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可以理解我們華人在吃印度蕉葉飯(Banana Leaf Rice)時,不用手抓的諸多理由。
左手右手,當然有別,不過不在這篇短文裡細談;想必許多人都知道怎麼回事。
與初訪大馬的外國朋友共進印度蕉葉飯,發現愈具人文素質者,對手抓方式愈感興趣,有的甚至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認為這是全程參與飲食文化緊扣的一環,而對待文化最基本的態度就是尊重;所以,真的不能入鄉隨俗也會抱以深深歉意,直到見了我們好像理所當然的捨手用匙弄叉之後,才鬆了口氣報以微笑。笑中,不一定全是認同,有時也隱含一些暗語:啊哈,原來你們還學不會融入呢!
有位日本朋友,每次吃蕉葉飯時都堅持用手抓食,並從印度同事那兒學會最標準的手姿,靈活地運用五指關節,拈拈捏捏,提肘旋腕,先以手指觸感品嚐,而後再用嘴巴咀嚼賞味。他總愛抽象的說:食物是否美味,除主觀的味覺反應外,更取決於品嚐過程中每個細節都得遵從進食的傳統!
舊時印度移民越洋來到黃金半島,與我們祖先一樣,都是為了討口飯吃。盤腿一坐,香蕉葉一攤,便帶來了千里外的飲食文化。
有說印度人用手進食是為了尊敬食物,因食物為神所賜,所以只能以最純淨的手去領受那份恩寵。又說印度教徒為了遵守「種姓制度」的戒律,具上位者很忌諱接觸到較低階級所碰過的器皿,所以用後即丟的香蕉葉自然成了最佳選擇。
源自宗教情懷的抓食方式,不分東方西方,由來已久,印度教徒如此,回教徒也一樣,甚至意大利以外的歐洲平民社會,在18世紀開始廣泛使用刀叉之前,也是借靠「萬能之手」與神賜之食物進行對話。
對南印度飲食的印象,蕉葉就彷若一枚古樸的圖騰,一葉攤展,容納天下百味世上人情,綠色便成了天地,構築視覺上最原創的自然。
我的一些同樣自稱「知食份子」的印度朋友說,從菜餚種類當然可以認出用餐者的身份及社群所屬,連蕉葉大小都隱含一定的社會象徵,那才是研究飲食傳統至深的樂趣;但是現在許多餐廳都改用了做成蕉葉形狀的塑膠盤子,手抓飯時碰觸到的卻是那種冷冰冰的失落,少了那種食物與大自然間傳統的默契,有如蕉葉缺了呼吸,食物變得沒有生命力!
蕉葉飯屬於南印度飲食,素食為底,在窮困的原鄉泰米爾納德邦除了宗教情由外,吃不起肉才是主要原因。三菜一飯,簡單地淋上咖哩汁,加上數片由黑豆粉做成類似蝦餅的Appalam,便是知足的一餐。在本地凡標榜蕉葉飯的印度餐廳,同樣以此為基本套餐,不管加菜添飯,收費划一;而外加肉類菜餚如炸雞炸魚,咖哩羊肉,辣炒雞肉等則另外收費。
本地吃不起肉的人少之又少,反而吃素的人口愈來愈多,禮拜五中午時候到這類餐廳走一趟,會發現攤頭上增添了許多素食菜色,隨餐亦可免費吃碗摻合了堅果,豆類,沙莪及椰奶等做成的傳統甜點Payasam,味美甜膩得教人心動牙痛。
我曾向一位印度老前輩求證手抓蕉葉飯的一些傳統,他表情驚愕,連連感嘆,進而質疑我如何知道:印度小孩應該從小就要養成抓飯時不可豎起食指的壞習慣,而飯後蕉葉是應該向內對摺,而不可摺向外面。
他說,任何人都不高興別人用手指點向自己啊!也只有在喪禮的宴食中蕉葉才會摺向外面,因為所有的噩運都得送出去,不再歸來!
然而印度朋友都這麼告訴我說,蕉葉摺向外面是對餐廳老板抗議,表示菜煮得很爛,我不會再來!
老人拍拍我的肩膀:所以你教我怎麼不感嘆呢………。
[ 點閱次數:20545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