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俗套的温情,在平淡温和中不动声色地煽动收买你们的泪腺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9-06 02:14:42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很多人都说《天水围的日与夜》好,但老实说我不怎么苟同。香港写实导演许鞍华的作品我有几部是欣赏的,但恐怕不包括此片。但我明白影片的温情把可能有的反思都掩盖了,一般观众都会买它的帐。眼泪是伟大的,但是生活依旧粗糙,不似影片故事那么纯净如水晶。忘记了是谁说过,90年代后的电影是庸俗感性和煽情的公共场所。我思索的是,此片的剧本有比《女人四十》或《男人四十》丰富吗?

没法,我实在讨厌煽情的电影,即使是如《天水》般温和平淡中不动声色的煽情。我讨厌“虚假”的温情美好。(《天水》虚不虚假我不知道,只是有这种感觉,所以放引号,但人物实在是太纯洁了。)可能是我习惯对剧本的内涵深度有所要求,我喜欢有思想深度,有深刻感悟,触及意义或灵魂的电影。我不完全反对温情,但温情当中若缺乏内观的力度,便无以触及我的灵魂。女主角恍如天使般散播人间有情的温暖,但我总觉得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很平面单薄(注意:此指内在心理,而不是表面情感),导致影片的内涵饱满度比《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尚差得远了。

想了又想,说《天水》虚假有点太过,它可能俗套,在平淡温和中不动声色地煽情,它流于肤浅,但还不至于虚假矫情。最后要说的是抱歉哦如果此文尖锐地抵触了任何人对轻松美好的温情的憧憬,但我坚持理念:不纯净的粗糙真实,和深刻意义的反思成分,即使生活的历练沉闷得让我们难受而因此要求轻松有趣,现实里的恶俗人性浑浊得让我们像阿Q般想在银幕中寻找名为清流的“鸦片”;描写真实,也要比唯美化的煽情手段来得更重要,不能本末倒置。我坚持不妥协(现代人太轻易向庸俗大环境妥协难道你不察觉吗),不买它的帐,不虚与委蛇。然而在这个很轻的年代,我是否有选择真实,拒绝虚伪造梦的自由?

参阅: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430262/

他处留言1:
看你的评论,还是觉得它不错嘛。

^.^

回应:
姨,我没说它很差。它是还不错。只是我要指出它缺乏之处。只是我希望能有更多反思,而不要一面倒的非黑即白。。

:)

留言2:

我在想許導演怎麽看—— 有人給她說太感動她覺不可思議,不感動是否又對味了呢。雖説一部電影拍出來和導演的概念不太一樣是常事,但這囘這部似乎更多討論。鮑起靜的沉穩、知足、淡定甚至外形都很讓人錯覺是導演自我的投射,不管本人如何否認如何解釋。

反思確是重要,讀了你這文我在想,這樣一部平淡中見動人處的電影其實也許是換了個不那麽明目張膽的手法在觸動觀衆情緒。不同的是她更讓人覺得貼近真實,因爲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過那麽一兩個類似的人,類似的故事——不俊男美女,不苦盡甘來,當人們有了共鳴,更容易貼近故事,也就不那麽去計較其他方面。平實有加,隱喻不足,比起前作們我覺得這囘電影想說的真是統統呈現在表面上,思考空間不大——就算說的是教人反思社會這一階層的需求與生活,大概也只停留在想想而已的階段。

其實片中我比較注意兒子的角色,太習慣港產片的起承轉合我一直以爲他會變坏會戀愛或什麽的來個大轉變,結果不是,他只像身邊的大多數人一樣平凡而善良地成長,這點,教人覺得有種悵惘的安心吧。

《天水圍的夜與霧》看了嗎—— 從反方向的暴力乖戾來看的話,許導演又會怎樣呈現呢,很好奇。

回应:

平實有加,隱喻不足,对。不过,我同时也接受这个说法如果有人这么说:导演不过是要呈现生活表层,而不要太多思想内涵。不过,我觉得,他有他的标准,不代表我不能以我的审美观去评论。我的评论里头也说了“我讨厌。。我觉得。。”。我已经强调了我是以主观的视角去读作品。我没说我是绝对标准,我只是提供另一个视角。因为一篇作品通常同时会有优与缺两面。

我也是如是在猜想《夜与雾》呢,真巧。。

还有,你知道许鞍华的影片通常都不是她编剧吗?许多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导演决定了影片的内涵。但许鞍华似乎不太能够编剧。许鞍华的作品《女人四十》《男人四十》是岸西编剧,《天水围的日与夜》则不是。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剧本内涵稍嫌不足,为何我无法喜欢。。(我对剧本的敏感度和要求比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剧情
  
天水围去年经历了一些生之苦,招来传媒冠以“悲情城市”之名,被发财立品之徒洒同情做马戏。许鞍华以一股清流回应那阵乌烟瘴气。鲍起静饰演寡妇,与儿子同住在天水围公屋单位。她在超市工作,给新工友指点迷津,再平凡不过的儿子战战兢兢地准备会考。日子在平淡中度过,上班上学,探病吃饭,言谈间我们听到她为家人作出过牺牲。《天水围的日与夜》英文片名围“The Way We Are”:我们就是这样。天水围的居民跟其他地区没两样。

附录其他影评:

闲扯《天水围的日与夜》:来源于生活,却没有一丁点高于生活

雪风 发布于:2009-03-26 21:28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99.9%的机会你会成为一个俗人。这很不酷,但是现实。你能做的是自我欺骗或者在这个世界上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自我欺骗,要么听天由命地想还有这么多同伴然后就不觉得孤单,但你那颗浪漫的心却并不是完全僵死的,所以我们看电影,看徐克的《黄飞鸿》,好像你也变成了那个能屹立在历史浪头的牛B英雄,看《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在那种阴冷颓废的调调中,你似乎也体验到了那些挑战禁忌去毁灭一切的荷尔蒙的冲动。看《霸王别姬》,你心里纠得紧紧的对自己说程蝶衣才是理想高于一切的神人,看《活着》,看福贵蝼蚁般的命运怎样被戏弄,看他怎样从苦痛中爬出来,最终他获得了平静、麻木而透彻的笑容。

绝大多数电影,给我们的是一个让你仰视或者俯视的世界,他们的目地,就是让你离开现实,离开日复一日的工作,离开每天都好像能把你挤成相片的地铁车厢,离开加薪调职、离开金融海啸,离开小三劈腿宅男腐女攻与受,离开一切繁杂混沌无聊却又无法离去的生活。

主流电影干什么的,它把人生变得看似不是那么混沌,它让浪漫这么夺目,温柔这么销魂,痛苦是那么彻骨,而恶心肮脏也那么有力。王小波说,真实就是无法醒来,电影,给我们一个醒来的假象。


但《天水围》不一样。它没有试图提纯或者戏剧化现实的任何企图,它完全来源于生活,却没有一丁儿高出生活。但它拍出了被庸碌重重遮盖下的生活的醇美,说得简单一点,它让现实变得值得去生活,它让俗气也拥有了价值,它是一首让你心有戚戚的平民生活赞美诗。

这是一部真正平视的作品,与许鞍华的上一部作品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部李樯风格浓烈的电影,也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却在视角上俯瞰的,它是悲悯的,但那种悲悯是站在上海高档公寓的露台上看着脚下如蛛网般的弄堂众生时微皱眉头的悲悯,但在《天水围》里,许鞍华回到了她的正道上,这是延自《女人四十》《男人四十》的血脉,那是一种行走在居民区的邻居的目光,是一个过来人宽厚而宠辱不惊的目光,它清醒而又不高高在上,它洞彻生活却又不责备生活。


客观地讲,影片基本上没故事,大概讲了是贵姐与张家安两母子,与邻家孤僻老太太之间的几件琐事,这些事,也无非是吃饭,上班,一起买鸡蛋,为了节省送货费帮忙搬一搬电视机……

但影片对生活的观察却有着一种简单却直达本质的魅力。

影片开头是张家安与他妈贵姐的一组平行镜头,寥寥几个镜头,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质感扑面而来,特别是穿插其间的张家安的几个镜头。开始是他躺在沙发上按电视遥控器;过了一会儿,他走出画面拿了个枕头继续睡觉;等再次出现他的画面,他跑去刷牙;然后一天过去,贵姐下班回家,他还在沙发睡着……这一段,应该是百无聊赖日常生活最为简约却又精到的描述。

那个孤僻老太太刚一出场是去买肉,店老板不要她那枚脏的硬币,她不情愿地换了一枚,然后微斜着头狠盯了一眼店老板,那种事儿多的模样,绝对不是在书斋里能空想出来的,那是湿漉漉的真实生活,只能去观察临摹,不能创造。
还有贵姐的妈妈,那个胖胖的老太太,因为儿女们给她祝寿却跑去打麻将而心生不满,不停唠叨;生病了吃着鱼片粥,却嫌儿女们不给她做燕窝粥;等吃到燕窝粥,却又因想起了贵姐年轻时怎样帮衬弟弟们而落泪,那种近似儿童的老人心态让人失笑。


在这些小到别的导演也许会羞于上银幕的事情中,许鞍华发掘出了中国人独有的人情之美,它属于亲人之间,亲戚之间,以及偶然相识的朋友间。

比如贵姐与老太太之间的关系:

老太太因为几毛钱差价,为买一桶还是三桶油而苦恼,但买三桶,她又怕吃不完,贵姐看见了,说我们俩合买吧。善良往往是不经意间流露的。

贵姐在超市挑鸡蛋,一向显得惜字如金的老太太指着另一盒说,这个比较大唉。知恩图报表达得如此隐讳。
后来,两人熟稔了,走在街上,看到有抽奖的,那个平常看起来阴沉的老太太,居然高兴地让贵姐去抽奖,当然,她们没有中。那种快乐,是稀薄的,但她俩是在分享,友情是可以这样沉默的。

影片中的情感表达克制隐忍,有着淡然的含蓄之美。许鞍华在整部影片中显示了这样的能力,她只是拍出了冰山的一角,但又自然地毫无压迫感地让你感受到了水面之下的体积与重量。

去过团契的张家安,和平常一样,对母亲并没有显得格外亲热,对她的回答始终是一句“哦”,但他摆在桌上的报纸会是在OK店买的,因为那家会赠送一包餐巾纸,他精打细算的妈妈以前每次都是在那儿买的。不知不觉间,一个男孩开始懂得去关心自己的亲人。

贵姐的弟弟一直对姐姐一家显得不咸不淡,但在与侄子张家安一起下楼时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我送你去外国读大学。真实的亲人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吧,不需要任何客套,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几句话,却是不会掺假的关怀,一点支持,那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因为张家安穿不了,贵姐扔掉她去世老公的衣服,丢到垃圾桶里了,却又拿出来,仔细地叠好。在那无人过道,阴冷的灯光下,她安静地站着。只有在这时候,在无人看见的暗处,她才会忍不住放肆一下她心底埋藏太久的悲伤。
老太太在去看看孙子遭冷遇,在回来的车上,她把想给女婿外孙的金饰给了贵姐,还给了她另外一份,原来老太太早就给贵姐和家安也买了一份。贵姐默默地拽住老太太的手,很久,路在银幕上伸展着,伸展着……一种深情就这样让你猝不及防。


这部电影是很难评论的,因为这不是那种身上挂满了符号伸到别人眼皮底下急盼解读的巨作,相反,这是一部彻彻底底做减法的小片子。在商业社会里,它显然卖相不佳,因为它所做的,是去掉一切让影片看起来虚假而轻浮的技巧,去掉那些一切能够引起观众热议的社会话题,去掉一切能让观众心肺翻江倒海的情节剧套路,尽力地让故事进行得自然而不引人注意,让剧情不受任何噱头的侵扰,然后剥掉现代社会时尚芜杂的外表,静静地呈现出中国人琐碎市井生活背后的温暖的人伦基础,它如此不起眼,却支撑着全体华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看起来很散,它对叙事看起来好像毫无经营,但这种舍弃戏剧性的讲述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级更精细的叙事技巧。我最尊敬的杨德昌导演曾说:年轻的时候不自信,所以要用慢镜特写来强调自己所表达的内容,等到成熟有了自信,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呈现出来就行了(大意)。这部影片从另一种角度证明了这一观点:人生真正的戏剧是不需要编造的,没有自信,就需要用强烈却不自然的情节剧去表达人生的故事,而等有驾驭力,你只需要曾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就可以了,因为生活里潜藏的暗流已经足够动人,生活自有它精密的逻辑。

真正的杰作大都是这样的,它警惕着任何技巧,因为任何技巧都会成为表达的阻碍,它只是尽力将导演看到的搬上银幕。可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人能够真正的看到?有几人能有这样纯粹的目光?

[ 點閱次數:13612 ]

2 則回應

他处留言1:
看你的评论,还是觉得它不错嘛。

^.^

回应:
姨,我没说它很差。它是还不错。只是我要指出它缺乏之处。只是我希望能有更多反思,而不要一面倒的非黑即白。。

:)


留言2:

我在想許導演怎麽看—— 有人給她說太感動她覺不可思議,不感動是否又對味了呢。雖説一部電影拍出來和導演的概念不太一樣是常事,但這囘這部似乎更多討論。鮑起靜的沉穩、知足、淡定甚至外形都很讓人錯覺是導演自我的投射,不管本人如何否認如何解釋。

反思確是重要,讀了你這文我在想,這樣一部平淡中見動人處的電影其實也許是換了個不那麽明目張膽的手法在觸動觀衆情緒。不同的是她更讓人覺得貼近真實,因爲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過那麽一兩個類似的人,類似的故事——不俊男美女,不苦盡甘來,當人們有了共鳴,更容易貼近故事,也就不那麽去計較其他方面。平實有加,隱喻不足,比起前作們我覺得這囘電影想說的真是統統呈現在表面上,思考空間不大——就算說的是教人反思社會這一階層的需求與生活,大概也只停留在想想而已的階段。

其實片中我比較注意兒子的角色,太習慣港產片的起承轉合我一直以爲他會變坏會戀愛或什麽的來個大轉變,結果不是,他只像身邊的大多數人一樣平凡而善良地成長,這點,教人覺得有種悵惘的安心吧。

《天水圍的夜與霧》看了嗎—— 從反方向的暴力乖戾來看的話,許導演又會怎樣呈現呢,很好奇。

回应:

平實有加,隱喻不足,对。不过,我同时也接受这个说法如果有人这么说:导演不过是要呈现生活表层,而不要太多思想内涵。不过,我觉得,他有他的标准,不代表我不能以我的审美观去评论。我的评论里头也说了“我讨厌。。我觉得。。”。我已经强调了我是以主观的视角去读作品。我没说我是绝对标准,我只是提供另一个视角。因为一篇作品通常同时会有优与缺两面。

我也是如是在猜想《夜与雾》呢,真巧。。

还有,你知道许鞍华的影片通常都不是她编剧吗?许多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导演决定了影片的内涵。但许鞍华似乎不太能够编剧。许鞍华的作品《女人四十》《男人四十》是岸西编剧,《天水围的日与夜》则不是。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剧本内涵稍嫌不足,为何我无法喜欢。。(我对剧本的敏感度和要求比较高)

劉富良 [會員] 2009-09-07 @ 10:37
留言3:
我的看法是《天》的平实更接近艺术直观式的“纯粹性”,而描述即使一种揭示,一种思想本源。许多事在于我们“看”的方式,当我试图“面向事物(电影)本身时”,我察觉的已不再是平实本身,而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存在。电影虽有意去除阴暗面或内省性的心里世界,但不意味就少了真实性或思想性。反倒我以为这本就是一种呈现方式。

许鞍华在《天》里要表现的目标明确,就是“洗尽铅华后的平凡平实”,在我看来不是俗套的东西,只是取舍下表现所谓“脱下生命的装卸",回归空洞生活里的“意义”。生活真实与否,本来就是个人的取舍,我们可以藐视他人的虚伪,但否认他的真实,其实也是矛盾的。我们都只是在“取舍选择”,选择我们认为的真实生命,但生命毕竟因人而异啊。

另外,我觉得《天》并不存在温情,而是表述一种“活着”方式。《天》片没有丰富的修辞语言与思想内涵,但事实上我想它是不需要的。正如生活在低下层收入的百姓,你要求他看明白一件艺术品或思考人生的哲理是不合理的。

再者《天》对于许多一般的观众只会觉得沉闷无聊,不会感觉“温情”,对于温情,《天》没有让我感觉到,反倒让我觉得就是这样低下层沉闷的生活,沉闷得让人若有所思,这“思”不会是深刻的“思考”,而是“思索”其韵味足以。


回应:
我早说在前头:我同时也接受这个说法如果有人这么说:导演不过是要呈现生活表层,而不要太多思想内涵。不过,我觉得,他有他的标准,不代表我不能以我的审美观去评论。

我花了一番时间去理解你的思想核心(其实我大可不必思考,只要模糊焦点,大放厥词即可)。

我尝试掌握你和我的观点最大区别在于真实观:你说你没感觉到《天》温情,所以你觉得它真实。

剧本设计里头真的没有温情这条脉络线吗?

可否请你暂时撇开你的那一套(我目前也在暂时撇开我的那一套,我在尝试融入你的那一套观点,我希望能在融入后再跳出,尽量理解论证后再提出反论证),因为你似乎没对准影片,而“借题发挥”了,又或影片刺激你了的思考,你放大了真实,却缩小了温情的剧本设计。

设想一下现在你是《天》的编剧,重新回想过一遍剧本设计:鲍起静对独居老婆婆的关怀,鲍起静对儿子的包容,鲍起静对兄弟的照顾。真的真的没有温情的剧本设计吗?抹杀了这点,毋宁是不合理的。

你这几句:《天》本就不渴望丰富的隐喻修辞。。反倒我以为这本就是一种呈现方式。没错啊,哈。还有,难道你的观点完全没有“取舍选择”?或许可以说所有观点都是在“取舍选择”啊。。(视角取舍)

还记得上回你我针对电影《潜水钟与蝴蝶》而展开思辨吗?我们似乎回到同样的情况。你明白我和你的最大区别吗?你不觉得《潜》煽情(我觉得),我不认同《潜》真实(你认同)。哈。。

其实我也要谢谢你:你让我开始思索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煽情?它们的定义和涵盖特征是什么?真实和煽情又有哪些异同点?

我现在在思索的是:我认为《天》的“不”真实有几项原因:
1.它抹去了真实的粗糙性,使之变得平滑/圆滑,还能是真实吗?

2.它抚平现实里令人不安的元素,它抹去了黑暗面,一面倒地呈现天使面,还能是真实吗?

3.它呈现的真实(人性真实,生活真实等)太过“纯净地美好”了,还能是真实吗?

4.或许即使它“犯”了以上“缺失”,这还是真实的,它只是选择呈现不会令人不安,比较讨好大众的另一面。(但如此一来,抹去了真实的粗糙性黑暗面和不纯净成分,真实和白色谎言还会有界限吗?)

5.平实和真实能等同吗?

《天》本就不渴望丰富的隐喻修辞,它更倾向于简单面向的手法。如此是想
劉富良 [會員] 2009-09-11 @ 05:30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11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0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