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寻城记(完结篇)进深山找吃 不如食历史  ◎  有人出版社
Bookmark and Share



‧15種馬來西亞美食 ‧15道特色食譜 ‧70家知食份子推薦餐館食檔
※內頁預覽一:吉隆坡福建麵
※內頁預覽二:海南麵

作者簡介:林金城,品牌創意顧問,「知食份子‧人文空間」召集人。2000年起致力於飲食文化研究,至今已為超過200種食物溯源,包括肉骨茶、福建面、海南雞飯等,堪稱最了解馬來西亞食物的「知食份子」。>>詳細介紹

隨書附送知食訪談DVD:陳翠梅製作「某種鄉愁」。內含:林金城、傅承得、繼程法師、福建麵傳人李慶進訪談。
只限網購。

   趁熱預購‧售價RM22.00

Voice網絡台
林金城專訪

Part 1:
Part 2:
來源:voicemedia.com.my

照片摄影:陈翠梅

报导:梁若诗 
摄影:张日伦



本地的食物源自何时何地,却无从考究,加上我国都没有这些历史资料,亦没有人去考究,所以做起来就很困难。林金城庆幸自己拥有10年考究古迹文化的经验,及工程师对收集资料的重视,造就了他考究食物的条件,也因此产生了一套自己思考及寻找的方式。

林金城指出,很多人听到那里有好吃的,就会千里迢迢开车到当地,纯粹就是为了吃。其实在吃的同时也知,了解地方和食物的关系和特色,走一趟“知食”之旅会更不错。

原在台南市成功大学念读机械工程系的林金城,大学所在位置位于古迹环绕地,让他因此对古迹研究产生了兴趣,直到2000年才转向寻究本地食物的根源。

听他娓娓叙述,才得悉原来林金城对食物探究,是从对姐姐的思念开始。

探究美食缘起

忆述起那段往事,比他年长20年的大姐常带着排行最小的他到处吃,感觉就像妈妈一样。大姐除了喜欢吃,也爱把报章上的食谱、食评剪贴起来,弄成一本本小册子。

大姐在97年去世后,令林金城感触良多,翻箱倒匣把大姐60、70年代的剪报找出来重温一下,并回到曾经与大姐一同品尝过食品的地方,想要重温当年的味道与画面,可惜的是,有些事、有些情,有些味道,已经回不到过去。

因为这样,林金城在2003年开始到处去探究食物的根源。他发现不是我们忽略本地饮食文化,而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以致我们不知所饮所食,从何而来,比如大家吃炒果条、海南鸡饭,都是人云亦云,从来没有认真考察,对食物没有任何真正的了解。

每一样食物自有它的身世,从中透露不仅是某道食物的来源而已,它们之所以登上不同的餐桌,各有各的曲折,蕴藏着个人、家族乃至社会变迁的过程,反映着社群、国民乃至人类的历史。

对知食份子林金城来说,饮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享受一道美食时,人们入腹的不只是美味,也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找寻食物历史的过程中,林金城都以相当严谨的态度。“不是一个人告诉你就认为是对的,还要问过10个人,经过实地考察,交叉考证,甚至回到原始地循序渐进地寻找每道食物的历史由来和演变。”

林金城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食物也跟着历史在变,所以要发掘食物的根源,就要走回民间,到实地体验印证。

90年代从台湾返马的林金城真切感到经济发展给各地带来饮食文化的变迁,从前没有南北大道时,车子沿着联邦公路穿乡过镇,沿途到歇脚处品尝当地美食,进而加深了人们对当地的印象。

他很遗憾在建了南北大道后,已经没有车子经过这些乡镇,见不到乡镇的特色特点,只见到一条大道,这也间接影响了整个小镇的真实发展。

时间就是金钱

对追寻食物根源的投入几乎不计成本、 不惜代价,林金城不由的自嘲自己在做笨事。

以林金城身为前工程师,现任商品创意顾问的他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考究食物时,却不计代价、成本、时间的去做。一个人开车穿越各个小镇去考究食物历史,从摄影到书写都是亲力亲为一手包办。从事商品创意工作的林金城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公干,所以他也会在国外进行探究。

林金城说,考究食物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工作,从食物的历史,饮食口味,实地考证、口述历史资料收集,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一做最短一个月,最长也要花上两至三年的时间,到最后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

对于这份差事,林金城不以为苦,并且心甘情愿去做。他说,当喜欢一件事情时,就会有很多精力去完成。

“以前在做考古时,会越做越少人,越来越寂寞,现在考究食物,可以带朋友去品尝美食,走走看看街道和建筑物,了解当地文化和特色,让整个旅程变得更丰富,他发现身边很多人皆对此很有兴趣,也因此有了很多知食同好。”

由于是追求深度饮食,林金城不吝于和大家分享心得和交换意见,更希望有人推出更精确的资料,推翻他的收集。到目前为止,他的考究方式及成果少有被人推翻,反而接受的人越来越多。

他相信那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他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努力去还原食物的真相,加上鲜少人考究食物,且从饮食走到文化领域,人家就会觉得新鲜。

从2003年开始寻究本土饮食文化的他,不知不觉经过了5年,林金城已经寻找出280种本地食物的根源,他的目标是在接下来的5年内完成600种食物的究本寻源。

现年45岁的林金城年轻时也是热爱文艺的积极份子,在20岁时搞音乐,30岁时则爱上考古,到了40岁钟情于饮食文化研究,他开玩笑说,每样兴趣都给自己一个十年的时间,而在寻究饮食文化上也用了5年时间,他希望在未来5年可以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

研究印度食物

除了华人食物,研究印度食物也是林金城最大的兴趣。林金城说,印度食物比华人食物更有内涵,印度食品千变万化,无论其文化背景,食物的风俗习惯都太精彩了,单是面包类就数之不尽,有chapatti,dosei,roti tissue,还有pudu mayam等。

印度食物千奇百怪,对林金城而言考究印度食物就有更深的意义,比如印度南北方吃法不同,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小麦,同时各自有不同的技巧和风俗。

林金城也从老一辈印度人的口中探问到,印度人吃蕉叶饭的风俗,印度在办丧事后,就会聚餐,大家坐在一起吃香蕉叶饭,吃完后就会把蕉叶往外折,这样就会把霉运赶走。

可是到了新一代的印度人,他们在餐厅吃完香蕉叶饭后,把蕉叶往外折,其实那是代表食物不好吃,以后不会再光顾的意识,所以现代的印度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至于Roti Canai的名字由来,林金城指出,Roti Canai其实不是这样的叫法,当时因为很多南印度清奈(Chennei)的人迁居东南亚,因眷乡之故,就把寄有祖国味道的Roti Pratha称为Roti Chennei。

后来,变成马来文的同音是:Canai,具有扁薄,磨平的意思,贴切Roti Canai从粒状被拉上薄状的演化。

找回食物历史

林金城曾经想过把考究食物的过程拍成电影或纪录片,但在考量钱财和时间因素后,最后还是回到自己最为熟悉的文字。

不过文字表达究竟是有限的,于是林金城用比较的手法,告诉读者食物有关的经验,让大家去思考食物的味道,找回食物的历史。

最初林金城是想把自己所发现的食物写成饮食文学,基于本地人对本地饮食文化全然不知,对他在书写时会面对困难且花费时间,倒不如把时间用在考究食物上,然后以他一贯文学的书写方式来叙述,并记存传统食物的味道。

林金城说,这个发现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大众的。在他发现后读者还要重新发现,毕竟每个人对食物的味道是很主观的,好比榴莲,不喜欢的人觉得它的味道像煤气味,对于其他人它又是另一种味道。

除了食物的味道,林金城走在乡镇里也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友善,林金城说,小镇里的人都很热情,虽彼此从未见过面,却很乐意和他聊天,叙说当地的点点滴滴,但在一些小镇也有遇到冷漠的居民,这些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林金城表示,不同地区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所以在他探究食物时也会深一层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人性的变化。

林金城简介

林金城,1963年生于吉隆坡,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现职商品创意顾问,也是马华诗人,散文作家。热衷于人文摄影及古迹、文化、历史研究、写歌评,也从事歌曲创作。他近年来钟情饮食文化研究,为“知食份子.人文空间召集人”,著有摄影散文集《快门速笔》、诗集《假寐持续著》、饮食散文《知食份子》、历史散文《十口足责》与最新作品《知食份子寻味地图》。

即将在明年推出的《知食份子寻味地图》是国内第一本中文饮食文化杂志书,林金城以一贯理性与感性兼容的书写,将15道美食小吃一一寻根溯源和仔细介绍,并推荐钟情的餐厅食肆给大家,同时也首次分享独家食谱!杂志书不但获得各界支持,也获得台湾著名作家詹宏志、美食作家焦桐、彭早慧、叶宁、杨佳贤、梁文道和周中的鼎力推荐。

林金城在2006年开设部落格,同年即在部落格界锋芒初露,并于台湾中国时报举办的《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中荣获“生活品味”组首奖,他对本地美食文化探究与推广的热诚获得了肯定。

二零零九年二月三日

(轉載自《光華日報》:http://www.kwongwah.com.my/supplement/2009/02/03/2.html)

[ 點閱次數:109973 ]

4 則回應

我想到食史,會心一笑.
嘉仁 [會員] 2009-02-20 @ 18:32
为了一道食物的来历,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

加油!
谢金良 [訪客] 2009-02-21 @ 16:34
值得赞许,加油!
凡夫俗子 [會員] 2009-03-21 @ 17:45
金成大哥!

您好? 看了您的马来西亚食史后,真的有股冲动想搞一间集您推荐的大马美食历史馆,把他传承下来!现在筹备中,地点在马六甲英雄广场 !

恕我冒昧有个不情之请! 不知可否见个面向您请教史实,望您不吝赐教!


谢谢 !

012 784 6606
不才
龙夫。梁
龙夫。梁 [訪客] · http://alddragon.blogspot.com 2009-10-30 @ 15:30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有人部落

馬華文學後浪潮。眾聲喧嘩,一個張揚的居所。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27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