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清新幽雅的气质——法式浪漫喜剧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1-22 14:31:27
Bookmark and Share

巴黎拜金女/真爱无价 Priceless(2007)

60年代奥斯卡经典《第凡内早餐》的现代法式版本。同样是浪漫喜剧,美式拍得像芭比娃娃,虽美,于我却嫌庸脂俗粉,不如法式清新幽雅,气质上就是不一样。多亏了《天使爱美丽》女主角的演出,使这部浪漫喜剧格外散发出娇甜可爱的气质。男主角的深情眼眸,木衲却情感真挚的性格,也使得这部影片显得可贵。女主角虽受拜金主义蒙蔽,却在心底下仍不失纯真本性,使得观众如我竟无法生厌恶之情。毕竟我生性喜欢真挚,厌憎虚假人格。喜剧能做到这部仍保有赤子之心的,像一股清流,在俗世里的天使,此打动我心的因素。

剧情剧照可浏览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857225/

[ 點閱次數:10484 ]

存在主义者的回航,然而归属究竟在何方?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1-17 20:45:10
Bookmark and Share

回航 Sailing Home(2001)意大利电影

必须指出这是一部奇怪的写实电影。影迷痴友说根本就是叙事不成功某些情节不合逻辑,我微笑不辩,任由说之,只言我向来能够欣赏怪电影一句概括。从他的角度来说,他说的也没错。但我不是用描写渔民生活困苦、社会写实的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的。有些电影不是用意识去理解,而是用心理去感受契合的。这类观影过程,牵涉到心灵的投影观照。

一部关于渔民讨海生活的纪实电影,亦是存在主义者借航海寻索生活意义的自我之旅。面对无尽汪洋之大,以及远离踏实陆地的漂泊真实,厌倦和忧郁弥漫,他终于决定回航。然而,究竟哪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属呢?

一批渔民为了捕获更丰富的鱼产赚取更多钱,他们冒险越过突尼斯海,并遭到军舰的射击驱逐。他们惟有决定返回那不勒斯,但当他们抵步回乡时,一切竟变得陌生。当中最寡言的Franco每次出海都眉头深锁望着漫漫汪洋发呆,他对身边熟悉环境感到厌倦,他想要放弃一切,带着女友Rosa前往美国闯荡,开拓新生活。然而,种种不如意的事发生,陷入忧郁的Franco再度启航,黑夜里破浪而行之际,他听到海里传来呼救声,他奋不顾身跳下海,不知怎的,善于游泳的他却再也没回到船上…

回航总让我想起荷索的生命的讯息和Apichatpong Werrasetakul的热带疾病,这三部影片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内在联系,恰好对准我的频率。都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电影。都是隐含存在主义心理而又交杂“神秘主义写实”的电影。而虚无主义,其实是存在主义一体两面的双胞兄弟。哲思者愈是思考快乐,愈是远离欢悦。愈是想真正沟通,愈是体悟言语的歧义和局限。愈是去寻觅价值,愈是发现事情荒谬的一面。愈是想厘清生活的意义,愈是在卖力劳作后的空闲时刻陷入迷惘。

这部电影我能说明什么呢?我只能说,当我看到近景画面里Franco面对浩淼汪洋波浪翻银,仰视画面里海空浮荡,全景画面里几名渔夫将网拉起大批鱼群撒在甲板上,特写画面里Franco眉头深锁,这些画面通通摒弃对白,人物寡言而表情忧郁,但我似乎不需要剧情交待前因后果,但凭对“画面的灵魂”之观照,仿佛一种直感,当下就融入了太虚心境。当我看到Franco当教师的女友,前一幕才对Franco表明舍不得离开渔港远赴美国加州,我热爱教书,孩子也需要我,在这里我能感到我的重要性,她说,后一幕剧情急转而下,她尾随几名学生至偏僻处好奇这些小孩做些什么想探个究竟,结果看到枪支亮出,她冷不防喝一声,小孩慌急下转过身开了一枪,别人觉得情节突兀,我却拈花而笑,会心。

备注:2007/12月Pavilion kl欧盟电影节看过

[ 點閱次數:10507 ]

生活化情节+憨傻角色+童趣喜剧感=刘城达口袋里的花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1-11 11:03:08
Bookmark and Share

能触动我的,往往是一些描写真实生活的片段。

我喜欢的一幕是:天尚未亮,两个小孩和木屋大床,哥哥迷蒙间起身,唤弟弟。弟弟犹自赖床。让我忆起童年时住在小镇木屋里的一段时光。

比较起刘城达之前的短片《还要去医院吗》(2004)《花儿》(2005),这部《口袋里的花》刘城达的首部剧情长片,明显的改变是,这回喜剧形式“冷幽默”多了,喧闹成分也比较“沉敛”。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生活化描写”的情节。

首先,从刘成达早期的短片可看出,他的影片里的角色总是有他自己的投影:憨傻性格,爱发呆,耽溺在自己世界里的自闭人物。以及一股喜剧感,他的喜剧感自成一格,是那种含有天真,尚保有赤子之心,不擅世故的憨傻青年所独有的幽默。(在现今人人变得日愈精明势利的社会,这类小孩人格显得稀罕而珍贵)这两项皆是造成他个人风格的元素。

而《口袋里的花》加重的生活化情节,可以追溯自大马独立电影界其它导演,如James Lee,陈翠梅,一贯的剧本或拍摄形式。这种拍摄形式的好处是生活化,真实,易拍,像拍记录片一般,可避免曝露大马独立电影界目前为止尚未达水平的电影感(和拍摄镜头的画面构图,剪辑息息相关)和戏味(和演员演绎,对白息息相关)。

有人说,本地独立电影欠缺电影感,剧本简单,故事味不强。的确是。不过,在几乎象纪录片一般的剧情铺展里,生活味还是有的,看你如何去品尝,或“返璞归真”。或说,得先摈弃一些观影惯性。这股生活感,其实已经相当稀释,在时下剧情化愈来愈重口味的电影里。

我认识的一些影痴,似乎都不太爱看中国电影,也不喜欢《孔雀》,较推崇欧洲大师电影。我思考的是,在“写意”和“写实”(此写实非指现实主义,或说生活流)之间,或者作祟的是观者的意识形态,对生活的关注视野。


欢迎浏览

http://my.hibiscusrealm.net/essay-52897-4301.html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95353/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tag/blog/大马电影.html

[ 點閱次數:10262 ]

被局限的人生,被體制化的个體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7-12-30 23:35:27
Bookmark and Share

《砂之女》日本電影(1964)導演:勅使河原宏

一個欲擺脫俗世社會身份框框,尋思自由意志的昆蟲學家被騙入一個大沙坑的底部,成為一個寡婦的禁臠,漫漫時日,炎陽灼灼,他每天徒勞地掘移龐大的砂粒,無聊的勞作,不人道的對待,僅以換取食物,但是當他趁人不意走出沙坑後,經過一陣思索,卻又爬進砂丘下的小屋,被局限的人生意義,另一個無聊的小體制。我們能逃脫體制的束縛嗎?永恆的疑惑。或許,再荒謬貧瘠不堪的環境,只要習慣了適應了麻木了妥協了,抽掉了精神意義的探討,自我催眠了之後,人們也就。 。 。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5202/

[ 點閱次數:10471 ]

人们有迷失在体制以外的自由么?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7-12-24 10:34:30
Bookmark and Share

《迷路者Strayed》法國電影2003

大路邊緣遊走,遁入叢林,人們有迷失在體制以外的自由麼?

1940年6月,當德國人攻至巴黎大門口時,女教師奧蒂爾與人們一樣驚慌失措,帶著兩個孩子菲利浦和卡蒂就逃了出來。一場混亂後,他們迷了路,並遇到一個打扮得像個小丑似的光頭少年伊万。四人一起來到一幢被拋棄的房子裡。他們在這間沒有電,因而與外世暫時隔絕的房子裡,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共同相處在一起,而在外面,戰爭在繼續,他們彷彿處於世外桃源,世界的醜惡,宰制的魔爪似乎已放過了他們……但可怕的是,體制卻從來沒有遺棄每個人!

當代法國新一代導演之中,我們的目光很容易就被《八美圖》的Francois Ozon與《天使愛美麗》的Jean-Pierre Juenet吸引過去,Andre Techine的特色則是不輕易被立即發掘的,通常你要長久接觸後,漸悟他溫文淳雅的風格。

從《野蘆葦》《愛麗絲與馬丁》《我最喜愛的季節》到《迷路者》,逐漸捕捉到——他的敘事格調不賣弄炫,不慍不火,徐徐緩緩,慢節奏,但細膩柔婉,感而不傷。他的故事人物皆是於嚴峻體制下,無法協調適應的,邊緣遊走的自由靈魂。他們焦慮,但亦暗自壓抑。他們反叛,但對現實無可奈何。他們騷動,但終究還是被馴服歸順。掙扎,不安,憂鬱,殘喘苟延,他們崇尚自由的靈魂卻始終無法擺脫現實體制無所不達的羅網。

人物內在是焦慮鬱躁的,與靜緩細緻鋪展的劇情相比,一動一靜,像是拔河的拉扯狀態,開始時並不明顯看出兩極對立,繩子寸寸稍移,忽然嘎然而止,力道爆發,結局已定,人物重返體制,從新面對生活,但裡面有什麼喪失了,枯槁了,乾涸了,但表面上人們看不出來。 。 。

真正恐怖的不是迷失,而是當這個世界最後找到了你!

http://www.mtime.com/movie/12857/

[ 點閱次數:9311 ]

『十年酸澀,情歸何處』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7-12-17 01:49:22
Bookmark and Share

終於明白會喜歡張艾嘉的電影,是因為故事裡的酸澀滋味。我嚐到了,那滿盈人生道路上成長的體驗與領悟,好比生老病死、離合聚散……酸澀味或許是歷經百事、一切味覺都沉澱後,最終殘留回憶裡的唯一味道吧。

覺得片名取得好,《20,30,40》標記三個人生階段的分水嶺,或者更貼切地說每十年一段的里程碑,三個女性的故事以平行穿插的方式描述三段年齡關卡的情慾成長。

黃金年華20歲,青春活力讓人錯覺理想伸手可得,於是李心潔天真地遠赴香港去追求她的歌星夢,理由很簡單,她喜歡唱,也唱得好。做歌手意謂著投入娛樂圈,不就是對花花世界五光十色的憧憬?青春豆芽夢,才華理想彷彿霍霍待磨待發揮的刀,殷切蠢動;然而現實總是鏽蝕人的夢,斑斑駁駁,於是年少的懵懂面臨了第一次現實的挫敗,熱情落空,慾望無著- -此情慾成長之啟蒙第一課。

年歲添增,歷經更多浮生無奈的挫敗之後,生命的熱望逐漸消磨殆盡,我們看到30歲的劉若英被動地擺盪於兩個男人之間,一個有妻室,另一個不成熟,兩塊浮木,都不安穩。這是我們的30歲,我們喪失熱情喪失積極求愛的理念,我們學會放縱慾望糊口度日,暴飲暴食,只圖塞堵工作之餘的空閒,不讓自己多想。那是情感的漂泊狀態,劉若英空姐的職業性質是其寫照--經常乘搭班機穿梭雲霄穿梭不同國度,一次又一次起飛離境,保持抽離的姿勢與距離,在遠離地面的高空上… …

有一幕我印象深刻:劉若英在床上收拾行李準備離去之際(地震那一晚過後),突然一股酸楚湧上心頭,再也壓抑不住情緒嚎啕痛哭--那一張徬徨無助、頹敗的臉。不過,劉若英是幸運的,彷彿上天眷顧,那麼多契機讓她重遇想買鋼琴送單親女兒的好男人。只是我一直想不通一點:為什麼她幸福結局的畫面並未顯現男人的臉孔(在鏡頭景框之外)?是不是有某種意涵?而她終於停止漂泊了嗎?

來到40歲的張艾嘉,她自以為是的幸福且穩定的婚姻生活並沒有保障她的下半生。丈夫外遇真相的揭露逼使她赤裸裸地面對幸福的幻滅,再接之而來的令人窒息的寂寥本身。剎那的翻轉,從有到無,她更需要去面對如何排遣寂寞的心靈--那騷動,讓她心慌無法調適;那空洞,讓她運用心機揣測謀略以捕捉身邊種種可能的對象,只圖填補孤寂的深淵。 40歲的她開花店,芳華已逝的容顏映襯鮮花的凋萎易謝,愛情或一切美好的又何嘗不是?那些曾經美好的光景最後不都失鮮、枯敗地零零落落滿地殘紅?

兩個人在一起未必會到達幸福,一個人獨守空閨卻肯定需要學會如何自處。然而孤獨反而更貼近生命個體的本質吧?孤獨的時刻可讓雜慮沉澱,澄清照見「虛無」。 “一個人的生活其實也不算太壞”,即使春天消逝無踪不可尋,也唯有如此這般自供自足、自憐自愛,“無人可依偎,拾柴暖我身”,偶爾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聊以慰懷。張艾嘉在劇末似乎從無奈中徹透人世,轉以一種自在從容、積極開懷的態度面對生活,此或老生常談,是接近樂天知命的境界了。

[ 點閱次數:8138 ]

對生活,命運與愛....的恐懼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7-12-12 23:54:02
Bookmark and Share

--泰國電影《預兆》omen 2005

很多時候,電影裡,那些繪形繪影的幽恐感,其實皆深植生活事件的皮層之下,我們對生活總是如此憂鬱,如此不能預測與掌控,不能自已的命運與愛。

一個往常的一天,如任何日子一樣普通,看不出分界線的,平凡生活裡的某一天,三個上班族男子,心煩浮躁地乘搭升降梯離開公司。工作壓力彷彿讓空氣也變得凝重。他們心頭暗自懷疑當初的理想是否只是剩下空殼,現實的落差令他們感到一股挫敗。他們托著鬥志疲乏的身軀,停車場裡向彼此揮手道別,臨走前還不忘交待明天需履行的職務。

然而在路途上,他們各自遇上某事件,並且某個人從此介入他們的生命。彷彿命運之神對他們無聊的生活吹一口氣說一聲變變變。這裡頭似乎有種神秘的契機。至少他們是這麼覺得的。那一刻,一個日子的分界線,命運的軌跡似乎有些不同了,工作也沒那麼令人沉悶了,愛的信念如白天的光但比往常明亮了,生活熠熠閃耀著不一樣的光輝。

神秘事件接踵而來。但其實就如生活其他平凡事件一般平常。神秘的陰影隱藏於生活事件的肌理內。可這卻比任何一部心理驚悚片還要恐怖吶,因為它以生活之名行凶,人們隨之忽喜忽悲,忽甜忽苦,一顆心起還落,落還起,到最後,得到的是失落,不見血,但那空蕩蕩的失落感可比流血還要傷啊。

是的。生活彷彿自此有了意義的標籤,從撞車遇見懂得預言的老婆婆開始。經常的塞車,一個厄運,兩個甜蜜的邂逅。女孩的花盆墜落。小孩的手敲響玻璃窗。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然而一切發展到最後都毫不避免地進了醫院。傷痛的救贖。女孩憑空消失了,彷彿不曾存在過。小狗失踪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關鍵性只因當初它害怕雨和雷電。預言是一一應驗了,但沒改變什麼,預言本身是命運的一個連鎖環節,人物努力改變命運的動作說到底是命運演變脈絡的後設手段而已!

憑空消失了,一切彷彿隱入無色無嗅無味的空氣裡,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那些人,那些愛,那些魔法。生活還原到百無聊賴。一切像是又回到了原點,過往了無痕。如果有什麼剩下的,唯有失落。失落感是人生的一部分,失落的恐懼是無形的,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流水帳裡,隱藏在我們對愛,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裡。

[ 點閱次數:8055 ]

Who I can Count on?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7-12-04 15:28:12
Bookmark and Share

Who I can count on?
──觀看瑞典出品的黑色喜劇《苗条的苏茜 Slim Sushie》


“這個星球很好玩但也很冰冷,我需要一個真實的好人,耶里路亞,耶冷路亞,我新的情人啊,我感覺不到愛,也無法正常思考,我感覺不到信任,也無法相信信仰,耶里路亞,耶冷路亞。”

以上是影片裡的一首英文歌,非常貼切地帶出主題——功利主義掛帥的後工業現代社會的困境,一切關係皆以利益為主,人們之間無法相互信任,無法真正依靠,貧瘠與失落,一顆心缺乏溫暖與愛。

蘇茜熱愛他的哥哥,男主角埃里克,但埃里克離開她去大城市尋找理想,不在她的身邊,她頓時失去可以依靠慰藉的對象。蘇茜是老人院裡的護士,每天她都滿懷耐心、溫柔地傾聽那些被親人遺棄的孤獨老人們向她訴說埋怨,向她展示真實的生活、無奈與無可依靠。但她心中的落寞心事又有誰了解,又能向誰傾訴?她不快樂,她找不到一個可以讓她感覺溫暖、愛與信任的對象,一個能夠真正關心她、真正可以依靠的對象!

不,不僅僅是嘻哈玩樂悠晃度日的同伴朋黨,也不僅僅是無聊閒談應酬客套的同事!她想要的不僅僅是這些短暫的浮光、游移不定的依靠、貧瘠的慰籍、缺乏深入心靈的聯繫。她想要的更多、更深、更實在。在親密缺失、情感無法充實的生活裡,她感到孤單、耗損與苦悶,無以為繼,成天鬱鬱寡歡。她無時無刻眷念著她在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裡最親的哥哥。那時的她是多麼單純地快樂啊!未曉世事人情,不知人際疏離,自我意識與偽裝尚未成形,現實尚未向她展現無奈,父母家人朋友在童稚的眼光裡似乎都是那麼容易就可信任、那麼容易就親密無間。

然而人長大了,獨立生活,出來面對社會,才發現成人的世界普遍上維持虛偽的交際、爾虞我詐、人心冷漠,人們之間習慣性圍堵起一面高牆,卻又假裝那面牆並不存在。人們的關係習慣戴著面具溝通,不顯露真我,功利為主,真情埋葬,時刻在算計,市儈勢利。誰都會隨時因利益衝突意見不合而互相背叛攻姦。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博愛互濟的烏托邦。

蘇茜為何失踪?埃里克回到小鎮探索真相,逐一詢問鄉間鄰人。這群人包括他的兒時親密玩伴(現在已變成自我放逐的嬉皮主義者)、鄰居老婦女(對現有婚姻生活感到厭倦與缺失)、錄影帶出租店老闆娘(典型的自私勢利利己主義者)、中年啤酒肚警官(以枯燥的公文工作為理由拒絕積極調查,墨守成規,對生活喪失熱情,對其他人其他事都漠不關心)。鄉鄰的冷漠與詭譎態度讓埃里克覺得不可思議,隱隱之中有什麼不對勁,然而他們又顯得如此正常——偽裝出來的正常。

《苗條的蘇茜》是一部瑞典出品的黑色喜劇。北歐電影似乎經常都會指涉功利社會冷漠人心,如芬蘭的《薄暮之光》《沒有過去的男人》(Aki Kaorismaki導演)《Restless》《Upswing》、瑞典的《A Hole in My Heart》、比利時的《25 Degree in Winter》、丹麥的《在黑暗裡漫舞》《狗鎮》(Lars von Trier導演)、德國的《狐及其友》(Werner Fassibinder導演)等。

對這個世界我感覺不到愛,我可以相信誰,誰又能夠真正依靠?這就是蘇茜的真切悲哀所繫。

節錄歌詞在此:

All this staff is making u odd,
It's dangerous to live end by your toe,
this planet looks so cute but it feels cold,

i need somebody good n somebody true,
somebody nice n is somebody like u,

halyluyah, hallyluyah...
my new-found lover,
i couldn't feel love n i couldn't think straight,
i couldn't feel trust n i couldn't trust faith,

halyluyah, hallyluyah...
my new-found lover...

7.7/9.9

苗條的蘇茜(2003)

影評(1)

收藏(9)

[ 點閱次數:8566 ]

頁數 :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3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