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日期:8月24日(星期五)
時間:2.00pm - 3.30pm
地點:二樓展覽廳,檳城威省美佳廣場(MEGAMALL PINANG)
主題:閱讀生活這一本書──《夢寐以北》、《有人以北》新書分享會
主講人:梁靖芬、曾翎龍
日期:8月24日(星期五)
時間:6.00pm - 7.30pm
地點:大眾書局門市,美蘭園城中城(Midlands Park Penang)
主題:靜靜流淌的文字與音符──《按鍵回轉》新書分享會
主講人:龔萬輝、翁婉君
日期:8月25日(星期六)
時間:3.00pm - 4.30pm
地點:二樓展覽廳,檳城威省美佳廣場(Megamall Penang)
主題:馬華年輕作家交流會
主講人:梁靖芬、曾翎龍、龔萬輝、翁婉君
傅承得評《夢寐以北》:美麗的刻度
她用不同的姿態說,自然而然,行雲流風,像耳邊細語,像芭山夜雨,冷不防轉身來一聲獅子吼。我邊讀邊找貼近她的書寫風格。沒有。董橋沒有她的活潑,何國忠沒有她的俊俏。只是對某些人事的固執他們共有。所以問題不只在寫什麼,而在怎麼寫。
方路評《有人以北》:腐竹卷
我想留意翎龍的詩,主要是因為在7字輩詩者中,他所選擇的趨向,不是朝純意象之路,而是試圖建立詩中的敘述體系,這在一般詩齡不深的詩者來說,可說比較少見。換句話說,他受台灣詩風講求意象濃度的影響不會太深,或者說他不只從台灣現代詩中啟蒙,同時也接收台灣以外的詩風,尤其是大陸地下詩歌和一些歐美詩品的影響,形成一種均衡的詩度。
傅承得評《夢寐以北》:美麗的刻度
我少看零星發表的散篇,多讀成書。《夢寐以北》的文字,因而相見恨晚。
封面那條書腰結成領帶,仿佛要回應龔萬輝與曾翎龍站台的評語:“英清沉靜,最好看的散文”。我心想:告訴讀者“最好看的散文”就好;是否“英清沉靜”?似乎局限了讀者的視野。像我這樣野心勃勃、胃如海天的讀者,怎會滿足寥寥四字真言?靖芬也是。自序應是後記,急於交待三輯由來,仿佛先畫格子然後說:你進來跳。這些都是小事。大事是:她真的寫了一本“最好看的散文”。
《夢寐以北》真好看。我日看夜看,坐看躺看,病中也看。仿佛她說的是心事,又不止於此;仿佛是說過去,又不止於此;仿佛是說成長,又不止於此;仿佛是說文學,也不止於此。有時她正經八百,有時她眨眼佻皮,有時邊走邊說或燈下獨白。她用不同的姿態說,自然而然,行雲流風,像耳邊細語,像芭山夜雨,冷不防轉身來一聲獅子吼。我邊讀邊找貼近她的書寫風格。沒有。董橋沒有她的活潑,何國忠沒有她的俊俏。只是對某些人事的固執他們共有。所以問題不只在寫什麼,而在怎麼寫。
梁靖芬的文字乾淨爽朗,給讀者一片海濶天空,可以遨遊,可以棲息。縱使她寫六四和死別,也是淡抹娥眉,把沉重留在文字以外。她說林徽因的“墳後長著的樹,風一吹就掉下一些葉子,撒鹽似的落在我們,和她身上”。葉落如鹽是什麼味道,讀者細細去咀嚼。她寫《從文家書》:“我躺在床上一頁一頁地追讀,讀到最最沒有希望的時候日記卻停了,再往下翻,已是兩人婚後的小別……。讀到這里居然有點氣,像是看一部小說看得正入迷,中間卻被壞人撕掉最關鍵的幾頁,恨不得捉那人來槍斃”。然而壞人卻是戰爭,讀者掉出書外,無可奈何。
乾淨爽朗的文字里隱藏慧黠,甚至暗帶淘氣。她說:北京的天空不長星星,倒是長肥了月亮;書屋二字給人的感覺是餓了就剝一片牆來吃;自己走錯課室也能胡亂聽他一兩堂課;北大動不動就甩出好些大學者、大作家來;很大的一片墓地劈在北京西邊;守墓的俠女已老去,如今腰大如桶,要是哪位風流俠士過來討教想偷偷攬腰,應該也攬不到。她說武俠連續劇茶母張彩玉每晚七點在電視上準時出現,星期六和星期天她就休息。這樣的例子很多。
《夢寐以北》的文字是活的、流動的,且五光十色。說它英清沉靜、靈氣流轉,或乾淨爽朗、慧黠淘氣,都對,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也可能讀者總是想看自己喜歡的部分。靖芬換個姿勢,又東邊晴時西邊雨,或濃霧復來鎖重樓。這樣才能教人期待,因為讀者不知道下文如何。用靖芬的話,就是“發現自己骨子里保有以前老愛亂拌化學液體的好奇”。美麗就在這裡。刻度就在這里。生命與文字的美麗刻度,原是努力與自覺,包括孜孜蛻變的自我期許。
靖芬就是這麼美。這麼令人動心。讀到這段文字,已是驚為天人:“有時候我們真的很膽小,只願意躲在‘文學’這枝大傘下探頭,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讓‘文學’去擋。我偶爾會忽然很討厭那頂帽子的,想要摘掉。它應該是融入生活的,無須刻意強調。”也許,偶爾也不必,忽然也不必。“我便要用這種方式與時間較一次勁,看是你的篩洗力度更蠻橫,還是我的刻錄方式更有力。”靖芬說的。仿佛有點倔強,有點不屑,用她的美麗與自信瞪你一眼。
讀者自在那里。
*原載星洲日報副刊《悅讀周報》,2007年8月16日
方路評《有人以北》:腐竹卷
1
有一段時間,我想留意翎龍在詩創作中的表現,嘗試分享他在詩作付出的心力。
不過,這個過程面對一定的阻力,主要是他發表詩作的時段不夠密集,作品不夠豐富,這對設法觀察他詩路的轉變,成為一個缺口。
翎龍在詩創作中,面對的另一個阻力是他除了新詩創作外,同時涉入散文和小說書寫,而且這兩項文類取得的成績不比詩作遜色,這往往會分散詩界對他詩作的忽略。當然,對一個創作者來說,如果要進行多重書寫,必須具備更嚴格的紀律,同時得應用一些創作心態的技巧,其中一個可行性的是採用“輪耕”法,在不同時期從事不同文類創作,這樣可避免文思同時受阻,或創作思路不繼的處境。
翎龍在不穩定的狀況中,一筆一劃書寫他的詩句和詩行,也看到他嘗試尋覓自己成形的風格。
我想留意翎龍的詩,主要是因為在7字輩詩者中,他所選擇的趨向,不是朝純意象之路,而是試圖建立詩中的敘述體系,這在一般詩齡不深的詩者來說,可說比較少見。換句話說,他受台灣詩風講求意象濃度的影響不會太深,或者說他不只從台灣現代詩中啟蒙,同時也接收台灣以外的詩風,尤其是大陸地下詩歌和一些歐美詩品的影響,形成一種均衡的詩度。
我從他創作詩中,看到了一個落足苦學,訓練成翅的身影,見識他的創作在不同時段,不斷逾越了自己。
2
《有人以北》是翎龍第一本詩集,也是個人的處女著作,以詩告示他在過去所取得的成果。他在處理本身第一本詩集,全心投入,從創作、制作到印刷,一手參與其中,當然可以想像他如孕婦對自己孩子給予的呵護和珍惜。
他選擇以清純制作,不用任何花俏,加上美編構思,設計和選紙,這是對詩最高的禮遇,因為詩本身就是偏向潔癖,允以一個十分靜適的環境,讓有心讀詩者真正領受到詩的高潔。我本身也體會到,詩是脆弱的文體,放在任何聲影圖色中,詩就不存在本身生命的特質。
翎龍選擇讓詩回歸純境,一再展示他對詩的執著,也展示他建構詩者的決心。
這本薄薄詩集,不足百頁,內分3輯選錄34首詩,最早一首發表在1998年,最近是2005年,這8年發表作品中,2002及2005年最豐富,不過也只是9首和8首。從34首詩作,我看到了翎龍在詩中建構自己一套詩想,這個詩想也許逐漸形成他未來明顯的風格。
《有人以北》給我看到了翎龍在詩中存在兩種可能,他不全以意象取勝,而走敘述體,處理不好可能會淡化詩質,如果擅長發揮,則會成為詩中異家,每一首都有一個流暢的詩歌語言,繼續開拓下去,可能就是寫好史詩的大家。
我讀他較早詩作,獲大專文學獎的《鮮泥上的籠》和偏後期的《有人》和《北回》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前篇用字傾向台灣新詩盛期的縮影,而後兩篇,逐漸找回自己敘述節奏。
我覺得翎龍的詩再持續火鍊,肯定會趨向更穩健詩風。我對他存有信心,因為在這階段,可讀到多行絕句似的美詩:
你看瀑布似倒流的煙
思念的走勢是不是傾瓶的水
〈鮮泥上的籠〉頁13
和你涉水,岩上靜坐
以小腿累累傷痕
引魚群逐食
有風遂有光影
疏葉婆娑,在水面
在當下的眼瞳
永遠便是這樣構造
〈光影〉頁79
翎龍在詩中建立了自己的敘述格式,多篇涉入個人對感情的執著和嚮往,用情很深,而且往往一氣呵成,這在詩創作中必須具備很高的功力。
3
“如果你想看一個詩人如何從敘述之河真誠的以傾訴之舟涉入完整的抒情 之海,可以讀翎龍的詩篇。他的詩如清晰唇語,帶有飽和的個人特質詩風,令人期待。”
翎龍邀請25名詩者寫推薦語,書腰夾成“詩人全推薦”,看來在大馬詩集是項創舉,每個和翎龍熟悉的詩者,寫出他們在《有人以北》讀出的深情,同時流露飽和的友情,潛藏對翎龍無限的期待。
我在短短推薦語中闡明了自己讀翎龍詩篇的心情。
在讀他一首首詩篇時,感覺如品嘗腐竹卷,我特別留意所用的腐皮是否新鮮,肉餡的選用,還有胡蘿卜,蔥花的配製是否均衡,這些都是弄成出眾腐竹卷的元素。在我品讀翎龍詩篇時,覺得功夫符合水平,香脆繞口,感悟心中,值得期許詩人的構成。
*原載星洲日報副刊《悅讀周報》,2007年8月16日
[ 點閱次數:83260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