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4 >>

美國夢,以及夢醒後的悲涼與幻滅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2-07 13:14:05
Bookmark and Share

《大城小亨》1974年,美國電影

啊,燈紅酒綠奢華背後,人情幾何。

世態何其炎涼,人面何其虛僞,人心何其不可依靠。

Jack Clayton於1974年拍攝的電影《大城小亨》,拍得相當忠於原著(美國經典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費滋杰羅著),開場的旁白就和原著一樣。

劇情鋪展也是,十之八九,只是省略了幾片小枝小節,另外卻加強了豪宅和宴會的視覺場面描寫,呈現出奢華的極致,更反比映襯出“美國夢”夢醒後的幻滅和悲涼。那些宴會上肢體狂擺的畫面,喧鬧的場面,狗的出現,都是電影加上去的。畢竟文字敘述轉換成電影,需要加強視覺上的元素。這是電影的空間造型語言。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2367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故事描寫一個長島富豪的神秘巨宅中總是夜夜笙歌,但他卻心事滿腹,彷彿一直都在追求一個無法達到的夢想。

尼克從美國的中西部移居到紐約長島,他的侄女戴西和丈夫湯姆的住所同他隔灣相望。戴西向尼克透露她的婚姻並不幸福,而湯姆卻帶著四處尼克尋歡作樂,到紐約的繁華地帶參加舞會,還帶上了自己的情人、有夫之婦米特勒。

尼克的鄰居蓋茨比是個略有些神秘的有錢人,他的住所常舉行豪華酒會。蓋茨比邀請尼克參加他的宴會,兩人相熟後,蓋茨比請求尼克將戴西領到他家做客。原來,蓋茨比和戴西五年前是對戀人,只因蓋茨比出身貧窮,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蓋茨比出國學習,戴西卻在此期間同湯姆結了婚。回國後的蓋茨比拼命賺錢,終於成了有錢人。戴西和蓋茨比很快舊情復燃。

一次,在參加聚會時,因同湯姆發生了爭吵,酒後的戴西便和蓋茨比一同駕車回家,途中,戴西不慎撞死了米特勒,為了戴西,蓋茨比隱瞞了真相。米特勒的丈夫在失去妻子後傷心欲絕,尋至戴西和丈夫湯姆的住所。戴西和丈夫湯姆為求自保,巧言令色將過失嫁禍給蓋茨比。米特勒的丈夫來到蓋茨比的住所將他打死,然後自殺。戴西卻同湯姆離開了紐約,保持了永遠的沉默。

把這一切看在眼裏的尼克看透了戴西和湯姆,逐漸和他們疏遠。

幕後製作

傑克·克萊頓應好萊塢之請重拍了這部美國著名作家斯科特·費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反映了下層階級對上流社會的嚮往,以及美國上流社會的虛偽與殘酷。

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手改編的影片以銳利而冷靜的眼光看待美國30年代的社會景況,由於在其中註入了新時代和新觀念的分析而呈現出新的面貌,沒有墮入普通愛情片之流,因此不同於埃利奧特·根特於1949年拍攝的片子,雖耗資巨大,卻備受好評,在第47屆奧斯卡(1974)上獲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音樂配樂兩項大獎。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1576 ]

簡化真實靈魂的改編,偉大的情感無所不在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1-25 23:22:0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潛水鍾與蝴蝶》2007

我是先讀了原著才看影片。嗯,影片的攝影相當出色,故事也敘述得不錯(比書本有條理多了),但心理層次的暗湧,也就是內心戲仍嫌不夠。

而且,影片是將很多角色改編得美化了。影片裏有許多人圍繞著病者,關懷滿溢。然而,原著裡並沒有這麼多過度氾濫的豐富偉大的情感。而只是人物真實地記錄他癱瘓後的感覺——他的生存渴望,溝通的困難,不被理解的憤怒,無奈,困頓,悲哀,內省,沉湎於回憶,皆反映其真實的靈魂。印像中,我不曾讀到主角的女朋友在他發病後打來的那通電話,那麼情感飽滿地說我愛你我不敢來探病因為我太愛你我很難過云云。而除了前妻的照顧,那位美麗又心地善良純潔的女醫師也是那麼用心地關懷他,每天孜孜不倦努力不懈地激勵他不要放棄生存的意志,甚至一度為他落下美女的傷心淚。天啊,你看,電影在傳達某訊息:世界到處充滿愛啊。(現實裡呢?原著裡呢?)還有那名黑人好友經常那麼勤奮地來探病,真不知貪什麼。我一邊看一邊心裡在想電影好假。

這些“偉大的愛”都是導演自己添加上去的,以感動人心。

影片有著好萊塢式敘事手法慣常使用的煽情情節設計,以及情感美化效果,使得人物靈魂變得簡化平面化類型化。這是好萊塢式敘事手法最大的垢病:扭曲真實,美化痛苦,以滿足某些觀眾,讓他們浸淫在感動和造夢之中:“啊,這世界是多麼地美好,而愛充滿四周。即使生病,因為電影裡一定有偉大的情感在你身邊,所以世間的痛苦毋寧是微小的!”。

但請設想一下你就是那死者,你在臨死前寫的是孤獨,卻被別人改動詮釋成幸福。原本文意已經經過扭曲,而扭曲的目的是爲了昭顯宣揚“偉大的愛無所不在”(女朋友,前妻,美麗善良的女醫師。),爲了煽動你的淚腺。要聲明的是:我並不排斥愛和美好(我也渴望天使的降臨),但如果是“弄”出來的其實並沒有的愛,以及虛假的美好,那又另當別論。

請你務必將心比心,設想一下你就是那個作者,你說的話你寫的文字,在你臨死前,關於你的真實人生的真實感想,卻被導演改成另一個版本。 。你會不會這麼悲哀地想到:“這個電影裡的角色,就是我的真實寫照嗎?”

————————————————————————————

後記:
其實先看了影片才讀原著,或者這樣更好。我一直在後悔當初選擇先讀“原著”(書和影片我是同時期買到)。

先看電影才讀原著,至少有個優勢,便是讀時那些畫面會浮現出來。

不知道是翻譯還是助述問題,還是故事人物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理性的男人,原著文字的情感表達相當節約,克制得很。提到前妻來醫院探望時,似乎也沒有多濃的情感在裡邊。倒是提到他的父親時的那一段文字,父子情感和默契隱約浮現出來。這一段最是溫馨。

讀畢全書,我不禁有一種“遺失了某重要一環”的感覺。患上閉鎖綜合症,照常情推論,人的內心應該會變得比平時更纖細絲毫,人的感性會比平時更敏銳。 (瞎子的聽覺會平常人更敏銳)

然而,敘述文字讓我感覺每當我想深入探索以及了解故事人物的內心,總是感覺敘述太過理性,太過修飾性,彷彿文字裡主角的內心始終沒有完全敞開,感性元素似乎被抽掉了一部分,像是內心的拼圖遺失了幾塊關鍵性的板塊。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當敘述提及人物的情感關係或情緒波動之際,總是蜻蜓點水般欲言又止有所保留,閃閃縮縮的,似乎經過克制。當然,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主角以眨眼方式敘述,所以文字和情感雙雙變得簡約。但也有可能是主角的個性(不容易敞開內心的男人)。也有可能是記錄員轉述時的遺漏或修改。也有可能原來文字因太過斷裂或其他原因而遭到出版社的擅自刪減和添增(託辭是修潤原稿的語法或不完整句子,卻連動擅自改了作者原本的意思)。 (我曾當過出版社編輯,曾因這點和主編爭論)

當然我希望最後一個可能性並沒有發生。

對了,故事人物是時尚雜誌總編,不是文學雜誌。時尚雜誌注重表面裝飾,而不是內心的探索。這或許解釋了敘述文字的感性不足,以及內省不夠深沉的程度。

————————————————————————————

讀者留言:
我沒看過原著,我也明白你說的真實靈魂與電影化後的差別。但我想不是導演不要深刻的表現軀體面對最絕望最痛苦的靈魂煎熬下的無助與無望,而是導演想繞過這部份表現另一種讓觀眾積極面對生命的無奈與無常,而非美化。也許浪漫化了這種精神,但這與好萊塢美化與神話現實生活是不相同的。電影畢竟只有2小時左右,導演可選擇表現靈魂深處的痛苦與現實的殘酷,或選擇另一種積極的態度,僅此而已

回復:
你認為:“但我想導演想繞過這部份表現另一種讓觀眾積極面對生命的無奈與無常,而非美化。” 根據回影片,影片更多篇幅是無中生有“弄”出原著並沒有的那麼關懷滿溢的情感(除了父子情意)。請問,影片有哪裡有表現出男主角的積極精神了?一開始的暴躁,到後來的悲哀,哪裡看出積極精神了?

還有,請設想一下你就是那死者,你在臨死前寫的是孤獨,卻被別人改編詮釋成幸福美好。當然,導演有選擇詮釋的自由。 (我可沒說他不能這樣詮釋哦)不過,我也有點出真相的自由,指出原本文意已經經過扭曲,而扭曲的目的是爲了昭顯“偉大的愛無所不在”,爲了煽動你的淚腺。要聲明的是:我並不排斥愛和美好(我也渴望天使的降臨),但如果是“弄”出來的其實並沒有的愛,以及虛假的美好,那又另當別論。

請你務必將心比心,設想一下你就是那個作者,你說的話你寫的文字,在你臨死前,關於你的真實人生的真實感想,卻被導演改成另一個版本。 你會不會這麼悲哀地想到:“這個電影裡的角色,就是我的真實寫照嗎?”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638457/

————————————————————————————

附錄劇情:

電影再現了前《ELLE》雜誌主編、記者讓·多米尼克·鮑比的故事。影片片名正是來源於讓·多米尼克在身患“閉鎖綜合徵”用左眼所撰寫的書。 (閉鎖綜合徵是由於橋腦腹側病變,損及皮質延髓束和皮質脊髓束所致。表現為除眼瞼及眼球垂直運動外,頭面及四肢運動功能喪失,不能說話,貌似意識障礙。但實際意識清楚,可以通過殘存的眼瞼及眼球運動回答“是”與“否”。見於橋腦腫瘤、血管病及脫髓鞘疾病等。)

電影和書的名字《潛水鐘與蝴蝶》其實隱喻了讓·多米尼克患病後的人生。潛水鐘象徵著著他的軀體受著深重的禁錮,不得釋放,不能自由。而“蝴蝶”則代表著他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飛翔,暢遊世界。無可厚非,讓·多米尼克也的確用這個書名證明了他的精神自由,思想流動。

————————————————————————————

附錄另一篇影評和留言:

我為什麼沒有被《潛水鐘》打動

輕與重發佈於:2008-03-09 17:37

說實話,《潛水鐘與蝴蝶》這部電影並沒有帶給我什麼強烈的感覺,印象較深的就是片中的攝影,大量的主觀鏡頭模擬癱瘓病人的視角、鮮豔跳躍的畫面展現患者漫無邊際的想像,很有新意,也很折騰觀眾的神經。至於故事,倒是平平。

寫下這句話,自己都有些不安,一般來說,描述一個身體嚴重殘疾的人如何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應該是世上最為感人肺腑的事蹟之一了,可我居然絲毫也不為之所動,難道真的麻木不仁了?經過深刻反省,現將造成我對此片無動於衷的原因總結如下:

首先,導演雖然成功模擬了病人局限的視界,卻很難真實傳遞出生理的痛苦。癱瘓並不是沒有痛感,我在網上搜到一些原著的片斷,裡面就有諸如“我的腳後跟很疼,頭彷彿灌了鉛似的千斤重”之類的語句,電影雖然不用照搬這些句子,但也應通過其他途徑來傳達,比如用一些可怕的幻想畫面和一些狂躁的音樂,或者直接運用嘶吼的話外音來表現患者的痛苦。然而影片卻基本忽視了這一點,它太過急於展現主人翁讓多如蝴蝶般輕盈美麗的幻想,而話外音的語調也過於平靜,讓我不禁覺得,這傢伙除了不能動、不能說話之外,也沒啥難受的嘛!相比之下,原著中那些將悲痛情緒層層遞進的長排比句更具感染力,讀來令人心痛。如:

“我試圖回想起那個切實存在的我,可以感受到微風拂面和情人愛撫的身體,大口饕餮生蠔時因滿足而興奮抽搐的胃,和老父親吻面頰時有些黯然神傷隱匿的眼淚……而這一切都不在了。只是留存在腦中,那些無門無窗的記憶房間裡,隨著越潛越深的水壓,和未來歲月無盡的沖刷,這些終將一一窒息死去。我只能對著Berck湛藍天空里白的近乎戲謔的雲朵無力而頑固瘋狂的辯解:那個站在樹下,長著一對招風耳,看似溫順聽話其實卻叛逆乖戾的孩子,是我;在外祖父家偷吃完所有里昂幹臘腸和杏桃蛋撻的,是我;從意大利海拔1800米奧林匹克滑雪道蜿蜒而下的,是我;在時尚派對的美女和香檳中感到微醺卻又有些迷惘的,是我……

“是我,是我,是我!他們統統都是我!”

如此一來,觀眾就不能很好體會到患者的痛苦,那自然也無法深切體會到讓多病中創作的艱辛了,影片打動人的力量最終被削弱不少。

另外,我看了很多介紹和評論,似乎不少人都對讓多的“眨眼交流法”感到驚奇,這種新鮮感使他們認為讓多在做一件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從而產生了那麼一絲震驚和欽佩之感。但實際上,這種“眨眼法”並不稀奇,早在大仲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就有描述,具體人物名字忘了,只記得好像是一個癱瘓的祖父與孫女之間的交流。所以,沒了這層新鮮感,我對這種病痛的認同又減了一分。

其次,主角本身是個很難喚起觀眾同情心的形象。患病前的讓多是時尚雜誌編輯,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傷人而不自知,如果不得這病,他肯定還會繼續放縱下去。所以,“閉鎖綜合症”對他而言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上帝給他的懲罰,責令他在禁錮的身體裡反省。我想,自省肯定是有的,可在片中卻沒有得到有力的表現,反而一些片段會給人一種讓多死不悔改的誤會。比如他虧欠最多的前妻,在他病後那樣不計前嫌的照顧他,他卻還是掂著美麗的情人。就算他確實不愛前妻,但別人做了這麼多,感謝一下也是應該的吧,然而片中,讓多甚至對語言輔導員都拼了一個“謝謝”,對前妻,卻沒有任何表示。我只好遺憾的認為,他是活該得這病了。

留言:

2008-03-09 17:57
我也沒被這個病人感動,我覺得沒有人是被他打動的,真正打動別人的是以下這三個女人;

他三個孩子的母親,不僅沒有和他結婚還被拋棄但仍然是回到他身邊

那個教他如何使用眨眼表達自己的語言訓練師

那個幫他記錄下這本書的女子.

Julia曾經在採訪時說,他原本就不要描述主人公痛苦的一面,他不要depressing ,他要一個樂觀光明,甚至幽默的故事.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誰家的貓?怎麼老往電影院跑?
回复
魔法藍貓

2008-03-10 12:47這樣看來,那導演還是失敗的,因為我也沒覺得樂觀光明,本來有些地方有點幽默,但因為這主角實在不怎麼討人喜歡,所以他的幽默也顯得尷尬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C est La Vie
輕與重

2008-03-09 18:04另外,對於眨眼說話法,其實沒人是表示"驚奇",即使它沒在文學中出現,這在醫學界也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新方法,常識上可能很多人也了解.我覺得大部分影評人說的是對影片能如此細緻,有耐心,不斷重複出現拼眨眼拼字的過程而感到驚奇,很多人覺得應該是展示幾次就可以了,但影片中是不厭其煩的不斷重複出現.弄得大家都會背那些字母順序了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誰家的貓?怎麼老往電影院跑?
回复
魔法藍貓

2008-03-09 19:56我不僅沒被打動,甚至討厭這部電影……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Being understood is not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 in life--JF
回复
clarice

2008-03-10 14:22
我就記得前三個字母是:無阿姨.

可那身殘的主編,確實有很多阿姨幫他.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也許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也許是你的錯~
回复
關節炎

2008-03-10 16:27呵呵,還個個是美女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C est La Vie
輕與重

2008-03-10 17:53作者很冷很強大

--------------------

回复
匿名

2008-03-10 21:01呵呵,你沒有看到我另一篇更爆冷的文章呢^_^

--------------------
C est La Vie
輕與重

2008-03-10 17:59
支持爭鳴。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領著我,走向那些曾經的,生澀膽怯
回复
武束衣

2008-03-10 20:58呵呵,謝謝,我只是想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已^_^

此回復來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組
--------------------
C est La Vie
輕與重

2008-03-10 18:03沒有愛的人只能走另類路線了

--------------------

回复
強烈不留真名

2008-03-10 20:55沒有思想又懦弱的人也只能說人壞話不留名了^_^

--------------------
C est La Vie
輕與重

寫的好2008-03-13 10:06 LZ,很欣賞你最後那一段話。支持一下!

--------------------
電影中的人生
回复
南南

[ 點閱次數:10559 ]

浮生若絮——現代版的阿布三部曲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25 14:09:40
Bookmark and Share

《同名同姓》Namesake (2006) Mira Nair 導演

“我已經知道多少道路/寂無人跡/屬於我一人的/在我後面橋已經崩潰/回返/毫無疑問無可/無處可去/但地平線在那裡/然後/我將會呼喚我的家嗎/啊,落下/有一天/風將會改變/你將清楚看見/但是從今起會有無數個近來/陽光化作不同的形狀/在我周圍/我的歌聲將有一種不同的聲音/來表達我/啊,近來/我提出對世界的疑惑/但是沒有人聽/落下落下/或是起飛起飛/起飛起飛/或是落下落下…”——《Namesake》的主題曲歌詞

影片主題其實有兩個脈絡,一是文化層面的,尋根和回歸;另一個脈絡是精神層面的,關於人生際遇的體悟,個人如何面對世界的衝擊,如何從反叛浮躁,到沉澱,到定性,到懂世界,到回歸,並且尋獲在這世間安身立命的立足點。不過,縱觀這裡的大部分影評,似乎只領悟到影片最顯而易見的文化層面。

第二個主題讓我想起50年代印度大師級影片,雷伊的《阿布三部曲/大路之歌》,尤其是母親的角色:她初嫁來美國這個異鄉的寂寞和徬徨,她對孩子的嚴厲管教,孩子長大後不常回家讓她感到傷感,丈夫去世時她的形單影只。可以說,她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獨守空閨,自己度過的。即使她有丈夫,但丈夫忙於工作;即使她有孩子,但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的世界;即使她有雙親,但他們卻在遙遠的祖國。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深深落寞,這點非常神似《阿布三部曲》裡的那個母親。她傳神地演活了這個角色,使之具心理的滲透度。劇末,她終於回返印度,她的生命原鄉,並從清越綿延的歌唱聲中尋獲精神上的支撐力量。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4539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家庭內部兩代人之間的故事,他們受到兩種文化和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衝撞,終演變成了一種愛的糾纏。影片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移民家庭,想要完全融入到美國社會中,究竟要做到何種程度?完全摒棄自己的國籍、自己的根?還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支撐的平衡點?似乎全世界的家庭都在面對這樣或那樣的混亂,而我們能夠做的,也只不過是選擇勇敢地面對時代的變遷、衝突與隨之而來的災難。

他們雖然居住在美國,卻來自於印度,為了體驗一下這個傳說中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的發達國家,他們來到這裡追求自己的美國夢,同時還要學會如何在一個變幻莫測的新社會中建立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在父母的安排下,阿索科和阿什瑪完婚之後就從悶熱的加爾各答(印度東北部的港口城市)移民到了寒冷的紐約,定居並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由於是包辦婚姻,等同於陌路人的阿索科和阿什瑪卻要被迫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努力地適應著完全陌生的環境。兩人不咸不淡、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因為兒子的降臨而得到了改觀,冰冷的房子隨著新生的到來,終於有了家的溫暖。阿索科曾因翻看著名的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幸而逃過火車翻車的劫難,所以他給兒子起名為“果戈理”--既是對過去的感恩,也是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期盼。

然而,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名字會給兒子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因為對於果戈理來說,生活遠不像他父母期望得那般容易。作為在美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印度移民,果戈理在印度血脈和美國社會之間那條狹窄的通道上如履薄冰。雖然擁有印度人的面孔,果戈理卻已經被現實的美國作派所吞噬,他有計劃地與一名富有的美國女孩瑪克辛約會、考進耶魯大學的建築系進修……然而他的父母卻堅持印度傳統,希望他可以找一個印度女孩結婚生子。衝突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他們互相磨合的道路也走得異常艱辛和痛苦,直到有一天,果戈理髮現,原來父母堅持的那個世界,與自己正在面對的新世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想要過新生活,就得知道自己的根落在何處。

发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083 ]

悠悠歲月之嘆息——林權澤影片裡的生命意境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8 11:10:1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千年鶴》韓國電影2007

記者寫道這是林權澤第一部愛情影片,因此許多人也隨著用這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卻沒有感悟到故事內含的生命意境——“悠悠歲月之嘆息”。

題為千年鶴,寓意主要不在於愛情,而是歲月吧?英文片名為Beyond the Years,其實已經給了提示,這部影片的主題何在。

這層人生境遇有局限的傷逝,對比天地之無限,彷彿是“念天地之悠悠,獨嗆然而涕下”,中國古典詩詞所到達的體悟生命的意境,卻是韓國導演拍出來。 。唉

《千年鶴》情節裡邊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唱道為先,章法在後”。 《醉畫仙》裡林權澤也藉畫師之口說:“畫之意,在於精神”。唉,一般人看電影只看情節和形式,卻往往感悟不到精神内涵。必須點出的是,林權澤的影片裡那些美不勝收的風景畫面,其意不在於表現韓國江山之美而已,更是承載著這層體悟生命的意境。

這個“道”字,是中國人在體悟生命哲理後,所濃縮而成的思想境界,是一種透視滄海一栗,情景交融的生命視野,是一股超脫俗世行於天地間的精神。林權澤的後期影片,尤其是《醉畫仙》最後的情節安排(畫家張承志終於畫出他一生中最簡潔,最不精工,卻意境最悠遠的畫:天地間一瓢孤舟,舟上一個眺望天地的古人。那一刻我的腦海立即浮現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甚至在《千年鶴》的愛情情節脈絡裡,都是在嘗試闡述這個“道”字的意蘊啊!

從《悲歌一曲》到《醉畫仙》以及這部《千年鶴》,彷彿是浮生飄絮般的悠悠歲月裡,一部部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詩。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4781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本片是“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的第100部作品,動人心弦的淒美愛情在民間音樂的伴襯下把民族文化和人文世態完美合一。

松華(吳貞孩飾)和東戶(趙在鉉飾)從小由歌唱藝人收養,他們在一起長大,互稱姐弟,感情深厚,他們也被藝人訓練,以擊鼓和唱樂組合的方式一起表演板索里(韓國民間音樂形式一種),可最終東戶不能忍受對自己心愛的人叫姐姐而帶著痛苦和遺憾離家出走。數年後東戶聽說養父辭世,松華失明並不知去向的消息感到悲痛異常,開始認真思考起對鬆華的感情究竟是姐弟親情還是真正的愛情……

於是東戶開始在全國尋找松華,一心想回到跟她一起擊鼓演唱的日子並且永遠守護在她的身邊,可是老天卻只為兩個命運坎坷的人安排了一次心痛的會面之後便是長時間的離別。期間東戶被流浪劇團的女演員丹心(吳勝恩飾)勾引而開始動搖,此時單戀松華的山村酒店老闆故意讓松華知道了東戶背叛的消息,把東戶和音樂視為深愛的松華受了沉重的打擊而開始隱居起來,當東戶來到山村酒店尋找松華的時候,卻得知松華因為自己已經精神崩潰……

幕後製作

作家李清俊的《南島之聲》續篇《西便制》和《樂之光》一起改編成為了電影《西便制》,《千年鶴》是則是根據李清俊先生第三部作品《仙鶴洞男人》改編,是1993年的《西便制》的續篇,講述像兄妹一樣長大的松華和東戶完成了愛情和“板索里”的過程,背景為上世紀50-80年代。雖然是以藝術為主題,但卻作為林權澤導演的第一部”愛情影片”而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千年鶴》表現了歲月的洗禮最終導致東戶尋找松華,也可以說是一部公路電影,《西便制》中洋溢的無法釋懷的思念情緒也被帶到了《千年鶴》中,全羅南道的風光、南島熱帶景觀以及濟州景觀等《千年鶴》裡的每一處風景都代表了人物內心的情絲,而這正是林權澤導演的過人之處。

生平

林權澤生於韓國全羅南道長興縣,1962年因《再見了豆滿江》成名。 70年代,隨著韓國當局對電影制度的有所寬鬆,林權澤就拍攝了大量優秀影片。 1973年的《雜草》是其轉型之作,氣度為之大變,風格趨於古樸和滄然。他其後的作品,體現出對古朝鮮藝術和傳統的關注熱愛,充滿東方神韻的純美注視,是韓國詩情電影的引路人。林權澤力求在歷史的悠長走廊裡探詢人性和文化的此消彼長之時,作著如何的交集,通過透明而開闊的畫面,平靜但鮮明地將民族情感緩緩傾注。

《祝祭》講述了小漁村一次悲傷摻雜幽默的葬禮,不動聲色地傳達了東方境域中豁達超然的生死態度,祭祀的沉重之下是生命仍將繼續的祝福。而《接種》一片裡,為貴族挑選生育後代人選的繁褥禮節,紋絲不亂的動作流程,將鮮活的生命工具化的同時,流露出憐憫悲哀的目光。 1993年的《悲歌一曲》,是林權澤風格最為圓熟和完備的一部作品。 2000年的《春香傳》是韓國電影第一次入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影片,全片秉承林權澤一貫的電影傳統,細膩而大氣,將朝韓文學史上的這部名著拍得純美而動人,達到了林權澤借用影像之神奇展現韓國文化獨特魅力的目的。

2002年的《醉畫仙》為林權澤贏來了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一尊榮譽,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全片畫面極美,空靈飄逸。不僅僅因為影片講述的是朝鮮王朝時期大畫家張敬業的一生的緣故,而與林權澤對畫面刻意求工的美學追求有著緊密聯繫。影片雖然極顯林權澤的電影魅力,但更多的還是他豐富的電影積澱所致,而無更鮮活更跳躍的影像律動。這是一部空洞而異常美麗的影片。 2004年林權澤推出《下流人生》,2004年推出他導演生涯的第100部作品《千年鶴》。

林權澤是韓國傳統電影碩果僅存的一根標竿,但自90年代以後,作為一代巨匠的林權澤卻鮮有繼續者。

林權澤在90年代以後的電影,也努力將韓國的風物雜談向世界推而廣之為首任。手法雖越發老到沉鬱,卻於自覺不自覺之間,疏遠了韓國人難以排遣的歷史悲情和民族癥結。他的作品注重構圖,畫面優美而嚴謹,深受中國傳統國畫的影響。敘事工整渾樸,具有韓國電影少見的建築美學。人物大都具有傳統美德和泛意義上的古典情懷。多表現韓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當代韓國正在流逝的民風民情。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1272 ]

深入蜘蛛叢林,探索記憶的迷宮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7 13:27:2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蜘蛛叢林》韓國電影2004

蜘蛛叢林隱喻記憶的迷宮,是他童年度過的場所。有別於一般的懸疑片(懸疑焦點主要在於人性),此片懸疑的焦點在於真偽難辨的記憶。

為什麼他的記憶如此混亂?他的異端性格之形成亦沒描述。故事沒交待完整,所以需自行聯想。小學女同學的遭遇其實是他本身經歷的投射吧(因爲他不願承認那是自己的可憐往事),也就是說,他童年時目睹母親通姦,甚至目睹他父親殺死母親(所以母親失踪),並且,因怪誕孤僻而與同學疏遠的其實是他來唄。

他記憶混亂的原因是車禍吧,童年的高燒亦讓他忘卻家庭的破裂悲劇,讓他將往事深埋潛意識內。

很可能她也不是他真的女友吧,子虛烏有,他自己杜撰出來的。因為最後背包被尋獲時,警察並沒有搜獲蜜月時期那張女友拿著冰淇淋的照片。所以,甜蜜的同居生活的真實性就顯得可疑了。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7487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江民是專門以超自然現象為素材的節目《懸疑劇場》的製作人。妻子去世後,一直過著單身生活。有一天,一個女人向他提供了有關“蜘蛛叢林”的消息,江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於是找到了這個名叫閩淑因的女人。閩淑因在蜘蛛叢林附近經營照相館,她告訴江民,叢林中生活著被人們遺忘的靈魂,並講給他一個悲傷的傳說。為了深入地了解這個傳說,江民隻身進入叢林。

第二天,人們發現了身負重傷的江民。十四天后,江民從昏迷狀態中醒來,他吐出了令人吃驚的一句話,蜘蛛叢林中有兩具屍體。為了破解這個案件,江民的朋友崔成鉉警官也來到蜘蛛叢林。正如江民所說,叢林裡有兩具已經腐爛的屍體,一男一女。那個女人正是廣播電台的黃秀英,她和江民有過一段曖昧的關係,於是江民成為殺人嫌疑犯。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江民和崔警官一同開始了調查,他們將調查重點放在提供蜘蛛叢林線索的女人身上,並希望破解蜘蛛叢林傳說的真相。可是,越是接近叢林的秘密,越像是走入一個巨大的迷宮,疑團和困惑越來越多。蜘蛛叢林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殺人案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幕後製作

《蜘蛛叢林》被人稱道,是2004年韓國獲獎最多的電影,不僅如此,在國際市場也頗受好評,它進入了第52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正式競爭和新人導演獎兩個單元,而且還受到了北美最大的電影節第29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和被稱為“亞洲聖丹斯電影節”的第5屆東京FILM-X電影節等的邀請,首映之前倍受世人關注。

《蜘蛛叢林》被很多人拿來與之前一部同樣獲獎無數的電影《老男孩》相提並論,但顯然在講故事方面《蜘蛛叢林》還不如《老男孩》清晰流暢,編導故意講一起兇殺案拍攝得鬼裡鬼氣,撲朔迷離。影片在設置懸念上頗為精到,讓觀者在看到結尾處不禁要冒出一身冷汗。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337 ]

合理化的謊言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6 00:12:23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花魁杜十娘》2003香港電影

首先,我所買的影碟封套上竟然如此可惡地寫著:

從前,有個靚女,叫作杜十娘,她做雞的,但佢又想人尊重她,叫佢Miss杜十娘,她對個個鹹溼麻甩佬都一樣虛情假意,又驚有報應,怕第日自己搵果一樣虛情假意的,她玩人老襯,玩玩埋埋大把銀,又唔敢出聲,驚人只不過貪她的錢,她不相信有好人,但又希望有好人,希望人相信她系好人!她成日思疑人、分析人,講大話去試探人系唔系講大話!《花魁杜十娘》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女人。本劇正是通過一個典型人物,將這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杜國威芸芸作品中,這樣的主題可說是一種反動,然而不失其警惕作用。

為了不扭曲原意,我原原本本地紀錄下來,並且對此有一些感想。

故事讓我反覆思索。這部電影是舊瓶新酒,故事原本是有情女遇負心郎再調以封建觀念對妓女的壓迫,蠻老套的愛情倫理悲劇片,然而令我反思的是編劇對這故事的再詮釋。

被當面戮穿無情無義,惱羞成怒的負心郎反過來指責杜十娘一再對人心真情的試探,他這麽說,如果杜十娘不成天猜疑不試探不給他壓力並且早點讓銀子露白,那麼他看在錢的份上他們或許就能“幸福快樂”地過日子。

戲中,杜十娘一時一臉愕然一口啞然,只有一路發狂地笑,絕望地往江里跳。

有關對愛的猜疑與愛的試探之正當性。我認為這是這部影片帶出的思辯主題。

嘆情思縷縷,疑霧幢幢。

對愛情如果沒那回事的猜疑自然會損傷感情,對愛的一再試探如果未必合理也讓人不耐煩吧;或許真心真情真理真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不應受到質疑,或許虛情假意假可亂真又何必明辨黑白一切虛以委蛇逢場作戲就好吧

假面萬歲!真相何价!?

如果這是個人人都反覆虛假得美麗輕盈的年代,又何必為難似的開倒車,一再考驗不能考驗的功利人心?何不放開心理堤防耽溺在一片吸血迷情里,如果我們所在的世界已是滿街認同虛偽消費的光景?

如果我們都不去試探虛幻與真實的交界線,我們這年代的種種...

或許我可以更撒野,離題式地延伸:文明生活的規條、大眾工廠的模型、情誼的消費主義、戀愛的遊戲心態......都是合理化的謊言?

杜十娘對人心真情的猜疑與試探是錯了嗎??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2973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金牌老鴇夜叉旗下有絕色佳麗名杜十娘,她八面玲瓏顛倒眾生,內心卻傲如雪梅,渴望遇上真心漢子從良做賢淑婦人。

尋尋覓覓,十娘以身相許,並小施伎倆從中成李甲向夜叉贖回自己自由身。

為測情郎真心是否堅如磐石,十娘數番設計試探李甲,李甲不意覷見端倪,做正人君子狀。十娘歡喜,與李甲相擕回家。途中遇李甲舊交孫富,孫富垂涎十娘美貌,一心獵之。孫願以五千兩銀交換十娘,正因赴考不成、錢財散盡而苦於無顏面見雙親的李甲無奈下應允。十娘心如灰燼,恕沉百寶箱並自願鳳於水。

李甲沒有了杜十娘,依然回鄉做他的李公子;妓院沒有了杜十娘,依舊夜夜笙歌。而燈火璀璨處,一個似鬼非鬼、髮絲滴水的杜十娘回來了……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9845 ]

To be, or not to be ?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5 01:36:32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生化壽屍》1998 香港電影


我最喜歡的恐怖片之一。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恐怖片。

我喜歡最後一幕,當他面臨抉擇,當他知道這世界已是滿街吸血鬼橫行的光景,當他知道身邊所愛的人亦行將變成活死人喪屍的時刻,他毅然喝下那罐含突變病毒的汽水飲料...

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喪失自我,和眾生同流合污?還是堅持保持清醒,繼續孤獨戰鬥?

To be, or not to be (vampire)? 你會怎麼選擇?

參閲:
http://www.mtime.com/movie/158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無敵和喪B是對成天愛說廢話,每天三四點才到商業大樓裡看顧VCD攤子的年輕人。某日,兩人奉老大的命令去取車,不料半路撞上帶著生化武器的黑道份子。不知情的兩人便帶著受感染的飲料和黑道份子回到商業大樓,哪裡知道其生化武器便是能使一般人變成不懼刀槍、見人就咬的喪屍。於是大樓裡,從警衛、做壽司的小師傅到清潔人員,一個個都變成喪屍,只剩下賣手機的爆牙駒夫婦、美容小姐細卷、 Jelly和這對活寶。這行人該如何...

幕後花絮
本片低成本卻不濫的鬼片,劇本上有創新、活力,充滿黑色荒謬感,因此顯示出葉偉信是有多面才能的鬼才。香港的鬼片中的殭屍大多來自中國的傳統迷信,這次則來自高科技西方的包裝,也可以給人不同的視覺刺激。

by mtime.com

[ 點閱次數:10044 ]

霓虹式愛情,聲色迷眩,卻無可依靠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4 13:00:52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黎耀輝。何寶榮。香港。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圖。旅行。瀑布。慾望。酒吧。迷路。公寓。寄宿。 。 。當一切不盡如人意。不如讓我們重頭開始。 。 。探戈。喧鬧的陽光。足球。南極的燈塔。 。 。回歸。愛情。機票。照片。 。 。陌生街頭。尋找。洶湧人群。寂寞……

《春光乍泄》脈承王家衛一貫的主題風格:聲色迷眩,情境渲染;技巧之外,內容無非在表達對人際關係的疏離感與人生際遇的無根感。都市霓虹無論多麼璀璨光鮮,卻始終是無可依靠無法提供溫暖的媒介。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0046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黎耀輝(梁朝偉)與何寶榮(張國榮)是一對同性戀人,兩人同往阿根廷遊玩。他們從地攤上買回一盞舊檯燈,燈罩上的那條瀑布令兩人心馳神往,於是相約一起去尋找。好景不長,兩人發生爭執進而分手,榮丟下一句“讓我們從頭開始”,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輝在小酒館做侍者,而榮則夤夜不歸勾搭洋人同志。其實兩人的心中仍舊彼此牽掛。某夜,渾身是傷的榮找到輝的住處,他為了偷手錶送給輝而被暴打。雙手受傷的榮無法自理,只得留在...

幕後花絮
影片描寫男人之間的愛情,無論是感情的起浮波折還是調情、鬥氣和男女之間的愛情一樣熾烈感人,十分純真,完全擺脫了性別枷鎖。寫情動人有力,二人的愛恨糾纏,親密中難捨難棄又互相折磨。對白、處境、性格表現處處見彩。

影像成就無人能及。從開始的凌厲高反差黑白攝影開始,到紅色的運用,燈光色彩與人物心情氣氛的對應,觀眾無法逃脫。

省略性敘事使片子顯出欲說還休的況味。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追逐,有公路片的意涵:尋找自我,逃避自我。

這種與生俱來的疏離感、青春的憂傷、對無限的渴望以及注定失落的命運和“不如從頭開始、”不如歸去、“到了盡頭,我想回家。”的無奈由畫面得到呈現。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878 ]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4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3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