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茨廠街麻芝婆婆  ◎  林金城
印象寫食 2006-11-22 21:37:09
Bookmark and Share

茨廠街中段,靠近四眼仔鹹鴨旁有攤賣麻芝的檔口。

攤販阿婆以很茨廠街人的口吻,向我誇說自己的麻芝有多滑溜好吃。我說你們潮州人做起麻芝當然有一手啦!她愕然,笑問:我幾時告訴過你我是潮州人呢!?

不識字的麻芝婆婆當然不曉得我一眼看到攤頭上的名片,陳姓的英文拼音寫著Tang時,便自然懂得她的籍貫。不做解釋,只好稱讚她的麻芝做得有多道地,多有潮州風味,令自信滿滿的她倏然有點不好意思起來!

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特色。同樣姓陳,依不同藉貫方言卻有著不同的音譯拼寫,廣東人叫Chan,客家人稱Chin,福建人說Tan,福州人叫Ting,潮州人喚Tang;用不著刻意強調,卻在官方的姓氏拼寫裡緊緊繫著祖先根源,無所謂忘本與否,反正就像黑髮黃膚一樣,除華人表徵外更深入勾勒出源頭的細部輪廓。

就像麻芝婆婆做出的麻芝一樣,同樣是由糯米蒸熟的粉糰,或包餡或蘸上白糖花生碎,在福建方言裡就把這粿食稱為“麻糍”,廣東人叫它“糯米糍”,客家話說成“糍粑”,到了台灣則創出一個糬字,稱作“麻糬”,遠渡日本後更轉寫成日文中的“Mochi”!

其實,翻遍手上有關潮州飲食的書籍資料,及上網去搜尋潮州原鄉的相關網站,都未曾在種類繁多的小吃當中看過”麻芝“一詞,起先還以為是星馬潮藉先民們的自創名詞,後來才發現潮州當地也跟福建一樣把這粿食給寫作“麻糍”,所以想必是同音別字,將錯就錯地用了幾十年。

前些時候,就曾在夜市裡看到有位攤販把“麻芝”再簡化成“麻子”,同行的日本友人笑到不行,略懂中文的他一臉不屑地說:奇怪的咧……麻子不是滿臉一洞洞的人嗎?


2004年新春前夕,在剛完成美化工程的茨廠街上,無意間發現這位麻芝婆婆。

印象深刻,除了攤頭上色彩繽紛的麻芝外,她那不斷以廣東話吆喝著的“滑淥淥,滑淥淥”,竟成了沿街機械式沒感情的單調叫賣聲中,一處破格的新意。

一般潮州麻芝都以素面原味示人,切成白嫩嫩的小方塊,蘸上糖粉花生碎,以木簽叉食。麻芝的最高境界就是口感要軟Q不黏牙,久放不硬化,甜度要適中;而麻芝婆婆的“滑淥淥”都符合這些要素,更教人驚喜的除原味外,攤頭上還擺著調色盤般一盒盒不同口味的粿糰,像綠茶、香蘭葉口味的綠,芒果的黃,黑芝麻的黑,鮮橙的橙,咖啡的褐,利賓納的紅,荔枝、杏仁的白……彷彿在傳統中畫出一道彩虹。

其實在台灣和日本,這種在粿糰上加味的手法早已司空見慣,多以包餡的麻糬方式出現,至於運用在潮州麻芝則未曾見過。

我曾多次向麻芝婆婆詢問,說這麻芝的變調是否由她所創?起初,自信滿滿的她總是笑說要找吃就要多用腦,並避開問題重心一再強調她的麻芝放久了也不會變硬,理由是她用純糯米粉製作而沒摻入其他粉類。

這是商業機密,我沒有拆穿。我知道日本人要做出又軟又Q又能久放不變硬的Mochi,就必須以4比1的份量在糯米粉中加入玉米粉,摻糖加水揉成糰後,分成小塊以慢火蒸熟,而後再以桿麵棍反覆槌搗成香Q柔軟的質地。

最後麻芝婆婆終於透露,說以前家隔壁住了一對日本夫婦,就是經過他們提點而變化出多種口味!


兩年前剛發現麻芝婆婆時,附近也開有兩三檔只賣傳統原味的麻芝小攤,相較之下麻芝婆婆的七彩品種就顯得創意活現;雖然當時口味並沒現在那麼多,而她也坦承以前的口感還沒改進到現在的Q韌程度,但兩年下來,競爭者都不見了,僅留下她每天風雨不改站在人潮裡吆喝著“滑淥淥,滑淥淥”……。

也曾在檳城試過原味麻芝上灑把油蔥碎的吃法,甚至在玉米味道的麻芝當中加入花生醬調味,然而,那來自創意和味覺上的感動,是絕對比不上遇見麻芝婆婆時所來得強烈。

當我走在滿街贗品冒牌貨和盜版光碟的茨廠街上,我試著去思索除了這些僅有的“吸引力”外,我們的觀光資源還有甚麼?

是多麼難以啟口啊,說從這六十多歲的麻芝婆婆身上,我竟讀出百年茨廠街的創新求變而感動得差點掉下眼淚。

[ 點閱次數:18639 ]

10 則回應

我其實比較喜歡吃那種像拳頭大小的包裹著花生米糖的糯米糍。那也是源自潮洲人嗎?可是近年出現的好像都是切成一小顆一小顆沾花生米的麻糍。
阿碗 [訪客] · http://www.got1mag.com/blogs/wanjun.php 2006-11-23 @ 02:37
我没吃过这个婆婆的芝麻。
但是,康乐和其他的夜市倒是吃过很多吃,不过,不会特别喜欢~
倒是10年前去台湾的时候,对他们的麻薯惊为天人。
日本人也很好吃啊,花样和包装,都非常吸引人。
金城兄把日本人的芝麻做法给写出来,我获益良多啊。哈哈哈~
chenboon [訪客] · http://my.hibiscusrealm.net/chenboon/ 2006-11-23 @ 21:10
糯米糍是廣東人的小吃,客家人稱它糍粑。
小時愛吃,常被外敷的一層白色糯米粉給沾滿一嘴一臉,外婆就說:聖誕老人嚟喇!

阿碗,在公館靠近水源市場的店前,有攤麻糬,攤頭上以紅紙寫著:麻糬優待,只有今天。
初到台北,就曾見過;年初重遊,發現“只有今天”仍然貼著,竟優待了至少20年。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1-23 @ 22:03
日本人的Mochi千變萬化,統稱和果子。
Mid Valley Jusco超市有日本空運來馬的鮮貨,唯選擇不多,少有精彩之作。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1-23 @ 22:18
今年初到台湾,发现花莲的麻薯一流,而且有多种口味。新鲜好吃的麻薯是不加防腐剂的,所以都必须现做现买现吃,那才是最完美的吃法。
健文 [會員] 2006-11-24 @ 14:22
花蓮的手工麻糬貴在口感超好,原住民以質軟的小米取代糯米,炊蒸後重復搗成,稱為小米栗糬,山地話叫“杜侖”。

一般觀光團買回來當手信的,都是工廠生產的貨色,口感差得遠呢!星馬兩地也有進口這些包裝精美的小米麻糬,沒吃過的不妨試試看,但千萬別期望過高!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1-24 @ 20:45
諸位:我在留言版留有英雄帖,希望各路人馬提供自己家鄉的老酒家資料,我打算全馬走透透的去記錄這些典藏歲月的老好地方。
知食份子 [訪客] 2006-11-24 @ 20:56
我和阿碗一樣,喜歡吃包著花生碎的那種。
這篇文字勾起我在花蓮吃麻糬的傍晚,那麼多的口味,我的選擇依然是紅豆,而且只買一個來吃,彷彿是以“物稀為貴”的心情,慢慢把麻糬吃進嘴裡,感覺那團糯米團滑進喉間,溜進胃裡的滋味。
老友 [訪客] · http://www.wretch.cc/blog/whalecao 2006-11-25 @ 10:17
茨廠街,一个代表大马华人旧社会缩影的地方,也是许多所谓草莽英雄的出身地。
以往在这儿打滚过,现在已身在名流富豪的那一群,可还有衣锦还乡?该都已经漂白了吧!
这里的老店,可套一句“十年人事几翻新”!前十年和后十年的变化,记忆仿佛像遇上汹涌的河!
以前的美食,许多都被时代所淘汰而所剩无几,反而后巷的变化不大,那里的咖哩腼,猪肠粉,酿豆腐,咖啡,都是二三十年的功力,在小食行业里算是少有的了。
像在这里渡过大半生的麻芝婆婆,以前可不是卖麻芝的呢。。。
悄悄告诉你们,每逢农历新年,许多已经隐居的美食,都会偷偷的溜出来呢!
路人 [訪客] 2006-12-07 @ 02:48
今天路過茨廠街,就去找麻芝婆婆。
你知道我是怎麼找到她嗎?
就是看到你的文章掛在她的檔口前面,一目了然。
但我還是沒有買來吃,因為今早的肚子有點耍脾氣,就暫時不吃東西,讓之休息一下。
老友 [訪客] · http://www.wretch.cc/blog/whalecao 2006-12-10 @ 13:57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