斯的狗;它是个闭塞的小镇,尽管生活艰辛,可是生活还是一样要继续;它有着很少的居民,他们有着简单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这点收入甚至不足以维持美国人一直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主。他们简称这个小镇子是一个“团体”,他们有着很好的习惯,就是会全体开会对某件事情进行表决。尽管每个人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小镇的看法不同,不过,他们依旧生活在一起。事情的变化是发生在特蕾丝来到这个小镇之后……
就像前面说过的,影片一开始我就已经惊诧于导演的大胆,那是一个舞台而已:粉笔画的房子,没有墙壁,甚至连门也没有,一切房子的摆设全部精简到了极至,屏弃多余的道具一直是特里尔的电影主张之一。而导演对于影片的安排也采用古典戏剧的结构,分成序曲和九个章节,每个章节有着清晰的主题并且互相依存,分别是以格蕾丝的出场后小镇居民的开会作为分割章节的联系。下面我先就电影两位主要人物做简单介绍:
格蕾丝:黑帮老大的女儿,她有着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内心世界,正如她的父亲所说的,她具有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这点可以从电影中两件事情看出。第一次是她在逃到小镇上的那个夜晚在莫伊斯的狗舍里偷了那块骨头,为此她不停地汤姆面前自责,还有一点就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和坚持也说明她有着良好的道德约束。对于人性,她始终怀着美好的期望,在进入小镇并且得到小镇上居民的收留后,她的一切作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留在这个地方,“留下来”。在受到小镇居民的不断升级的打击蹂躏时,她又有着一种近乎动物本能的忍受和生存意识,“一位慷慨的上帝赋予了她这种天赋:仅仅往前看”。她不愿意接受父亲提出的权利继承,所以选择出逃;可是,就是在她认为人性善的实验室里她受到了这帮看似善良实则如此丑恶的嘴脸。所以,这样的转变只不过是她实验的一种结果而已,所以对于最后她坦然接受并且痛下杀手那也就非常容易理解。
托姆:小镇上的哲学家,尽管他无所事事,可是他把研讨人的灵魂和传播善良看做自己的职业并乐此不疲。刚好在他需要证明小镇团体的善良程度的时候上天适时地送给他一个他梦寐以求的礼物——格蕾丝,一个看似需要帮助的弱女子,需要他的爱心去拯救,再没有比这个对他而言更有意义了,甚至他认为自己对格蕾丝的爱是对她的一种拯救。“就像蛛网里的小蜘蛛一样”,他自身的虚伪和丑恶一直有意无意的对格蕾丝实行强迫性的要求,尽管有着拯救和爱情这两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始终没有丢弃格蕾丝父亲的名片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自私,他借口对格蕾丝的爱期望从肉体上达到占有格蕾丝的目的,甚至在被格蕾丝识破后,是他提出将格蕾丝交出去以换得更为实际的好处都足以说明他的本质和这个镇子上的所有人一样的丑恶。
三、善良是一种商业行为
签定第一个合同是托姆为了证明善良而极力维护这个“样品”的保留价值。在开会关于传授善良与否的会议上,托姆认为留下格蕾丝是检验这个团体“对他人的爱”的最好时机,“我不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基于将要发生的事情。”。合同内容很简单:时间,两个星期;狗镇所有人不出卖格蕾丝,而格蕾丝需要在每个家庭每天工作一个小时来换取这种他们需要为之承担的危险成本;两周后只要小镇上有一个人不接受她她也就需要离开。起草人自然是托姆,正如他们所说的:赌局开始。而格蕾丝在小镇中已经开始感受人性的光辉,“小镇开始出现了一种微小变化的景象。”她和托姆同时得到了一个验证实验的机会,有关“容忍、共存、和谐和爱”的主题。
善良的高潮发生在两周后的表决,格蕾丝回到自己的房间做好离开的准备,却发现已经有很多人送来了礼物:托姆精心绘制的地图、格洛丽亚的馅饼、杰森的小刀、玛萨的圣经,甚至还有一美元现钞。她甚至以为她终于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她存在的意义。而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小镇上的居民全票通过了她的继续居住的权利,甚至开始了一段极其快乐的时光。九个章节中的前四个终于顺利,而转折也已经开始,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导演选择了美国的国庆日作为第五章节,这个日子是一条分水岭,善恶的蜕变从这天开始。
第二个合同开始是警察贴布告说明格蕾丝不仅仅只是失踪,而是两个星期前的抢劫嫌疑犯。尽管小镇上所有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就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言,“沉默意味着犯罪”,从商业角度来讲,他们意味着付出了更为高昂了,所以,合同规定了格蕾丝的补偿措施为每天为每个家庭工作两个小时。而对进行实验的两个人而言,他们依旧坚持认为“留下来就是优胜者”。尽管他们已经开始摇摆,格蕾丝甚至说自己愿意接受一切,只要确认他们依旧让她留下来,“避免一切毁于一旦”。可是噩梦开始……
查克以向警察告发作为威胁强奸了格蕾丝;本甚至在收了格蕾丝的十美元路费后依旧把告发作为手段提出以格蕾丝献身为交换条件,“危险的货物运输价格更为昂贵,我们称之为要价”,而最后,本还是把她带回了小镇;她承担了托姆盗窃他父亲十美元的罪名,被像牲口一样地锁起来,小镇上的女人和孩子开始把对她的羞辱作为交换手段,而男人则在深夜的时候摸进她的房间。与前四章而言,后四章人性的丑恶和卑劣来地如此之快,让格蕾丝残存的对良知和善良的期盼随着她唯一想珍惜的泥人摔成碎片。而托姆还依旧戴着善良的面具,期望能够用另外一种虚伪达到占有她的目的,结果却在被她剥落之后恼羞成怒。人似乎如狗,变本加厉的索取算是一种本能,反射得如此强烈。
“我们可以教狗许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不能原谅他们每次的本能反应。”善良作为一种人性的契约行为最终得到证实,它原来只是一种假象,一个人的善良需要别人的更多付出作为回报,而当你终于有权利占有合同条款有利条件的时候,似乎对弱者的践踏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行为。可是,“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应该给他们这个机会”,格蕾丝的父亲终于让她明白了原来那种对人性善的期望和要求只不过是她内心一种“愚蠢的偏见”。狗自是狗性,“当它们贪婪地吃着他们的呕吐物的时候,唯一阻止他们的做法就是鞭打”。既然善良只是一种契约,那么当我有权利可以不去签署的时候,那我就是放弃,既然民主也可以丢弃,那还有什么不能丢弃。何况,格蕾丝明白,当她自己如果也是这个小镇上的一员的时候,她的行为也该是一样的……
舞台上十几具尸体,车子慢慢地开走,突然,原来只是一个粉笔画的狗图变成了真狗,莫伊斯开始吠叫,夜晚似乎还有月光…………
四、“反击美国”
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对美国的嘲讽曾经得罪了不少电影公司,可是在这个名为《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他依旧没有丝毫企图掩盖他对美国社会的厌恶。电影的时代背景设置在美国的30年代、小镇居民的对民主的放弃、人性的丑恶从美国国庆日开始、甚至片末不断出现的美国矿工苦难生活的照片,所有的这些比在《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暗喻做得更为明显和彻底。在《黑暗中的舞者》中,BJORK的悲剧也是说明了弱小可是真诚的欧洲移民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我想,我们该接受特里尔为共产党员,以表彰他在反击美国政治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了,呵呵,这是题外话,何况特里尔曾经公开宣布他不是社会主义者,不过,这依然不能掩盖他作品中对美国的抨击。让我们拭目以待他《美国三部曲》中的后两部吧……
[ 點閱次數:14152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