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頁數 : << 1 ...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 64 >>
訪問/整理﹕翁婉君
時間﹕今年十月
地點﹕吉隆坡某處
Q可否談談你對家鄉古晉的感情?
我想我的成長經驗影響我的個性,也影響我的作品。因為我的作品非常個人化,是用一種不以市場考量的方式來拍電影。反而常常在拍完一部電影之後,才去思考它的市場性在哪裡。我不太為了拍電影而去說一個故事,或改編一本小說。我的電影,就是我的個性發展出來的東西,是我的生活沈澱下來的一些感觸和感覺。我的某一些敏感,可能跟我的成長背景很有關系。
我1957年出生。大概三歲就跟外祖父外祖母住在一起。我現在那種隔代教養,反而讓我有很大的空間。我有個哥哥和姐姐,我排第三,弟弟出生,家裡有四個小孩,家裡突然就變得很吵了。我外公外婆很喜歡我,就把我帶到他們身邊。其實也不是很遠,但就很少回去爸媽身邊,他們會來看我,但就有一種寄養的感覺。所以,你可以想像我的生活,是不太跟兄弟姐妹接觸的,老人家很放任我、疼我。
我覺得是我跟我外公外婆有很深的緣份。我小時候很乖,不會認人,不哭不鬧。我媽媽說我餓也不哭,她從來不知道我餓不餓,時間到了就給我喂奶。所以我是可以被老人家照顧。
我自己回想,我長大後跟他們的感情,是有一種很強的依賴,特別是我外公。我在國中時,他去世,我在想,我跟他一起生活的時間,有種很相愛的感覺。可是我又有很多自己的空間。我很愛幻想,有大部份的自由。到了中學,我回到爸媽身邊,但我可以回到外婆家住,我也會去住我朋友家,我家人不太管我。我有一個部份個性從小就養成,我很愛自由,沒人綁得住我。我不會吵架,但我會跑開。
[ 點閱次數:76917 ]
有人部落獎氣不斷上昇(如果說沒有特別高興是虛情假意)。
繼德國Oberhausen短片國際組大獎﹑聯合報短篇小說評審獎﹑中國時報新詩評審獎﹑ASTRO中文獨立短片競賽﹑法國BELFORT Entre Vues國際影展最佳外語片﹑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三項入圍之後﹕
大馬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獎,第8屆《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日前已寄出決審入圍者通知書,經向有人部落格活躍以及不活躍的版主們一一查探,有人作者們在新詩、散文和小說各10席,總共在預計有30席的決審名單中,佔了11個席位,實力傲人。有人作者的入圍名單如下﹕
另外﹐冼文光﹑方路和路加入圍馬華新詩推薦獎。
這次花蹤決審委員和嘉賓包括小說家王安憶、駱以軍,詩人張錯、焦桐、潘正鐳,散文作家潘耀明,文學評論家陳思和、周維介,評論家邱立本、嚴孟達等。
花蹤頒獎典禮將於2005年12月17日(星期六)晚上7時正,假吉隆坡證券委員會
Securities Commission 禮堂舉行。
此外,第八屆花蹤國際文學研討會也將於12月17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6時,以及12月18日(星期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在八打靈《星洲日報》總社禮堂舉行。
[ 點閱次數:71821 ]
TAHNIAH
BLOG KITA DINOBATKAN SEBAGAI:
1.WORLD'S TOP 42
ARTS AND LITERATURE CHINESE BLOGS
2.WORLD'S
TOP 10 BEST GROUP CHINESE BLOGS
3.WORLD'S
TOP 10 BEST APPLICATION CHINESE BLOGS
忠孝仁愛禮義廉參考廣告﹕
忠孝仁愛禮義廉新聞背景﹕
1.
馬大生:“恭喜”字眼很諷刺 校方應正視排名下跌
2.
排名劇跌還慶祝自欺欺人 高教部要馬大拆廣告板
3. VC turns University
of Malaya into Disneyland
4. Seven Billboards of
Shame and Dishonour
5. University of
Malaya campus turned into pasar malam site
[ 點閱次數:71778 ]
11/12/2005(星期日):「印順導師傳」動畫電影導讀會
17/12/2005(星期六):「賢途有你」
24/12/2005(星期六):「發現‧真相」以良知讓真相還原
[ 點閱次數:76751 ]
恭喜王詩妮﹐在只有一個演員的梁漢良同名短片表現特出﹐勇奪《2005年ASTRO中文獨立短片競賽》公開組最佳演員。
沾光者包括導演Rawang Boy鐘進賀﹐兩個編劇兼雜務曾翎龍和楊嘉仁。《梁漢良》情節靈感來自壞情人(又是他)梁漢良和學姐的愛情故事。
[ 點閱次數:73940 ]
周末沙龙:八十年代
日期:24-9-2005
地点:紫藤茶坊
出席者:林金城、黄建华、吕育陶、曾翎龙、杨嘉仁、张依苹、刘育龙、 翁婉君、龚万辉、黄俊鳞、周若鹏、林建文等。
记录:沈玲慧、李伟淞、戴宇靖。
八十年代的你,都在做些什幺?从政、经、文、教,甚至在歌、影、视坛里,带给你怎样的回忆,有怎样的影响呢?你经历了哪一些让你至今聊起时,可以侃侃而谈,可以会心一笑?
在九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一群热爱文学的朋友,如期的在酷热的天气里,窝在溢满了文学气息的紫藤茶坊的厢房中,热烈的聊起了大家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政经文教
黄健华认为八十年代是经济起飞的时代。比起现在,无论在找寻工作或者是薪金都是较好的。虽然如此,却仍然有朋友都无法找到工作,而回到校园去。但现在都已拥有一份很不错的职业。这无疑对现在失业的年青人来说是一种鼓舞的力量。
而八十年代对林金城来说,只有那两三年的时间,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在台求学的时期。然而回头看,八十年代是各种文学盛事的崛起,如大专文学奖,椰子屋刊物,各个工作坊都是在这个时期成立与创办。如果说七十年代是温任平的时代,那幺八十年代就是继温任平之后的另一个文学时代。当然,在八十年代也发生了一些较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如:茅草行动、六四运动、合作社风暴等等。那是一个文学的光彩世代。政治抒情诗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出现,比如傅承得的《赶在风雨之前》一书中的诗。
[ 點閱次數:77935 ]
文/莊若
翻讀本地電影網站,有人翻譯HELP大學為「救命大學」,十分有趣。我順便想想,如果這一間大學是教人如何救命,或者助人的,那該多好。例如說:設立生命線之類的輔導課程,培訓輔導人員,教導救生員、救火員,教人如何拯救諸般天災受苦受難的災民,如何設立財務管理,井井有條收集、處理善款,方便災國還諸於社會而不是中飽私囊,如何使用民間力量(很多人擁有電腦,可集體連線。)使用預警軟件,預防地震風災煙霧——想像的門一打開,好像異想天開;其實,台灣也有慈濟、張老師之類的機構,有個《椰子屋》老讀者(也是當年馬六甲總代理)詹紹平,就曾在「張老師」受訓過。本地慈濟,也做過不少培訓,助人的工作,功德無量。
[ 點閱次數:74997 ]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