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 49 >>

繪畫,還是做愛?在獨處和交流、升華和沉淪之間。。。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4-16 23:25:43
Bookmark and Share

《绘画,还是做爱?》

典型的法式電影,但並不浪漫,影片要描寫探討的其實是存在主義命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片名很傳神表達出影片的思索主題:繪畫,還是做愛?獨處,還是交流?在選擇繪畫和選擇做愛之間,在選擇獨善其身和努力溝通聯係之間,在個體獨處心感清靜但隨後卻又隱隱寂寞難耐以及與多人接觸交流感到新鮮釋放卻隨後煩擾爭執空洞寥落之間,在昇華與沉淪之間,在靈和慾之間,在抽離和耽溺之間,在渴望聯繫融合和聯繫鬆弛(Connected-Loosely Relationship)之間,兩難啊...

不過相信很多人沒有思考到這一層,他們以為只是簡單的婚外情課題,直接認為這是一部法式悶片婚外情這故事可以說得很精彩、劇情高潮迭起但可惜這部影片很單調。單調的其實不是影片啊,是看觀眾有沒有欣賞到啊。婚外情在這部影片裡其實不是思考重點啊,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目錄畫面是山景山棱線,山與山之間的接壤線,這寓意著什麼?),婚外情只是故事的表象,導演藉這故事但要挖掘的其實是人性啊。藝術電影的主要目的,不就是對事物本質以及靈魂內在的透視麼?

在我過去辦的觀影交流會上,我就明白到一點,“一般”觀眾(我只是说一般,而不是肤浅哦)都不太能領略到描寫心靈的影片,愈深入內在的東西愈少人“看到”,那一層“内在心靈的觀照”,那一份靈悟及深沉内省的缺乏。

法國電影往往寓藏著幽微的人生哲思作為底蘊,注重内省,描寫性敘事手法,内斂得很,不像美國電影一般較著重議題性質敘事較直接較表露,存在主義文學也是在法國找到發芽地茁壯盛產的..

不過,法式哲理經常溶入生活細節的縫隙,一般人往往沒有細心留意到,例如最後一幕:兩夫婦在和第二對陌生夫婦做愛過後,尷尬的離別寒暄客套(他們明明才激情迷亂地做過愛啊),黑漆漆的夜,丈夫走出家門溶入野外的黑暗叢林裡,妻子卻寂寥地獨守在家裡,這幾個鏡頭貼切地描寫出他們結婚多年的狀態:為何他們兩夫妻在放縱過後卻沒有彼此甜蜜地相濡以沫?卻反而是疏離感瀰漫,陰深、幽靜、寥落的畫面氛圍。

誰不希望能夠找到“靈魂之交”(Soul-mate)?那種可以靈欲交合的關係?但個體恆常孤寂,即使是兩夫妻表面來看是相愛的,但他們的關係似乎隱約陷入了鬆弛狀態,並不是彼此沒有感情,而是尚欠缺更貼心的聯繫。他們有個女兒,但女兒並不了解他們的內心,其中一幕,他們在和陌生人夫婦做愛過後的隔日清晨,他們捨不得對方要離去,這時女兒來告別,那時刻他們對女兒的離去反而並沒有表現適當的傷心不捨,讓人納悶為何親情如此淡薄在那一刻反而比較像陌生人?

陌生人夫婦及時離去是“明哲保關係”的明智之舉,為何?因為相處久了就會有問題出現。人與人的關係就是這麼無奈。讓我先談這情節,你有註意到嗎?陌生人夫婦在家宅被火燒毀之後暫時藉住在他們家裡,之前的融洽友朋關係卻轉而尷尬地避開同在屋內的情景,為何?且深入想想。

糾正,“冷浪漫”比較貼切,法國喜劇似乎也常是冷幽默,冷,適合我,因此我總是會欣賞也非常喜歡法國電影的原因,看這類法國電影,需要仔細留意思考情節的細節處,需要融匯哲學思維和生活觀察體驗,否則難以領略其內斂意涵,以及影片拋出的思考命題。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656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剧情
  威廉和马德琳娜结婚已经很多年了,他们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个小城市里。生活平淡而简单,在唯一的女儿离开他们定居意大利以后,夫妻两生活中所能关心的似乎只有他们自己了。

  马德琳娜是个画家,小城周围的所有自然风景都是她作画的灵感。一天,她看中了一栋山间老别墅,于是将其作为临摹的对象。在别墅里她遇到了一个睿智而神秘的男人——亚当。亚当双目失明但谈吐非常有教养,而且他身边一直有一个叫伊娃的年轻女人陪伴。马德琳娜很享受与亚当的相处和交谈。在一次意外的火灾将亚当的那所老房子夷为平地后,马德琳娜夫妇两慷慨的收留了亚当和伊娃。从此以后,夫妇两简单而沉闷的生活因为他们的新邻居而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

幕后制作

这部影片由法国导演阿诺德和让-玛丽·拉里厄兄弟编导。影片虽然反映的是中年人的生活,但是并没有类似影片惯常的中年危机来临时的无奈,事实上,中年危机并非常态,而近年的影片似乎逢中年便危机了。导演拉里厄兄弟为中年设计了另一种青春,充满了生活的惊喜和生命的希望,并出色的将一些看似滑稽的场景与元素自然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故事基调明丽,剪辑流畅,将喜剧片的高度又拔高了一层,精巧而又有趣。在戛纳和法国国内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曾五次获得恺撒奖最佳演员提名的莎宾·艾慈玛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演出。影片曾入围2005年嘎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

发布者: Mtime (2006-03-31 23:30:40)

[ 點閱次數:10935 ]

時時刻刻...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4-14 00:10:06
Bookmark and Share

時時刻刻...

(2007年花蹤文學獎入圍決審新詩作品)

常常,為我們實在走得太遠了

我不禁困頓,疲乏

為無限擴大而稀釋的日常作息

無法回歸的純凈里

那些無法避免的雜質礪礪

伴隨血液滾滾流如同

我們習以為常的愛的謊言與傾軋

在我們瑣碎生活的滾滾洪濤里

我是那麼如履薄冰

暈眩,不能自己地闔上雙眼。

常常,會陷入尋不著話題

的困窘,仿佛有一根頭髮在喉間撩撥

剎那醒覺再也愛不下去,遠方的洞口

在呼喚,恍如體內凝冰的聲音

我注視著某方,焦點卻落在某瞳孔的后方。

悠悠時日緩移,晝夜光暗流轉交替

滲透我們的精神,每一天

我比昨日更淡薄一些,在

無以為繼已然不愛的棄絕姿態里

比冰的光芒更寂寥。

我張開雙臂面向漂白的世界:

“淘漉我,”“淘漉我的肌與骨,剩皮。”

如荒蕪的愛,此時此刻

飄忽的風繞過我腋下的空穴

如魅影無痕(愛是有史以來的災難,從來

不能救贖)頓悟以前已

飄至彼端的彼時,而那時──

我們所在的地球仍舊毫無所覺

一如往常牽引我們沉重的肉身,重復旋轉

載迎朝朝夕夕,遠方地平線的盡頭

眾生碩大的鼻孔均勻呼吸,規律而且單調

吞吐著一日之始,與一日之盡。

云遠天高,地上一只螞蟻寸寸匍匐

前進,咫尺消長無涯

這格局那格局這窩蟻那窩

蟻,窩窩間有涯

涯涯土壤涯涯林坡涯涯池窐涯涯

枝椏蔓生枝椏,涯涯此生

虛擬的遠方充塞近距離之涯

是非 / 非是,繼續匍匐前進

觸角忙碌蕩尋,我們彼此交錯蜿蜒的涎

體溫猶存猶殆;在某個

燥熱的午后,陽光亮麗燦爛

日子的分界總是無法確定,人們相愛又相厭倦

汗流狹背;常常,我是那麼地渴睡

耳際聽著慢搖滾,闔上雙眼,嚼著冰

而那時──

你正踽踽踱過我家門外


(刊登于星洲日報�文藝春秋•詩•12�08�2007)

後記:
這首詩,向傳紀電影《The Hours》(中譯《時時刻刻》)的Virginia Wolf 致敬。為我們同樣具有憂鬱症心靈。

評審南方朔評語:有一篇我要給它拉票,就是《時時刻刻》。你們都是詩的大家,所以這種題材可能看太多了,反而覺得平凡,甚至不屑一顧。這首詩是我在反反復復讀后,從不起眼處,越讀越喜歡。它寫得非常細膩,談一個讓人覺得很悶的時代,在這之中人變得越來越封閉,談到人的倦怠,人的封閉,人生的沒有意義,最後是人完全不能跟別人溝通。它是那些我們常常在寫的,瑣碎的小題目,卻能寫得這麽好。“常常,為我們實在走得太遠了”這句開場白就好得不得了。它一開始並不起眼,我根本不想理。但越讀越覺得好得不得了,所以想極力爭取。

評審張錯評語:其實,我們似乎都對語言有所期盼,可是這次入圍的詩的語言還是有點問題。它有某种企圖心表達出來,卻常迷失在它自己的語言裏。像《時時刻刻》的詩語言還是很不純淨,如其中的詩句“滲透我們的精神”“每一天我比昨日更淡薄一些”等,不曉得是否輸入法出現問題,有時候我抓不住它所要真正表達的事物的意象。

讀者1 留言:或许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深切感悟,关于爱关于生活...想说...《时时刻刻》最好。

我的感动来自于许多无法细腻描摹的感觉与心情,常在你诗间找到(其实我很怕读你的诗,常常,读着感觉仿佛在剥开自己)。或许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深切感悟,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现实...我只是猜想评审们或许已“跨越”了,也或许无法完全代入我们这个年代(南方朔给我感觉一向比较放接受度比较广,所以他读出了味道)。《光》的主题与营造的氛围会更容易感动他们,比如那下酒的眼泪就很贴切很容易得到共鸣。

你有你独特的个人诗风与诗意,怎么说没诗意呢,我就觉得非常好。
加油!

讀者2 留言:
时时刻刻
里里外外
纷纷扰扰
失落时光
漫游存在
寂寞芳心
。。。

我不太会分析诗

你的绝对是好诗

讀者鍾可斯留言:读你的诗很慌神,像电影的光影闪动,一种感觉的流逝。喜欢这一句:每一天我比昨日更淡薄一些,在无以为继已然不爱的弃绝里比冰的光芒更寂寥。。。。。很多时候诗人自绝于人群,有一种爱与不爱的慌乱,也很怕被诋毁,所以诗成了内心的保护色,希望别人能够穿透,却又怕别人穿透,所以感觉虚空!

回復:《光》的抒情性其實寫得也很好,《時時刻刻》的意境是形而上了一些~我本身其實最喜歡最後一段詩句...

生活經驗到了某階段,或許會有一種迷茫感和虛無感,在愛生活和已然不愛生活之間擺蕩。。每當自我觀炤,察覺自己好像喜歡寫一些抽象的感覺和精神性/潛意識的指涉,我不喜歡好像其他詩人一樣以思維/意識形態主導詩句或傳統抒情式~我也不喜歡寫純淨的詩語言,所謂純淨的詩語言,其實不就是因循守舊,規範化的典型詩語言寫法。爲什麽要統一化詩的語言呢?所有詩人皆同一面目,難道這是好事?嗯,每個人的“性質”有別啊,詩語言亦然,尤其是我堅持的一點:詩,必須具有自己的個性和個人風格。

至於畫面感,我特別喜歡在詩裡營造情景,畫面感經常出現。
一連串意境:雲和天~螞蟻~土壤~山坡~水窪~枝丫

其隱喻:螞蟻的生活感,奮鬥匍伏於山坡~水窪~雲和天遙遙在上..螞蟻窝和枝桠則隱喻社會體制

[ 點閱次數:9224 ]

華麗與悲涼,新一代日本導演的喜劇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4-11 23:55:33
Bookmark and Share

《花樣奇緣——令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畢生尋愛的她,經歷無數挫敗,她生命裡那些男人:父親、男友、弟弟,全不可依靠,她終於自暴自棄淪落為街邊拾荒的瘋婆子,然而就在她想要重新振作尋回自我之際,無情的命運已經...

一般上,日本電影的敘事風格向來比較舒緩、寧靜、淡雅。但新一代導演中島哲也絕對是奇兵突起,和日本傳統敘事風格的“慢”“靜”“淡”不同,他的電影具有MTV風格,喧嘩得很,畫面色彩傾向繽紛艷麗。和上一部《下妻物語》同樣,他的電影充滿悲喜交集的人生回憶,融合了俗世的華麗感與悲涼感,(日本導演少有的)在敘事與聲色表現上相當“炫”(無貶義),節奏感強勁,喜劇感強烈...

故事主題上接近《花樣奇緣——令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讓我想起另一個日本導演大林宣彥的《新感官世界》,但兩者敘事風格迥異,同樣是尋愛的絕望,夢想與挫敗,生活的無奈,中島多了摻雜了一份市井喧嘩的現實氣息與荒謬感,這股“濁流”算是好事,因為日本電影一般而言太純淨唯美了...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447261/

[ 點閱次數:9414 ]

成長的傷感,青春在殘酷現實環境裡折損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4-10 23:33:48
Bookmark and Share

十七歲,初懂人世的憤怒少年,

人生的青澀階段,

為了抵抗殘酷現實對美好家庭的壓迫,他動了殺念..

日本青春電影的故事總似有一股唯美的傷感氛圍。

平靜生活的渴望,於壓迫現實的窒息狀態裡顯得遙不可及;

尋夢青春與殘酷現實,好比櫻花與劍,日本人的精神像徵之雙面。

美好與殘酷,

總是與生活同一個鼻孔呼吸的。

p/s 日本電影好像很喜歡這種人格作為主角,那種沉靜與封閉人格的爆發力,壓抑與釋放的兩面極端表現方式..(我很喜欢日本电影和日本文学,主要也是这个原因,某种人格上的类比。)

7.4/8.0

青之炎 (2003)

影评(7)

收藏(62)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523885/

[ 點閱次數:9407 ]

日本的楊德昌,缺乏希望的都市人  ◎  劉富良
企鵝的頭腦,導演關注 2008-04-09 23:02:22
Bookmark and Share

看《十九嵗的地圖》(1979)時,只覺一股寫實的力量。日本電影界很少有這麽寫實風格的。禁不住拿導演柳町光男跟今村昌平早期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悲哀和物慾橫流的作品比較,但今村昌平的劇本較典型,較劇情化,而柳町的敍述手法,則像紀錄片,對人物蒼白生活的細節鋪展,平實當中逐漸醖釀沉悶的爆發力。

感覺上,柳町光男更類似臺灣的楊德昌,對冷漠都市人的描寫,同樣冷峻,雖說《十九嵗的地圖》是青春片,但我覺得,用具有寫實風格對都市人生存狀態有冷峻描寫的影片這句來形容,或許更為貼切。

7.3/9.4

十九岁的地图 (1979)

影评(2)

收藏(8)

回复(4) |引用(0)|收藏(0)|推荐给朋友|推荐到群组|244次阅读|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706458/

[ 點閱次數:9197 ]

人性如追逐腐肉的蒼蠅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4-08 20:36:19
Bookmark and Share

原創影評:
電影劇本來自文學名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寓言體小說《蒼蠅王》,對人性罪惡天性的溯源(甚至來自小孩)有著犀利的解析和描述。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觀眾心裡會有再清楚不過的答案。

一群童子軍小學生因飛機撞毀而流落荒島,在為了群策群力想辦法克服生存問題之下,他們推選出一名領袖——拉爾弗,開始在荒島上建立小規模的文明體制。善良的拉爾弗,是一名人道主義者,卻也是一名空談理想者。他是一名好的領袖,但卻實在不是一名成功的領袖,他並不懂得如何實際統治他的“王國”,如何實際操控體制架構的運作以及他的“子民”。在一再面對另一名小孩傑克的不服和野蠻挑戰下,他唯有求助於胖子小豬。然而,小豬雖然知識淵博,卻也不是“政治的那塊料”。孩童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化,最後甚至分裂成對立的兩派。可怕的是,傑克為了爭奪權力,竟然在荒島上發動起殘酷的殺害行為...

p/s:電影和小説我都看了。

Lord of the Flies(1990)美国
又名: 童年无悔 / 苍蝇王
imdb链接: tt0100054

7.3/9.7

童年无悔 (1990)

影评(1)

收藏(19)

回复(0) |引用(0)|收藏(0)|推荐给朋友|推荐到群组|102次阅读|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967532/

[ 點閱次數:9611 ]

愚昧幼稚的年少狂愛——松岡錠司的處女作《笨金魚》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4-07 22:46:4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在我最喜歡的日本電影當中,主要都是有關青春成長經驗的影片。

日本電影界擅長唯美敍事風格,在角色塑造方面具情感心理綿長細膩之特色,因此往往能拍出清新感人的純愛電影和青春電影。

年少的騷動和哀愁,年少情懷總是詩,這份情懷恰恰符合日本人耽美的脾性。

我最喜歡的兩部青春電影是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和僟村一路的《擊浪青春》。在《壞孩子的天空》裏,片尾時兜轉於校園内的單車軌跡,像是易流逝的青春最後一聲的絕望呻吟,最後一次的無力囘眸,在成長的記憶中徘徊不去。在《擊浪青春》裏,青春像是蜷曲在狹窄的浴缸裏的少年,仿佛年少的倔強與優柔,以及成長的彷徨迷惘,交織成滿室的氤氳霧氣;然而,成長當中膨脹的自我意識怎奈得住現實的局促,於是再也不顧,蠢蠢欲動的水波嘩然溢出浴缸,傾瀉一地的水漬,徒留滿懷惆悵。

松岡錠司的處女作《笨金魚》(1989)給予我的想象是:一只尚未能適應水缸環境的小金魚,正努力呼吸換氣,笨拙地擺尾游泳,像是心智始終無法成熟的少年一代。

花井薰(簡井道隆飾演)對浪漫戀情的憧憬,促使他對園子(高岡早紀飾演)一見鍾情。懵懂莽撞的他一股腦兒對園子展開熱烈的追求,經常糾纏她,並且爲了能更親近她而參加游泳會社。園子可不喜歡這條“笨金魚”,她厭嫌他言行幼稚輕浮,不但經常嘲笑他的無能(游泳會社的成績最後一名),顯露粗野拒絕的態度讓他難堪,更特地找來另一名男同學來假扮男朋友,以求能擺脫他。這一切讓他下定決心要改過本身吊兒郎當的性子,積極努力投入游泳特訓,希望借此能參加比賽並奪得冠軍,在她面前揚眉吐氣。

嘿,上述的劇情像極了青春校園通俗喜劇的典型(Stereotype),結局似乎已經可以推想猜測得出,最後男主角花井薰將努力有成,脫圍而出勇奪金牌,英雄贏得美人芳心,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團圓結局。

等等……不對……結果他還是輸了,依然是最後一名。

他感到頽喪極了,怎麽會這樣,努力一番還是失敗?不是說有志者事竟成嗎?

事實上,無論是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這些都不是她所關心的。爲了能擺脫他,她拼命吃啊吃,終于變成胖妹。

當他看到她臃腫的模樣,他退縮了,嘴裏雖硬稱說“我還是愛你”,腳步卻已一步一步向后蹬。他急忙奪門而逃。啊,愛的宣言原來敵不過現實的考量。他所謂的“愛”,不過是年少癡狂對浪漫的綺想,所投射出的幻影。

非常戲劇化,不久她又瘦囘了。他不敢面對她。他羞愧不已,也退出了游泳會社。原來的夢想與堅持呢?虛妄一場。那麽愛也是虛妄的嗎?

她前去找他。兩人在泳池内糾打一團。她厲聲質問他,當初他那大言不慚的愛呢?他的愛是多麽的自私啊。是的。他無言以對,有些領悟。從前他只是迷戀她的外在美貌,他愛上的只是一個夢,一個幻影。他自以爲是的愛意,其實從未深入到彼此心性上的扶持,他們就連最起碼的溝通和理解的橋梁,都未曾搭起。他們都在各自的小宇宙裏。

電影到了這時有了深化的主題,錯將膚淺的迷戀當作了不起的愛的浮誇少年,在經歷這一次深省后,開始邁向心智成長的歷程。





打水的金鱼 (1990)

影评(1)

收藏(1)



回复(0) |引用(0)|收藏(0)|推荐给朋友|推荐到群组|1次阅读|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1009643/

http://my.hibiscusrealm.net/essay-54034-4301.html

[ 點閱次數:9488 ]

年少初識愁滋味——賞析《擊浪青春》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4-04 23:45:25
Bookmark and Share

《擊浪青春》是一部雋永的青春成長電影。《擊浪青春》細膩地刻畫出懵懂少年對生活的苦悶、對人生目標的不確定、對理想抱負的追尋與困惑,從而編織出如詩般的“年少初識愁滋味”心理。

日本有很多講述青春成長經驗的電影,都拍得相當好,拍出了年少的騷動和哀愁。感覺流敍事手法之極致。我最喜歡的兩部是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和僟村一路的《擊浪青春》。在《壞孩子的天空》裏,片尾時兜轉於校園内的單車軌跡像是青春最後一聲的絕望呻吟,最後一次的無力囘眸,在成長的記憶中徘徊不去。在《擊浪青春》裏,青春像是蜷曲在狹窄的浴缸裏的少年,仿佛年少的倔強與優柔,以及成長的彷徨迷惘,交織成滿室的氤氳霧氣;然而,成長當中膨脹的自我意識怎奈得住現實的局促,於是再也不顧,蠢蠢欲動的水波嘩然溢出浴缸,傾瀉一地的水漬,徒留滿懷惆悵。

女主角田中麗奈凴此片榮獲日本最佳新人獎。她單純而倔強的性格、清澈而執著的眼神,絕對是值得回味的細緻演繹。

引用地址: 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964689/

[ 點閱次數:9760 ]

頁數 : << 1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 49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2月 2025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8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