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頁數 : << 1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內容簡介:
旅台作家廖宏強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作者中學、大學,乃至醫學院畢業後,從醫的生活點滴及感受。從作者的文章中我們漸漸看到好幾個身份符碼:華小生、獨中生、留台生、醫生。這些身份符碼相互交錯重疊,構成了一位有著特殊歷史感的馬來西亞華人,背負著一代人的記憶及鄉愁。作者的凝筆書寫,讓馬來西亞的婆娑身影清晰起來。
作者簡介:
廖宏強,196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居鑾,中學就讀居鑾中華中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現為內科及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服務於台灣苗栗大千醫院急診醫學科。
曾獲大馬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世界華文小說獎佳作;大馬旅台文學獎小說首獎;台灣"海華散文獎"首獎、大馬客聯短篇小說首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武士》。
試讀:失落的一代/廖宏強
我從小學開始至大學畢業,完全是受華文教育,即使如此,對於華文教育的堅持,恐怕還不如我祖父。祖父和其它大多數南來的中國人一樣,在祖國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迫不得已“出國”,兩手空空坐船來到馬來亞,其中的差異大概是沒被像豬仔一樣賣掉而已。之後的故事一長串,實在也沒必要寫出來賺他人幾滴熱淚。就談唸書吧!大字不識幾個的祖父就像許多前輩一樣,對教育抱著極大的期望,尤其是華文教育。
早期馬來亞的華文教育多由華人創辦,剛開始多以中國的私塾型態存在,漸漸茁壯成“校”的規模,殖民政府也從不干涉的政策轉而介入,加以約束,控制,獨立後的聯盟政府亦然。自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實施後,中學開始分為國民中學,國民型中學和以華文為主要學媒介語的華文獨立中學。前兩者接受政府的津貼,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後者則被排除,經費自籌。當時政府之所以允許華文獨立中學存在的理由竟是基於華文獨立中學具有收受政府考試落第生或超齡生等的功能。狹義地說,在這種華文獨立中學唸書的學生就叫獨中生。
[ 點閱次數:88952 ]
文/蘇清強
冰谷的《走進風下之鄉》再版出書了。去年4月才初版面世,12月間就刷新再版,足見其一紙風行,洛陽紙貴。這對中風後還勤奮耕耘的冰谷,自是一項難能可貴的成就。
再版新書采用知名畫家張培業的繪畫,畫家的彩筆,讓作家的文字以另一種情調呈現,相得益彰。作者在「再版序」中提到︰“……自己當然希望寫出的作品擠上暢銷榜,有愈多的讀者欣賞就帶給自己愈多鼓勵,同時成為寫作道路上一種激勵,鞭策自己今後下筆更要謹慎,以提升作品素質。”
除了原有的何乃健序言「風中的笑聲淚影」之外,再版還增加了沙巴崇正獨立中學校長曾桂安的序︰“《走進風下之鄉》的驚喜”。曾桂安除了贊賞冰谷的文筆優美之外,也欣賞他“精彩而細膩的描述”,更感受到“作者的惻隱之心”。
作家雅波曾經說過,冰谷是鄉土的。這或許是與冰谷的生活環境有關;而更重要的,是他對于腳下土地的熱愛,對于眾生的悲憫情懷與關愛。他的足跡遍及國內與國外的大片園林,芭野,雖然是工作上所需,實際上也源自于他內心里的鄉土情意結。年輕時他以詩歌詠過新村與生活;在吉打的膠林里他寫了一則又一則的園丘散記;在所羅門群島,他的筆沒有放過那片莽原風韻;而在風下之鄉的熱帶雨林里,他感受著自然母親的脈膊,寫下了這本集子里的感人文字,哦,重要的是文字背後的“故事”,更正確的說,應該是活生生的際遇,真人真事。
[ 點閱次數:86955 ]
文 ◎ 邢詒旺
在一段“崩找新知的年月”,木焱坦言受到羅智成的感動,並選擇參照羅智成的《寶寶之書》體例,在棲居台北的一段期間,興之所至,大量書寫(或被書寫?被台北,被羅智成,被全新的生活感受),然後再抽取個中精華,組構成這本《毛毛之書》。
羅智成毋寧是矜持的。在我看來,他的“語錄體”是遙遙對應著《論語》的(子曰)體例,以小喻大,試圖從親昵的呢喃細語中暗喻一個思考者的從容和權威〔一個撒嬌(不容許對方抗拒)的情人,或一個台灣羅氏喜好者對他的昵稱︰教皇〕。羅智成的“寶寶”除了是情人的昵稱Babe,是嬰孩所象征的聖潔、初始的形象,還很清楚地自許著︰每一則短詩都將是美學或文字美食中的珍寶、珍寶(Jumbo!)。
[ 點閱次數:89093 ]
第一場:
日期: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點30分
地點:南方學院125會議室
講題:晃漾的年代:讀木焱詩∕斷章或絮語
講評人:神秘來賓
演講內容: 評析木焱全詩作
當天,首五位購買《毛毛之書》的讀者,將獲贈限量版木焱詩集《秘密寫詩》一本(贈書限一人一本)。
第二場:
日期:2007年 10月12 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2點
地點:寬柔中學 楊文富講堂
講題:詩意的場所
主講人:木焱 特別來賓:曾翎龍、楊邦尼
演講內容:
寫詩是一個動作,詩寫在紙上,寫在任何時刻;而發生詩的地點在哪?我們經常對某地的景色產生聯想,這些聯想來自於我們的美感經驗,並從中誘發出美妙的形容與構圖。就是在那個特定的場所,將腦海中的構圖以文字和節奏顯像出來,成為一首詩。
那麼,這些讓我們可以經驗到詩的場所究竟是在哪裡,對詩人來講有什麼特別涵義嗎?我們且來逐一 "翻閱"
我們的生活場域,在不起眼的生活週遭去發現詩的存在。
[ 點閱次數:88004 ]
日期:8月24日(星期五)
時間:2.00pm - 3.30pm
地點:二樓展覽廳,檳城威省美佳廣場(MEGAMALL PINANG)
主題:閱讀生活這一本書──《夢寐以北》、《有人以北》新書分享會
主講人:梁靖芬、曾翎龍
日期:8月24日(星期五)
時間:6.00pm - 7.30pm
地點:大眾書局門市,美蘭園城中城(Midlands Park Penang)
主題:靜靜流淌的文字與音符──《按鍵回轉》新書分享會
主講人:龔萬輝、翁婉君
日期:8月25日(星期六)
時間:3.00pm - 4.30pm
地點:二樓展覽廳,檳城威省美佳廣場(Megamall Penang)
主題:馬華年輕作家交流會
主講人:梁靖芬、曾翎龍、龔萬輝、翁婉君
傅承得評《夢寐以北》:美麗的刻度
她用不同的姿態說,自然而然,行雲流風,像耳邊細語,像芭山夜雨,冷不防轉身來一聲獅子吼。我邊讀邊找貼近她的書寫風格。沒有。董橋沒有她的活潑,何國忠沒有她的俊俏。只是對某些人事的固執他們共有。所以問題不只在寫什麼,而在怎麼寫。
方路評《有人以北》:腐竹卷
我想留意翎龍的詩,主要是因為在7字輩詩者中,他所選擇的趨向,不是朝純意象之路,而是試圖建立詩中的敘述體系,這在一般詩齡不深的詩者來說,可說比較少見。換句話說,他受台灣詩風講求意象濃度的影響不會太深,或者說他不只從台灣現代詩中啟蒙,同時也接收台灣以外的詩風,尤其是大陸地下詩歌和一些歐美詩品的影響,形成一種均衡的詩度。
[ 點閱次數:83612 ]
有人以北
文類:詩集
isbn:978-983-2812-20-3
售價:RM12
出版:2007年7月
作者的話:
事情就這麼決定了:純粹。
“有人以北”是非常純粹的一個名字,所有不當的聯想,應該都在這純粹之外。〈有人〉是我自己很喜歡的詩。我願意這麼說,這首詩是我詩的韻律的起源。同時,它也是我生活的憂傷哀樂的最深的一划刻度。〈以北〉記載著一段孤獨之旅,從北海一路壓軌滑行,曲折北上到越南。某些行進中的細節我已經忘記,但某些我將會記得,因為他們已經一一列隊,把彼此看成對峙的美學。詩集出版了,他們被關在裡面,很安穩的閒閒站著,偶有騷動也已不怕走失。
我偶爾會有強烈的感受:詩中的人已不是我。我已不在那個狀態之中。但我私心希望這些詩可以留傳,好讓藏於其間的愛與等待不隨肉身消亡。
作者簡介:
曾翎龍,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人類發展系畢業。
星洲日報《學海》周刊主編、有人出版社負責人。
曾獲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小說及散文佳作、全國大專生文學獎新詩組次獎、
第八屆全國嘉應散文獎首獎、“國慶月”新詩獎首獎、台灣彭邦楨紀念詩獎等。
作品收入《有本詩集:22詩人自選》。(有人出版社,2003年)
25詩人推薦語:
[ 點閱次數:84492 ]
有人出版‧夢寐以北
作者:梁靖芬
文類:散文
isbn:978-983-2812-19-7
售價:RM28
頁數:246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內容簡介:
此書文章大部份是作者在北京大學深造時寫成,從文學閱讀、生活思索著手,在在讓讀者見識一種揮灑自如的散文寫法。
書分三卷,卷一為作者在北京求學時為《學海》周刊寫的“學海家書”;卷二收錄《星洲日報》文藝春秋版專欄“魚腸燉書”的文章;卷三則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和生活隨筆。
作者自白,卷一是“自我”;卷二是“超我”,卷三是“本我”。作者文字英清沉靜,句子語言每見神采,翻閱之際只感靈氣流轉,呈獻出馬華文壇難得的一本好看的散文集。
作者簡介:
梁靖芬,馬來西亞森美蘭州人。1999年畢業自馬來西亞工藝大學科學電腦教育系,主修化學。曾任《學海》周刊副主編。後繼續深造,2005年獲中國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
現任《亞洲眼》月刊副主編、《星洲日報》副刊〈後浪版〉點評人。作品曾獲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小說佳作等。
試讀◎沙膽胡先被捕記
忘了是誰罵過我的──沙膽。
小時候喜歡爬高爬低,跌下來又攀上去,覺得天就是那樣高地就是那樣厚,老也不怕。所以總是被罵:咁沙膽啊你。沙膽,廣東話吧,大概是大膽的意思。像沙灘那麼大片的膽。
然後越長大越膽小,就沒聽過有人再這樣罵我了。但它前天卻在我腦裡忽然出現,海水一下退潮似的露出整片沙膽來。
我是想到這個──沙膽.胡先。不管在新聞中譯成甚麼,我認為那就該是“沙膽.胡先”。但是現在沙膽.胡先養長了鬍子,老得像路邊修破輪胎的。一個士兵把他的頭髮翻來翻去,應該還沒找到跳蚤。一把電筒的光在他口中溜來溜去,舌頭被挾著挑來挑去,像在翻轉一尾待煎的魚。夾子取出來時我看到他還吞了一下口水。
[ 點閱次數:85374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
全站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