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 離散是一種生活方式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 |
今年九月廿四日,台灣花蓮的東華大學英文系「空間與文學研究室」主辦了一個「李永平與臺灣/馬華書寫」的國際研討會。顧名思義,這個為期一天的會議是以李永平的小說為研討對象。
李永平在砂拉越加入馬來西亞取得獨立幾年後赴台灣念大學,後來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在台灣教書,直到前幾年才退休。他在台灣以小說家的身分聞名文壇,他的《吉陵春秋》與《海東青》已成為當代台灣小說經典之作。
不過,他在離台赴美之前,已是兩本小說的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一本書《婆羅洲之子》是個中篇,由婆羅洲文化局出版。婆羅洲文化局在一九五九年設立,當時砂拉越還是殖民地。一九六二年文化局開始舉辦徵文比賽,非常「一個婆羅洲」地接受以英文、華文、伊班文、馬來文書寫的作品。《婆羅洲之子》為一九六六年的第三屆徵文比賽首獎之作,故由文化局於一九六八年出版,那時李永平已是台灣大學外文系學生。
一九六八年,李永平在台灣,已開始寫他的〈土婦的血〉(後來改題〈拉子婦〉)、〈死城〉等短篇小說。〈拉子婦〉刊登在那一年的《大學雜誌》十一月號。《大學雜誌》月刊原為鄧維楨、何步正、王曉波等臺大學生創辦的刊物,創刊兩年後轉型為發表國是諍言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論壇,可以說是一九七○年代初的《文星》或《自由中國》。
《大學雜誌》總編輯何步正是台大經濟系學生,他將李永平的〈拉子婦〉拿給外文系教授顏元叔看,顏元叔那時可能還不知道那是系上學生的作品,一看之下大為賞識,於是寫了一篇〈評《拉子婦》〉同期刊出,還召見作者懇談。〈拉子婦〉一經顏元叔品評,遂引起文壇注目,並入選年度小說選。後來李永平繼續在當時台灣文壇重要刊物《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刊出小說創作,還真的像顏元叔說的「有點小成就」。〈拉子婦〉在一九七六年夏跟李永平其他短篇一塊收入《拉子婦》。
《拉子婦》的篇幅不大,題材卻涉及種族論述、國族問題、游擊隊、殖民主義、離散華人等歷史創傷與文化記憶。在《拉子婦》出版的年代,鄉土文學與民族主義才是台灣文化場域的主流話語與意識形態,這本以熱帶婆羅洲各族人物的哀矜與憤怒為題材的小說集,並沒有獲得多少迴響。
李永平在《拉子婦》出版的同一年赴美深造。人在大西洋彼岸,但是他並沒有忘記他的小說志業與台灣文壇,繼續在台發表短篇,繼續參加小說獎。一九七八年,他的〈歸來〉(後改寫成〈蛇讎〉)與〈日頭雨〉已令文壇驚艷,等到收入這些短篇的《吉陵春秋》在一九八六年推出,台灣的評論界與讀者更為他的文字風格所折服。
不過,李永平成為一則台灣文學傳奇,可能是他在一九八八年左右,毅然辭去中山大學教職專心寫作長篇《海東青》之後的事。《海東青》是一部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的長篇大書,裡頭充滿哀悼與憂傷,寫的是鯤京台北的華麗與頹廢。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說有篇驚動文林的作者自序,文中竟然非常政治不正確地,將一九四九年蔣介石率百萬軍民渡過大江大海偏安福爾摩莎,比喻為摩西渡紅海。幸好台灣文壇不是馬華文壇,《海東青》序文固然令彼時風起雲湧的本土派駭然,但並沒有造成燒笆事件。
從一九六七年去國(彼時馬來西亞聯邦成立還沒幾年,新加坡已退出大馬),到二零一一年,李永平已離開砂拉越四十多年了,但是作品幾乎沒有離開過婆羅洲原鄉,即使是寫台北的《海東青》,他還是安排了小說中的靳五返回砂拉越一趟。扣掉留美那些年,他在台灣生活也有四十年了。他當然是台灣熱帶文學的重要小說家。
對於這樣一位「離散雙鄉」的小說家,上週末在台北舉辦的這個以他為研討對象的會議,題為「李永平與台灣/馬華書寫」就別具意義了。這個時候,再問究竟李永平是馬華作家還是台灣作家,就沒有必要了。
--《東方日報》東方名家(9 Oct 2011)
[ 點閱次數:7576 ]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