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清乾隆年間•廣州河南大街
跨過漱珠橋,丫鬟小鳳急步朝向伍家大宅,一刻不敢待慢,生怕手裡拎著的一包新鮮出爐的餅餌給涼了。管家囉嗦責備是小事,怕是伍老爺午睡醒來吃不到熱騰騰的餅食,那才罪大滔天。
如常的路程,原可偷閒顧東瞰西,錯就錯在那個成珠館的老板破壞好事,說甚麼中秋將至,店裡正忙於製作月餅,其他餅食皆已售罄,但又怕得罪財勢如日中天的伍老爺,只好特地吩咐師傅們想個應急之法;於是便湊來做金腿月餅的餡頭餡尾,加些麵粉調個味掐成小團,烘烤出這形如雞仔的小餅。
不是老婆餅,不是盲公餅,更不是合桃酥,伍老爺看了會不會生氣呢?小鳳嘀咕著急步向前,心一直重複演練著遲回的台詞,雖然錯不在自己,但常吃死貓的記憶卻教她心寒悸慄。當然,她絕不會想到,手中的這款新創的餅餌竟會讓伍老爺吃後視為珍饈,大受讚賞,而成珠館也以此發了家,紅遍廣州,甚至糊哩糊塗地因為伍老爺到成珠館去找「小鳳買回來的餅」,而商家乾脆把它稱為小鳳餅,流傳了兩個多世紀。
清咸豐五年(1855)•廣州伍紫坦豪宅
管家才一轉身,丫鬟小鳳連忙吐舌做個鬼臉,心想:好心真的沒好報。
自從賣入伍府,小鳳已相當清楚作為下人唯一生存之道就是聽說聽話。即使經常因為服侍老爺夫人們而錯過吃飯時間,那也只好忍氣吞聲,挨餓度日。後來,小鳳想出一個方法,就是每逢老爺宴請賓客,她都偷偷把隔日殘餚中的肥肉給收集起來,加些麵粉,梅菜汁,揉勻後壓成餅塊,再送到在附近成珠樓當點心師的叔父那兒代為烘烤,以備必要時充饑。
這天,老爺又設宴請客,剛巧成珠樓休市,廚房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小鳳「急中生智」,私自拿出儲藏的小餅送到席上。一回到後廂,就被管家給抓來罵得狗血淋頭,「拿吃剩的東西上桌,老爺不打斷妳的狗腿我才不信!」
鬼臉過後,小鳳頓時掉入悔意當中。來回踱步,心想這次真的闖禍了,臉上一副說不出的慌張。這時,小鳳絕對沒想到,她的餅會讓客人吃後連聲讚好,而伍老爺在被問及餅名時,竟得意洋洋的說:這正是我家傳小點「小鳳餅」也!甚至到了後來, 成珠樓竟偷了師,在材料製法上再加以改良, 製出一款形如雞仔的餅食,聲名遠播,橫財大發。
1985年10月9日•廣州市華南中路成珠樓
火舌延燒之初,丫鬟小鳳倚在二樓的欄杆前暗自嘆息。記憶如火焰,將兩百多年歷史的成珠樓與小鳳給一同燒成灰燼。
打烊後,小鳳總愛遊魂般緩步地上下樓梯,黑暗中借一片月光檢視樓中一切,輕撫歲月的每道痕跡。
小鳳顯然變得有點蒼老,偶爾也會像個小孩般如數家珍地向黑夜喃喃自語。一回說這椅子曾坐過甚麼歷史名人,一回清唱一段自編的粵曲,訴說哪個近代人物在此左攬右擁,意氣風發。從全盛的乾隆年間,數到清末民初的風雲變色,從新中國的成立,唱至牛馬蛇神的文化大革命……… 興緻一起,溯古話今,甚至說到三十年代有個來自南洋的華僑,曾提起馬甚麼來亞的地方還有間售賣小鳳餅的茶樓呢!剎時一副引以為榮的模樣。
但大多數時間小鳳總是沉默。身為丫鬟兩百餘年,想不通的是當年自己一手創出的餅食,雖能讓伍老爺的成珠樓紅遍羊城,但卻未能換回自己的自由身;最後竟連小鳳一名也不保,改稱為有點聽來肉酸的雞仔餅。
想到傷心處,不免潸然淚下。但小鳳絕對不會料到,五年後伍老爺竟然借屍還魂,在原址建起了樓高四層的成珠酒家,同樣以雞仔餅馳名,成為廣州市飲食業字號最老的酒家。
網海搜尋,打上「雞仔餅」三字,然後再將滑鼠輕輕點按,上百個相關網頁便馬上列在屏幕上,等著你逐一打開,進入混沌的資訊世界。有時,我對網上資料總是又愛又恨,本來是單純的想要一個答案,卻偏偏因為內容太過「豐富」而將問題給複雜化,甚至網頁間各說各話地試圖考驗你的判斷能力及耐心;與其說是一種訓練,讓你更客觀的尋索真相,不如說是造就了我們不敢斷言,失去與生俱來的創作勇氣。
就像雞仔餅,這我從小吃到大的美羅土產,在還未對它的身世產生任何興趣之前,我心目中美羅就是它的原鄉,想像的距離總跨不過州,好像一旦離開了霹靂,風味便隨即失色!而當我試圖從網海中去尋找雞仔餅的根源時,傾瀉而至的資料卻把我給壓得透不過氣來,從眾多相互矛盾抵觸的資料中,真的很難整理出較為統一的「傳奇」。
大抵可以從中瞭解雞仔餅源自廣州,而非美羅,其淵源則與一婢女小鳳,伍姓富豪,以及成珠樓有著密切關係。讓人混淆的是,在25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這三者以各種傳說中的化身不按牌理地隨處登場,一時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一時把舞台搬到100多年後的咸豐五年;有者說小鳳是伍姓富豪的婢女,常被派遣到成珠樓去買餅。有者說小鳳是成珠樓伍老闆的茶樓丫鬟,一次把自製的餅餌送給客人品嘗,大受贊賞。有者說小鳳在伍姓富豪的家當婢女時發明了小鳳餅,而後贖身出來開了成珠樓當起老板娘………然而,在眾說紛云中可以理出一條較為鮮明的線索,即一端緊繫著清朝的廣州為時空源頭,另端則透過傳奇性的小鳳創餅典故為想像的延續,讓成珠樓這兩百多年老店,因為雞仔餅的傳奇而更聲名遠播,大發利市。
雞仔餅在廣州是一種很普通的傳統餅食,端斤而賣,大街小巷幾乎每一家餅店茶樓都有出售。由於麵粉餡料中加入了豬肉,梅乾菜,橄仁,糖,白芝麻,瓜子仁等,烘烤後,餅色金黃,脆軟相雜,鹹甜適口。而本地美羅,金寶一帶所製作的雞仔餅則簡化成以南乳調味,豬油取代豬肉,並摻入糖冬瓜,麥芽糖,糖蜜,芝麻等,與原鄉比較,風味顯然不同。
雞仔餅的原料沒有雞,這確實是個趣味性的賣點,當我查看本地包裝,竟在材料欄中發現調味雞粉一項,不禁愕然。在廣東俗語中,習慣將雞稱作鳳,就如茶樓裡把一道豆豉雞腳叫成豆豉鳳爪一樣,所以小鳳餅到後來會被雞仔餅一名所取代,自有其一定的市井意義。另一說法,就是當初成珠樓所生產的小鳳餅是以鐵罐密封,包裝上畫有幾隻小雞作商標,於是久了大家就依圖把它叫成雞仔餅了;而位於美羅大街,有六十多年生產雞仔餅歷史的品珍酒樓,其產品的包裝上,除了印有很傳統色彩的龍鳳圖案外,也以一隻小雞作為正宗圖樣。
在南北大道還沒通車以前,位於聯邦公路上的美羅曾經是車輛北上南下必經之處,成為熱門的休息驛站,風光一時。記得在童年的一次檳城之旅,就曾與母親在美羅大街的品珍酒樓吃過一頓匆匆的午餐,吃甚麼早已忘了,只記得母親在離開前還特地賣下幾包雞仔餅作為手信。於是美羅就在我心中與雞仔餅給劃上等號!這輕輕的一劃,整三十年便過去了。
前陣子,趁到檳城作美食紀錄之便,特地拐進美羅去尋找童年記憶;把車子停放在品珍酒樓旁側的巷弄裡,舉目望去,老舊的戰前建築橫擺成優美錯落的天際線,逆著刺烈烈的艷陽藍天,許多年幼的感覺便莫名湧上心頭。
門廊兩旁的古典圓柱上,各浮雕著鴨腿麵與生蝦雲吞兩大招牌菜式,反而雞仔餅是寫在另個加上去的附設招牌上。樓共兩層,雙間打通,部份隔開擺賣土產,其餘的經營酒樓生意。點一碗廣東風味的陳皮鴨腿麵,另加一碟著名的魚蛋,品嚐間,味覺頓時懷舊起來,彷彿重遇了童年那難得一次與母親共遊的快樂往事,而當年在旅行車上忍不住打開先吃為快的雞仔餅,隔了三十年的人事變遷,還甘香酥脆至今呢。
步出品珍酒樓,手拎幾包新鮮出爐的餅餌,倏然對雞仔餅的身世傳奇萌起莫大的興趣。
這夜,傾瀉而來的網上資料卻把我給壓得透不過氣來,於是我決定從眾多相互矛盾抵觸的資料叢林中出走,開始尋回自己的創作勇氣,書寫了這篇天馬行空的「傳奇」。
2003年3月12日•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鎮
丟拿媽你!大姑,冇死過啊!丫鬟小鳳在橫過馬路時,被呼嘯而過的摩多騎士回頭大喝。只見小鳳站在路旁吐舌傻笑,能在番邦聽到鄉音鄉語,固然驚喜溫馨,但那句「媽」了幾百年的話卻頓時教她臉紅耳赤。
急步走向對街,呆立品珍酒樓門口,想妥台詞後,方鼓足勇氣走至櫃台:我是小鳳,廣州人士,我要一斤小鳳餅。剎時,掌櫃面有難色,眼睛睜得比龍眼還大:乜嘢啊?小鳳餅?冇聽過喎!我們有賣雞仔餅,薩騎瑪,合桃酥,自己睇啦………。
半晌,小鳳洩氣地從酒樓走出,手拎一包印有龍鳳圖案的雞仔餅,一時之間感到不知何去何從。倏然,幸好腦際閃過兩個名字,這才教她釋懷地露出一絲微笑。
話說美羅鎮地靈人傑,出了兩兄弟,一大師一大俠,都曾在文壇呼風喚雨。小鳳心想,只需找到他們,或許能從他們的鉅作中尋獲自己的身世,還原小鳳餅一名!也曾聽說有人在深圳見過溫大俠,只可惜緣慳一面,這回來到美羅鎮,當然要尋訪大師向他請益解惑一番;然他已移居都門,幸好遇到好心人相告,說三天兩頭可在報上看到大師那瀟洒倜儻的照像,以及他所刊登有關紫微斗數命批的廣告。
小鳳連忙走過馬路,到報攤買份星洲日報。拿起手提電話:喂!溫任平溫大師在嗎?我是小鳳…………。
這是本格的第一篇貼文。如今配上圖片,讓它重新浮出水面一周,以紀念匆匆三年的流逝。
[ 點閱次數:50291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