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頁數 : << 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64 >>
“发掘新血的影像力,展开破天荒的影像路。”
《破•像》影展详情
雪隆区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 - Annexe Gallery
放映日期:30/7/2010-1/8/2010 / 8pm
新纪元学院黑箱剧场
放映日期:21/8/2010 / 2pm北马区
怡保小绿洲图书馆
放映日期:12/8/2010 / 7pm
檳城光大5樓A 會議廳
放映日期:14/8/2010 / 8pm*入场免费
洽询:晓萍0176919129 / 云冰 0162643189
部落格:http://crush-it2010.blogspot.com
面子书专页: Crush! It
继《大马制造》至去年的《隐象—发掘二十四格的秘密》毕业巡回影展均获得极大的回响,2010年,新纪元学院戏剧与影像系(影像组)五位年轻的影像创作者将展开一场破天荒的影像旅途,举办《破•像》毕业巡回影展,向大众展示他们学习两年半的成果。
[ 點閱次數:89093 ]
是的, 我们真的就是要你徒手把一栋房子,扛在肩上走!
与KLUE杂志主办的Urbanscape 2010活动联手合作,获奖无数的电影导演刘城达邀请 你一同来吉隆坡中心,重新发现被遗忘已久的分工合作 (gotong-royong)精神。在高墙 筑起、人人自危的当下,我们希望能藉着这种需要群体的劳动,唤醒大家对这个城市的 参与和投入感。
这个计划最初缘起自2007年8月,登于新海峡时报纪念国庆50周年纪念月刊上的一张 照片。 当时农夫Abu Hassan Ahmad 决定搬到他岳母家附近,以照顾体弱的岳母。由 于他不愿意入住新房子,便召集了150位村民,在一个小时内,成功把老房子搬到半公里以外的地方。
对于城市人来说,这个举动简直是匪夷所思。其实,这是旧时代乡镇地区的风俗。在戒严时期,村民常常被英殖民政府迫迁。当时很多马来亚人都在亲友邻里的协助下,把一栋房子扛到新居。 刘城达想要和马来西亚人一起探索和体验的,就是这种马来西亚式、相互扶持的合作精神。
这个计划也是致力发展社区艺术的五艺中心(Five Arts Centre)25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当这个艺术联盟欢庆成立25周年的当儿,创办人Marion D'Cruz也 请了数位非五艺中成员的创作者,如刘城达,来重新检视该联盟的信念、实践以及成长。
日期+时间 :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9am - 12 pm
集合地点: Sekolah Kebangsaan Sentul Utama前
计划搬家路线: 这栋甘榜屋将在民众的参与下,完好无缺地被搬运到目的地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KLPAC)。参与民众将轮流搬运这栋甘榜屋,当中包括了学生、乐龄人士、普罗大众等。随队伴游的有鼓手、乐手、拉拉队以及饮料供应者。 搬运完成以后,一如传统,我们将设宴,请大家一同分享劳动的成果。甘榜屋也将摇身一变成为载歌载舞的表演平台,除了受邀的艺人,民众可以随兴而致上台高歌一曲。无论是搬甘榜屋还是在一旁给予参与者鼓励打气,您的参与都将为大家带来一个充满欢乐、别开生面的嘉年华。
主要创意与制作团队:
刘城达
(创意总监)--电影导演与大荒电影的创办人之一。他毕业自多媒体大学。第一部剧情长片《口袋里的花》于2008年巡回了世界多个影展,并获得釜山、鹿特丹、多伦多等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第12届釜山影展的评审团主席Dariush颁于刘城达新导演奖(New
Current Award) ,
并盛赞《口袋里的花》为"一个感人且充满人性的故事。以幽默的笔触诉说父与子之间备受忽略的关系,亦呈现了简单但美丽的电影风格 "
。
Mark Teh's (制作人) 的工作版图横跨剧场、媒体以及教育。2002至2005年间,他开始了Taman Medan 社区艺术计划。他的近作包括执导演出如Baling (membaling), Dua, Tiga Dalang Berlari 以及 Gostan Forward,共同制作Let Arts Move You 展览与公共艺术计划,以及制作网上电视PopTeeVee 的The Fairly Current Show 节目。Mark也在The One Academy以及双威大学任教。他是五艺中心的成员之一。
June Tan (制作人) 为五艺中心的成员之一,并制作了多个演出如Cuckoo Birds,一个探讨我们社会里犯罪与暴力问题的剧场演出。June Tan也曾经制作2007年《在那一年》(That was the Year),一部检视1969年种族暴动的音乐剧,以及2006年的Krishen Jit实验工作坊系列。1998年到2003年之间,June曾任多个演出如《家》(Family)等的舞台监督与巡回演出协调。
[ 點閱次數:96721 ]
作協將出版一本書,
主題是“作家的家”,我覺得很好玩,
這可以是一次偷窺,也可以是掩藏。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作家的家》征稿
1.稿件類型:散文(3千字以內)或新詩(50行以內)
2.主題:必須與“家”相關。可寫家或家人。
3.歡迎提供照片和圖說。
4.作品必須未經出版成書。但可投來已發表作品(請注明刊地和刊期)。
5.不設稿酬。所有入選作者,書出版後獲贈書三本。
6.2010年8月出版。截稿日期為2010年5月31日。
7.來稿請注明作者中英文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通訊地址、電郵地址等。並請附上200字以內的簡介。
8.不設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
9.若以電郵投稿,請提供word或txt附件。
10.投稿地址: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
Tingkat 15, Wisma MCA, 163,
Jln Ampang, 50450 Kuala Lumpur.
11.電郵投稿:sookchin_han@hotmail.com
12.所有來稿請注明“投稿《作家的家》”。
[ 點閱次數:108616 ]
何乃健說:“讀黃建華的散文,就像聽他與朋友聊天,沒有精雕細琢,也沒有刻意鋪陳,文字中充滿真情實感。”
曾翎龍覺得有幸是黃建華的朋友,不止對文字有感,也因常相處,閱讀過程更能看見隱埋其中的感情。
誠意推薦黃建華散文集《如果只有一個晚上在吉隆坡》--
新書推介禮:
日期: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7時
地點:文化街ikopi
No.6, 1st Floor, Jalan Panggong, 50000 Kuala Lumpur.
主辦:大將出版社
Mentor Publishing Sdn Bhd, 21-A, Jalan SG 8/7, Taman Sri Gombak,
68100 Batu Caves, Selangor.
Tel: 03-61883266; Fax:03-61885266;
e-mail:mentorp@streamyx.com; blog.yam.com/dajiang
[ 點閱次數:104996 ]
>>網上訂購
文/溫綺雯
我这样介绍我的诗集:
我想利用翎龙在介绍《诗字》时运用的一些词语,来做某些文学联想,这些联想脚注了我这本诗集的创作经验。我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借此为读者提供一些阅读的乐趣:
1.躲藏:(联想其他词汇)深渊、关闭、反面(联想相近文学概念):从反面看词语、词与物的游移关系、诗歌的介入性。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谈到诗人与散文作者对待语言的差别之处:“借用瓦莱里的说法:当词像玻璃透过阳光一样透过我们的目光时,便有了散文。但诗人则是处在语言的外部,从反面看词语。语言犹如路障挡在他面前。因此诗人到达不到词,词还没有被驯化。所以他首先不是通过事物的名称来认识物,而是与物有一种沉默的接触,然后转向对他来说本是另一种物的词语,触摸它们,试探它们。他在它们身上发现一种洁净的、小小的亮光,以及与大地、天空、水域和所有造物的特殊的亲和力。所以诗意的词是一个微型宇宙。当诗人把好几个这一类的微型宇宙连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以为他在造一句句子,但是这仅是表象;其实他在创造一个客体。”关于从诗的根源上寻找激情,萨特则说:“诗人把自己的激情浇铸在诗篇里,他就再也不认识它们,词语攫住感情,浸透了感情,并使感情变形:甚至在诗人眼中,词语也不表示感情。激动变成物,它现在具有物的不透光性;人们把它关闭在词汇里,而词汇模棱两可的属性使它也产生混淆。”至于这本诗集《诗字》的创作,词语对我的意义,恰好包含了以上。我把自己设想成一位文字的练习者,一个物的涉猎者(我并且热衷于在世俗中堆积无用之物)。“词语”是我“捕捉躲闪不定的现实的陷阱”,恰恰我就在这样一个陷阱里头。
[ 點閱次數:94698 ]
這樣一個女子,這樣一本詩集
一年前,我對溫綺雯是全然陌生的。首次知道她時,她是小他,杜忠全來信介紹,於是開始聯絡。第一次見面是在莊若還在的PJ椰子屋,她原來是《椰子屋》的創始編輯之一。那時她已在南京大學讀著碩士,帶著幾年西方的生活經歷去了東方尋找漢語的源頭,加上多年斑駁、拼圖式的罐頭食品歷程,就我看來,是個帶點謎的有些經驗的,一個移動中的女子。
很久很久以前,女子是《學報》的專欄作者。《學報》即便對我來說,都是久遠的事物了,那是文學美好的年代,女子參與了,以她早慧的靈思。之後便是《椰子屋》,早期的,似乎是那些阿推張圓圓蘇善安都還沒浦頭的年代,她儼然是長輩。只是你見了她,依然只能想到她是一個女子。如果要用一句話說,便是經歷了人事,又躲藏起來的女子。
這樣的一個女子,躲藏了許久,突然(我是這麼覺得的)丟出來一本詩集,之後應該還是會繼續躲藏的。這本詩集就我看來,其實就是她的躲藏集。她躲在文字後面。她把文字排成供自身躲藏的圍欄,圍欄裡她透過縫隙看出來,那是她自己的世界。
我常常想,該怎麼進入這樣的一本詩集呢?首先應該是,別想進入。別想把她找出來。最好的方法或許是,把自己也藏起來。
於是兩個圍欄的縫隙中將有對視的直角。
[ 點閱次數:94678 ]
── 台北國際書展座談實況筆記
文/吳子文
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於1月27日至2月1日舉行,首度推出「全球華人作家會」,邀請了海內外多位知名的華文作家到現場進行座談,其中一場由來自馬來西亞的黎紫書和台灣的小說家駱以軍進行對談,主題是「憂鬱的熱帶?-兩地作家談馬華文學」,原本由楊照主持,後來改由聯經出版社的編輯胡金倫擔任主持人。
馬華文學在台灣算是冷門文類,但座談現場還是坐滿了聽眾,胡金倫首先針對黎紫書和馬華文學的背景做一個扼要的介紹,接著駱以軍分享自己閱讀馬華文學的經驗,包括他曾抄寫過李永平的《吉林春秋》,然後向黎紫書拋出第一個問題,想要知道她為什麼能夠在小說中調度那麼豐富而多元的題材,從嚴肅的到變態的(指〈我們一起看飯島愛〉)都有。
黎紫書發言時,我微微愣了一下,因為黎紫書說話並沒有一般大馬華人特有的厚重鄉音,反而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原來黎紫書曾在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現在則旅居英國。她有點自嘲的回答駱以軍說,自己要感謝上帝,因為她天生就有一個很古怪的頭腦,加上又生長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環境,所以有很多恐怖的童年成長經驗可以書寫,其中談到剛去世的父親在臨終前懇求母親的原諒一段,還一度哽咽。
[ 點閱次數:100018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