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4 >>

爱情柠檬派,酸中帶甜的夢想和破灭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6 12:51:41
Bookmark and Share

导演: 陈玉勋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三)

每個人對生活都存有各自的夢想,這些夢想是甜的,就像陳玉勳的《愛情來了》中那些形形色色的糕點。麵包師阿盛(陳進興飾)所掌管的點心店擺賣的,其實是無可奈何的生活際遇中人們需要的心情甜品。酸中帶甜的檸檬派是主題。劇終时,碩大的檸檬派對照失戀的麗華(堂娜飾)又哭又笑的臉孔,阿松(施易男飾)扶著拋喵的電單車重新上路,胖妹的戀愛幻想破滅,四人中誰也沒有得到愛情。

《愛情來了》以喜劇的手法敘述了三段故事:很難過離開你、不小心在一起、很高興認識你,將四人巧妙地牽扯在一起。(胖妹是阿盛的室友、阿盛在點心店巧遇小學的同學麗華、阿松上麗華的理髮店推銷產品)《愛情來了》的成功在於真實的生活感,生動活潑地刻畫了四個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們三段平凡真實的生活小插曲,頗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觀看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對愛情的僮憬、渴望與幻滅,原是該哭之處卻偏偏笑得淅瀝嘩啦--這正是檸檬派的滋味了。


很喜歡第二段故事中,胖妹變成巨人,巨碩的臉龐貼近窗口的畫面-充滿天真的狂想。覺得劇中的人物都是那麼地可愛、善良-他們都還保存著一顆赤子之心似的,看著看著,仿彿失落已久的童真漸漸地甦醒,仿彿又再度回到年少不經事時掙扎於夢想與現實邊緣的心境。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985007/

[ 點閱次數:12649 ]

生活充滿變數,人際關係包含不確定性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5 10:28:34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側記(二)

《蓝月》
導演: 柯一正 (I-Chen Ko)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上映年度: 1997

Photobucket

簡介:《藍月》 是臺灣新浪潮導演之一柯一正于1997年的作品。通常一個月只有一次月圓,但有時候一個月會出現兩次月圓,那第二次月圓,就被稱為“藍月”。《藍月》不單是述說一個故事,而是要看到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各種可能性。這部電影里有許多變數。電影里的三個主要角色-村樹、阿卦和逸芳(蘇慧倫飾),三個在都市尋找愛情和生存之道的男女,對他們來說,生活里充滿了挑戰,而戀愛更是千辛萬苦,因為永不知道下回會發生什麼事。《藍月》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將這五个部分任意須序放映,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看不同場的觀眾會有不同的感受。
  
  

對線性敘事結構的顛覆乃是《藍月》的最大特色。《藍月》分五個故事單元,皆圍繞村樹、阿卦和逸芳三個主要人物,間中穿插某些偶然事故,使他們的三角關係網變得更錯綜複雜,且流動多變。它不只體現出生活與情感的多變面貌,更對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作了影射性的描繪。
  
  由於五個故事單元的劇情不相緊扣,所以看《藍月》不能按線性思維的流程,因為下一個故事往往會來一個跳躍,或顛覆。從第一個單元點出村樹、阿卦和逸芳的三角關係後,劇情隨即以切接的方式直接切入第二個單元。第二個單元的劇情做了一個小跳躍,有點突兀地,阿卦告知村樹其實逸芳喜歡的是他,然後村樹就開心地與逸芳約會。眼見三人的關係已明朗化,怎知一名逃亡中的黑道人物突然出現逸芳家里,逸芳悉心照顧受傷的他,並且愛上了他。不料突然一個轉折,他失蹤了,逸芳再度陷入迷惘、曖昧的三角關係中,好像之前所有的事不曾發生過。(顛覆)百轉千折,他們三人再度回到糾纏不清的戀情與友情之中。
  
  生活中充滿許多變數。
  
  我們就在其中歡笑、掙扎、迷惘、失落……

參閲:
http://www.blogkaki.net/6784/viewspace-53941

[ 點閱次數:13157 ]

眼睛事件,情感的創傷真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3 23:00:32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側記(一)

《徵婚啟事》

導演: 陳國富
主演: 劉若英 / 王朝明 / 伍佰
上映年度: 1998
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
又名: The Personals

imdb链接: tt0212423

臺灣導演陳國富的《徵婚啟事》給我的感受沖擊相當強。看完影片的數天後在一間圖書館偶然發現有一本書亦名《徵婚啟事》,原來是陳玉慧的原著記錄式小說和李國修改編的舞台劇本,這可是電影外的另一頁旅程了。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改編劇本遠比原著和舞台劇本更精彩豐富,更具故事性。
  
  《徵婚啟事》通過一連串的應徵面談,從每位應徵者的剖白、小動作的細微心理行為觀察乃至解讀,曝露在我們面前的乃近乎赤裸裸的人性-各自殊異的想法、情感所投射出的形形色色表象,綿密不斷地如絲如網衍異、架構心理/情感的大千世界。當我們一一解讀了徵婚者(女主角杜家珍,劇中化姓吳,劉若英飾)和所有應徵者的心理/情感問題,我們亦同時被誘陷入自我不知覺建構的情(感思)緒絲網,解讀他者之際亦同時自我審思,解讀反過來的結果是建構;了解他人的過程中亦同時被逼面對自己,了解的代價竟是自我曝露。

Photobucket
  
   《徵婚啟事》以應徵面談作為敘事軸線,並以杜家珍對電話留言機的自我告白以及她與大學時的心理學教授巧遇、對話作為兩條敘事支線片斷式地交叉進行。於是人物可分類為徵婚者、應徵者以及心理學教授,在三段情節里呈現出徵婚者-應徵者、徵婚者-徵婚者以及徵婚者-心理學教授之三種關係鍊類型。通過這些徵婚者、應徵者、教授等人的自白與對話,帶出了解讀-被解讀的互動關係。每個人都在解讀他人,亦被他人所解讀。於是,作為被解讀標籤的人物姓名、背景之字幕隨著每位應徵者和教授的出場出現,最後就連女主角杜家珍(作為最後被解讀者)亦無法跳脫被解讀。
  
  《徵婚啟事》以精凝簡練的敘事方式、局部微觀的拍攝格局將鏡頭聚焦在個個應徵者的告白/對話/反應/小動作上,因而賦予這些走馬燈似的過客人物鮮明的塑造性格,真實感十足。這些應徵者當中涵括了不良好習慣者、風水佬、特殊癖好者、性愛狂、好奇的學生、姑爺仔、性虐待妄想症者、陰陽人、資深演員、自閉症者、孤僻思考者、變聲配音工作者、推銷員、自卑心理者等,要怎麼拿捏眼神、表情、小動作、說話的方式(語氣、節奏等)之類的演繹是最重要且最考究的難題,演繹非真實自然不可否則無法達到逼真的效果。然而若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將發現影片中演員劇場表演般的演繹真的是那麼地成功、那麼地入木三分。當然,精設的自白與對白內容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Photobucket
  
  人是擅於偽裝的,為了自我保護、甚至自欺欺人。當劇情一層一層地揭露了生活男女平日偽裝面格下的內在靈魂,到了最後我們才發覺原來每個人都各自內懷一盒心靈的火柴盒,隱藏著各自豢養的一只寂寞異獸,都不敢現身,卻透過種種特殊語言、行為、癖好,經過某種扭曲、吸收、過濾後折射而出。《徵婚啟事》掀起的震撼在於做了揭露,讓我們偷窺了每個人的內心秘密,於是序幕時佔據整個畫面的巨眼所指涉的“逼視”之喻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可笑的是作為眼科醫生的杜家珍,創傷後的脆弱心靈在平靜若無其事的表面底下其實已陷入了歇斯底里,因此刊登徵婚啟事不過是惶恐失措下的潛意識行為,隨著一名病人來應徵並揭穿她原姓杜卻化姓吳(而他姓吳),企圖轉移痛楚的動機已昭然欲揭。瀕臨崩潰的邊緣,徬徨無助的她對著電話留言機的哭訴委實令人感觸,我們仿彿聆聽並感受到了她的心聲,這是她轉述了大多數人的寂寞情境,還是那不也是我們的心聲?

Photobucket
  
   我想,最令人吃驚的乃是兩項內幕的曝光:杜家珍的介入婚外情和已婚的教授竟是同性戀傾向者的秘密。杜家珍的感情問題還有跡可尋,外表雄偉(甘脆說發胖)、身材魁梧(像極了鍾馗)、婚姻幸福(至少是表面上)、家庭溫馨(連女兒都生了耶)的教授竟表白說他其實比較喜歡男人,頗具震撼力。究竟每個人的偽裝面格下還有多少隱秘的真相不為人所知更不能為人所知?這裡面還牽涉到了性壓抑和感情壓抑的課題-一個是外在的他,另一個是內在的他,搞到自我分裂了。(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

Photobucket
  
   《徵婚啟事》的結局設計是:沒有結局的結局。當杜家珍從男友的妻子獲知失去音訊的情人已經失事身亡,所有的傷痛記憶都回來了,涌向崩潰的高潮,卻也是情緒解放的時刻,從此沒有再壓抑和逃避的必要。可悲的是劇情竟設計陳武雄(陳昭榮飾,應徵者之一)步上杜家珍的後塵,而杜家珍不知所蹤,一種人際間類似行為的循環。

Photobucket
  
   劇中至今,仿彿再度再度感覺到那只巨眼的逼視,仿彿無所遁形-赤裸的靈魂真相,逼近、再逼近……

參閲:
http://www.blogkaki.net/6784/viewspace-53938

======================================================================

附錄:

劇情簡介······
男友的多日失踪打破了台北某所大醫院的眼科醫生杜家珍(劉若英)以往的平靜生活,為走出心情的低谷,她心血來潮在報紙的分類廣告欄刊登了一則徵婚啟事,期望通過另一段新的戀情安慰自己。啟事一出,招來眾多遠遠超出杜家珍的過往生活經驗所能想像的奇形怪狀各懷目的的應徵者(王朝明、紐承澤等),但在同他們一一面談之後,杜家珍發現這些人要的只是各種各樣的“欲”,而自己面對他們時的喟嘆,更多是對過往情傷的不甘心。
當杜家珍決定為曾經的愛情做最後一次挽救的努力時,卻得到對她來說十分意外或是最後一絲希望破滅或是解脫的消息。
電影劇情簡介:

杜家珍(劉若英飾)為一名眼科醫生,事業成功但在感情上卻極為孤獨。為了尋找另一半,杜家珍在報上刊載了一則‘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 ’的徵婚啟事,開始了一連串的徵婚行動。

整片採用記錄片型式拍攝,所有的徵婚場景都在同一家茶藝館,同時也穿插杜家珍與其大學時期心理學科目的羅教授的談話記錄。

在徵婚的過程中,杜不斷地打電話給某人,在答錄機上留下話語。並且對前來徵婚的對象始終使用假名,但在最後一位盲眼的徵婚者戳破後,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弔詭之處,徵婚卻不願告知對方真實姓氏,卻也很有可能真的靠這樣子找到另一半。

當杜家珍在徵婚時遇到一名似乎可以進一步交往的男士時,卻發現願來她對有婦之夫的前男友始終無法忘懷。而在此時,也接到前男友妻子的來電,原來他在準備回台與妻談判的飛機上,不幸遇到空難,再也無法接電話了……

[ 點閱次數:13075 ]

王安憶的小説改編成電影的缺失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30 23:54:2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米尼》中國電影2007

我先看電影,失望極了,不禁納悶難道大陸著名小説家王安憶只是這般。然後才讀小説,才知道小説非常細膩,令人感觸良深。王安憶對世俗人情的刻畫刀刀入肉,如同浮世繪,總是能觸及人性最深沉痛處,讀后往往扼腕嘆息同時引人深省。

電影劇本簡直太典型俗套,浪漫愛情劇公式化(Stereotype of Romance Movie),原著裏男女主角細緻入微的心理人格描寫(那種小滑頭愛耍小聰明狡詐投機的人格)完全不見了,透視度變得平面化,人物複雜靈魂也隨著不見了,剩下華麗卻膚淺的外表。

電影改編最大的問題是把女主角米尼過度美化,負面人格改成正面,商業化地誇大愛情元素,導致小説内含的人文省思,和對自私的真實人性的顯示,完全喪失掉了。

电影里面最具深刻涵义的那段台词,其實是來自小説:

(阿康第一次因扒窃入狱,米尼在小饭馆和邻居的老伯相遇)
老伯:米尼啊,人活世上本身没什么意思,平安度过就是万幸。
米尼:那开心呢?
老伯:开心?开心这件事就像下饭的小菜,人活着靠的是米饭,有没有小菜其实是无所谓的。
米尼:我不行。

不過,因爲這部電影才接觸到王安憶,也是機緣美事一樁。繼蘇童,莫言,李銳之後,我開始閲讀王安憶的小説。

看完電影后,建議去找小説來看吧。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29576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者留言:

有想法。倒没留意到米尼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了。王安忆的小说一直在看,最初缘起于《长恨歌》,这部作品的改编电影更是恶劣得一塌糊涂,而小说写得深绵跌宕丝丝入扣,让人陷进去又感觉内力刚硬,想要挣脱开却发现不难,然而究竟也有中了内伤之感。如果你开始读她的作品了,这部小说相信绕不过。

改编电影里比较成功的也许要数香港的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太多经典。最重要的是改编后神髓仍在,而再看小说或电影,都能有双生花的相得益彰。

回應:

嗯,我也覺得她的文字有種“綿裏針”的暗勁。每次讀畢都會覺得有股“黯然神傷”的痛。。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對世俗人情衆生相的透視,有點類似張愛玲。。

隨後我又讀了《處女蛋》,感覺像是《米尼》的姐妹篇,兩种性格的女主角,邊緣少女或藝術係學生,竟遭遇相同的命運,相同的迷惘。

讀者留言:

对,就是这种绵里针的暗劲,令人欲罢不能。
曾有一说,讲海派又见传人,说的就是当今能够很好把控这份神韵的,兴许就是要以王安忆为首。张爱玲到她,有种奇特的联系。
《处女蛋》没看,等过几天忙完些琐事我就去找来看看。

回應:

与张爱玲比较,我觉得王安忆的笔触比之更具人文精神,张爱玲就比较从个人体验出发,着眼于个人对世间炎凉人情冷暖的悲凉體味。

《長恨歌》我還沒找到。最近倒在讀《香港情與愛》,真的很佩服王安忆描繪世俗描繪得那麽傳神,她很厲害形容,人物形象的塑造功力入木三分。她深刻了解世俗到了相當透徹的程度,並且總是含沙射影,話裏帶刺,這恐怕是上海作家的厲害之処唄。

“他們特別急於發言,卻又言不及義。他們愛下判斷,卻又缺乏内涵材料。”

“對於人生旅途已經跋涉到疲乏末途的老魏,他需要的是簡單一些,省力一些,卻不時有些小驚喜的遭遇。那些周旋他年輕時還喜歡,現在卻覺得是無謂的了,他早就諳透了這種周旋的端底。”——摘自王安憶的小説《香港情與愛》

讀者留言:

看来你对王安忆和张爱玲的理解还是抓得很准。我以前粗粗地比较过《长恨歌》和张爱玲的一些小说,现在想来尤其肤浅。
这两天看到一段话,也不知道谁写的,说得也很好:张爱玲的小说总有着浓重的悲剧感,总能揭示着隐藏在正常、合理的生活表象下的荒诞、滑稽,总是能在繁华、美丽的背面看到破败、肮脏。王安忆则不同,她往往能在荒诞、滑稽的生活中看到正常、合理的一面,能在破败、肮脏的背后看到繁华、美丽,能在极端的苦难里挖掘出甜蜜与温馨。(摘自董健、丁帆等等《当代文学史新稿》)
你是四两拨千斤了。

我消失了一个月,相信你也读完《香港情与爱》了,我没有读过,相信也如你所说的,能够有那种老辣而淡定的技法去雕刻百态。很可惜你没能看到《长恨歌》,若你是在大陆里,最起码我也可以给你找到。这本书树立了王安忆在我心中的高位。但是风格毕竟是与《米尼》不同了些,但又似乎属于她的小说中的异数。
《米尼》看来句句平凡,却特有滋味。后来的《遍地枭雄》也颇有这样的风味。《纪实与虚构》我也曾看过,也是挺有意思了,气势也很磅礴。《处女蛋》网上就见有,但是看不了。图书馆几十本王安忆的作品,我一一翻过,都未曾收录它。很是可惜。

回應:

我也消失了半个月,哈,电脑被雷劈!

关于那句话,我想我明白为何出此言。这是因为张爱玲是彻底绝望的,因此其笔触也非常冰冷;而王安忆比较温和淳厚,而且始终秉承着人文关怀的悲悯精神贯彻其中,因此在描写世间百态和人性乱象当中的荒芜时,我们仍然可感受到其文字疗伤的作用。。

例如《处女蛋》的最后一段,王安忆如此描写历尽世间挫败的少女阿三:这是一个处女蛋。忽然间,她手心里感觉到一阵温暖,是那个小母鸡柔软的纯洁的羞涩的体温。。。阿三的心被刺痛了,一阵联想涌上心头。她将鸡蛋握在掌心,埋头哭了。

讀者留言:

你消失的理由还真是猛烈……

是,王安忆毕竟没有张爱玲那种独我的姿态。张有种自斟自酌的冷眼动态,她高于自认的苍凉世态,只需要幽幽地看着它,就可以创造出凌驾于上的一种玩弄手法。所以精准到一种自己可以摆弄的程度。

王是在生活于表里的作家,相对入世。她对这个世界感同身受,明白其繁华与颓败的全部资质,也悉心接受它们,是以融冶出自己清醒而睿智的一种观察与叙述。冷暖自知,也有温情,是陪在你身边叙述的一种作者。张相对更有些距离,供人遥望。

不知道这样说,又对得了几分。

[ 點閱次數:11892 ]

《立春》令我反感的兩項弊端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9 00:52:1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一直在期待顧長衛的新作。我相當喜歡他的處女作《孔雀》。中國電影我最喜歡《孔雀》和《城南舊事》。然而看《立春》卻讓我覺得渾身長刺般不舒服。

怎麼會這樣呢?我且嘗試分析我觀影時的真實感受。

我覺得影片有兩項最主要的問題:

第一,情節編劇有醜化藝術家之嫌。

《立春》最大的弊端是某些情節有意醜化藝術家,尤其是前面他們三人內鬥時露出的卑賤嘴臉和卑劣人性。情節裡對藝術家的角色塑造似乎透著某種諷刺感,看得我很不舒服,不知是否編劇有意如此設計?
影片裏那幾位所謂的藝術家只讓人覺得庸俗之徒一般。

編劇或者原來是想真實呈現中國藝術家的卑微生活困境吧,不過恐怕畫虎畫成貓,畢竟卑微的“真清高”藝術家讓人同情,而卑賤卑劣的“假清高”藝術家只會讓人產生反感。兩者是有絕對性的本質上的區別的。除非有心人士自動跳過這點“瑕疵”。

劇本原本或者是想真實呈現中國藝術家的卑微生活困境,但是演員過度詮釋,卑賤卑劣嘴臉演繹得太刻意賣力,使之扭曲成醜化藝術家的效果。

第二,結構缺乏焦點,或說敘述角度的不統一。

女主角過度詮釋演繹了藝術家的“苦情戲”和“清高”,造成反效果,正角變成丑角,予人有種扭曲,不協調,矯情造作的感覺。或者這不全是她的錯,因為一開始敘事基點就模菱兩可,角色塑造方面沒有統一的臉孔。

敘述角度的不統一,和演員的演繹,兩者是有牽連的。而這兩項問題,我覺得問題可能還是源自劇本。

為何mtime並沒有列出劇本是原創還是改編自小說的資料?聽說《孔雀》的劇本是改編自文學小說,而《立春》呢?有誰知道嗎?是否是原創劇本?是否是電影編劇本身的構思?

電影完畢時出現一行字幕: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劇本是來自真人真事嗎?還是單單由編劇虛構出來的?如果是虛構,為何又放這行字?恐怕有點矛盾不協調。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394841/

讀者1留言:
劇本應不是來自小說,就是為電影創作的,編劇是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編劇。

回應:
哦,是李嬙?我猜想是編劇缺少小說在手,無可參照,又要銜接《孔雀》的主題(時代三部曲之二),就自行構思,卻演變成“為劇本而劇本”的情況。嗯,只是猜想。

最近和朋友談到,相當有趣的一個論點是:張藝謀早期的《紅高粱》有文學小說可參照,因此電影的意境才拍得如此出色。

無意抬高文學家的深度,不過在思想內涵和意境方面,小說通常會更勝一籌,更貼近心靈。

而且電影除了編劇以外,尚需要演員拿捏演繹等多方面配合,文字容易描寫出藝術家的靈魂(畢竟文學家本身就是藝術家),一般演員要演出藝術家的靈魂,卻非易事。

我本身非常愛看傳記電影,但老實說,總是覺得即使是《她比煙花寂寞i》的Emily Watson,《心之全蝕》的Leonardo Dicaprio,《美麗心靈》的Russell Crowe,《靈魂歌王》的Jamie Foxx,都還沒有真正演出藝術家的靈魂,主要是靠情節的推波助瀾。

直至看了一部有關70,80年代詩人兼搖滾創作歌手Leonard Cohen的紀錄片,白髮蒼蒼的Leonard Cohen在片尾露臉,淡淡地談及他的破碎經驗,妻離家散,以及過後他遁入佛門,以求安頓騷動不安的心靈,就這麼輕描淡寫寥落數語,然而,當我接觸到他攝人的眼神,以及緊蹙的眉心,那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他靈魂的深淵,其中裂痕密布,那最深邃的悲哀,最深沉的孤獨,對世事的洞穿,曾經滄海的心靈。 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藝術家。

讀者2留言:
有想法。看大家的影評我最大的困惑在於:幾個唱唱歌跳跳舞的人為什麼被當作藝術家了? 他們如果不代表藝術,這些討論就可作廢了。

回應:
與其說他們不代表藝術,或者如此說,無論怎麽看他們“演”,都感受不到真正藝術傢的內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另一篇影評1:

立春——失敗的混合體clarice發佈於:

《立春》延續了李檣《孔雀》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一貫主題:小人物的不甘心,可惜卻是一個失敗的綜合體。

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上的猶豫不決。是像《孔雀》一樣,確立三個主要人物,還是像《姨媽》一樣,只有一個主角?影片前半段,似乎想平均分配,但又不斷的向王彩玲(蔣雯麗)傾斜,結果導致人人都是面目模糊,哪個也沒拍好。直到高貝貝的出現,片子才徹底轉到《姨媽》的路線,我也才入戲。可惜這時候,電影也快結束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感情上的做作,根本無法讓觀眾對主要人物感同身受。影片開場時的王彩玲其實就已是昨日黃花,“垂死掙扎”。所以她最後的“失敗”,“墮落”也就毫無悲劇性可言。不像《孔雀》,姐姐在開頭的夢想是那麼的美好,當她肆意做夢的時候,浪漫的讓人想哭,所以結尾時的心灰意冷也就讓人悲傷。王彩玲的故事顯然缺少這樣強烈的反差。

顧長衛沒有讓我們愛上這個人物,而她的死活又關我們什麼事?至於她最後的放棄,那最後一根稻草,也沒有像《姨媽》中那樣的水到渠成,顯得生硬得很。影片的情感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就是做作。尤其最後那行字幕:獻給此時此刻的王彩玲,真是做作、矯情到極致了。

關於蔣雯麗的表演,也讓人失望。當然還是佩服她有勇氣把自己搞得那麼……難看……但是外表終究是次要的。她對人物內心的詮釋,遠遠不及《姨媽》中的斯琴高娃。有時候這樣刻意的“毀容”,反倒會干擾觀眾的注意力。除非你真的做到Charlize Theron在Monster中那樣的徹底,不然還是找一個和角色更想像的演員,來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另一篇影評2:

請保護好你身上的棱角! ——《立春》觀後雜感
numtwoli發佈於:

記得高中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留言簿上,有一個非常內向跟我幾乎沒有任何交流的同學,現在我只記得他姓朱,只簡單寫了一句話“請保護好你身上的棱角”。當時我覺得頗為這幾個文字自豪。因為一個幾乎陌生的人對於你的評價顯然是最客觀的,而所謂的棱角大概是指我脾氣中鮮為人知的理想主義和孤傲,那是一種即使萬人群中也敢獨自孤寂抑或引吭高歌的姿態..

一個人靜靜看完了《立春》而後,再次想起這句話,我狠狠抽了幾支香煙,最後說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哎,生活正在狠狠的羞辱我!”

其實這個電影從對白和細節考究,實在算不上很好的電影,很多地方我總覺得有抄襲或借鑒國外某些名著名片的感覺。但是,顧長衛畢竟還是一個曾經有過值得驕傲的棱角的人,大概也深味了生活對人的羞辱,所以看到後來我真的覺得很難受,為那個滿身長刺的王彩玲,更為日漸渾圓的自己。

從王彩玲跳樓之後,我就認為影片會有一個happy ending,期盼王也能像《玫瑰人生》中的伊迪絲一樣站在舞台的最中央,直到人生謝幕。但是,顧導知道那樣的情節在平淡真實的生活中實在有些戲劇化,所以他選擇了一遍又一遍地用生活羞辱王彩玲,無論是與落魄偽藝術家的愛情、還是與胡金泉之間的尷尬情感、還是與小張老師之間簡單的友情,甚至是出於善心而幫助學生圓夢的人性最根本的同情心,一切都使得王彩玲不斷後退不斷消磨不斷走向自己不甘心的平庸。

即使這不是一部值得大書特書能夠載入電影史的經典,還是要感謝顧長衛,即使只是為了他最後用一個遐想的光彩奪目的圓夢鏡頭獻給放棄做夢而奔向無邊無際的平坦曠野的王彩玲。

向所有曾經有過夢想的人致敬,也希望你能保護好你身上的棱角,無論生活如何的羞辱你!

[ 點閱次數:11409 ]

世界,真理,命運(The World, The Truth, The Fate)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8 00:18:23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吳清源》中國電影(2006)

他是圍棋神童、難得的天才。他具有超於一般人的高超智慧,觀棋如神,進退攻守之間彷彿洞燭所有格局。他具有純粹的心靈,感時憂國,處亂思定,心求寧靜致遠。同時,他也是孱弱的身軀、平凡的蒼生、一介書生、希冀安穩的靈魂。

我喜歡看傳記電影。傳記電影刻錄人的跌宕一生,觀人一生故事,彷彿長一生的智慧啟迪。好的傳記電影不僅在於如何將故事說得精彩煽情,而是在於畫形也畫神,好的傳記電影應從細膩描述事件與人物的糾結之中,引導出主角的人格氣質,反映其精神世界。意即畫法之理:從摸其輪廓到其骨格再到其神氣,三個層次。

《吳清源》是田壯壯繼重拍《小城之春》之後的作品。含蓄、凝重、沉鬱、遲緩的風格,這也是他與其他中國導演如張藝謀賈彰柯不同的特質。他不屬於喧嘩,他的電影是寓動於靜的,不愛顯露,無市井氣,較之其他導演更內斂,不領悟這一點,自然不會欣賞他的影片。

但也因此,他的敘事風格也突破中國電影的寫實主流,較具精神性,更古典,更脫離庸俗。寫實風格往往會陷入一項缺點就是無法從描寫現實提升到更形而上的精神哲理,或曰無法從形到神。這層神韻/意涵/純淨,或許有點類似小津安二郎所達致的意境,也是中國導演無法達致的精神性。我愛看日本小說如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大致上也是因為領略此精神性。

村上春樹說:“無形的東西比有形的東西更重要。”藝術也概同此理唄。

說回影片。日式表演和對話,使人物更雅緻(也是中國電影普遍缺乏的氣質);節約敘事,稀疏二三劃卻得以超以像外。不過比之小津安二郎的淡雅、清爽,田壯壯似乎凝練了些。前者好比秋菊,後者好比寒梅。最明顯的是畫面色調,《吳清源》幾乎通篇盡染濃郁幽深色調,或湛藍,或鵝黃,顯得落力。

說回故事主題。且分三章。

第一章:世界

雖說世事如棋,觀思棋局如同洞察局勢,但世間格局豈能一人之力所及所能掌控。即使他的棋藝到達思路百步的境界,但終究是一名書生,身逢戰爭亂世無以撥亂反正,就連家裡玻璃被日本民族主義者拋石頭砸破,他也無可奈何。面對激流一般的世間紛擾動盪,他猶如水上飄零之花。中國被侵之際,他躲在療養院裡;東京被炸時刻,他與妻子如喪家之犬東奔西藏。個人與世界,棋局與世局,一小一大,即使是棋神,也無法對策抗衡,此庶民之哀。

第二章:真理

他棋藝精湛,精通棋理。他能算人棋路,觀棋時心念百轉揣測變數,使他在圍棋界百戰百勝。腦之速心亦隨之盪,如風吹葉動,敏感的情思、騷動的心靈,他比庸俗之徒更渴望達致寧靜的境界,更渴望接近不變的真理。因此他信仰宗教。但是,他提倡博愛的烏托邦未能建立,組織朝向霸權管治,不再是理想國,真理要落實於混濁塵世不受污染談何容易,他的信仰破滅,唯有重新回歸棋壇,至少棋藝是他唯一可以確定的,他遂以藝術當作信念所歸,將性情寄託於圍棋造詣上。

第三章:命運

天才也相同於凡夫俗子,一樣屈服於命運造化,有旺亦有衰,吉凶難料,刑劫忌煞無可避免。天生體弱病來折磨,戰亂隨時無情奪命,意外遭逢喪失智力,命運的強大力量如視萬物為芻狗,即使是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蒼生可憐亦在於此。命運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如何面對世界、探索真理、安身立命,是人類哲思亙古所繫。人的一生,來去是這三件事啊。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571463/

—————————————————————————————

劇情
描寫了圍棋大師吳清源的傳奇人生。他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調和”理論,是將中日民族完全不同的圍棋理念融會貫通的第一人。

幕後花絮
·本片劇本由阿城完成,田壯壯談起跟阿城的合作:“阿城是個智者,我感覺自己並不是跟他一起工作,而只是向他學習。他給了我不少意想不到的創意和靈感。”

·在片中張震扮演一位圍棋大師,但張震坦言他本來不懂圍棋,因為這部戲才特別去花時間學習。除了學習如何下圍棋,還要研究專業棋手的舉止、下棋的動作,尤其是吳清源本人的習慣動作。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這部影片的拍攝場地,部分在中國,部分在日本。演員和劇組成員匯聚了中國、日本和台灣兩國三地的精英。就題材而論,日本人喜歡圍棋,並把此作為一種極富有民族性的遊戲和藝術,尤其是在動漫系列《棋魂》熱播並且家喻戶曉後,更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

影片的背景涉及到吳清源去到日本並取得輝煌戰績的那些年。中日關係自從1931年日本侵占滿洲後一直是一團糟,影片並沒有過多渲染那場令人不堪回首的可惡的戰爭,鏡頭多數還是圍繞著充滿寓意和哲理的棋局和信仰,這樣的主題會在中日觀眾之間引起共享共鳴,而不是爭議和敵視。

導演田壯壯招來旅外著名文人阿城擔任編劇,他們對主人公性格的把握集中於:純粹、緘默、羞於對人但卻宗教般虔誠地追求棋局魅力這樣一個有所超越的個體。對吳清源來講,這種極富挑戰性和戰略性的“遊戲”,在一種純粹意義上講,富有超越現實的魅力。可以說,棋局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會為此付出全部身心。

在影片中,吳清源長袍加身,飄逸脫俗,留著短髮,佩戴著一副牧師式的圓眼鏡,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佛教僧人。事實上,長久以來他一直在尋求一種精神解脫的方式,也確實曾經皈依過佛教。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那幾年,他在日本的身份和和處境令他時時感到有難以承受的痛苦,有時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的內心並不像他的外表,充滿了平和,只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以何種方式為國家作些什麼?他行走時孤獨憂思的步態和反抗無力的形象更加讓人覺得哀婉淒楚。與此同時主人公的內心也在苦苦求索,力圖為自己的身心營造一份安寧與和諧,儘管這世界並非如此。

事實上,這雖是一部關於棋局和棋手的故事,它的主題的著力點更多地集中於圍棋所體現的那種神聖的意境和棋手卓越的人格,對弈的雙方會給予自己的對手真誠和崇高的尊敬。影片是在頌揚一種體現於圍棋中的高於生命、家庭和歷史的精神。片中一段有力的場景正展現了這種精神:1945年8月6日美國將原子彈投向廣島的那一刻,吳清原正與對手投入地對弈。為了將那局棋下完,他們向裁判要求不要中止比賽。就在不遠處的城市地陷人亡時,對弈的棋手卻依然氣定神閒。

為了襯托影片空靈杳渺的意境,導演精心而簡潔地以鋼琴獨奏和合唱團美妙的聲音來強調影片的基調。但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就像影片的剪輯一樣,輕柔而不留痕跡,以至於觀眾有時會失掉鏡頭之間的邏輯聯繫。在傳主生命的最後,觀眾或許會感到一種無力的窒息。但留在人們心中記憶,最深刻的還是主人公那份禪宗的智慧與安閒。

田壯壯的“堅守”

在2003年出版的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中,吳清源有這樣的闡述:“‘中’這個字,中央有一根棒子,從形狀上分為左右兩個部分,表示著陰和陽。取得陰陽平衡的那個點,就是‘中’。對於圍棋,我總是在思考‘中’的那一點。”而該書的宣傳單上就印著田壯壯的一段話:“先生老在講‘求道’。他本身是個下棋的人,但畢生在棋道之外求的是人的精神之道。”田壯壯表示:“電影對我來說是宗教一般……在我的電影創作過程中,也要按照‘中’的精神做我的電影。”他還專門把吳清源的題字“用中”和“玄之又玄”懸掛在北影大院內的工作室牆上。

田壯壯表示,他拍《吳清源》不是為了闡述圍棋這種藝術,而是為了展示圍棋大師吳清源身上所體現的東方文化——輸贏並不重要,人生的根本在於尊重他人和自重。 “事實上,圍棋起初並不是一種競賽,後來才發展成那樣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里圍棋有著不同的釋義。在中國,圍棋是一種競藝;在日本和韓國,圍棋則是一種文化。我的影片無意闡述圍棋究竟是什麼樣子,而是刻畫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某個人。”

吳清源本人的“純”也是吸引田壯壯的一個重要原因。田壯壯說:“吳清源對圍棋的熱愛相當純粹,他能將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到讓他痴迷的工作中,正因為有這種精神,他才能戰勝所有的困難、掙脫生活的束縛。他現在仍然健在,仍然將他的生命融入圍棋和他的信仰之中,他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吳清源》是一部關於生命和信仰的影片。”

一句話評論:

用感人而具有詩意的方式展示了日本近50年的變遷——從“二戰”期間與中國的衝突,到廣島的原子彈,再到而今對西方的開放。

——意大利媒體

台灣演員張震在《吳清源》中的表演相當成功。他說著一種不熟悉的語言,用近似催眠的表演方式將圍棋大師吳清源那種平靜外表下的張力刻畫得很到位。

——《綜藝》雜誌

[ 點閱次數:11566 ]

《墨攻》的劇本分析,附論何謂劇本深度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7 00:56:0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墨攻》中國電影2006

在影院賣票處其實並不特想看這部電影,心裡猶豫的原因是戰爭片向來不是我那口茶,那時也不知道《墨攻》的導演原來是《籠民》的張之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不要去愛所有人,而應該是有所選擇地去愛值得愛的人”。

以前看過了《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戰爭史詩之類的國產,怎麼說呢,總覺得有所不足。嗯,排場是相當浩大,畫面的確美,敘事節奏也相當快,鼓聲似乎經常重重地敲,並且敘事張力主要凝聚於謀略,更詳細地說,劇情鋪展是以事件的謀略演變作為主軸。

《墨攻》的劇情鋪展同樣也是以事件的謀略演變作為主軸。但,為何我覺得《墨攻》較好呢?是劇本的人文性?是張之亮的編導?是因為《墨攻》的劇本“寫實”/ “踏實”?怎麼解釋呢?

詳細地說,《夜宴》裡吳彥祖的角色其實有更多發揮空間的,但我們卻感受不到這角色的立體感,為何?純粹怪罪於演員的演繹?還是導演或劇本並沒有給予他機會?那,劇本有何不足呢?或者是因為角色的性格塑造,生活場景以及心理描寫都付諸闕如了?

再看《英雄》,除了排場節奏畫面這些形式以外,內容方面主要是在意識形態(英雄的詮釋,天下觀的思辯)上大費周章。如果撇開這層意識形態帶出的議題之外?生活細節,人性心理的描寫方面?

我們常常聽到評語:某影片的劇本深度不夠,空洞,平面,矯飾,浮誇,空泛,膚淺,不夠細膩——其實指的就是這些。一部作品除了賣座(娛樂性,感官性,技術性方面)以外,如果還想要被叫好(就嚴肅意義的方面而論,也就是寫實性,思想性,心理性和人文性),還得在內容方面加強呀。


附錄
網上有人說:
“真不知道電影在說什麼,可笑的演技、亂七八糟的聲效、膚淺的對白、簡單到極點的場景佈置,不敢恭維的校色水平、一般的特技合成、難道這種種就是評論裡所謂的深度所在???????”

回應:
真不知道電影在說什麼啊?呵呵。

或許你應該在“真的知道電影在說什麼”了之後才來慎下評語唄。

而且請先搞清楚,你說的聲效,場景佈置,校色水平,特技合成等,這些都是形式/技術方面,而劇本深度所指的是內容/思想/人文深度/心靈内涵等。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5158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本片耗资1600万美元,由刘德华领衔主演,用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来表达影片倡导的反战主张。

[ 點閱次數:12556 ]

漸懂人世,思悟無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6 00:47:27
Bookmark and Share

《城南舊事》中國電影1983

《城南舊事》開啟了我對中國電影的溯源(老實說以前不太愛看)。人長大了,漸懂人世,形成他的人生觀。 《城南舊事》通過小女孩之眼观看生活困苦,思索無常。如果說,中國舊時代低下階層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形成他們“生活無非是苦”的人生觀,那麼,為什麼活在現代豐衣足食的我會如此感觸認同呢?是因為流著相同的血脈嗎?是傳統思想文化的縱直傳承,書籍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嗎?還是普遍人世,哲思其同?還是因爲我已經步入三十嵗,對世俗生活本質和聚合離別已然看透?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541238/

讀者留言:
老馬說,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也許,逃得掉前面的痛苦也無法擺脫後面的吧。 。

回應: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索唯物觀和唯心觀這個哲學命題。我關注心靈,但活在側重物欲且漠視精神内涵的世界,物質體制所導致的靈和欲的拉扯勢不可免。

我對物質體制的概念更廣義>>除了食物,金錢; 環境和人際脈落網,也是整個物質世界的元素,而我們對物質的需求依賴以及消耗剝削,是物質系統運作所無法避免的...

以下是我對唯物主義觀的領悟>>

唯物主義觀——“精神不先於物質存在,並且服從於物質原始本質。”營養消費定律——“因為需要所以攝取,因為無聊所以消耗。”

物質,情感與精神上的剝削,其實源自物質本性,一切皆因唯物的需要、攝取與消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

幕后花絮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影片发展了原著抒情风格和怀旧情绪,将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展现在观众面前,是一部极有意境的散文式的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看后之有产生一股“挥之不去”的惆怅。该片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郑振瑶)、最佳音乐奖。

[ 點閱次數:11274 ]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4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8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