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素有北欧鬼才导演之称的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是我心目中三十名最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狗镇》一直是我十大最爱影片之一,至今我仍觉得难以完全形容这部电影对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凭欧洲三部曲(犯罪分子 (1984)、瘟疫 (1987)、欧罗巴 (1991) ),两集《医院风云》,良心三部曲(破浪而出 (1996)、白痴 (1998)、黑暗中的舞者 (2000)),一部纪录片《五道障碍》(2003),以及美国三部曲(狗镇 (2003)、曼德勒 (2005)、真假老板? (2006),我更喜欢称之“体制三部曲”),奠定了他在世界艺术电影史上的地位。其作品相当注重思想深度,无不严肃拷拮人性,触角往往非常尖锐,好比是一根一再刺戮观众神经的针。结构精细的剧本,令人佩服其思路之严谨;张力凛然紧绷的剧情其中,无不包含对人性之恶的深刻洞察和犀利解析,对体制的再三反思和对良知的严格追问,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凌厉交锋的描写;无不寒透人心,压力千钧好比现实的梦魇,愤世嫉俗但难得真诚地思索挖掘(一般世人要虚伪得多),批判箭头直指体制与人性一直存在的弊端。其作品风格冷峻,叙事利落,主题激进却发人深省,或许可用此句比喻来形容:他就像一只黑暗深夜的森林里炯炯注视的猫头鹰。
他和蔡明亮一样是备受争议的电影大师,除了是因为他不向世俗妥协的个性,以及作品里对人性之恶的凌厉批判(大部分人都心虚了?),这恐怕也是因为一般世人习惯对不理解的事物产生恐惧和反感,基于自我保护,进而对“异类”展开消灭行为的“人性”(还是兽性?)。对此,或许拉斯•冯提尔需得承认“愚民者众”这个事实。但我想勇敢地真心为他说一句公道话:描写人性之恶的艺术家,其作品本身不是恶,而是要让我们从恶当中反思,而是要逼我们正视一直存在于人性里的种种黑暗。恶的从来不会是作品,作品只是一面反映的镜子。(真正恶的是谁?读者你该心里有数的)如北宋时禅师对苏东坡暗示的:你看到粪便(苏东坡说他看到禅师身着袈裟静坐就像一堆粪便),是因为你的思想里有粪便这回事。不过作者却得面对,观者在照镜之后的心理反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勇于承认的。(这的确需要莫大真诚的勇气,对于说真话者,也对于听真话者)
参阅:
http://www.mtime.com/person/90109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生平:
拉斯·冯·提尔是丹麦电影的一面旗帜,其独特的创作态度在引发争议的同时,更多地是体现了他骄人的才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报导:
冯·提尔:除了拍电影,我害怕生活中的一切
2009-6-6 13:46:46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张一阳
丹麦电影大师拉斯·冯·提尔是戛纳电影节上的常客,曾4 次拿过大奖。今年,他因为新片《反基督徒》被评论人咒骂为“脑子里一定存在着特殊的地狱。”前两年,冯·提尔患上抑郁症,他称正是此片使他康复。在戛纳新闻发布会现场,他与记者起了冲突。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我出生在一个并没有太多禁忌的丹麦小镇。在那里,我们对禁忌的标准可能比别的国家要高。”
在能容纳1500 多人的德彪西剧院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戛纳参赛影片《反基督徒》首场媒体放映前的盛况。几乎队伍中的一半被拦在了剧院门外,工作人员搬出了“已满”的标牌。
并不是所有参赛影片都能享受到如此的“待遇”。每一位记者都很好奇拉斯·冯·提尔这部极具争议标题的新作,迫不及待地想第一时间一睹影片。伴随着粗野的鼓点,大银幕上出现了《反基督徒》油画般处理后的标题字样。所有记者都不曾想到,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观影噩梦开始了。经历了沉闷的前半段后,影片后半段里,出现了各种令人极度不快的自虐和折磨场景。影院里不时传出观众被惊吓的叫声。“这是一部人们要遮着眼睛看的电影。”《卫报》写道。
冯·提尔曾形容这部电影为“对自己幻想的黑暗世界的一瞥,探索自我恐惧以及反基督者的原始本性”。前两年,这位大师曾患严重抑郁症。他称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他康复。
在与开头照应的鼓点声中,1 小时40 多分钟的《反基督徒》结束了。这一次,没有了电影结束后习惯性的全场掌声。短时间的沉默和零星的掌声后,整个影院沸腾了。在场的每个人都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这也不是所有竞赛影片能享受到的“待遇”。
《反基督徒》:他人的噩梦,导演的美梦
第二天,一身白衣的拉斯·冯·提尔戴着一顶米色礼帽,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请你对影片作个解释。”一名记者“义正言辞”的提问让整个新闻发布会现场在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我不认为我需要作出解释。”感受到敌意的冯·提尔立马摆出了防范的架势。他看上去很柔弱,语调微微颤抖。
“不,你需要。这是戛纳电影节,既然你带着新片来了,你就得解释你为什么要拍它。请解释。”提问的记者依旧不依不饶。
“我无法解释。因为我是拍电影的,我很享受它。”这句话立刻引来了下面的骚乱,提问的记者大叫一声,主持人不得不出面让他平静下来。冯·提尔继续着挑衅:“我认为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你们可以随便怎样,但我是为了我自己拍电影。我不欠任何人的解释。”
这就是拉斯·冯·提尔。他曾经习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你下一个愚蠢的问题是什么?”在1991年的戛纳电影节闭幕式上,由于作品《欧洲特快号》只获得了相当于第三名的特别评审奖,上台领奖的冯·提尔居然把评委会主席罗曼·波兰斯基称为“侏儒”。
如今53 岁的冯·提尔,早已褪去了曾经的锋芒,话语中少了几分惊世骇俗。但他那份“卓绝”的自信,依然没有随着年龄而褪去。“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导演,”在新闻发布会上,冯·提尔看上去有些羞怯地说,“我相信其他导演也会有相同的自信,只是他们没有说出来。我不确信自己是最好的,但我觉得我是。”
两年前,冯·提尔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曾经能同时处理三项工作的他,当时几乎一项也做不了。进医院检查后,冯·提尔向媒体宣布将入院接受治疗。如果效果不好,他将不再执导电影。
《反基督徒》便是冯·提尔康复后的产物。影片讲述了一对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妇(威廉·达福和夏洛特·甘斯布饰),为了逃避痛苦、挽救婚姻,选择隐居森林。作为心理医生的丈夫,希望通过一系列治疗,帮助妻子走出悲痛。然而,妻子的性格却愈发古怪,一系列毛骨悚然的事情随即发生。《首映》杂志评委团给了《反基督徒》1.6 分,目前在所有竞赛单元里排名倒数第二。“影片对喜欢看艺术电影的观众来说,太神经质且粗糙了。”《首映》评论道。《泰晤士报》更是不客气地称。“拍出这样的影片只能证明拉斯·冯·提尔的脑子里,单独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地狱。”
不过,这名戛纳电影节常客的影片向来颇有争议。他在这里收获过4次荣誉,同时也遭遇无数恶评。《犯罪的元素》获得1984 年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委员会奖,《欧罗巴》获得1991 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和最高技术委员会奖,但是这两部影片却给他带来了“过于迷恋技巧”的评价。《金心三部曲》中的《破浪》在1996 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极大轰动,并获得评委会大奖,而《白痴》因为全裸镜头在1998年的戛纳电影节参赛时引起轩然大波。《黑暗中的舞者》虽然获得了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搁大奖,但评论界对此片褒贬不一,《综艺》杂志曾抨击它,说它意味着导演的“艺术的彻底破产”。
“电影就像是鞋里的石子,石头虽然磨脚,但它可以使你的脚不麻木。”这是冯·提尔说过的一句名言。他早年的《欧洲三部曲》(《犯罪的元素》、《瘟疫》以及《欧罗巴》)表达了自己对欧洲历史上两大灾难和人性的思考,里面善良的主人公们以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周围的环境,结果却被人利用,成为恶势力的帮凶。最著名的“金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中,冯·提尔用极端的方式表现了爱和牺牲的主题,女主人公们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了一切。“我们追求幸福,我们找到的却是可悲和死亡”,这是冯·提尔对西方世俗宗教的批判。而这几年的《美国三部曲》(《华盛顿》、《狗镇》和《曼德勒》)中,冯·提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美国社会,批判了美国的民主制和奴隶制,通过形形色色的人展示了人性的虚伪。
这次,评论界认为冯·提尔又“走得太远了”。当被问到影片究竟想说明什么时,冯·提尔也只是打马虎眼地回答道:“我不想说明什么。对于其它电影,我都可以解释。而《反基督徒》,它更像是一场梦。”
这部在绝大多数观众看来是场噩梦的影片,对冯·提尔而言,居然是一场帮助他从抑郁症中康复的美梦。
世界级的电影“疯子”
《反基督徒》在戛纳激起轩然大波的几天后,冯·提尔通过发行公司向媒体表示,电影节一结束,他便将和剧组立刻着手影片“洁版”的拍摄。虽然一直标榜不在乎观众的看法,冯·提尔还是向现实作出了妥协。正式上映时,《反基督徒》里那些极端的镜头将被删除。此次,冯·提尔下榻在距离戛纳不远的安堤贝市的一家酒店。记者有幸前往那里,采访了他。穿过类似《反基督徒》中的一大片树林,在一个靠海的小花园里,记者见到了穿着白色短袖衫的冯·提尔。现实中的冯·提尔,有些略带紧张的神经质。他说话总显得有些犹豫,甚至在刚说完“yes”后,又立刻改口“no”。在比画手势时,能清晰地看到他双手在颤抖。
正是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男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重振了丹麦电影。”(《独立报》语)在电影的幼年时代,丹麦电影曾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在1909到1914 年间,丹麦成为欧洲电影最繁荣的中心。从巴黎、伦敦到纽约,它的电影都有着超过好莱坞的观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束了丹麦电影的辉煌。
拉斯·冯·提尔深受电影大师卡尔·德莱叶和伯格曼的影响,被认为是比利·奥古斯特后丹麦为世界影坛贡献的又一位大师级导演。他的电影深深浸透着欧洲电影的艺术气息和理性思索。
1956 年,冯·提尔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少年时期就在妈妈的资助下拍摄“超8”影片,17 岁进入丹麦国家电影学院就读。虽然当时的教授认定他不会有大的作为,甚至他的偶像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看了他最初的作品后,也表示不能苟同,但他仍然执著地追寻着自己的电影梦想。《反基督徒》的结尾,冯·提尔打出了“向塔尔科夫斯基致敬”的字样。
1982 年,26 岁的拉斯·冯·提尔说:“激情是电影的命脉,激情可以创造迥异的影像形式。” 28
岁时,冯·提尔凭借处女作《犯罪的元素》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在这部混合了电影游戏和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冯·提尔吸收了德莱叶、塔尔科夫斯基等大师的电影手法,以诡异的气氛和奇特的色调造成了令人难忘的影像体验。
为了创作原创性的艺术,他坚持认为导演必须拍出和别人在风格上区别开的影片。因此,冯·提尔总喜欢在拍新片时,给自己制定新的规则。“给自己找麻烦,让自己觉得不舒服。”冯·提尔说道。1995
年春天,冯·提尔和托玛斯·温德伯格等四名电影导演,共同在哥本哈根签署了“DOGME
95”条约,通过制定了包括“实景拍摄”、“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等十项规则,企图还原电影艺术的本质。不过,“喜新厌旧”的他也只不过拍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DOGME
95”电影——《白痴》。
此后,冯·提尔继续他追求原创性的“疯狂”。拍《白痴》时,他要求所有的演员都赤身裸体,包括自己;到了《黑暗中的舞者》,他用了100 个DV 同时进行拍摄;而在《狗镇》中,他又抛弃了场景的概念,干脆在地上用粉笔画了几条线来表示场景;2006 年的《真假老板》中,他又用了全自动的电脑(它会自动摇拍、变焦)来取代摄像师的职位。1995 年,冯·提尔的母亲病逝。母亲曾告诉他,抚养他长大的父亲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后来他找到了年近9 旬的亲生父亲,但亲生父亲不仅拒绝接受他,甚至拒绝与他交谈,而这时他的第一段婚姻也以离婚收场。这些突发事件对他的身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他开始拍摄了最著名的“金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用极端的方式表现爱和牺牲的主题。
《金心》是冯·提尔小时看过的一本连环画的书名,讲了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带着一个面包,独自一人穿越大森林。当她走出森林时,赤身裸体的她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尽管如此,她仍然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女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完好如初。”许多人都分析,冯·提尔是个“反女性”的导演。拍完《狗镇》,妮可·基德曼也曾问冯·提尔:“你为什么那么恨女人?”
“我不恨女人。我也不觉得女人的性别和她们的性征是邪恶的,我只是有些怕她们。”冯·提尔如此解释道。他本人有一位非常坚强的母亲,除了引导他热爱电影,还让他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生活中,冯·提尔患有很严重的心理恐惧症,“基本上我害怕生活中的一切,除了拍电影。”由于极度害怕飞行,冯·提尔所有的电影基本都在丹麦和邻国瑞典拍摄,即使有些影片的取景地设在国外。每次来参加戛纳电影节,他要开两天两夜的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其他影评:
1.
特里尔实验
Claudio用左手 (上海) 2009-7-21 12:55:00
在特里尔的电影中,受过专业训练的大脑总能找到作者的摇摆,他既想抓住现实中的生涩又想发挥北欧人独有的前卫和自负,但总的来说,特里尔还是一位有足够真才实学的优秀导演,我觉得《白痴》很不错,至于《黑暗中的舞者》则是力量和温情并存且不落俗套,
2.
对影人 拉斯·冯·提尔 的一句话影评
echo (义乌) 2009-5-27 21:59:39
黑暗中的舞者 和 狗镇 就足以肯定你黑暗的本色。 好吧,你该承认你残害了我幼小的心灵。
[ 點閱次數:16619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