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4 >>

人際間終究隔著一層膜,孤獨與救贖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6-23 10:04:50
Bookmark and Share

《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 2002

美國是公路電影的主要資源,其中經典是《末路狂花》。我的啟蒙公路電影則是《完美的世界》。 《完美的世界》質疑僵化體制對人的性靈的箝制異化。然而我更喜歡這部《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以荒謬喜劇作為包裝形式,然而,底調卻是悲涼的存在主義。它講述人際不可跨越的疏離。人們頻密地接觸,但情人親人友人之間始終隔著一層膜,終究無法救贖內心的寂寥。

自這片以後,導演Alexander Payne進一步拍出《杯酒人生》,也是公路電影。後來他也有份拍《巴黎,我愛你》,講述一名離婚婦女單獨到巴黎旅行,看見美麗風景,內心的孤獨獲得了救贖。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846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剧情
  
年逾60的沃伦·施密特退休闲居在家。自从退休以来他无所事事,整日和妻子争吵,对过去的事业满腹牢骚,只能靠看电视打发时间。他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就像他对过去也无比困惑一样。他终于替自己找到了一点有意义的事,即赞助一名坦桑尼亚男孩,当他收到男孩的信回到家中时,却发现妻子已经倒在厨房的地板上。妻子的去世改变了施密特平静无波的生活,当他审视自己的人生时,他觉得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错的,他浪费了一生...

幕后花絮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物和事件,而且从中反映出人性的共通之处。这些信的画外音构成了影片的框架,但是,它们有更深一层的作用,既调节了影片的节奏,又为主人公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线发光发热的生机。狭隘地看,影片只是一个详尽的人物刻画(character study),但施密特的心路历程是几乎每个退休老人都需要经历但又鲜为人理解的。杰克·尼科尔森塑造的施密特,没有一丝往日的浮夸痕迹,他没有改变外形...

[ 點閱次數:12593 ]

比較Tim Burton和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不經現實幾翻滾,焉能明白真無奈。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5-28 02:19:40
Bookmark and Share

老實說,沒料到Christopher Nolan把《蝙蝠俠前傳2:黑闇騎士》(2008)拍得這麼好。之前遲遲沒看,因為我一直認為漫畫改編的奇幻/魔幻電影,就如同動畫電影還是卡通電影,終究是娛樂性質大於現實意義,其內涵通常都相當膚淺。

Tim Burton那部是奇幻/幻想電影,漫畫版。 Christopher Nolan這部是犯罪電影,寫實版。 Nolan成功把犯罪電影的探討題材融入蝙蝠俠的角色塑造,此所以賦予影片一層深刻的現實關注。此思想性使得劇本更加扎實而有神,突破了一般奇幻電影慣有英雄主義以及電玩風格的巢臼空洞。

Burton那部是給小孩子看的,Nolan這部是給成人看的。

論想象的趣味,Burton那部取勝,但缺乏嚴肅的探討,只是讓觀眾耽溺在造夢之中。論影片的現實意義和內涵,則是Nolan這部取勝。

Nolan的蝙蝠俠版本,我認為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成功將現實困境以及黑色犯罪電影融合了奇幻電影,突破了奇幻電影這個類型的局限,但目前為止,可惜的是,我尚未讀到任何影評深入談及。《蝙蝠俠前傳2:黑闇騎士》講述出了普通人在現實濁流當中要堅持信念,相信人性的美好,不同流合污,不犯罪之艱難— —種種善與惡的交界,處在濁流當中只有一片模糊,現實考量往往蓋過理想主義。現實困境啊——這恐怕是人生最平凡,也是最無奈的命題。這項命題在李滄東的《薄荷糖》也有所指涉。無論人的心靈飛得多高,或擁有多偉大的理想,他的腳始終是踏在塵土之上,他的身體始終是處在群體生態裡。在一個同流合污的勢利世界,個人要獨守清白與純粹,毋寧是艱鉅的。甚至會招惹四周惡俗小人的攻奸,仿佛不天下烏鴉一般黑不可。鋤奸揚善的蝙蝠俠,或許所面對的最大吊詭,在於世人誰能堅持毫無污染?世人實在太容易傾向小奸小惡小心思,以及處於自我保護之際對清高的顧忌與排斥。

後記:在步入三十而立卻同時有惑的年齡階段,在投入職場大機制打滾幾番長達十年之後,我開始對社會現實有所一番體會,也開始懂得欣賞寫實電影。不經現實幾翻滾,焉能明白真無奈啊。

其實Tim Burton的電影還是不錯的,充滿童趣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只是,或許是我已經不再是那個階段了。 。當內心已被時光和風滲透,我需要的是一些沉重的元素,讓我可以感覺到靈魂的重量的。 。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8417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介
這是一部充滿人性焦慮的精彩藝術片,這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商業大片,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手裡,兩者竟能如此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 點閱次數:12429 ]

理念的意義,及其荒謬性的背面——如果正亦是反,我們如何能確定真理?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5-16 15:44:46
Bookmark and Share

《大衛戈爾的一生》美國犯罪電影,2003

如果大衛戈爾沒有死,並轉而覺得其理念是荒謬的?我們如何能確定知道某個理念,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真理是相對的,並且是動態運轉的?如果黑白分明有時,黑白不分又有時,那麽是否表示說完全不需區分,既然我們無從分辨鑑定絕對真理?轉一下太極圈,抛一次銅幣,會不會白就變黑?

這恐怕是針對真理進行思索者一直面對的終極吊詭。

如果大衛戈爾沒有死,他被釋放了,妻兒回到他身邊,新工作有著落了,天意讓幸福重回,而且這時他改變了想法,他認為之前的信仰與理念只不過是當時某種自我意識的催眠,所謂的偉大的獻身精神其實是荒謬的,比平凡的幸福所給予的意義顯得可笑而他終於意識到另一面,他轉移了視線,或許是更狹窄的,但或許也有可能是更遼闊的,誰也不能確定,我們只能認為我們是確定的(從某個角度來看事物並且偏執認為那是真理),於是他學會了享受那幸福,因為他想,抽象理念的意義與真實體驗的意義,他已經感受領悟到後者所給予的精神滿足較之前者更接近生命的本質需要,於是他認識到其理念的荒謬性 ?

對一些人來說,死亡是絕對虛無的,存在,無論多麼荒謬,個體恆常孤寂,靈魂的溝通與救贖是難以達致的,愈是去尋找意義愈是發現意義是不固定的是荒謬的,現實裡有一種更強大的混沌的力量,比如說,我認為愛是對抗虛無的唯一意義所繫,也先後找到了一些對象,但生活裡自有許多事發生,那情形像是處於大河的激流當中,你們緊緊拉著的手敵不過激流,愛流逝在生活的流水賬裡,因為一些瑣碎的事,因為理念不符性格不合,因為情緒,因為無法百分百相互諒解,因為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無法劃出一條百分之百永遠的直線,總是會歪斜,總是會分岔。

但只要活著,獨自坐著觀看日落花謝,或者這些事這些體驗裡面就已包含意義了。

另一些人,他們用信仰來抵消虛無,人們的信仰是人生意義所繫,或者是對舒適生活的追求,或者是社團活動,問題是,如果那信仰不也包含虛無荒謬,在包含意義的另一面?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521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记者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特饰)最近接到一个任务:采访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饰)。大卫40多岁,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一位反对死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因为被指控谋杀了朋友加同事的康丝坦斯·哈拉维而被判死刑,三天后就要执行。
  
贝茜听着大卫的陈述,渐渐对判决产生了怀疑,她知道,只有自己将真相告诉读者才能就大卫。
发布者: M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影評

《大衛·戈爾的一生》:擁抱真相還是擁抱理想
朱旭彬發佈於:2006-06-16 03:13

鏡頭前緩緩回頭是他無語的臉,一次驗證真相的過程付出了兩個無辜人的性命。原來真相和理想可以在室內被導演,被操作,被截成片段,被虛構回憶。

真理並不存在,只有觀點;既然失去了真理的驗證,觀點存在何為?政治和理想是什麼?附在你身上的衣物,或是需要排泄的食品?超越了生命,所有的一切全是虛無。

一個教授和他的助手,一個熱愛理想的支持者,一個律師,一個記者。簡單的結構讓國家的機器成為了一個笑柄,可是螳臂當車的價值在哪裡?一百萬美元和兒子對他的真誠回憶?終歸是一個精心編制的謊言而已,儘管這個謊言是想用來求證真相,只是真相不在他們手上,他們只需要理想。

可是一個偶爾為之的謊言能掩蓋這個世界所有被害人親屬的悲傷嗎?沒有人可以主宰他人的死亡,這種權利只歸與個人;同樣的,沒有人拒絕個體自己要求死亡的願望。只是我們知道了很多求死的人是因為一種病,叫做憂鬱。

很精彩的三段結構,三日採訪,三段回憶,三段錄像,觀眾尋求真相,他們追求理想。所有的人可以各得其所,就像電影裡每個人想的一樣。 “去追尋屬於你自己的自由”,在明了真相以後。

[ 點閱次數:12488 ]

音樂創作,靈魂的裂痕,俗世的憂傷——記一代靈魂歌王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4-25 04:43:13
Bookmark and Share

《我是你的男人I am your Man 》美國,2005,Lian Lunson

美國六十年代吟遊詩人兼創作歌手Leonard Cohen傳記紀錄片,情節是稀鬆且缺乏張力的,前頭都是一些慕名而來的後輩歌手在仿唱他的歌,但在片尾時,Leonard Cohen終於現身開唱,磁性的歌聲,雄渾繚繞之中而又悲切低迴,頓時一鳴驚人。根本無人可比擬他那一把歌聲啊,怎麼形容呢?它就像是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峰。我只能這麼概括地驚嘆:神啊,他,他,他唱出了靈魂。那一刻隱約間,從他炯炯攝人眼神迸射出的魅力,我們得以瞥見歷盡百孔千瘡、充滿裂痕的靈魂,其實壓抑著、收斂著、隱藏著,巨大絕望的俗世憂傷…

後記:我本身非常愛看傳記電影,但老實說,總是覺得即使是《她比煙花寂寞》的Emily Watson,《心之全蝕》的Leonardo Dicaprio,《美麗心靈》的Russell Crowe,以及《靈魂歌王》的Jamie Foxx,都還沒有真正演出藝術家的靈魂,主要是靠情節的推波助瀾。

直至看了這部為紀念一代歌手的傳記紀錄片,白髮蒼蒼的Leonard Cohen在片尾露臉,淡淡地談及他的破碎人生,妻離家散,以及過後他遁入佛門,以求安頓騷動不安的心靈,就這麼輕描淡寫寥落數句,然而,當我接觸到他攝人的眼神,以及緊蹙的眉心,那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他靈魂的深淵,其中最深邃的悲哀,最深沉的孤獨,對世事的洞穿,曾經滄海的心靈——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藝術家!

参阅: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39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劇情
導演琳恩·露森2005年遠赴澳洲歌劇院,拍攝一場由多位著名音樂人所發起的“Came So Far For Beauty”向里奧納德·科恩致敬的演唱會。全片以這場演唱會畫面為劇情軸心,穿插著許多與科恩的訪談對話,並剪輯其唱片、文字、相片、繪畫等珍貴影像,加上與多位參與演出的音樂人的重要談話,讓這部電影成為層次感異常豐富的紀錄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人.歌手.風乾的LEONARD COHEN》

LYNNVAN發佈於:2008-10-10 13:43
朋友給我的一大堆音樂中,無意中聽到這樣一個蒼老的聲音,有些生硬,有些沙啞,就像風乾的樹枝,那是In My Secret Life ,收錄在2001年的專輯Ten New Songs中。

cohen的歌旋律總是很簡單,低低地吟唱,講述他的愛情,他的悲傷,他的憤世,他的孤獨。這樣的男人總是讓你放不下,他的故事總是被你不自覺的帶入聽歌的心境中安靜地聽他唱悲傷的情歌....

LEONARD COHEN,來自寒冷然而富有濃厚歐洲氣息的蒙特利爾(1934-)

cohen最先為人知的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 beautiful losers這部書於1966年上市迄今,在全球各地已經賣出超過一百萬冊,並且被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前衛、最傑出的小說之一。

然後,他開始寫歌。已經開始走紅的民謠女歌手Judy Collins,翻唱了他的“Suzanne”,結果大受歡迎,成為電台熱門歌曲和她最流行的代表曲目之一,於是她說服Cohen一起參加民謠巡演。在1967年夏天的紐約新港民謠節期間,Cohen首次登台亮相,並在CBS電視網節目上演唱自己的歌曲並朗誦了詩作。

1967年,發表第一張專輯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初試啼聲就成為樂壇偶像。

歌詞Suzanne takes you down to her place near the river
You can hear the boats go by
You can spend the night beside her
And you know that she's half crazy
But that's why you want to be there
And she feeds you tea and oranges
That come all the way from China
And just when you mean to tell her
That you have no love to give her
Then she gets you on her wavelength
And she lets the river answer
That you've always been her love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with he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blind
And you know that she will trust you
For you've touched her perfect body with your mind.

And Jesus was a sailor
When he walked upon the water
And he spent a long time watching
From his lonely wooden tower
And when he knew for certain
Only drowning men could see him
He said "All men will be sailors then
Until the sea shall free them"
But he himself was broken
Long before the sky would open
Forsaken, almost human
He sank beneath your wisdom like a stone

And you want to travel with him
And you want to travel blind
For he's touched your perfect body with his mind.

Now Suzanne takes your hand
And she leads you to the river
She is wearing rags and feathers
From Salvation Army counters
And the sun pours down like honey
On our lady of the harbour
And she shows you where to look
Among the garbage and the flowers
There are heroes in the seaweed
There are children in the morning
They are leaning out for love
And they will lean that way forever
While Suzanne holds the mirro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with he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blind
And you know that you can trust her
For she's touched your perfect body with her mind.

從1968年的Songs of Leonard Cohen開始,三十幾年下來,他總共只出了十張錄音室專輯,張張均非凡品。
1969年,唱片《Songs from A Room》(來自一間屋子的歌),更迷惘更憂鬱的第二批經典歌曲。

1971年,唱片《Songs of Love and Hate》,如專輯標題,愛恨交織,Cohen最為感情豐富的作品。

1973年,現場唱片《Live Songs》(現場歌曲),早期歌曲+新歌的真摯生動的現場演繹。

1974年,唱片《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新皮舊儀式),音樂結構和表現力最為豐富的專輯。

1975年,精選唱片《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前4張錄音室專輯的最經典的歌曲精選。

1977年,唱片《Death of a Ladies Man》(一個女士的男人之死),因音樂理念互相抵觸,監製Phil Spector和Cohen的合作並不成功

1979年,唱片《Recent Songs》(近來新歌),思愁和孤獨被幽默地化解,Cohen經歷了黑暗的混亂後似乎已回復平衡。

1985年,唱片《Various Position》(多種立場),歌詞隱晦音樂簡約,輕涉流行和鄉村音樂風格。

1988年,唱片《I'm Your Man》(我是你的男人),嘗試流行的音樂元素,法西斯隱喻使唱片似乎不太暢銷。

1992年,唱片《The Future》(未來),號召人們挑戰所謂正義的定義和人生的失落。

1994年,現場唱片《Cohen Live》(Cohen現場),來自他1988-1993年的現場演唱會。

1997年,精選唱片《More Best of Leonard Cohen》,後期歌曲精選+2首新歌+3首現場歌,Cohen從音樂上到演唱上均有改進。

2001年,現場唱片《Field Commander Cohen - Tour of 1979》(曠野指揮官Cohen),來自1979年Cohen在英格蘭舉辦的演唱會錄音。

2001年10月,唱片《Ten New Songs》(十首新歌)和女音樂人Sharon Robinson的合作。

2002年10月,精選唱片《The Essential Leonard Cohen》,2CD精選作品。

2004年10月,唱片《Dear Heather》,Leonard Cohen最新創作專輯,是他獻給自己70歲生日的禮物。

早在浪蕩的青年時代,Cohen便已經對東方玄學大感興趣。禪、道、佛學和中國古典詩,都是彼時“垮掉一代”苦悶精神的出口,這個脈絡一直延續到Cohen的晚年。 1995年,他六十一歲,竟然剃度出家,到洛杉磯市郊的禪寺去當和尚了。他透過網路把自己的手稿和畫作交給一個歌迷網站發表,也沒有中斷寫歌,但他已經完全跟音樂圈斬斷了關係。唱片公司也無可奈何,只能等他修成正果、早日下山。我們都知道,Cohen是催不得的。

1999年,Cohen終於結束禪僧生涯、重回人間,新專輯Ten New Songs卻遲至2001年冬纔問世。這張專輯在他自家錄製完成,仔細聽完,你會同意,漫長的等待確實值得。放眼樂壇,Cohen仍然沒有對手。法國人曾經說他是“二十世紀後期最重要的詩人”,未必是過譽之辭。

[ 點閱次數:12278 ]

關注人物精神的cult風格——這才是cult之精髓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4-09 13:19:53
Bookmark and Share

《伍德傳》1994年美國電影

哇,贊,好萊塢鬼才導演Tim Burton居然在傳記電影這個題材裡註入其一貫風格標誌:黑色幽默,對邊緣人物的注目,以及對體制的嘲諷。更難得的是,傳記電影所要所應該傳達的,而偏偏許多傳記片導演卻只能做到畫形畫不到神的——某種屬於人物的內在精神,某種可引發深刻內省的,生存困境的心理挫敗與自我安慰,現實與夢想的反差對比等等,都栩栩如生地拍出。

Tim Burton的作品當中,我看過《荒唐小混蛋奇遇記》(1985)《蝙蝠俠》(1989)《剪刀手愛德華》(1990)《蝙蝠俠歸來》(1992)《火星人玩轉地球》(1996)《斷頭谷》(1999)《決戰猩球》(2001)《大魚》(2003)《查理和巧克力工廠》(2005)《殭屍新娘》(2005)《理髮師陶德》(2007),但並沒有太喜歡。不過我很喜歡這部《伍德傳》(1994)。不像他之前影片嫌之過分誇張的cult風格,《伍德傳》的cult味更為雋永,更具內觀性。總括而言,這部影片的藝術性最高。

這份cult風格由於對角色人物的關注,因而更具精神滲透性,更具內在層次。

很多cult片導演都太喜歡玩弄敘事技巧,太愛炫卻又意涵深度不足,傾向概念化和形式主義,也因此忽略了——“人”的靈魂,才是觸及觀照者心靈深處的要素,才是藝術的內涵所在。也由於是傳記電影,所以這一次Tim Burton不僅僅流於故事的表面,敘事焦點集中於對人物的夢想,意志和精神的關注,因此反而成功挖掘出了人物靈魂內在的精,氣,神。

尤其在最後一幕,當蘭道飾演的老演員回過身,對著鏡頭凝視。這一幕最是雋永,感覺像是人之將死,其“視”也“真”。這回眸,像是凝練著對過往一生的無限回顧,緬懷以及茫然。那是人的體溫將陷入僵冷之前,最後一刻的餘溫。這正是傳記電影關注所在。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879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這是一部關於奮鬥的個人自傳電影,伍德是好萊塢電影史上一位酷愛男扮女裝且醉心電影製作的傳奇人物,他一度被稱爲“爛片之王”。

滿懷理想的伍德一心只想拍部成功的作品,但從未受過訓練的他,只能拍出些次級影片。

1951年,心怀大志的艾德•伍德(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飾)終於等來機會上演一出自導自演的電影,但是,這個計劃不久就夭折了。

艾德並沒有氣餒,而是接著又一個一個的找投資商,找演員,甚至連他的女友也被拉進劇組參加演出。每次總是準備工作進行得大半時,電影合同最終還是沒有拿到,夢想一次次的破滅,女友也離他而去。
我們的艾德雖然自此住進了醫院一陣子,但受盡挫折的他還是不放棄自己的追夢之旅:還是到處跑著找投資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員加入自己的劇組,在電影院裡被觀眾的臭雞蛋爛番茄打得抱頭鼠竄。

直到結識了曾經紅過一時的吸血鬼演員貝拉魯格西。自此,他相信這將為他帶來好的契機。不料,染有毒癮的魯格西卻只是一個過了氣的演員,晚年生活潦倒淒涼,一心想在臨死以前重溫電影夢。

幕後製作:
美國電影史上有一個熱情有餘、才華不足的導演,拍攝了好幾部影史的最大爛片。本片是該影人的傳記,並且模擬伍德影片的廉價風格。

戴普扮演的伍德抓住了人物的精髓,但蘭道扮演的30年代吸血鬼之王魯勾西更是出神入化,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影片並沒有醜化伍德,他的無能自有其魅力。 1994年還有一部關於伍德的影片,是一部紀錄片,堪稱本片的姐妹片。可見搞藝術不怕失敗,能拍大爛片也是一種天才,怕就怕平庸。平庸(而不是弱智)才是藝術的死敵。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2507 ]

同志亦凡人:利益,肉體和性,虛擬網絡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31 11:35:35
Bookmark and Share

《男國少年夢》美國電影2006

一個男人,兩個室友,以及一名年長而謎樣的男客之間的情慾糾葛...這是一名同志男子的真誠告解,也是同志圈內慾望之網裡的男男情迷。性可以隨便花錢買到,而愛則要你付出代價。一切皆以利益為考量。

本來以為《男國少年夢》會和大部分煽情的浪漫愛情電影一樣,最後輕易地編織一個美滿結局,那種白雪公主終於等到了王子深情一吻而醒過來,從此過著單純幸福的生活,就那樣甜蜜地結束,讓觀眾可以自我催眠在對真愛的幻想(Illusion of Love)與渴望裡。

抱歉,這部電影將打破你的美夢,結局其實是這樣的:之前所有情節都是一個化名叫X的男妓,在網絡上發表的浪漫愛情故事。網絡裡,他是渴望真愛的純情男孩,拒絕同志圈的濫交文化,像個天使;但其實在現實裡,他原來是一個廉價的Whore(賤妓),一個銅幣就可讓他輕易出賣自己。最後一刻才揭穿,所謂幸福結局原來到頭來不過是虛擬,以滿足人們對浪漫故事的渴望。

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沒仔細留意到最後一幕的弔詭:叫X的男妓的放下電腦,迎向他的顧客,這時他的內心獨白道出“天父,原諒我,這世界沒有幾個人能做到聖母瑪麗亞,我也只是個凡人。”

儲錢罐象徵著同志圈的文化以利益(視哪裡有利可圖)為主。也是人性普遍使然:利益,肉體和性,電腦網絡世界裡的虛擬聯繫,是人們普遍焦點所在。

同志亦凡人啊,哪裡最少代價,他就傾向哪裡,像水往低流的道理。

同志亦凡人啊,傾向平庸,因為愛需要擇善固執,沒幾個人可做到相濡以沫,那太難太考驗人了。

凡人的價值觀就是:愛你愛到失去自我為啥,我打發無聊才最實際,滿足自己的私慾最要緊,說愛你不過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說愛你不過當你是寂寞的消遣物品,說穿了,都是以自己的本位和利益出發,以此為考量。真愛,恐怕只存在於永恆的浪漫故事裏。

from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762591/

[ 點閱次數:12919 ]

現代都市人情慾的心理癥結之診斷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25 02:23:26
Bookmark and Share

《短巴士》(Shortbus,2006)並不是一般只注重渲染性行為的情色電影,它其實更類似都市關係劇情片,它的敘事主題所關注的,其實是美國現代都市人的種種心理症狀:情慾障礙(影片中的心理輔導師妻子),親密關係的恐懼症(SM癖好女同志),性慾解放/沉淪者(公開雜交主義的夫婦),憂鬱症(男同志),生活焦慮症,自我封閉的偷窺狂等等。性愛世界並非總是樂園所在,它牽涉到人性深處,人們錯綜複雜的心理,因著心理配合的種種不協調,則完美性愛的夢想將包含缺陷的陰影。

羨慕那對可以自在地在宴會上公開集體雜交的夫婦,如此豪無顧忌的,放鬆的,狂野的,忘我的,摒除雜念的,完全解放的,投入享受的,搭配完美的。然而,或許過猶不及,完美性愛的理想國並不存在,與其求索啊求索,不如順其自然,彼此坦誠地聆聽心靈真實的節奏,彼此學習如何相互協調達至平衡點,如此才能身心配合氣行順暢。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3000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在紐約這個充滿各色人種的大蘋果之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或性問題,性愛治療師蘇菲和丈夫的性生活充滿挫敗;詹姆斯雖然有個忠實可愛的男友,卻依然揮不去內心底層的寂寞,男女、男男、女女、藝術、音樂和政治,他們都來到“性愛巴士”俱樂部,展開一段段心靈與肉慾的極限探險。

本片中的性愛場面均真槍實彈,毫不保留,在戛納、多倫多、倫敦各大影展中放映,令觀眾瞠目結舌。

影片《性愛巴士》跟隨著紐約城裡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出現在現代都市中一個名叫短巴士的雙性戀地下沙龍里,描繪了關於他們在性和愛之間遇到喜劇或者是災難。

索菲亞是一個性心理諮詢專家卻從未體驗過性高潮,這麼多年以來她都在向自己的丈夫假裝。她遇到了薩文,一位女性皮繩愉虐狂,後者開始竭力幫助她。索菲亞的客戶中有一對男同性戀情侶詹姆斯和傑米,向她講述他們的性關係。詹姆斯提議與傑斯一起展開三角戀情,傑米顯得有些勉強。詹姆斯似乎正在執行秘密計劃。他的行為恰好被偷窺癖,一個名叫凱勒伯的人一一目睹。所有的人物最終都匯集在短巴士沙龍里,一次關於藝術、音樂、政治和性瘋狂的連結。

影片為美國在後911時代所面臨的獨特壓力之下,紐約城充斥著精神上的疑問和肉慾帶來的快樂以及心靈上的需求,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即採取新的和解策略。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2990 ]

或許這就是人們說的,這是個很輕的年代吧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23 02:57:45
Bookmark and Share

講述四個中年女人的生活危機的都市關係劇情片《金錢朋友》(2006)有一幕讓我相當喜歡。其實美國一些電影的劇本非常出色,精彩之處是在於密密麻麻的生活細節之描寫。後來查之,才知道原來導演兼編劇是《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其中一位編劇,難怪。

那一幕是這樣的,中年婦女甲去購物中心,排隊付賬時人龍很長,她冷漠地有耐性地等候,終於輪到她了,這時卻從旁冒出一位高大威猛的年輕男子上前來插隊,搶在她前頭付賬。她頓時覺得憤怒,怎麼可以這樣?她環視四周,但四周冷漠表情的人群紛紛別過臉視而不見,而收銀員也不當一回事地如常“操作”。於是她當場向該名年輕男子責問,說明:“Now should be my turn.”。男子死不承認。他們爭執不休。後面的人群漸漸發出不耐煩的聲音。這時收銀員終於出聲了。你們猜那位收銀員說什麼?他竟然說:“這位女士,請你規矩地排在後面,不要找碴!”天啊,這是什麼世界什麼道理?她心裡這麼哭喊。

但她堅持不放棄真理,繼續理論。然後經理出面了,她按捺脾氣,再度向經理說明情況。她以為經理應該會明辨是非,但經理卻不聽她一個人的說辭,呼喚守衛請她馬上離開現場。

為了什麼我喜歡這幕劇情?因為它讓我感慨,心裡頭有一絲悲哀緩緩滲出。

或許這就是人們說的,這是個很輕的年代吧。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3787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此片審視四個女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她們的性生活。隨著她們人到中年,她們之間的友誼同樣受到了經濟問題的考驗。折射出我們被金錢腐蝕的生活……

奧利維亞,簡,克里斯汀和弗蘭尼是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妹淘,可生活際遇卻相去甚遠。

除去獨身的奧利維亞,其餘的三個朋友有的是名劇作家,有的繼承了大筆遺產,有的是明星御用服裝設計師,都成家立業,有名有利。只有奧利維亞不但丟了教書的飯碗,靠幫人打掃房子維生,私生活也是一片混亂,沒著沒落。奧利維亞暗自羨慕朋友體面的生活,可名利也無法阻止中年危機入侵生活:身為明星御用服裝設計師的簡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她開始拒絕洗頭,整天頂著一頭油膩膩的雞窩到處和人吵架;名劇作家克里斯汀和丈夫-也是合著夥伴-失去往日的默契,他們只能靠裝修房子來重塑默契,卻沒想到關係更是摧枯拉朽的走向破裂;和丈夫從內到外都堪稱完美配對的弗蘭尼靠著龐大的遺產富足的生活,可安逸至極就生出了無端的憂慮……

一句話評論
影片感人,但深度略顯不足。——《達拉斯新聞早報》

有趣而機敏,對女性友情的沉浮變遷獨具慧眼。——《邁阿密先驅報》

帶著歡鬧、傷痛和對生活的感知,《老友有錢》足夠觸動神經。——《滾石雜誌》

觀察犀利,筆觸聰明,但影片結尾有些膚淺,和影片人物的生活一樣。——《今日美國》

在主演了2005年最差的兩部電影《絕地威龍》和《流言蜚語》之後,詹妮弗·安妮斯頓終於靠本片打響翻身仗。——《紐約郵報》

幕後製作
【女性主義題材導演】
本片是女導演妮可·哈羅芬瑟執導的第三部長片,她擅於把握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她的電影作品一直對女性之間的複雜關係給予了莫大關注。 1996年的《良緣知己》是她的長片處女作,由安·海切和凱瑟琳·基納主演的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老友之間的滑稽友情,影片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獲評委會大獎提名;2002年的《美麗與動人》再次由凱瑟琳·基納擔綱,影片敏銳的表現了女性對形體的關注和困惑,獲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兩項提名。

妮可·哈羅芬瑟出生於紐約,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專修電影,除了這三部電影,她還曾執導電視連續劇《慾望都市》和《六尺風雲》中的劇集。

[ 點閱次數:12507 ]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4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5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4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