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情女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曾經15歲的共鳴是手心模糊的溫柔字跡,如今卻是掌中微型手機的虛擬訊息。
曾經20歲的共鳴是一行朦朧的情詩低吟,如今卻在曖昧不明的流行曲裡咬字不清。
跨過25歲開始相信所謂共鳴可能在上一場電影的笑聲中,或在十指緊扣的力度與溫柔裡,更可能是微笑中酒杯互碰的那一聲清脆。
人生無論在何種處境,都在追求共鳴的可能。
職場裡,我們尋找伯樂,情感道路上,我們尋找知己。因為客戶總是說,無論點子多好,創意多棒,只要我的收銀機叮叮作響,大眾認同並購買我的產品,就是我要的共鳴。企業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只有設下一個上下共同分享的願景,朝同一方向前進,那就是成功的共鳴。在聲樂裡,惟有借助身體器官的振起發聲,才能將原來薄弱的聲音化成甜美響亮及有持續力的歌聲,這是自然與美的共鳴。
共鳴,實際上是發聲體因振動在空氣中造成的聲波,使另一發聲體因共振而發出的聲音。三國時期,洛陽宮殿前的一口大鐘,曾無故鳴響,為此朝中上下惶惶不安,實際上是遠方蜀中銅山崩蹋,因共振造成大鐘自鳴,可見共鳴能跨越距離,相互呼應。
但共鳴不是回音,它不是聲音的單純反射,而是不同物體因擁有近似頻率共振,是一種有條件的和應。共鳴,不只是純粹的感動,而是在深刻打動後,情不自禁的一種回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共鳴從來不曾沉默,年代,思想,成長的軌跡決定了共鳴的節奏與頻率,而頻率可以浸潤養成,我們可以是伯牙,也可以是子期。
躲在眾山環繞的谷中放聲,縱有共鳴也多半被淹沒在連迭迴聲中,聽見的不過是自己單向的回音。我們需要靜默,靜默才能感受共鳴。共鳴未必只在戀人脈脈相望的深情中,更可能是在并肩前進的心跳中劃出和應的頻率。“夜闌靜/問有誰共鳴。” 既問且答,是張國榮最深情的歌聲,也是他親密愛人最深刻的悼別話語。
古人常說:琴瑟和鳴,琴瑟本來就是不同的樂器,卻能夠因相互感應而發出質感不同,但又和諧動聽的共鳴。但願,我們追求心靈上的共鳴,而非單調且盲目的回音。
(本文曾刊載於星洲日報星雲副刊)
[ 點閱次數:10099 ]
廣告人,專欄作者。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