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文明三代肉體不朽之隱喻——公雞與性愛愉悅,豬與食慾滿足,貓與藝術超脫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02 11:39:04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人體雕塑》匈牙利電影2006

私底下覺得若譯作《百年不朽》也不錯,可媲美《百年孤寂》。當然,譯名也有恰當之處,因為故事裡祖父子三代各自通過性交,飲食,藝術以追求不朽。肉體的愉悅,滿足與超脫,其實都和肉體擺脫不了關係,或說肉體是這一切的載體,唯物論認為,精神與文化全源自肉體物質,此糾纏不清,耽溺或昇華,欲與靈之間的永恆拉扯對峙。

它用上了動物象徵,追求性慾以消磨無聊疏解壓抑的祖父~公雞,以嗜食獲取國家榮譽的父親~豬,追求藝術之不朽來抵抗消費文化與父權腐敗的標本製作狂兒孫~貓。

豬父親因嗜食過度導致腹部膨脹臃腫不便,其實隱喻我們的現代文明對物質的貪婪無度,慾望因而過度膨脹,文明的大腹臃腫導致個體的被局限,個體因此不再輕便,我們吃得愈多擁有得愈多,就愈負荷累累!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4016/

————————————————————————————

附錄劇情:

来自匈牙利的导演乔治·巴勒菲2006年的新片。电影节预告上的评论是:“很难想象你会接受它。”如果没有亲历这部电影,恐怕很难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电影分三个叙事段落,主题分别是精液、唾液和血液。

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没有尊严,受人唾弃。但他依然是人,有感情,有欲望。他只能用想象满足自己无穷无尽地对生活的渴望,他偷看女人洗澡和戏耍,吮吸浸润过女人身体的污水,想象成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朋友,做梦成为女仆的情人,他用冰水用火焰刺激自己的性器,在睡梦中他达到高潮,他经历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分。当醒来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把他击毙了,他的梦中情人是一只刚被宰杀的母猪。

如果导演在第一部分对这个悲剧角色的嘲弄刻画令观众在嘻笑中心满意足,第二部分则将叫观众“大倒胃口”。“唾液”讲的是吃,不是正常的饮食,而是把人变成吞吐机器,在最短的时间吃掉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都吃不完的食物,然后吐掉。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身形硕大可容纳几十公斤食物的大汉。镜头数十分钟之久地停留在这个场面,而主角就象机器一样地往食管里塞入或固状或液体的已没有任何“色香味”的“食物”,然后在后台从喉管里象水龙头一样喷射出那些刚刚塞入的物体……但即使在这样的“食物机器”里也有一颗敏感的心,爱情悄悄在里面生根发芽。这个大汉为自己投身的事业而自豪,并且因此博得了他未来妻子的爱慕。

第三部分承接着第二部分的故事,把镜头瞄准了大汉和他的妻子的爱情结晶,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精瘦精瘦的小个子。小个子开的是一家兽皮兽骨加工店,各种动物被挖空内脏,栩栩如生地或站或卧在他的店堂里。小个子有他的烦恼,他猥琐的形象难以博得佳人的欢心,他的父亲已遭妻子的离弃,终日躺在座椅里,变成了一堆会说话的脂肪,需要他的照看。这天由于父子间的争吵,小个子忘了锁上猫室的铁门。几只小猫在常人是宠物,而对于已不能动弹的父亲来说却是致命的凶手。镜头从小个子回家没有听见父亲的说话开始,顺着他寻找的目光,看到父亲原本象山丘一样圆滚滚的雪白肚皮中间豁然有一个黑洞,从黑洞中延伸出来的是深红的肠子,肠子被拉成了一条直线。镜头跟着肠子被拉长的方向走了大半个房间,最后穿过铁门深入到猫室里,在墙壁的尽头,是一滩血迹,然后是几只猫咋吧着嘴巴,嘴角还有血迹斑斑。儿子固然仇恨猫把他的父亲给杀了,但欣喜的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标本将成为他的惊世杰作。接下来最清晰的画面呈现出了儿子清理父亲内脏的过程。血管、脏器、脂肪,人体内的各个部分象一件件艺术品被取出、被清洗、被切割、被粉碎,鲜红的血液不断地挤出,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个空皮囊。在干完这一切之后,儿子同样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件作品,用精心设计的机械将自己的头颅和右臂齐刷刷的切去。电影结束在一个超现代的艺术馆里,雪白的建筑和内饰,穿着雪白衣服的观众,观赏着这两件世界瞩目的人体艺术品……

[ 點閱次數:10523 ]

情戒,對真愛的失落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7 21:42:39
Bookmark and Share

愛情影片(波蘭)--- 奇耶洛夫斯基

那些曾經期待愛情的美好,卻又一再經歷挫敗的;那些曾經天真純情(牛奶的象徵)、痴迷付出(偷窺、割脈)爾後受傷失落、不再相信愛情的……看過這部戲後都會有所共鳴。愛情是甚麼?封閉在自己房間裡偷窺的無知少年,在紅塵裡打滾的世故中年女郎,誰才懂得愛?一個是甚麼都相信熱情盲撞卻自閉的初生之犢,另一個是甚麼都不相信了不再對理想懷有熱情的晚娘,或許兩個極端,過猶不及。

少男大言不慚的愛其實也不是真愛,那隻是自以爲是愛,要不然不會輕易翻臉無情,拋下受傷的女人。他的愛只存在於偷窺和自我想像的標準之中,毋寧也是自私的。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嘗試去感受理解女人的心靈創傷,和大部分世俗男人一樣,他並沒有嘗試走進女人的内心。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29863/

————————————————————————

生平:

  波兰导演。1969年毕业于波兰洛兹电影学院,就读期间替电台拍短片。毕业后担任华沙纪录片厂导演,拍了30多部纪录片。1975年起改拍剧情长片,《影迷》将他推向国际影坛。1989年起拍电视影集《十诫》。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电影诗人”,电影界的哲学家。

[ 點閱次數:11430 ]

情欲的定理三節律:愉悅,沉淪,荒漠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5 10:34:0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Theorema》意大利電影,1968,帕索裏尼導演

解放了情慾之惡魔,內心從此不再平靜,愉悅同時導致沉淪的結局,但誰能確定捕捉那飄忽無常的綠光?於是注定自我放逐在無邊無際的荒漠上…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24224/

--------------------

p/s
網絡上與lw展開往來思辨,如此建設性交談觸及意義,對思考帶來激蕩,乃紀錄于下。

回复

lw:
被奴役過久的人被乍現的自由震驚。松綁后的奴隸不知道奔向何方,最后紛紛跌落懸崖。于是解放不是實現革命當初許下的幸福承諾,而是面對重建主體性的艱巨任務。此外,靈魂的解放往往須從性開始著手,這是巴索里尼的真知灼見。

企鵝先生:
靈魂的解放往往須從性開始著手>>值得思考的是,性定会导致灵魂的解放么?

我的理解是,资本主义會带来愉悦,然後沉沦,然後荒漠,情欲亦复如是。

被奴役過久的人被乍現的自由震驚。松綁后的奴隸不知道奔向何方〉〉你认为他们获得自由了么?工厂厂主父亲奔向沙漠,母亲纵欲无度,儿子撒尿于画作上,女儿不吃不喝,女仆妄称圣灵,那叫自由么?或是无边的迷惘?那是现代化的众生效果呗,有人抽离社会/情欲,有人耽溺,有人反叛姿态,有人弃绝姿态,有人因此转向精神世界升华成为救世主。。

lw:
獲得自由本來就不可以單純視為獲得幸福或什么的,而是面對一個什么都可能的世界,這個可能當然就包含了走上歧路的危險,面對做錯誤決定的陷阱。在現實中,自由解放帶來的動蕩其實更多,但不表示從前的奴役狀態更好,自由讓人獲得了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也暴露出被奴役過久的人無能為自己做決定,因而迷失在荒漠),而做對的決定是必須學習的!巴索里尼沒有盲目的歌頌自由,相反的,他看見了自由后的危機和生機。

性為何是解放的第一步?因為那是所有人類言說的禁區,如果性沒有獲得徹底的解放,一個社會就不可能是開明,言論自由的,放眼世界,有哪一個專制的國度不是禁止性議題的存在?而在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保守勢力仍然健在,性解放只能視為尚在進行中,一步一步打開這道緊閉的古老大門。在你的回應中,你似乎把"自由"(等于幸福的降臨?)定義的太狹隘。

企鵝先生:
自由等于幸福的降臨,我没说这句话。至于性是解放的第一步,我不完全认同。或许你看到是自由和解放,但那不是我看到的思考的。你对自由的定义也和我不同,你诠释了自由但我没有。你还看不出我是怀疑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么?这是我与你的主要不同点。所以演变成你谈正面我谈背面的情形。

或说我是以经验论来看电影,你是以认知论来谈.

lw:
因此你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獲得咯?因為性靈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類是永恒的奴隸?

企鵝先生:
......

--------------------

[ 點閱次數:11098 ]

教人柔腸百結的幸福瞬間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3 22:58:03
Bookmark and Share

《航向幸福的旅程》(Tickets,2005)的拍攝概念應該是義大利導演欧米先提出的吧,是他所關注的一貫敘事主題,對於幸福生活的思考。果不其然,欧米是此片編劇之一,只是誰是最初編劇,則不得而知。

欧米(Ermanno Olmi)的作品我首先接觸的是《工作》《米蘭心事》,對其細膩的鏡頭敘事佩服不已,他擅長用一連串鏡頭捕捉人物細微表情的變化,悵惘的瞬間,舉手投足,蹙眉或眨眼,眼神的光芒,角色獨特的氣質。彷彿任何演員,一出現在他的電影,其角色立刻變得無比活生栩栩,輪廓分明,這就是他的劇本和敘事鏡頭對人物塑造的成功。

《航向幸福的旅程》分三個段落,欧米那段拍出了歲月的美好與無奈,阿巴斯那段拍出了人生的落寞,肯洛奇則拍出人性的光輝和良心。

皆是幸福的瞬間啊,或別而懷念,或漸行漸遠。或猶豫懊惱,或無以為繼。或年華正茂,或衰老耗損。或渴望擁有,或有所犧牲。每一個幸福的瞬間,無論是美好的機遇,還是無奈的錯失,都教人柔腸百結啊。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658107/


劇情介紹:

由三位大师级导演协力完成一部发生在火车上的电影:義大利導演欧米 (Ermano Olmi) 勾勒花甲教授对来不及发生的韵事的念念不忘;伊朗導演阿巴斯 (Abbas Kiarostami) 出人意表拍了喜剧,讲年轻男孩一路护送将军遗孀的哭笑不得;而英國導演肯洛奇 (Ken Loach)从三个足球迷与一个阿拉伯家庭,持续发展他犀利的的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9.3

[ 點閱次數:11323 ]

比較市川準的《東尼瀧谷》和村上春樹的筆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1 00:32:54
Bookmark and Share

《東尼瀧谷》日本電影2004

老實說,對電影有點失望,對村上春樹的小說影像化的期待的失落。電影拍得不差,只是我先讀了小說,還是覺得併沒有超越小說,似乎欠缺了什麼,無法完全說上來,總之兩者存在落差,可能是影像的敘事節奏太順暢了吧,導致心理氛圍的張力鬆弛了一些。也可能相反,導致心理氛圍的張力過度緊繃。敘事太順暢密集,稀釋度不足,不怎麼符合小說原來的“渙散”文字/精神氛圍。畫面色調方面,也好像陰鬱得太濃稠太刻意太賣力了,鑿痕切切,過度精雕,凝重壓抑得很。

或者我是期待會有村上小說字裡行間那種空靈淡漠的神韻吧。

村上春樹在描寫輕飄飄的失落感方面非常靈動。他也擅長用活潑的口語句,來傳達一種對萬事萬物流動不定“無奈卻還故作不在乎的内心情境”。

除了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是我最愛的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描寫思想與人性方面相當犀利,而村上春樹的小說出入在虛實之間,一再指涉現代人精神層面的孤寂與荒涼。

其小説主角似乎常是木衲的,拘謹的,情感怯懦的,生性慵懶的,精神渙散的,恍惚度日的,心無大志的,不積極的,邋遢的,無精打采的,生疏的,淡漠的...充滿了挫敗感與無力感,精神頹廢地過活,不慎重行事的,無確定人生目標的,無所謂的,馬馬虎虎的,喪失核心的... (宅男型人格)

我喜歡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他的小說能觸及心靈 (一些所謂的名作家反而缺乏這點,只停留在意識表層)。村上春樹的筆觸有種對創傷的撫慰作用,以及對孤獨的適然和超脫,彷彿看透人世百般格局,人在其中的掙扎和受困的心靈,但也學會在侷限裡自擁一片個人的小天地。

補充:村上春樹的文字和大陸“寫實主義”小說很不一樣,我把這種寫法稱為“心靈主義/唯心主義”寫法,其特點是充滿靈性,而且貼近內心情境。我喜歡這種寫法。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323091/

讀者珊留言:
我写了关于《人造卫星情人》的阅读笔记,很希望你能给点意见。
http://passionforarts.com/?p=176

回復:
剛讀畢,很好啊,佩服,你的悟性很強。其實,村上春樹的小説是一則則心靈寓言,總是以虛寓實。不過,關於敍述心靈這囘事,大抵是太形而上了,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會領悟到。甚至是中文文壇,聼說有些人批評村上春樹的小説不具文學深度。我想,這主要是村上春樹的敍述語言和傳統精致語言不同之故,而且和寫實主義閲讀慣性不同。。。再談

————————————————————————————

附錄劇情:

在二战爆发之前,托尼的父亲——瀑谷省三郎,因为一些小麻烦,被迫远走他乡,远渡中国。不久,日本全面侵华,进而于1941年底偷袭珍珠港,整个亚洲因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野心,深陷痛苦的二战泥潭。

  在这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瀑谷省三郎始终在上海的一家夜总会,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靠演奏长号为生。中途岛海战,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外界的变迁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干系,在夜总会“暗无天日”的生活使他一天天急剧消瘦下去。直至47年春,才终于回到日本,告别了生活了将近6年的大陆,重返久违的列岛,并于回国后的第二年结婚。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未在瀑谷坎坷的人生中驻足太久,妻子在生下儿子托尼后的第三天撒手人寰,撇下襁褓中的托尼。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瀑谷措手不及,而短暂的火化仪式后,妻子曾经熟悉的温热身躯就此灰飞烟灭……

  托尼在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父亲的抚养下,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沉闷无语的单亲父子家庭令年幼的他窒息。终于,光阴荏苒,历经十余年的“煎熬”,托尼终于考进美术大学,迎来了自己的高校生活。从此,托尼开始学习对他来说陌生得几乎遥不可及的“艺术”,人生也从此改变。

  在绘画方面,托尼有着惊人的天赋——对于作品的临摹和景物的写生,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能轻易将眼前的事物借由画笔,完美地再现于纸上。然而某位女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语,却再次影响了他的艺术生涯:“你的绘画真的非常完美,但,我似乎无法从中感觉到生命的体温呢……”体温!?——托尼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笔下的“杰作”竟如此不成熟、如此丑陋。

  几年后,托尼进入一家设计公司就职,同时也以独立插画画家的身份,开始在自己家中办公。由于笔法出众、技巧高超,托尼的生意接连不断,作品被大量发表,几乎天天都有各大出版社的编辑往来家中,门庭若市。某天,来取托尼所绘的插画原稿的A子,悄然走进他的生活……

[ 點閱次數:11834 ]

關於荷索的電影《生命的訊息》,關於生命種種無法深入的哀傷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0 10:25:21
Bookmark and Share

《關於荷索的電影《生命的訊息》,關於生命種種無法深入的哀傷

--一封沒有寄出的信/一篇散文式的影評》

註明:《生命的訊息》荷索(Werner Herzoq)第一部劇情片

偉:

那一夜的見面距離上一回有多久呢?有好久了吧?然而是多久之前的事呢?我思索,一陣茫然,茫然一片。這期間,都做了什麼?有什麼改變?你問。這期間呀,我笑了笑,我總愛接別人的話頭,同時腦海裡迅速閃掠過許多臉孔……這期間,陸陸續續、零零落落髮生了一些事,遇見了一些人,有一些變化,可是總地來說,也沒什麼特別,也沒什麼大變化。

好空泛的回應話語,是麼?

嘿嘿,是,是發生了一些事,遇見了一些人,但最後……最後都不是什麼,來來去去,反反复复,都一樣。

還是在原地兜轉。

你似乎會心,笑了笑,然後我反問了你同樣的問題。

都一樣,你說。

好取巧的答复,四兩撥千金,無需主動付予多大力道。

我們都沒有再深入談下去。點到即止。這樣很好。一開始總是美好的,但不能再深入,再深入就會失鮮,發出腐餿味,像所有的事物。

然後你提及剛才的荷索電影節,也可能是我先提起吧,不太記得了,分不清了,也沒關係。無所謂,反正我們無法確定的東西太多了,反正到最後,是,或不是,或許都無所謂。即使或許,也只是或許,無論足不足夠。算了。

你說你最喜歡那一部《生命的訊息》(Sign of Life) 。幾部電影當中你最喜歡這一部。

什麼嘛?荷索的電影你都沒看幾部,這麼快下定論,讓我懷疑你對“你的唯一”的表白的可信度與忠誠持久度。

我總是懷疑別人確定的話語與態度。

噢,轉入正題,德國新浪潮大師荷索的電影我看得較多(或許關於我也比你看得較多,只是始終學不乖,可是我懷疑為什麼要學乖為什麼要妥協?)從第一部《Sign of Life》起,然後《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再接著《 Land of Silence & Darkness》、《The Engigma ofKaspar Hanser》、《Heart of Glass》以及《Stroszek》,算入以前看過的《The Wraight of God》(天譴),總共七部。

他的電影都有這麼一個共同點:心靈的蠻荒,以及騷動,凝然對峙著文明和禮俗。你是否捕捉到這訊息?你是否意識到這矛盾?

然而《生命的訊息》觸到了我心靈深處。我承認這一點,好吧。 (別調侃)

那時的我們,聚精會神觀影的我們,或許流著共同的感受吧,並且被那感覺震懾,被那感覺滲透內裡,被那感覺將我們沖走、漂流吧。

同樣的傷懷,或許那時候。

然而現在,今刻今時,失眠的凌晨三點鐘,我必須寫、我必須寫出來、我必須深入地寫出來。

幾日前,拜讀了兩篇有關荷索電影的文章:“荷索-等待發掘的可能性”和“原地兜轉的車子”。前一篇主要談荷索電影的多重解讀下的可能性,後篇談及不停原地兜轉的車子寓意著某種困境--在體制壓抑下嘗試逃離已滯如死水的生活,遍尋心靈落腳的終站不著,終究折回,才發現原來無一處可去處處都一樣的困境。

他們舉例了幾部電影,唯獨遺漏了《生命的訊息》。哎,總是有所遺漏,生命或一篇影評。

我要怎麼、從哪開始談呢?關於平凡乏味的生活裡那潛伏的寂寞/寂聊?那麼抑躁騷狂的寂寥,無法忍受日子彷彿只是無機地重複著過夜的剩飯。或許不關生活精彩甜美與否,而是存在本身的內裡世界就是孤獨,荒蕪與騷動,這就是個體存在的真相,像柏拉圖的寓言裡,山洞裡的一群人,他們背向洞口,集體望著日光投射洞壁上渴望融和卻又疏離的身影晃動著的姿勢。 (這或許是存在主義最終指向的)

不,讓我們避免先直接深談主題,這樣比較合乎所謂一般的處世之道。

那麼先談畫面。你是否注意到了《生命的訊息》每個畫面停留的時間比一般剪接手法的影片來得長?拉長的鏡頭使我們感到沉悶無聊,並且枯躁不安;同時,更長時間對畫面的凝視卻形成某種感覺的蘊釀與沈淀。悠悠時日漫無目的地流淌,瑣碎生活冗長淡漠地漫漶,涔涔汨汨,恍如溪流上的細碎光銀閃爍。細述情感與生活無聊地漂白………(停格一年)

(一年的時間像漆黑畫面一般流淌)

………然而蹣跚獨踽到這兒,我不能再寫下去了。 (一年後我重尋回這斷章,終於決定為她賦下最起碼的一個句點,即使美麗與否。)

我寫不下去這沉重的寂寥與百無聊賴,卻又似鬼魅一般糾結粘附於生命本身。我原本打算深入地觸及:關於生活瑣事、關於情感關係、關於心靈關於愛之種種無法深入的無可奈何,那關於深入的心靈渴望最終化作一縷輕煙,那輕不可聞的嘆息,或許我們都明白,明白為何兵士行腳至瘋狂的懸崖邊緣。

當然或許我們還是小心翼翼地好,輕拐閃入彎叉路,或幽巷,我們不要去註明某些東西:某些不可深言地、某些無法純淨化地、某些小時候不甚明了長大懂事後歷練的我們不輕易說白的(而其實我們都明白)…………

小我

P/S:於Help College舉辦的荷索電影節是在2003年的11月閒,至今一年整有餘,歲末除夕的煙花又即將璀璨地綻放於城市的夜空,而我在這裡,等待那一場煙火,像電影裡的情節,只是我還沒瘋,我是如此清醒地孤獨,我孤獨地忍受著生活的寂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史楚锡是个受伤的士兵,被送往了遥远的希腊小岛进行复原疗伤。在那里,他和希腊妻子诺拉照看一个废弃的军火仓库。这对新来的夫妇渐渐适应简单生活,但很快当地的炎热气候、异国的水土,加上充满疑心和乖戾的居民逼得史楚锡发疯了。最终于他崩溃了,意图杀死妻子,然后还计划点燃军火库。到了最后,发疯的史楚锡炸掉整个小岛之前,士兵们占领了该地区并将他逮捕了。

http://www.mtime.com/movie/28931/

[ 點閱次數:11481 ]

是紀錄片,也是都市人面面觀——《尋找小津》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15 20:45:1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尋找小津》,德国導演溫德斯

或許拍攝是為了抵達不純淨的現實之中難以達致的純淨吧!

溫德斯為了紀念小津安二郎而拍的這部紀錄片,並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紀錄片的形式,他更加註了自己對都市人生存本質的透視,使得此影片飽含人文關懷的思索內涵。 《尋找小津》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更是都市文本。

“東京人在做什麼,真正想要什麼?”

他們打珠子不為贏取什麼,只為了消耗精力與無聊。他們揮桿不為目的,只為需要在過程裡自我催眠與麻醉...

生命的真實意義,恐怕早已失落在現代唯物文明的生存模式裡,一切都被唯物化,和消費化了,甚至包括人的靈性...

現代人於忙碌工作後不斷追求更精緻加工的食品,不斷尋找新鮮娛樂點子,不斷製造垃圾,不斷以假作真...他們可曾省悟,在這些機制裡自己究竟喪失了什麼?某種無形的東西,某種超然的東西...

何處依然可尋小津的精神?...

小津通過影像故事所敍述的那種接近理想的情感以及精神上的純淨,真的讓人憧憬不已啊,讓人想回去舊時代的純淨和質樸,尤其是身處在功利掛帥,喧嘩煩擾的現代文明社會裏。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54693/

——————————————————————————

附錄劇情:
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为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小钢珠像是可怕的虫卵般蠕动着;工人维修不绣钢的挡洞扇;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工人如何像制作真的三明治般制作着假的三明治。

发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1479 ]

自我在俗世憂傷裡墜落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14 10:56:27
Bookmark and Share


《地痞酒店謀殺案》德國電影

延伸自前作《柏林蒼穹下》,這次故事性更為聚斂(溫德斯的敘事結構常有過度鬆散的傾向)。借謀殺案情節,其實溫德斯要探討的,除了是人性的懸疑,更多是對“邊緣化的自我”的關注。影片裡狡黠的弱智青年,和敏感自閉的神秘少女,彷彿是墮落凡間的憂傷天使,他們才是主角,影片關注所在。

隨著偵探的探索,隨著媒體力量攪拌渲染,真假更加混濁,一如人性,被絞入利益牽扯的機制。

然而,逐漸變爲清晰的,卻是每個人的自我,強大的,脆弱的,都有其各自的菱角;也漸漸引出對這些自我之間牽扯難分的傷害,磨損,壓迫性和非壓迫性的,控制和受控制,物慾和反物慾,尊嚴和隱藏,以及救贖的可能性之思考命題。

溫德斯這回從他的一貫敘事焦點,即現代人的疏離感逃脫,更多關注於被排擠在文明社會邊緣的“自我”,以及他們面對現實的心理憂傷,因此使得那些角色們格外散發出感性和個性的魅力。

另外,溫德斯在情節中選擇插播的歌曲也很棒,成功把感覺帶出來。

註明:溫德斯(Wim Wenders)是德國新電影運動三傑之一,以拍攝公路電影和記錄片聞名。另外二傑是法斯賓德和荷索。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120262/

——————————————————————————

附錄劇情:

恋人们来「百万大饭店」中沉沦,享受爱情与偷情间的快感,生意人到「百万大饭店」买卖贪婪,一场场罪恶的交易在此展开,毒贩在这兜售毒品,逃家人在这找寻安慰,迷途人在这等待下一个明天,各式各样的人们在此龙蛇杂居,「百万大饭店」是一个融合罪恶与无数贪婪的乐园。

  而就在此时,一位FBI的探员史金纳来到「百万大饭店」调查一件诡异的谋杀案,谜样的意外死亡让史金纳办案陷入僵局,饭店智障住户汤姆和神秘房客艾露易丝在史金纳的设计下,一起调查这件案子。

  就因为不是心甘情愿的情况下,重情重义的汤姆反而未曾主动告知史纳金所有的状况;而史纳金也深知平常办案的那套原则无法在这里产生任何效果的,在非常的地方、对非常的人,势必要采取非常的手段。

  而当一群住户突然发现他们能够塑造「事实」跟大亨骗钱时,他们开了会决定了作法,在众口铄金之下,案情越来越扑朔迷离,史金纳惊讶的发现这件谋杀案不是他想像的这样简单……

发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1088 ]

頁數 :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4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