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汕頭巷印度潤餅  ◎  林金城
印象寫食 2006-09-16 20:23:36
Bookmark and Share

酒井起身走出茶室,匆匆交待:Lim-San,我去買“印度潤餅”請你吃!

目送他大搖大擺溶入戶外那熱得冒煙似的街頭,一時竟回不過神來;有人將Roti canai譯成印度飛餅、印度甩餅,甚至印度薄餅甚麼的,就未曾聽聞本地小吃當中有“印度潤餅”一名!

之前我才跟酒井提起,Roti Canai中Canai一詞所蘊含的意義。說這食物源自南印度,到了星馬後才分家,新加坡沿用家鄉名稱 Roti Pratha,來到馬來半島則改喚成 Roti Canai;其原因在於一份血濃於水的原鄉情懷,因早年來自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勞工多從舊稱琴奈(Chennai)的馬德拉斯(Madras)登船出海,為了銘記當年揮別故鄉的心情,本地印度族群就選以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庶民食品,透過再創名字來保留這段辛酸的歷史軌跡。

雖然現在的馬德拉斯已還原回英殖民時代之前的琴奈(Chennai)一名,而本土化後以馬來文書寫的 Roti Canai也無限創意地變出許多新品種,像Roti Bom,Roti Tisu等,甚至傳回了印度,然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Canai一詞背後所牽引著的文化情愫,以及蘊含飽滿的那份隔代鄉愁。


半晌之後,酒井已滿臉通紅地跑了回來,啊椎伊啊椎伊(日語,很熱也)個不停,放下一包新聞紙裹著的「謎底」,興奮的說:在東京時候,就曾在一本旅遊雜誌上看到這攤小吃的介紹,沒想到現在到了檳城就真的在這條街上找到了咧!

酒井曾在台北工作過一段蠻長的時日,依他自信的說法是半個台灣通,中文掌握已到了看聽寫都「沒問題」的程度。

你看!他一邊拆包一邊愉悅地說:還記得以前我們在台北士林夜市吃過的潤餅嗎?很像咧,只是Size比較小,屬於印度Style 的,Lim-San有吃過嗎?

謎底拆開,頓然大悟。原來酒井所謂的「印度潤餅」就是我們熟悉的華人薄餅,由於台灣人稱薄餅為潤餅,所以他便先入為主把這攤由印度人經營的「舊識」給叫成印度潤餅了。

其實薄餅、潤餅都是福建人對春捲的叫法,而最原先始於中國北方的名稱卻叫作春餅。春餅源自晉代,盛行於唐代,據說與立春時以春盤祭拜天地的習俗有關,春盤包括了春餅和生菜,以餅捲菜,便成了現在春捲的芻型;千把年歷史的傳統流傳至今,不懂原由者還以為Pasar Malam隨處可見,拼音Popiah 一名叫起來顯然順口易記,更具馬來西亞Feel呢!

在福建的廈門,春捲稱為薄餅,在漳州、泉州一帶則以潤餅稱呼,到了福州卻又叫回原來的名字春捲;我們這裡一般上都習慣廈門的叫法,炸成金黃酥脆的則以炸春捲為名,但有些福建人也沿用春餅一詞!記得第一次在檳城看到餐牌上的春餅時,真的有點喜出望外,還以為找到了薄餅的原始版本,怎知一端上桌時才驚訝發現所謂春餅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炸春捲啊!


喜歡春捲這名稱多於味覺上的品嚐,捲起春天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呢?

酒井夾起一塊“印度潤餅”,從橫切面仔細端詳,臉帶失望:怎麼跟以前在士林夜市吃到的完全不一樣呢?枕頭形狀大同小異,內餡卻少了蝦仁、紅燒肉、香菇、高麗菜絲、豆芽菜、紅蘿蔔絲………一口咬下,臉上驚奇萬分:辣辣,Lim-San,有辣椒在裡面!

我笑了,不是每個地方的春天都是一樣的呀!

飲食魅力就在於如何翻轉春天的花園,在不同條件下變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面。我不曉得本地薄餅是否有經歷過何種程度的努力去求變創新,但我可以看到數十年如一日的所謂“傳統”是如何把春天給捲成包袱;我們是否可嘗試以同樣的一張春捲皮,去包捲出無窮的創意花式與商機潛能呢?不再只是千遍一律的沙葛,豆乾,肉絲、臘腸、生菜、油蔥碎……而醬料也大可從甜醬、辣椒醬、或檳城蝦膏中義無反顧的出走?

趁酒井在猛喝水的當兒,我試吃了兩塊“印度潤餅”,感覺就像在PJ、怡保所嚐過的印度Popiah一樣,熟軟的沙葛絲中加進些許黃薑粉調味,而塗抹在春捲皮上的醬料也摻合了辣味濃郁的南洋香料,在有心或無意之間呈現了融合之美,教人感動於無形。

我開玩笑地對酒井說:以同樣的壽司(Sushi)飯去包容千變萬化的食材吧!

他望向戶外那冒煙似的汕頭巷,恍惚中回答:檳城的春天太熱啦!

[ 點閱次數:19525 ]

14 則回應

請大人不要再寫了,暫住在你樓下的巫婆好餓呀…
邱琲鈞 [訪客] · http://www.got1mag.com/blogs/peijun.php 2006-09-18 @ 00:17
小孩長大了,不受妳騙
意大利的蘋果好不好吃?
還是以妳家的蘋果派來交換如何?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09-18 @ 06:32
知食份子
拜你的文章所賜,我上個星期去吃了印度店三餐,呵呵。但馬六甲市區好像只一間有賣Masala Tea。那丁香味很重,雖不比我上一囘嘗過的好,卻也不壞。
不過你說的那個印度春卷,街頭巷尾都不見蹤影。只看到一種三角形的像curry puff的東西。我以後再多加留意。
tcp [訪客] 2006-09-18 @ 17:27
tcp,我喝過最難忘的Masala Tea是在黑風洞的山腳下,感覺像小學生遠足般的快樂。
其實,自己沖調Masala Tea也很簡單,買幾角錢肉桂及荳蔻子回家,酌量與紅茶包一同浸泡在沸水裡,出味後拿掉,再加入淡奶及糖,就行。
妳說三角形像curry puff的東西,叫做Samosa。
市面上賣Indian Popiah的都是Mamak,我的飲食地圖裡,暫時只收集到檳城(汕頭巷,柑仔園小販中心)、PJ14區及怡保的Popiah SS Ali。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09-18 @ 23:31
用tiramisu來換換,你看行嗎?
邱琲鈞 [會員] 2006-09-19 @ 02:10
林金城,谢谢你!

我终于有masala tea的冲泡方法啦!

我超喜爱masala tea!

哈哈!
欧宗敏 [訪客] 2006-09-19 @ 19:30
琲鈞,行啊!不過我要有手指餅的那種,外加一杯Zabaione,如何?
莊若做的tiramisu不錯吃呢,只是沒放手指餅,讓我的食指有點遲鈍罷了。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09-19 @ 22:18
好。我做的tiramisu不單只是手指餅,還是女性手指的餅,從來沒用過其他東西代替。我做的可是純正的那種。Zabaione最好該天才吃罷,這兩道甜品一起吃,怕威脅到體重。
就這樣,我們説好了的喲!
邱琲鈞 [訪客] · http://www.got1mag.com/blogs/peijun.php 2006-09-20 @ 01:25
"喜歡春捲這名稱多於味覺上的品嚐,捲起春天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呢?"

云吞也不错吧?我觉得云吞也很诗意。
云吞 [訪客] · http://www.wretch.cc/blog/inmydrawer 2006-09-20 @ 10:06
哈哈哈,我也是超爱Masala Tea的。
那天我阿姨教我的做法是把肉桂、丁香和小豆蔻加水去煮,然后用来泡茶。不过我还没试。
原来那个叫Samosa。你的地图真的够detail,不过哎,黑风洞那个茶档应该没了吧....
另外有一种印度汤,听说是单单放香料去煮而已,好像是R字头的吧?是不是真有这种东西?
tcp [訪客] 2006-09-20 @ 20:41
tcp,黑風洞那茶檔確實不在了,所以懷念難忘啊。
切記,煮Masala Tea時丁香盡量少放。
另,妳說的湯叫Rasam,主要以香料,亞參皮及蕃茄調味,素食湯品。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09-20 @ 21:23
'飲食魅力就在於如何翻轉春天的花園,在不同條件下變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面。'
龍兒對金城大哥這句話很有共鳴.....
這是做食物的人最欣喜的部分....DIY除了因為顧及營養衛生之類的因素,同時非常有意思的一環就是的能夠吃出幸福的滋味,體會溫馨的感覺.^^
每個人製作的幸福滋味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而每位食客品嘗出來的溫馨,也有著因人而異而的感覺.

過年前我也做過一個不是很正宗的春餅捲菜:P
http://www.wretch.cc/blog/lsy714&article_id=20309199....
在中國,南北方叫法有不同.北方是叫春餅,南方是叫春捲.通常都滿容易讓人混淆這是同樣的東西.其實春餅與春捲在製作上是有差別的.
龍兒 http://www.wretch.cc/blog/lsy714 [會員] 2008-03-25 @ 11:16
林先生您好,刚刚看了您对Roti Canai写的文章,刚巧我住过印度,对印度文化有点了解。

您写道:其原因在於一份血濃於水的原鄉情懷,因早年來自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勞工多從舊稱琴奈(Chennai)的馬德拉斯(Madras)登船出海,為了銘記當年揮別故鄉的心情,本地印度族群就選以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庶民食品,透過再創名字來保留這段辛酸的歷史軌跡。

其实关于chennai或者madras这两个名字的源头,实际上是很难定位的,因为两个名词是差不多时候同时存在的,一个是英国人给取的,一个数葡萄牙人给取的。

不过说南印度人从Chennai的Madras登船出海就绝对不对了。因为,chennai不是tamil nadu的旧称,更不是一个州,它和madras是同一个城市,只是不同时候的称呼而已。历史上也没有记载Chennai存在于Madras之前,或之后。

欢迎查看:http://www.ocf.berkeley.edu/~easwaran/papers/india.html

我觉得更可信的说法是,原来Roti Canai的吃法,是配合鹰嘴豆(channa)吃的,Roti canai饼的做法更接近Lacha paratha的做法,传统上,是跟Channa masala一起吃的。

所以我相信,开始买的时候,应该就是叫做 Roti Channa的,后来变音读成 Roti Canai了。

小女子无理,胡言乱语了,还望海涵。

盈盈
盈盈 [訪客] · http://www.blogkaki.net/iframe.php?uid=7260 2009-07-21 @ 16:13
盈盈 :

飲食尋根的過程能有多種面貌是樁好事,
一如考證需要不斷的累積和跳開即定的“想法”。

謝謝你提供了Roti Canai與Roti Channa之間的發現。

我文中寫的是“舊稱琴奈(Chennai)的馬德拉斯(Madras)”,
而不是“Chennai的Madras”呀!
至於兩者誰先誰後,我倒沒深入考究,
不過依tamil nadu當地朋友的歷史情意結,
“還原”Chennai是件去“殖民色彩”的樂事。

90年代起,我用了十年時間在做古蹟考察和田野調查,
當時就曾在吉隆坡、巴生及檳城的一些老印度餐廳的餐牌上
看到了Roti Chennai的寫法。

歡迎常來。你的blog寫得真精彩。
林金城 [會員] 2009-07-22 @ 12:23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