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情女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清明掃墓是家中大事,從前父親帶我們去掃祖父的墓,早起摸黑爬山,準備鮮花蔬果,各色祭品如白切雞,煎全魚,並各色祖父愛吃的糕點。清掃燃燭奉食,上香跪拜妥當,父親總會柱坐墳前凝視墓碑,靜候日出。山上霧重露寒,雲煙縈繞,偶聞山下雞鳴犬吠,日出後霧散清明,有時還飄細雨,絲毫不覺陰森。最後擲杯問爻得到祖父默許,才啟程回家。早餐多半在祖父生前愛去的骨肉茶店,架在炭燒盆上的銅壼骨碌骨碌叫,冒著溫暖水氣,但我還想著剛剛化作飛灰白煙的紙錢,祖父收到了嗎?父親默默泡出一杯杯濃冽的鐵觀音,分給大家。就著蔥油香飯,吃缺邊八角碗內的肉骨茶湯,直到回家都沒半句話。父親逝後,變成我和弟妹去上他的墳,肉骨茶也沒吃了。
日前獨自在香燭店裡選購祭品,有另一家人也在採買,兩位老妯娌挑了一堆香燭紙品,正和老板娘聊天計賬。隨行女兒大概受英文教育,對各色紙紮品嘖嘖稱奇,別說日常用品衣服鞋襪,就連吃的梳打餅口香糖美祿啤酒,干邑美酒也在其中。試問活人生前吃喝第一,死後怎能馬虎了事?她轉頭用英文對我說:“燒這有什麼用?人都不在了,還不如生前對他們好些。”和很多人說的一樣,這番話聽起來合情合理,不容駁斥。我笑了笑,沒有回應。
子曰:“祭如在。”清明祭祖不是孝道的制式演出,而是心靈洗禮。祭神多是酬酢祈福,求庇祐求消災,願望太多。祭祖不過陪伴先人,如生前般好好吃一頓飯。太多事情只能獨擔,只有吃喝才能分享。但往往說易行難,一家人能好好吃一頓飯不容易。有人不需海味山珍,只求平安佐飯,和樂調味。有時孩子想奉上最好的,但父母惜福不願兒女破費,多番推托客氣,或者口味不同,嘴刁起來諸多意見批評,全都叫人進退兩難,啼笑皆非,白費一番美意。否則就是奔波忙碌,連吃飯的機會也無,往往祭祀時才認真追想,他愛吃什麼?也只有這時,對方不會挑剔客氣,全數照收歡歡喜喜。曾經飯桌上的喜怒哀樂,此刻只餘假想的心領神會。清明祭祖,醫的是祖先的肚子,治的是我們的心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老套但想不起還有什麼比這首詩更好,時節場景思情物事全齊,天寒雨冷神思惘然,前方有酒家,不妨喝一杯。路,還是要赶;飯,還是要吃。
(曾刊載於2005年4月3日 星洲日報星期刊個人專欄《食不相瞞》)
[ 點閱次數:4645 ]
廣告人,專欄作者。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