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酒井起身走出茶室,匆匆交待:Lim-San,我去買“印度潤餅”請你吃!
目送他大搖大擺溶入戶外那熱得冒煙似的街頭,一時竟回不過神來;有人將Roti canai譯成印度飛餅、印度甩餅,甚至印度薄餅甚麼的,就未曾聽聞本地小吃當中有“印度潤餅”一名!
之前我才跟酒井提起,Roti Canai中Canai一詞所蘊含的意義。說這食物源自南印度,到了星馬後才分家,新加坡沿用家鄉名稱 Roti Pratha,來到馬來半島則改喚成 Roti Canai;其原因在於一份血濃於水的原鄉情懷,因早年來自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勞工多從舊稱琴奈(Chennai)的馬德拉斯(Madras)登船出海,為了銘記當年揮別故鄉的心情,本地印度族群就選以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庶民食品,透過再創名字來保留這段辛酸的歷史軌跡。
雖然現在的馬德拉斯已還原回英殖民時代之前的琴奈(Chennai)一名,而本土化後以馬來文書寫的 Roti Canai也無限創意地變出許多新品種,像Roti Bom,Roti Tisu等,甚至傳回了印度,然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Canai一詞背後所牽引著的文化情愫,以及蘊含飽滿的那份隔代鄉愁。
●
半晌之後,酒井已滿臉通紅地跑了回來,啊椎伊啊椎伊(日語,很熱也)個不停,放下一包新聞紙裹著的「謎底」,興奮的說:在東京時候,就曾在一本旅遊雜誌上看到這攤小吃的介紹,沒想到現在到了檳城就真的在這條街上找到了咧!
酒井曾在台北工作過一段蠻長的時日,依他自信的說法是半個台灣通,中文掌握已到了看聽寫都「沒問題」的程度。
你看!他一邊拆包一邊愉悅地說:還記得以前我們在台北士林夜市吃過的潤餅嗎?很像咧,只是Size比較小,屬於印度Style 的,Lim-San有吃過嗎?
謎底拆開,頓然大悟。原來酒井所謂的「印度潤餅」就是我們熟悉的華人薄餅,由於台灣人稱薄餅為潤餅,所以他便先入為主把這攤由印度人經營的「舊識」給叫成印度潤餅了。
其實薄餅、潤餅都是福建人對春捲的叫法,而最原先始於中國北方的名稱卻叫作春餅。春餅源自晉代,盛行於唐代,據說與立春時以春盤祭拜天地的習俗有關,春盤包括了春餅和生菜,以餅捲菜,便成了現在春捲的芻型;千把年歷史的傳統流傳至今,不懂原由者還以為Pasar Malam隨處可見,拼音Popiah 一名叫起來顯然順口易記,更具馬來西亞Feel呢!
在福建的廈門,春捲稱為薄餅,在漳州、泉州一帶則以潤餅稱呼,到了福州卻又叫回原來的名字春捲;我們這裡一般上都習慣廈門的叫法,炸成金黃酥脆的則以炸春捲為名,但有些福建人也沿用春餅一詞!記得第一次在檳城看到餐牌上的春餅時,真的有點喜出望外,還以為找到了薄餅的原始版本,怎知一端上桌時才驚訝發現所謂春餅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炸春捲啊!
●
喜歡春捲這名稱多於味覺上的品嚐,捲起春天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呢?
酒井夾起一塊“印度潤餅”,從橫切面仔細端詳,臉帶失望:怎麼跟以前在士林夜市吃到的完全不一樣呢?枕頭形狀大同小異,內餡卻少了蝦仁、紅燒肉、香菇、高麗菜絲、豆芽菜、紅蘿蔔絲………一口咬下,臉上驚奇萬分:辣辣,Lim-San,有辣椒在裡面!
我笑了,不是每個地方的春天都是一樣的呀!
飲食魅力就在於如何翻轉春天的花園,在不同條件下變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面。我不曉得本地薄餅是否有經歷過何種程度的努力去求變創新,但我可以看到數十年如一日的所謂“傳統”是如何把春天給捲成包袱;我們是否可嘗試以同樣的一張春捲皮,去包捲出無窮的創意花式與商機潛能呢?不再只是千遍一律的沙葛,豆乾,肉絲、臘腸、生菜、油蔥碎……而醬料也大可從甜醬、辣椒醬、或檳城蝦膏中義無反顧的出走?
趁酒井在猛喝水的當兒,我試吃了兩塊“印度潤餅”,感覺就像在PJ、怡保所嚐過的印度Popiah一樣,熟軟的沙葛絲中加進些許黃薑粉調味,而塗抹在春捲皮上的醬料也摻合了辣味濃郁的南洋香料,在有心或無意之間呈現了融合之美,教人感動於無形。
我開玩笑地對酒井說:以同樣的壽司(Sushi)飯去包容千變萬化的食材吧!
他望向戶外那冒煙似的汕頭巷,恍惚中回答:檳城的春天太熱啦!
[ 點閱次數:19525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