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吉隆坡福建麵  ◎  林金城
印象寫食 2006-10-05 17:45:39
Bookmark and Share

如果將黑猛猛的福建炒麵說是地道的吉隆坡創作,我想該沒有太大爭議!

最近在報章專欄發表了一篇「月光河」,刊出前先傳到國外給一位知食前輩過目,不稍片刻即收到他的讀後感;說在香港也曾看過這種乾炒河粉上鋪粒生蛋的吃法,據他推測這粉食極可能源自家鄉廣府。

然而,教他興緻盎然的,卻是我文中提到的那家炒粉檔的版本,因為老板一反「月光河」傳統,改用福建炒麵的方式加進黑醬油及大地魚粉,將河粉給炒至半乾濕,以取代鑊氣十足油量嚇人的乾炒河,甚至連後者最慣用的豆芽也換成包菜,給人一種很吉隆坡的「感覺」。

吉隆坡「感覺」?我跟進追問。

因為福建麵源自吉隆坡呀!他一再地強調了好幾遍!

常聽到一些朋友埋怨,說吉隆坡沒有屬於自身特色的小吃,不像檳城,怡保,新山,巴生,馬六甲等地都擁有標榜其名的應對食品;全馬走一趟,無論去到那裡那個角落都可發現檳城炒粿條、檳城亞參叻沙、怡保雞絲沙河粉、怡保芽菜雞、巴生肉骨茶、安邦釀豆腐、沙登紙包雞、錫米山辣湯、芙蓉燒包、馬六甲雞飯粒、麻坡烏達烏達、新山粿條仔、砂拉越乾盤麵………倒不必先去質疑這些食物的原創性,至少能眾所周知地冠以該地名稱,多少已擁有一定的代表性。

那回過頭來,甚麼食物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上吉隆坡的呢?

以前我寫過三間莊肉丸粉,也曾推敲過星洲炒米創自吉隆坡,這回就把重點放在我們吉隆坡的福建麵吧。

雪隆一帶的炒粉檔,一般上都能提供福建式及廣府式兩種炒粉麵食。前者先煮湯汁後下麵,就如大家熟悉的福建炒麵及滷麵等,而後者則源自廣府烹調粉食的方法,先將粉類如河粉米粉伊府麵等炒香煎脆炸酥,盛盤後再淋上以高湯肉類蔬菜蛋汁煮成的鮮甜芡汁。

福建麵者,所用的都是粗大的鹼水黃麵,俗稱“大碌麵”,帶著一股濃郁鹼味,並非人人可以接受。多年前在檳城洪火爐初嘗炒福建蠔麵時,就被那股鹼膩得化不開的味道給撩起了記憶:想起早年剛到台灣讀書時就曾為了一碟類似的炒麵給嚇得落荒而逃,尤其麵裡還加入福建人嗜吃的筍乾,味道真是嚇人,但同樣來自大馬的檳城同學卻吃的津津有味,絲毫不被那「尿騷味」所動,還感動得差點掉下眼淚,頻頻說是教人懷念的故鄉味呢!

經過八年的在台生活,早已習慣這「台味」,當我在檳城重遇時,才驀然領會到當年那檳城同學的思鄉心情。

原來福建炒麵離開吉隆坡後,多以素面相見,距離愈遠就愈能還原其清淡本色;檳城的炒蠔麵,新加坡的福建炒蝦麵,甚至台灣的蚵仔炒麵,都可能是最早的原鄉炒麵版本。反而是炒得烏漆麻黑、醬濃味稠的吉隆坡版本,由於習慣拌入大量參峇巴拉盞配食,重味齊聚之下,自然掩去當年同學所謂的原鄉感覺。


將歷史舞台搬回上個世紀2,30年代的茨廠街,王金蓮記始終是文獻資料中福建麵的第一人。

說是1927年王金蓮從福建安溪南來,落腳茨廠街後,便在附近設攤賣起家鄉麵食;最初以煮麵(滷麵?)為主,後來則因應南洋氣候而不得不加以改良,大膽地加進大地魚粉及黑醬油增香調味,並且將麵湯給收乾「炒」成濃稠半濕、烏黑噴香的麵食,再配以強烈南洋風味的參峇巴拉盞,便成了現今福建麵的原始版本。

經過70多年的時光流轉,至今,王金蓮記每晚仍鑊氣十足地飄香滿街,炭火明滅間,見證了一條街的興衰歲月,從象徵華族開發吉隆坡的歷史源頭、到展現出華族商業活力的熱區鬧市,再淪為現在已是不堪回首的外勞煙花地。

根據飲食前輩們的記述,說當年老東家王金蓮所煮炒的福建麵堪稱獨步都門,其頭手外號大肥的王堯金亦是炒手一名,當兩人都相繼去逝後,雖說王金蓮記仍後繼有人,一路走來生意好得不得了,然而在他們心中卻始終惦念著當年茨廠街還沒設立夜市以前的原始風味。

據稱大肥有個弟弟叫王來春,得到他老哥真傳,炒得一手馥香極品,曾在與中華大會堂同排的美芝律開店,只可惜未經嘗食;近年來路過,發現換了招牌,多少有點與傳奇擦身而過的遺憾。

近日翻看【林梧桐自傳】,首章便提到他出世(1918年)後不久,其兄即從故鄉安溪南來吉隆坡謀生,在茨廠街上經營炒麵生意。參照時空,正好與王金蓮同處一個時代場景,推測當時茨廠街一帶應該有不少來自安溪的福建人,在從事著炒家鄉麵的小販生意;文中提到,其兄本來計劃等他稍長後便把他帶過來協助麵攤,後來卻因為英年病逝(1931年),無法實現。

我不禁在想,如果當年林梧桐真的年紀輕輕就過來南洋從事炒麵工作,長年困在茨廠街那層層厚厚的歷史油煙裡,是否命運會因此改寫呢?

不然,茨廠街上除王金蓮記外,或許現在就多了一間老字號;而雪隆一帶的福建麵老板當中,也不過添多一個競爭對手,叫甚麼Uncle Lim,林梧桐的。

[ 點閱次數:23370 ]

17 則回應

我记得我父母亲去年吧带过我和小妹去茨厂街那一带吃福建面(老豆老妈子说是bok bok面,还是用炭的,不晓得是不是文章所提到的那间,在路边的一个小巷),听老妈子说是驰名的地道小吃。只是那次吃得很惊心动魄,因为看到一只快要大只过一只小猫的老鼠在阴沟旁窜来窜去……
Jeffrey04 [訪客] · http://jeff.coolsilon.com/ 2006-10-05 @ 22:43
王金蓮記位於茨廠街與思士街交界處,著名羅漢果龍眼糖水檔的正對面,並不在小巷裡。
你說的那間應該是聯美吧,位於Jalan Tun Tan Cheng Lock,今年剛好開業60年,也算歷史老店了。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0-05 @ 23:48
曾在接近午夜時分去吃王蓮記。
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不會在三更半夜吃油膩的食物,那是一位長輩的任性之作。
王蓮記的麵的味道沒有甚麼所謂印象深刻或好吃的,我比較記得的是她代表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標記。歷史的印記。
老友 [訪客] · http://my.hibiscusrealm.net/whalecao76 2006-10-06 @ 10:05
对槟城人来说,吉隆坡的福建面是大碌面,或者福建炒,不是福建面,哈哈!

槟城的福建面是吉隆坡的槟城虾面,哈哈!

真的是“南腔北调”,哈哈!

坦白说,吉隆坡的小食,有两种是我相当怀念的,大碌面和板面。

板面是吉隆坡的小食吗?

我在加影一带吃的板面都非常可口。据说板面是客家人的小食,而加影是客家人较多的地方。
欧宗敏 [訪客] 2006-10-06 @ 10:22
板麵的前身是不是麵粉糕啊?
我記得,從小到大吃的都是麵粉糕,那是南馬的麵食特色。後來,來到吉隆坡發現麵粉糕變成“板麵”。不知為何?
知食份子又有新題材躦研了。哈。
老友 [訪客] · http://my.hibiscusrealm.net/whalecao76 2006-10-06 @ 14:56
懷疑板麵是Egg Pasta變種。
莊若 [訪客] 2006-10-07 @ 02:47
麵粉粿是福建人的鄉土小吃,以麵粉和水搓成,“豪華”者加蛋,不然,素面相見,特色是以手把麵糰捏成不規則的薄片。

同樣的麵糰,客家人則用玻璃瓶將之輾平,再以刀切成隨意狀,稱為“刀嬤切”,認真者以木板為尺戒,切出平直條狀,就是 “板麵”了。

當然現在的板麵多用製麵機切條,感覺上就少了“刀”與“板”的感覺。

其實板麵這名字,到80年代初才首次出現在吉隆坡的食肆餐牌上,由一攤名為天涯客的麵檔所創;至今麵檔還在,仍堅持用傳統方法,以木板切出麵條,是我帶人認識板麵歷史的好地方。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0-07 @ 09:57
莊若,還記得以前我們參加蕉風文學營時,就在夜裡帶了張惠思、劉漢等到王金蓮記吃福建麵的情景,當年惠思還是名中學生呢!有時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已“漸漸”變成馬青佬了啊。

我想egg pasta 與客家人的板麵應該沒有直接關連吧!反而讓我天馬行空地聯想到馬可波羅,拿著一籃雞蛋和一袋麵粉轉身離去的背影………。

近況如何?加油。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0-07 @ 10:01
四張沒得找,在年輕一輩眼中,自是老頭子了。
還記得當時還有一位回流,她已當了護士,我與她再遇,是在父親病重的時候,在馬六甲的班苔醫院中,惠思當時與她談得來,應該還有聯絡吧?
如今我父親已過世多年了。我的長髮有多長,他過世就有多久了。
除了如今的板麵用的是做Pasta的機器,味道,材料,做法都一樣,我做過 Egg Pasta,所以有此一問。
如今我是盡人事安天命,只是暗地裡希望人們知道,椰子屋不會無緣無故地就此長命百歲。仍然孤軍作戰,有苦自己知呀。


莊若 [訪客] 2006-10-08 @ 01:32
庄若老兄,老头子不只是你一人啦,还有一大班,哈哈哈哈!

九月初,陈强华在韩江学院办“北马文学、文学北马研讨会”,张惠思有上来呈现论文。

多年没见到她,一见面大家就讲个不停,谈的都是当年的文学、文艺梦,哈哈哈哈!

多年没见你,愿你安好、快乐。

欧宗敏 [訪客] 2006-10-09 @ 10:52
歐宗敏,

那天跟一個顧客談起你,想起當年去檳城時住在你家的情景,隆情盛意自難忘。聽該位顧客說(是你的親戚)說你們都搬離老家了。父母還好吧,有下來吉隆坡或馬六甲時通知我,我請他們吃披薩。
哎,我們都認識廿年了。
很容易就哎哎聲。
莊若 [訪客] 2006-10-11 @ 05:49
愛吃金蓮記的炒粉,卻不是福建麵,而是福建粿條。
其實,近來才知道很多東西,是馬來西亞中餐界獨創的。
比如魚頭米粉,星洲米粉,麥片蝦,麥片雞,奶油蝦,奶油雞等等都是。
chenboon [訪客] · http://www.wretch.cc/blog/chenboon 2006-10-17 @ 14:45
为何没有记起王猫的”猫记“福建面?王金莲一定知道谁是王猫!
王添记 [訪客] 2010-04-27 @ 02:13
王添記:
真不好意思,遲了回應,我昨天才剛從北京回來。
在我的“考古”資料中,王貓是王金蓮的同鄉,也是大肥王堯(朝)金的好朋友。曾在茨廠街金蓮記斜對面的品泉酒樓(已休業)旁經營“王貓記”福建麵,60年代以後才轉移陣地搬去增江,至於後來如何就不曉得了。只知道王貓和大肥都吃鴉片,後來兩人相約戒煙,不料年事已高的大肥在3天後竟與世長辭,而王貓隔天也跟著逝世!這是從大肥家族那裡聽來的故事,未經考證的一手資料啊!
你是王貓的誰?
2010-05-02 @ 21:15
林先生你好,我是王猫的太孙,王添的孙,对于林先生的博学真是佩服,当年的确是搬到增江经营,后来传到他的儿子就是我的公公王添,当时在增江生意也是红极一时,现在已经传到第四代手中,不过现在不叫王猫记而是叫王添记。
王添记 [訪客] · http://jerry79_wong@hotmail.com2 2011-02-07 @ 22:55
王添记:
原來如此。請問你們現在那裡經營呢?還在增江嗎?
林金城 [會員] 2011-02-08 @ 12:49
现在我父亲在kota damasara新百乐茶室经营,而我在靠近增江北区富城园美食中心经营,林先生有空的话欢迎来多多指教
王添记 [訪客] · http://jerry79_wong@hotmail.com 2011-02-10 @ 14:18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