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聆聽她優雅細膩地描述 Madeleines的種種 ,如同墜入香頌般浪漫薄霧。
我卻倏然想起遙遠的家鄉,馬來人的Kuih Bahulu 。
那陣子,文友間的話題常圍繞在法國意識流小說先驅Marcel Proust(1871-1922)那七大巨冊的《追憶似水年華》。我一向不耐長篇閱讀,卻對意識流書寫那跳躍不連續的思維表達有著致高的崇敬;這或許與我懷舊的個性有關,小說中藉著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概念,不時交叉重現記憶的手法,竟成了我往後十多年在懷舊書寫上或多或少的影響及養分,雖然我真的連第一冊也讀不完。
曾在巴黎渡過童年生活的她,自然成了我們走近“想像法國”的橋樑。
像印象主義音樂大師德布西Debussy(1826-1918)的經典作品“月光”,那流水般的音符從她指尖流出時,總莫名地多出一份很 Proust 的意識流感,是她最愛彈奏的樂章。
●
她說:Madeleines應該譯成瑪德蕾妮小蛋糕,是法國一種貝殼造型的家常小點心,傳統上習慣掰成小塊浸入紅茶裡,以茶匙舀食。由於質地樸實,水分含量較低,在吸收紅茶香味後,除入口即化外又帶有沙沙的口感,更迷人之處就是麵糊中摻入切成絲狀的新鮮橙皮,烤成後帶有自然獨特的橙香味。
Marcel Proust在一個世紀以前已將 Madeleines寫進他的《追憶似水年華》,並一開始就描述浸濕蛋糕入口後所感受到的無比幸福:“那天天色陰沉,第二天也不見得會晴朗,我的心情很壓抑,無意中舀了一勺浸泡了小瑪德蓮的茶送到嘴邊。帶著蛋糕碎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渾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而後再娓娓道出味覺,嗅覺與記憶的微妙關係,使Madeleines因此名聲大噪,走向國際。
我會倏然想起Kuih Bahulu,當然不是因為也曾經有作家把它寫進馬來文學而引起世人矚目,而是它同樣以雞蛋糕浸入飲料配食的手法,與瑪德蕾妮非常相近吧了,只是紅茶外還可選擇咖啡烏,一個西方,一個南洋;一個可以是很“高雅”很“文明”的下午茶,一個則是坐在家裡板凳上,一杯Kopi-O幾粒 Kuih Bahulu ,就渡過一個炎夏無求的下午。
Kuih Bahulu,說穿就是我們華人的雞蛋糕,是馬來人、娘惹峇峇及華人新年時必備的應景食品。麵粉中摻入適量粘米粉,以加強口感酥脆與質地輕盈,所以最適合用來沾點咖啡烏或純紅茶。
傳統的造型類似橫切一半的山竹肉,像一種叫Buah Cermai的酸果外觀,此外最普遍的就是金魚的形狀。製作時,銅製模具先塗上一層菜油,而後倒入雞蛋麵糊,上蓋放炭,下以炭爐夾心烘烤,以前都是家庭自製,現在則以機器烤爐大量生產。
●
我向她提起當年我們的《追憶似水年華》,她笑說即使多年後的台北,還是找不到純正地道的法國Madeleines啊。
笑出淺淺幾道魚尾紋的大眼睛,瞄向明淨玻璃窗外的香草花圃,抿嘴間感觸地說:一轉眼已是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年初到台北出差,連絡上多年不見的她,約在東區一間法國餐廳喝下午茶。道別前,餐廳竟播起德布西的“月光”,她閉上眼睛,靜默了一首曲子的時光。
扣人心弦的琴聲,讓我想起多年前與妻到峇厘島旅行的奇遇。
那個深夜,我們乘車路經一個叫Batubulan(譯為月石村)的村莊,發現路旁一家擺賣石雕藝術品的店前空地上,散置著各式各樣爬滿青苔的石雕,而當晚月色正好蒼涼地灑落一地,就像記憶中從她指尖流出的音符,意識流般追憶著我們的似水年華………。
你不是曾經答應過,說要帶我到你的故鄉去試試馬來式的 Madeleines 嗎?
更新記錄:03/01/2008 插圖追加。
[ 點閱次數:17733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