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頁數 : <<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49 >>
诗人已死的六月六日,诗人节纪念日
午后一时,骤雨初歇,稍冷
内心竟出奇平静
看那不爱的人,优雅敏捷地
绕过铁丝篱笆,叩响我
年久失修的锈蚀家门呵——
西装笔挺,笑容可掬
轮廓俊美,星眸炯炯
两颊泛着可爱迷涡
他沿户兜售百科全书
精装本,整套十五册
价钱我忘了
他伪装梦想金光灿烂
没有预期的口沫横飞
但简辞巧色捏到好处
故扮熟络,热情诚恳
——以为奇货可居
——轻信有利可图
——难却盛情诚意
——只因拜物投机
他夸称:此百科,无所不含
“凡一切皆可被消费。”
他意味深长地凝望
“甚至包括诗。”
他突然包装自己,将自己投入
特大的礼物盒里(他说这是大众化的需要)
两脚从预设的盒洞伸出(他只有脚还看得见)
——他朝购物广场走去(其实是一个有脚的大礼物盒在走路)
他摆出最可笑也最亲切的步姿
沿路大声叫喊:
“售卖美好哟!”
稿于2006/10/12
[ 點閱次數:11699 ]
觀片量:39部
1. 《 相逢何必曾相識 》1969 美國,Peter Yates
这部40年前拍摄的反映了美国年轻人的情感、生活状态。片中男女主人公对待性和感情的困惑、迷茫与现今中国的80后、90后如出一辙,像得不能再像了。
http://www.mtime.com/movie/27843/
2. 《 天使與我同桌 》1989 紐西蘭,Jane Campion
珍妮特出生于新西兰岛的一个贫困家庭,在父亲的鼓励下,天性羞怯的珍妮特从诗歌里寻找慰藉。美丽的姐姐被淹死,这让珍妮特十分悲哀。在师范学校珍妮特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因为没有通过合格教育的实习珍妮特差点自杀,被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妹妹和母亲的淹死更使珍妮特感到精神压抑。危急时刻珍妮特的短篇小说集出版并被授予一个文学奖,这使珍妮特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在伊维萨珍妮特与伯纳德产生了爱情。伯纳德回到美国后,珍妮特重新陷入孤单...
影片描写了一个敏感脆弱的女子,始终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唯有写作才能给她给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在写下自传之后,她获得了真正的生命。故事委婉曲折,凄切感人。扮演不同年龄的珍妮特的三个女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到位感人,可以说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童年的珍妮特有着一头蓬乱火红的卷发、矮胖的身体和肮脏的指甲。成年的珍妮特情感丰富强烈,表演十分生动。总的来看年龄过渡非常自然。
http://www.mtime.com/movie/11978/
3. 《 朗讀者 》2008 英國,Stephen Daldry
少年伯格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许多岁的女人汉娜,并经常为其朗读文学小说。多年后伯格竟意外发现汉娜作为二战战犯坐在被告席上。
汉娜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汉娜是“平庸之恶”的一个例证吗?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http://www.mtime.com/movie/75476/
4. 《 畢業生 》1967 美國,Mike Nicholas
体现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影片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60年代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http://www.mtime.com/movie/13910/
5. 《 花開花落 》2008 法國,Martin Provost
法国传记剧情片。马丹·普罗沃导演。尤兰达·莫罗、乌尔里奇·图克尔主演。塞拉菲娜·路易1864年出生在瓦兹省,她是一个乡下女人,曾在一些富人家里当女佣,后来成为知名的“原始画派”画家,1942年在一间精神病院内去世。
http://www.mtime.com/movie/84348/
特別關注:
《 阿基米斯與龜 》2008 日本,北野武
富商之子仓持真知寿从少年时代便痴迷绘画,随着父亲企业的破产,父母相继自杀,真知寿的童年也变得一片黯淡。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成为画家的梦想。时光流转,转眼长成青年的真知寿(柳忧怜 饰)自顾自徜徉在艺术的世界中。为了提高技艺,他就读艺术学校,遇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他们经历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经常往返于画廊,而作品却迟迟得不到赏识,唯有同在印刷厂打工的少女幸子真切理解真知寿的艺术。
人过中年,真知寿(北野武 饰)依旧默默无闻,但即使生活怎样清贫,他的妻子幸子(樋口可南子 饰)始终与其相伴,相互搀扶继续着这条充满磨难的艺术之路……
http://www.mtime.com/movie/79394/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12067 ]
老實說,沒料到Christopher Nolan把《蝙蝠俠前傳2:黑闇騎士》(2008)拍得這麼好。之前遲遲沒看,因為我一直認為漫畫改編的奇幻/魔幻電影,就如同動畫電影還是卡通電影,終究是娛樂性質大於現實意義,其內涵通常都相當膚淺。
Tim Burton那部是奇幻/幻想電影,漫畫版。 Christopher Nolan這部是犯罪電影,寫實版。 Nolan成功把犯罪電影的探討題材融入蝙蝠俠的角色塑造,此所以賦予影片一層深刻的現實關注。此思想性使得劇本更加扎實而有神,突破了一般奇幻電影慣有英雄主義以及電玩風格的巢臼空洞。
Burton那部是給小孩子看的,Nolan這部是給成人看的。
論想象的趣味,Burton那部取勝,但缺乏嚴肅的探討,只是讓觀眾耽溺在造夢之中。論影片的現實意義和內涵,則是Nolan這部取勝。
Nolan的蝙蝠俠版本,我認為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成功將現實困境以及黑色犯罪電影融合了奇幻電影,突破了奇幻電影這個類型的局限,但目前為止,可惜的是,我尚未讀到任何影評深入談及。《蝙蝠俠前傳2:黑闇騎士》講述出了普通人在現實濁流當中要堅持信念,相信人性的美好,不同流合污,不犯罪之艱難— —種種善與惡的交界,處在濁流當中只有一片模糊,現實考量往往蓋過理想主義。現實困境啊——這恐怕是人生最平凡,也是最無奈的命題。這項命題在李滄東的《薄荷糖》也有所指涉。無論人的心靈飛得多高,或擁有多偉大的理想,他的腳始終是踏在塵土之上,他的身體始終是處在群體生態裡。在一個同流合污的勢利世界,個人要獨守清白與純粹,毋寧是艱鉅的。甚至會招惹四周惡俗小人的攻奸,仿佛不天下烏鴉一般黑不可。鋤奸揚善的蝙蝠俠,或許所面對的最大吊詭,在於世人誰能堅持毫無污染?世人實在太容易傾向小奸小惡小心思,以及處於自我保護之際對清高的顧忌與排斥。
後記:在步入三十而立卻同時有惑的年齡階段,在投入職場大機制打滾幾番長達十年之後,我開始對社會現實有所一番體會,也開始懂得欣賞寫實電影。不經現實幾翻滾,焉能明白真無奈啊。
其實Tim Burton的電影還是不錯的,充滿童趣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只是,或許是我已經不再是那個階段了。 。當內心已被時光和風滲透,我需要的是一些沉重的元素,讓我可以感覺到靈魂的重量的。 。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8417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介
這是一部充滿人性焦慮的精彩藝術片,這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商業大片,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手裡,兩者竟能如此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 點閱次數:11763 ]
老實說,我並不是太喜歡“暴力電影混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雖然,他的電影很炫,敘事技巧很有創意,對白簡直就是現實原型,很貼近美國後現代社會的時代感,自失序的暴力和呱躁當中我們總是可以體會到混沌,無所不在的人性之惡俗,人際之間的互不信任,以及隨時發生的背叛,這些都是他的特長我得承認。更尤其是,他對黑幫人物的角色塑造,賦予角色獨特鮮明的個性(黑幫人物竟然也會誇誇而談電影經典場面),突破了黑幫片慣有英雄角色的巢臼,為黑幫片這個類型片加添了一些新意。
但若我們再挖掘下去,就可發現其影片的一些缺點,尤其是在思想意涵方面:太喧嘩,不內斂,不夠沉澱,思想性不足,並沒有對人生進行內省,影片表達出的意涵意境並不深刻。他的電影更多露出電玩風格,而不是哲學意味。他更像是電玩神童設計師之類的藝術家,但絕對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恐怕就像他的性格:市井,粗俗,浮誇,愛現。他是重金屬搖滾音樂,但絕對不是靈魂音樂。他的藝術風格和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內涵藝術形成兩個對立面,讓藝術脫離靈魂內涵的核心,讓藝術喪失內觀性的深度。他的美學好比是兩面鏡子對照,影像無限反射複製,在平面化的界面裡延伸靈魂的縱深感。
只能說,他的確具有美學上的獨創藝術細胞,他表現出PUNK(龐克)的精神,但他實在不是那種注重內涵的思想家型的藝術家,他不是伯格曼,不是侯孝賢,不是奇耶洛夫斯基,更不是米蘭昆德拉。如此不注重內涵,是否應該被譽為大師?這是一個迷思——他在藝術界可以獲得很高的評價,但恐怕很難獲得最高的評價。因為藝術的終極,是在於關注人類的靈魂。他的作品《低俗小說》(Pulp Fiction)擊敗奇耶洛夫斯基的《白色情迷》,而獲得嘎納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之際,曾在影評界引起一片爭議聲,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藝術亦可通過表現惡,而表達對善的關注。表現無靈魂狀態,也可表達出靈魂。也可,也未必可。但我想,好比快餐,吃無妨,覺得好吃稱譽之亦無妨,但不能因此把快餐當作正餐,同理。而價值觀,黑白難分不分有時,也有黑白分明之時,不代表完全不必分。同理,沒高下之分,亦有高下之分。說沒高下之分者,其實內裡胸襟已有高下之分。說沒什麼意見,其實根本是一種意見。
他的影片我看過落水狗(1992)低俗小說(1994)四個房間(1995)危險關係(1997)殺死比爾1 (2003)罪惡之城(2005)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8859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平
美國導演,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挪克斯維爾。昆汀這個名字來源於影片《槍之煙火》中的角色。他兩歲時隨家遷居洛杉磯,在這座電影氣息濃厚的城市長大,童年起就愛上了電影。
18歲中學畢業後,在曼哈頓海灘一家名為“錄像檔案館”的錄像租賃店工作。此間,逐漸領會並掌握了眾多電影知識和技法。 1991年,他憑出售《致命浪漫》劇本所得的5萬美元,決定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三個劇本《落水狗》。 1994年編導的第二部影片《低俗小說》大獲全勝,奪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次年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奠定了他的好萊塢地位。
1997年的《危險關係》表現平淡,03、04年連續推出《殺死比爾Ⅰ》和《殺死比爾2 》,再掀昆式暴力美學高潮。後與好友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合導《刑房》,獻出《金剛不壞》,受到影迷追捧。新作是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的《無恥混蛋》。
毫無疑問,昆汀是個鬼才。而所謂“鬼才”,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麼”。
發布者:M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留言
寫的好
或者他可以歸為形式主義表現大師家族一類。 。 。
--------------------
電影在這頭,我們在那頭
回复
le poisson
其實我得承認,他也是不錯的導演,我並不是完全不懂欣賞他的美學風格。藝術家其實未必要是個思想家,也可以撇開內涵,而只是偏向美學形式方面。但我實在不願看到年輕一代更多是推崇昆汀塔倫蒂諾,而非奇耶洛夫斯基。你難道不覺得,新世代的藝術家愈來愈強調個性和表現形式,意涵方面卻相當貧乏,深度喪失?大陸新一代導演不也是這般現象?
--------------------
企鵝國度,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冰封,又恍如冰川一般消融浮蕩。 。 。
企鵝先生
我也是存在主義者所以我也同樣用選擇自己所號的態度去看待別人的選擇不管他們選擇喜歡哪一種美學我們該用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去看待(偏愛表現主義如你所說強調個性與表現形式其實這確實是不克否認的現象但是藝術作品的最終意義不就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體驗麼既然觀眾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他們認同並且值得回味的東西可能是情感上的共鳴為什麼說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就稱不上一件“好作品”。
或許你關注的更多是藝術作品的內在思想意義及他們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意義對於物慾瀰漫浮誇的當代社會重視物質享受缺乏深度思考的現狀不僅僅體現在電影一個方面,也不僅限於內地一個,人和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如何流轉,這的確另人憂慮,反思。
--------------------
電影在這頭,我們在那頭
le poisson
你很貼切地說明了我所在思考的,我所憂慮的,哪一天,煽情和浮誇將替代內斂和穩重,個性愈來愈強烈的同時思想愈來愈萎縮。我擔心未來,膚淺煽情和炫耀表現的電影被尊為藝術高峰,伯格曼小津之類的電影兩個字沉悶然後其價值被質疑;人們逐漸不欣賞內省,反思想,推崇表面蓋過內涵,深度喪失。我不反對電玩,我也打過電玩,電玩可以加強想像力空間構圖感等,但是電玩能夠像書本像文學名著那樣加深人類的思想內涵麼?電玩有像文學那麼關注人類的靈魂層面麼?我始終覺得,表現形式不能比思想內涵更重要,這是不能本末倒置的。一個人不能只是打電玩而不讀書不充實思想內涵。
--------------------
企鵝國度,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冰封,又恍如冰川一般消融浮蕩。 。 。
企鵝先生
關注思想的欣賞者是越來越少了不過我很欣慰的看到還是有一批電影人在形成自己的電影風格的同時為我們打開一所思辨社會,思辨人生,思辨自然規律的精神大門比如賈樟柯是我很欣賞的一位內地導演他的電影關注的是底層民眾在時代變遷過程中的命運轉化,情感隨工作轉移的異動,對現實的不確定和未來的迷惘,以及種種敏感,憂慮情緒。透過形象的影像語言體現這些方面,比如《三峽好人》後半部分一個場景主人公在拆房,牆壁洞體外一幢大樓轟然倒塌,那一刻,你可以感覺到在環境巨大的變動面前,人是多麼無奈,渺小,但令一方面,樓倒塌了,人還安在,人只是這一變動時刻的見證者,同時,這種變動也是由人製造策劃使之完成的,可見,人的改造力是多麼強大。這個場景留給我印像很深刻,每次想起,便覺得張力在心裡擴張。這種震撼力和引發的思考在好萊塢式的純娛樂大片和唯視覺聲響為表現主題的影片中是見不到的。
如何解決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和喜歡注重思想內質的藝術片,除了社會人文環境的導向外,另一個更主要而且和個人取捨直接相關的因素便是個人是否喜歡思考欲讓一個不喜歡也不善於思考的人去關注這些藝術片於他自己於他通過所得思考對社會的改造作用都是無意義的。 。
--------------------
電影在這頭,我們在那頭
le poisson
你提到的個人素質論和選擇論,我同意,但另一番面我也同意意識形態影響論。從小接觸被消除深度思考的影視媒體,其實它們是在傳播了反思考的意識形態。我稱呼:影視之意識感染。許多電影其實都在傳播某種意識形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這個力量不能被忽視,而單單只談個人選擇論要寬容看待云云。
--------------------
企鵝國度,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冰封,又恍如冰川一般消融浮蕩。 。 。
回复
對於你說的影視之意識感染——即當今影視剝奪大眾思考這一現狀我贊同之問題既然產生並存在你有沒有想過什麼途徑能減弱這種剝奪,讓更多的人來關注有內涵的影片,或者說觸發大眾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思考呢
--------------------
電影在這頭,我們在那頭
le poisson
夠專業
說實話,我挺期待他的<<�無恥混蛋>>的,他那種暴力美,我想是在用極度誇張的手法表現他的思想.
--------------------
沉默也是一種自信
回复
青
我想我理解你說的。沒有思想或反思想,其實也是一種思想。這是後現代的混沌主義。我並不是完全不欣賞。善惡完全分明的保守派價值觀的確太過獨斷,因為善惡難分的情況的確有時,灰色地帶是存在的。但我始終認為,在某年齡我們會步入質疑一切價值的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最終,還是要重新肯定價值的意義,如思想價值。
[ 點閱次數:12283 ]
《大衛戈爾的一生》美國犯罪電影,2003
如果大衛戈爾沒有死,並轉而覺得其理念是荒謬的?我們如何能確定知道某個理念,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真理是相對的,並且是動態運轉的?如果黑白分明有時,黑白不分又有時,那麽是否表示說完全不需區分,既然我們無從分辨鑑定絕對真理?轉一下太極圈,抛一次銅幣,會不會白就變黑?
這恐怕是針對真理進行思索者一直面對的終極吊詭。
如果大衛戈爾沒有死,他被釋放了,妻兒回到他身邊,新工作有著落了,天意讓幸福重回,而且這時他改變了想法,他認為之前的信仰與理念只不過是當時某種自我意識的催眠,所謂的偉大的獻身精神其實是荒謬的,比平凡的幸福所給予的意義顯得可笑而他終於意識到另一面,他轉移了視線,或許是更狹窄的,但或許也有可能是更遼闊的,誰也不能確定,我們只能認為我們是確定的(從某個角度來看事物並且偏執認為那是真理),於是他學會了享受那幸福,因為他想,抽象理念的意義與真實體驗的意義,他已經感受領悟到後者所給予的精神滿足較之前者更接近生命的本質需要,於是他認識到其理念的荒謬性 ?
對一些人來說,死亡是絕對虛無的,存在,無論多麼荒謬,個體恆常孤寂,靈魂的溝通與救贖是難以達致的,愈是去尋找意義愈是發現意義是不固定的是荒謬的,現實裡有一種更強大的混沌的力量,比如說,我認為愛是對抗虛無的唯一意義所繫,也先後找到了一些對象,但生活裡自有許多事發生,那情形像是處於大河的激流當中,你們緊緊拉著的手敵不過激流,愛流逝在生活的流水賬裡,因為一些瑣碎的事,因為理念不符性格不合,因為情緒,因為無法百分百相互諒解,因為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無法劃出一條百分之百永遠的直線,總是會歪斜,總是會分岔。
但只要活著,獨自坐著觀看日落花謝,或者這些事這些體驗裡面就已包含意義了。
另一些人,他們用信仰來抵消虛無,人們的信仰是人生意義所繫,或者是對舒適生活的追求,或者是社團活動,問題是,如果那信仰不也包含虛無荒謬,在包含意義的另一面?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521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记者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特饰)最近接到一个任务:采访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饰)。大卫40多岁,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一位反对死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因为被指控谋杀了朋友加同事的康丝坦斯·哈拉维而被判死刑,三天后就要执行。
贝茜听着大卫的陈述,渐渐对判决产生了怀疑,她知道,只有自己将真相告诉读者才能就大卫。
发布者: M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影評
《大衛·戈爾的一生》:擁抱真相還是擁抱理想
朱旭彬發佈於:2006-06-16 03:13
鏡頭前緩緩回頭是他無語的臉,一次驗證真相的過程付出了兩個無辜人的性命。原來真相和理想可以在室內被導演,被操作,被截成片段,被虛構回憶。
真理並不存在,只有觀點;既然失去了真理的驗證,觀點存在何為?政治和理想是什麼?附在你身上的衣物,或是需要排泄的食品?超越了生命,所有的一切全是虛無。
一個教授和他的助手,一個熱愛理想的支持者,一個律師,一個記者。簡單的結構讓國家的機器成為了一個笑柄,可是螳臂當車的價值在哪裡?一百萬美元和兒子對他的真誠回憶?終歸是一個精心編制的謊言而已,儘管這個謊言是想用來求證真相,只是真相不在他們手上,他們只需要理想。
可是一個偶爾為之的謊言能掩蓋這個世界所有被害人親屬的悲傷嗎?沒有人可以主宰他人的死亡,這種權利只歸與個人;同樣的,沒有人拒絕個體自己要求死亡的願望。只是我們知道了很多求死的人是因為一種病,叫做憂鬱。
很精彩的三段結構,三日採訪,三段回憶,三段錄像,觀眾尋求真相,他們追求理想。所有的人可以各得其所,就像電影裡每個人想的一樣。 “去追尋屬於你自己的自由”,在明了真相以後。
[ 點閱次數:11820 ]
觀片量:48部
1. 《 密陽 》2007 韓國,李滄東
申愛(全度妍飾)帶著兒子來到亡夫的故鄉——小城密陽。她在那裡開了一家鋼琴學院,希望和兒子尋找一段嶄新的人生,讓兒子在亡夫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成長,感受密陽的陽光。然而車在半路拋錨,幸遇宗燦(宋康昊飾)前來相助,他是名汽車修理廠的老闆,平凡的他熱心地幫申愛找房子、拉攏客戶,定制獎牌,然而這過分的熱情讓申愛感到不安。一天,災難不幸降臨到申愛和兒子身上,她的儿子被绑架,并且惨遭撕票。
她幾乎喪失了繼續生存的勇氣,直到宗教給了她精神救助。然而信教之後,歷盡百般不幸的痛苦心靈也沒能平靜多久。申愛很快又陷入自我矛盾的分裂中,轉而不信任它並報復性地攻擊。她的精神逐漸頻臨崩潰的邊緣。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53770/?i=0
2. 《 稻草人 》1973 美國,Jerry Schatzberg
本片也譯作《同是天涯淪落人》,馬克斯和來恩相識於南加州距離村落很遠的路上。馬克斯剛服完刑,他打算到匹茲堡去開洗車店,途中順道來看妹妹可利;來恩是一名船員,在海上漂泊七年的他回家看妻子和從未見過面的兒子。二人意氣相投,很快便成為朋友。馬克斯邀請來恩去當他要開的洗車店的伙伴。他們一起去訪問可莉時,當時可莉有一位女友住在家中,四人熱鬧一番,但不幸闖了禍,馬克斯與來恩被處以30天的強制勞役。服刑時,來恩被一個囚犯整得不像人樣,臉變得醜陋不堪。抵達底特律後來恩給他的太太打電話,而太太只是大罵,來恩精神漸漸有點不正常,陪他到精神病院的馬克斯決定用開洗車店的錢來治來恩。
這部電影將男人間樸素的友情,從卑俗的現代社會百態中,鮮明的浮雕出來,可說是一部傑作。通過麥克斯之口,喊出了“沒有愛,沒有可以信賴的人,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人!”此片同時描述了主人公在患難中結下的友情,歌頌了人類真摯情感的美好。影片公映後引起了巨大反響,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引起了共鳴。此片在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
http://www.mtime.com/movie/19690/
3. 《 入殮師 》2008 日本,瀧田洋二郎
買了昂貴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經歷了4個月的管弦樂演奏,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昂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搬到老屋,過著清貧的日子。某日,一則廣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幫助旅行,高薪短工時。大悟來到NK代理公司面試,社長佐佐木生榮(山崎努飾)二話不說就決定聘用大悟,但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佐佐木社長終於道明:是入殮工作!
雖然心理上有所忌憚,高額的薪水還是令大悟接受了這份工作。但這樣的工作對普通人談何容易,一方面對死亡的不適,一方面又要對妻友隱瞞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逐漸地,他通過這項面對死亡的工作,了解到人世間生離死別種種無奈,内心長久的枷鎖也開始釋然。
http://www.mtime.com/movie/68692/
4. 《 蝙蝠俠之黑暗騎士 》2008 美國,Christopher Nolan
這是一部充滿人性焦慮的精彩藝術片,這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商業大片,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手裡,兩者竟能如此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http://www.mtime.com/movie/51378/
5. 《 一代畫家卡拉瓦喬 》2009 意大利,Angelo Longoni
卡拉瓦喬是一幅描繪巴洛克時期的世俗風情畫卷,同時也是一部對畫家心靈與命運刻畫精細的壯美史詩,雖然人物故事和敘事方式錯綜迷離,但畫面結構與光影處理無與倫比,灰冷幽暗的室內自然光與抑鬱昏暗的燭光貫穿始終,充分體現出十六,十七世紀意大利自然與人文的精神氣息。電影雖然描述了畫家對故鄉的熱愛和備受爭議的戀愛感情史,從藐視保守教派鍾愛的高貴優雅畫風,到他擅長暗底光影的強烈對比色調,勾勒出畫家細膩的情感與埋藏在批判背後的赤子之心。
http://www.mtime.com/movie/94809/
特別關注:《 故園風雨後 》2008 英國,Julian Jarrold
本片改編自著名作家伊芙琳·沃的小說,八十年代被搬上熒屏後曾大獲成功。故事以主人公查爾斯的視角展開,描寫了倫敦近郊布賴茲赫德莊園一個天主教家庭的生活和命運。
http://www.mtime.com/movie/54104/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11458 ]
物,站起身,物,
又躺下來,躺了又站。 。 。
物,夢見另一物,相同的孤寂,
勃發的肉身,冷漠的表情,
夢裡情緣,夢外徒悵惘。 。 。
物物相擁,砥礪著
彼此,文明最亙古的圖騰,
親密的需索,以及救贖的無望。 。 。
物,以它柔軟修長的形狀
虛擬抵達心靈,跳躍入
夢境,細訴現實的壓抑
與挫敗,也如你。 。 。
物,面紅耳赤,喘息
連連,節節蠕動著生活的卑微,
暫忘煩憂,排泄順暢。 。 。
物,隱秘地呼吸著,隱秘地
愛欲著,於地底
棟棟摩天大廈之下,
潛伏著,有待一日蓄銳反噬
地上,異化的公民,我們。 。 。
稿于2006/01/01
發表于《蕉風》文藝刊物499期
後記
反復思索這幾年我進入的階段,我的心理,我愈來愈渴望通過什麽感受到靈魂。但許多詩讀來卻味同嚼蠟,我無法從中感受到靈魂,除了陳克華的詩。這就是爲什麽我逐漸更喜歡讀小説和看大師的電影。當然,有的人甚至連握握手,閒聊閒聊都會說他感受到了靈魂(如果靈魂是這般淺顯),我也只能感嘆羡慕。或許是我要求的太深,擁抱著肉體不應該同時渴望觸摸到靈魂。
如果仔細分析,可發現許多詩都是以慣性的意識形態來開展一首詩的意境,即時是詩人操作意象的手法熟練,但詩意不免被一條相當清晰可辨的“綫”連著,典型化,理性思維主宰敍事脈絡,精致修飾,無神來之筆。如果說意識形態是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十分之一,其中可想象的僅此一角,那麽我們如何期盼其之可觸及靈魂?這幾年,我一直想讀的詩,或者說我想尋找的核心,也就是扯掉這條意識形態的綫的詩,我更想沉潛于冰山之下。
[ 點閱次數:12333 ]
《我是你的男人I am your Man 》美國,2005,Lian Lunson
美國六十年代吟遊詩人兼創作歌手Leonard Cohen傳記紀錄片,情節是稀鬆且缺乏張力的,前頭都是一些慕名而來的後輩歌手在仿唱他的歌,但在片尾時,Leonard Cohen終於現身開唱,磁性的歌聲,雄渾繚繞之中而又悲切低迴,頓時一鳴驚人。根本無人可比擬他那一把歌聲啊,怎麼形容呢?它就像是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峰。我只能這麼概括地驚嘆:神啊,他,他,他唱出了靈魂。那一刻隱約間,從他炯炯攝人眼神迸射出的魅力,我們得以瞥見歷盡百孔千瘡、充滿裂痕的靈魂,其實壓抑著、收斂著、隱藏著,巨大絕望的俗世憂傷…
後記:我本身非常愛看傳記電影,但老實說,總是覺得即使是《她比煙花寂寞》的Emily Watson,《心之全蝕》的Leonardo
Dicaprio,《美麗心靈》的Russell Crowe,以及《靈魂歌王》的Jamie
Foxx,都還沒有真正演出藝術家的靈魂,主要是靠情節的推波助瀾。
直至看了這部為紀念一代歌手的傳記紀錄片,白髮蒼蒼的Leonard Cohen在片尾露臉,淡淡地談及他的破碎人生,妻離家散,以及過後他遁入佛門,以求安頓騷動不安的心靈,就這麼輕描淡寫寥落數句,然而,當我接觸到他攝人的眼神,以及緊蹙的眉心,那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他靈魂的深淵,其中最深邃的悲哀,最深沉的孤獨,對世事的洞穿,曾經滄海的心靈——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藝術家!
参阅: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39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劇情
導演琳恩·露森2005年遠赴澳洲歌劇院,拍攝一場由多位著名音樂人所發起的“Came So Far For
Beauty”向里奧納德·科恩致敬的演唱會。全片以這場演唱會畫面為劇情軸心,穿插著許多與科恩的訪談對話,並剪輯其唱片、文字、相片、繪畫等珍貴影像,加上與多位參與演出的音樂人的重要談話,讓這部電影成為層次感異常豐富的紀錄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人.歌手.風乾的LEONARD COHEN》
LYNNVAN發佈於:2008-10-10 13:43
朋友給我的一大堆音樂中,無意中聽到這樣一個蒼老的聲音,有些生硬,有些沙啞,就像風乾的樹枝,那是In My Secret Life
,收錄在2001年的專輯Ten New Songs中。
cohen的歌旋律總是很簡單,低低地吟唱,講述他的愛情,他的悲傷,他的憤世,他的孤獨。這樣的男人總是讓你放不下,他的故事總是被你不自覺的帶入聽歌的心境中安靜地聽他唱悲傷的情歌....
LEONARD COHEN,來自寒冷然而富有濃厚歐洲氣息的蒙特利爾(1934-)
cohen最先為人知的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 beautiful losers這部書於1966年上市迄今,在全球各地已經賣出超過一百萬冊,並且被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前衛、最傑出的小說之一。
然後,他開始寫歌。已經開始走紅的民謠女歌手Judy Collins,翻唱了他的“Suzanne”,結果大受歡迎,成為電台熱門歌曲和她最流行的代表曲目之一,於是她說服Cohen一起參加民謠巡演。在1967年夏天的紐約新港民謠節期間,Cohen首次登台亮相,並在CBS電視網節目上演唱自己的歌曲並朗誦了詩作。
1967年,發表第一張專輯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初試啼聲就成為樂壇偶像。
歌詞Suzanne takes you down to her place near the river
You can hear the boats go by
You can spend the night beside her
And you know that she's half crazy
But that's why you want to be there
And she feeds you tea and oranges
That come all the way from China
And just when you mean to tell her
That you have no love to give her
Then she gets you on her wavelength
And she lets the river answer
That you've always been her love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with he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blind
And you know that she will trust you
For you've touched her perfect body with your mind.
And Jesus was a sailor
When he walked upon the water
And he spent a long time watching
From his lonely wooden tower
And when he knew for certain
Only drowning men could see him
He said "All men will be sailors then
Until the sea shall free them"
But he himself was broken
Long before the sky would open
Forsaken, almost human
He sank beneath your wisdom like a stone
And you want to travel with him
And you want to travel blind
For he's touched your perfect body with his mind.
Now Suzanne takes your hand
And she leads you to the river
She is wearing rags and feathers
From Salvation Army counters
And the sun pours down like honey
On our lady of the harbour
And she shows you where to look
Among the garbage and the flowers
There are heroes in the seaweed
There are children in the morning
They are leaning out for love
And they will lean that way forever
While Suzanne holds the mirro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with her
And you want to travel blind
And you know that you can trust her
For she's touched your perfect body with her mind.
從1968年的Songs of Leonard
Cohen開始,三十幾年下來,他總共只出了十張錄音室專輯,張張均非凡品。
1969年,唱片《Songs from A Room》(來自一間屋子的歌),更迷惘更憂鬱的第二批經典歌曲。
1971年,唱片《Songs of Love and Hate》,如專輯標題,愛恨交織,Cohen最為感情豐富的作品。
1973年,現場唱片《Live Songs》(現場歌曲),早期歌曲+新歌的真摯生動的現場演繹。
1974年,唱片《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新皮舊儀式),音樂結構和表現力最為豐富的專輯。
1975年,精選唱片《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前4張錄音室專輯的最經典的歌曲精選。
1977年,唱片《Death of a Ladies Man》(一個女士的男人之死),因音樂理念互相抵觸,監製Phil Spector和Cohen的合作並不成功
1979年,唱片《Recent Songs》(近來新歌),思愁和孤獨被幽默地化解,Cohen經歷了黑暗的混亂後似乎已回復平衡。
1985年,唱片《Various Position》(多種立場),歌詞隱晦音樂簡約,輕涉流行和鄉村音樂風格。
1988年,唱片《I'm Your Man》(我是你的男人),嘗試流行的音樂元素,法西斯隱喻使唱片似乎不太暢銷。
1992年,唱片《The Future》(未來),號召人們挑戰所謂正義的定義和人生的失落。
1994年,現場唱片《Cohen Live》(Cohen現場),來自他1988-1993年的現場演唱會。
1997年,精選唱片《More Best of Leonard Cohen》,後期歌曲精選+2首新歌+3首現場歌,Cohen從音樂上到演唱上均有改進。
2001年,現場唱片《Field Commander Cohen - Tour of 1979》(曠野指揮官Cohen),來自1979年Cohen在英格蘭舉辦的演唱會錄音。
2001年10月,唱片《Ten New Songs》(十首新歌)和女音樂人Sharon Robinson的合作。
2002年10月,精選唱片《The Essential Leonard Cohen》,2CD精選作品。
2004年10月,唱片《Dear Heather》,Leonard Cohen最新創作專輯,是他獻給自己70歲生日的禮物。
早在浪蕩的青年時代,Cohen便已經對東方玄學大感興趣。禪、道、佛學和中國古典詩,都是彼時“垮掉一代”苦悶精神的出口,這個脈絡一直延續到Cohen的晚年。 1995年,他六十一歲,竟然剃度出家,到洛杉磯市郊的禪寺去當和尚了。他透過網路把自己的手稿和畫作交給一個歌迷網站發表,也沒有中斷寫歌,但他已經完全跟音樂圈斬斷了關係。唱片公司也無可奈何,只能等他修成正果、早日下山。我們都知道,Cohen是催不得的。
1999年,Cohen終於結束禪僧生涯、重回人間,新專輯Ten New Songs卻遲至2001年冬纔問世。這張專輯在他自家錄製完成,仔細聽完,你會同意,漫長的等待確實值得。放眼樂壇,Cohen仍然沒有對手。法國人曾經說他是“二十世紀後期最重要的詩人”,未必是過譽之辭。
[ 點閱次數:11615 ]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