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客家米埕  ◎  林金城
印象寫食 2007-01-30 21:08:07
Bookmark and Share

年前到台北度假兩周。

一天在公館水源市場後側的路旁,遇見一攤久違的“爆米香”。

深秋初冬之交,突襲的情緒教人不禁恍若隔世,廿多年前剛到台南求學時的初遇,竟無聲息地於心底倏然引爆--

“轟”的一聲巨嚮,我連忙衝出陽台,立定,再尋聲望向樓下巷口的那縷白煙深處。

驚惶之情讓房東老太太給笑不攏嘴,回頭一看,灰白捲髮下仿若一臉會笑的紅蕃茄,正窩在沙發裡,以濃濃的外省口音大刺刺的說:沒事!沒事的!趙老頭的“爆米香”而已!

當時,還搞不懂甚麼是“爆米香”,即使聽過也很難從鄒媽媽那“怪怪”的腔調中聯想起來,決定親自下樓去探個究竟。

“飽迷享”都沒見過!馬來西亞沒有嗎?

只見巷口一旁的空地上,一輛三輪小貨車被看熱鬧的小孩給圍圈著,攤頭上就擺著一包包所謂的“爆米香”,趨前一看,唓!原來是我們這裡客家人過年吃的“米埕”而已!

失望片刻,才想起自己尋聲而來的初衷。心想弄這米埕小食也用不著搞到炮嚮煙漫吧?但見車旁擺了一個煤氣爐,爐上有個設有氣壓表的密封鐵製容器,懷疑之際,卻見鄒媽媽話中的趙老頭正氣定神閑地走到鍋爐前,似要進行新一輪的“爆米”行動。

見他將米倒入容器,擰緊蓋子,讓容器在熊熊烈火上不斷搖動,使米粒在密封空間裡跌跌撞撞地加溫增壓,滾動間待米粒發脹欲裂的一剎,眼看氣壓表將跳至定位,趙老頭忽地向小孩們大聲叫嚷:要爆了!要爆了!接著在鐵製容器門前套進一圓錐形的網袋,扳手一拉,隨一聲巨嚮,白花花飽滿的“米花”便爆破而出,充斥滿滿的一袋;這時,一縷白煙夾帶著濃郁的香氣,在小孩們嘻嘻哈哈地把摀著耳朵的雙手垂下之際,裊裊地飄升上天。

接著老趙將米花從網袋取出,放進一個大臉盆裡與先前調配好的麥牙糖充份攪拌,而後再倒入四方形的模板中,鋪齊,撒上芝麻,花生等,以桿麵棍上下滾動將米香碾平軋實,之後再以木條當尺,一刀一劃左右上下地把爆米香切成許多小方塊,稍微冷卻便可裝袋出售。

房東老太太見我提一袋“爆米香”回來,從沙發站起,笑說馬來西亞真的沒有“飽迷享”嗎?我說:有,叫米埕!

甚麼?“捉(第三音)迷藏”的“迷藏”嗎?好奇怪喲!


是的,斜個音,我們從小都習慣以客家話或粵語稱這小吃為“米藏”、“米層”、“米橙”或“米臣”,至於本文提出的同音詞“米埕”,卻是我後來從台灣客藉同學那兒學來的;因為閩粵一帶稱海邊以人工養殖貝類的田為“埕”,就字面意義來看,“米埕”一詞可說將這餅餌形貌給形容得最為貼切,一田一田的,米在其中,以致我多少懷疑本地對這客家辭彙的寫法,極可能是“米埕”之誤。

此外,福建人則以“米香”名之,跟台灣的“爆米香”只差一字,聽老一輩說,在西式蛋糕還未流行之前,這可是福建人傳統的結婚禮餅之一。

印象中,就從未見過有本地小販在戶外現場製作米埕的,而所用的“米花”一般都是向專門以機器大量生產的工坊買來的現成品,攤販只是加工添入糖漿配料,打壓成塊狀出售而已;至於“米花”的傳統做法,除“爆”之外,還有用炒的,所以福州人又稱“米埕”為“炒米”。

記得小時候,有次新年前夕,一位父親那邊的客家親戚盛意拳拳的說要教母親“打米埕”,搬爐運鍋的,大費周章,所用的方法就是先以鐵鍋將細沙炒熱,高溫中再放入米粒翻炒,不一會兒白米便在黑沙中爆成米花,仿若黑暗中開出一閃閃的滿天星,煞是好看。冷卻過後,篩淨細沙便可進行加工,印象最深的是配料中竟放入我當年不敢嘗食的芫荽香菜,而親戚卻說這才是正宗客家風味啊。

如今想來,沙中炒米真的有點嚇人,總懷疑是否能篩得乾淨。曾在台灣見過有人以鹽巴代替細沙作為炒米的傳熱介質,後來跟大陸福州朋友提起,他卻嚷著說:是啊!我們那裡著名的“炒米”,其傳統方法就是用細沙來炒的呀!

新年在即,想起米香,想起那年母親親手學“打”的米埕,以及那已無所謂篩淨與否的歡樂米花,還牢牢的黏貼在記憶深處,甜至現在。

[ 點閱次數:19118 ]

21 則回應

很懷念已作古的婆婆的米埕...... 她的米埕做的比一般人“老".
不止花生米炒的有點焦,連那個麥芽糖漿也比別人的"老".
外人可能覺的很粗糙,不過真的很正!
樂愚舍主 [訪客] 2007-01-31 @ 10:06
樂愚舍主:

這方面我們是同一國的,記憶深處的沙沙石石,回味起來,格外有質感啊!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1-31 @ 19:15
一开始还以为是“萨其马”,原来也不是啊。
这个,又哪里有办法吃到呢?
chenboon [訪客] · http://www.wretch.cc/blog/chenboon 2007-01-31 @ 22:25
chenboon:

之前在回應中妳曾提過是福建人,我想米香(讀音:mi phang)在妳成長過程裡應該不會太陌生才是!

一般農歷新年拜神的供桌上,都會出現“米香”的蹤影,即使現在不興這套,年貨市場卻仍然輕易遇見,不難找到。

去年新年前夕,PJ SS2夜市出現一攤賣米埕(米香)的應景攤子,有多種口味,像黑芝麻,海苔,當然還有原味的花生香菜;水準不差,最重要的是甜度偏淡,吃來不膩。不知今年是否還在?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1 @ 11:29
啊,现在才知道这个我从小爱吃至今的“米层”(mi1 chang3)也是客家食物之一!

每年新年婆婆都不忘买上好几包让我大吃一顿,然后再塞几包让我带回PJ。PJ SS2 夜市有得买?嗯,看来是时候轮到我买些回家乡孝敬婆婆了!

另外,如果不挑剔的话,茨厂街也有卖“米层”,不过看来应是机器大量制造的。
燃 [訪客] 2007-02-01 @ 21:19
去年在台北饒河街夜市吃到“紫米米香”,驚為天饈;紫米就是我們熟悉的黑糯米,以它取代傳統白米,甚有創意。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1 @ 22:21
「米藏」是我家過年必備食物,在過前前要全家一起動員來做,彷彿在爆米香的過程中將親情也一並揉入,吃起來甜蜜蜜的……

花蓮光復是台灣唯一產紫米的地方,其採收過程均要用人工曬脫,且一年只產一期,據說有明目補血的功效,是古時進貢給皇帝的貢米。由於產量太稀少以致價格居高不下,故懷疑知食份子有可能吃的是經過染色的糯米(笑)。這裡的原住民的傳統食法是做成「哈哈(糯米飯)」或「杜倫(麻糬)」,而且如果純用紫米會乾到讓人無法吞嚥,一般都是1比3紫白混合煮食(如果你看到純色的百分之九十是已經染色,不然就是老闆是冤大頭)不過誰理他的,好吃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羅羅 [訪客] 2007-02-04 @ 22:23
羅羅:

希望我吃到的不是染色糯米就好。

“紫米杜倫”在花蓮試過了,“紫米哈哈”倒想試試。你有帶翎龍去杜倫哈哈一下嗎?

其實台灣所謂的紫米,就是我們這裡再普通不過的黑糯米,確實有補血明目之效。

黑糯米粥就是用它煮成的,PJ17區晚上為食街的那檔糖水,一大碗公才Rm1.30,夠便宜了吧!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4 @ 23:13
你吃的紫米杜倫是曾記的?還是原住民的?抑或客家人的?三種同名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哦。翎龍有吃曾記麻糬不過是白糯米的,因為季節不對。

台灣的紫米細分黑糯米及紅糯米兩種,據說紅米是跟阿美族先民渡海而來的原始種,抗蟲性很好。馬六甲拉也也有一道甜品黑糯米,去年去消費時好像就RM3元了,想不到pj的物價竟比古城便宜(看來他把我當肥羊來宰了…雖然也是時候該減肥了)!
羅羅 [訪客] 2007-02-04 @ 23:34
不要被我“誤導”了,PJ的物價是超高的,我說的這間洪記是個例外,每晚準備16種糖水,自助任拿,一大碗才Rm1.30,所以特地提出,好讓住附近的馬大、拉大生知道。

我吃的“紫米杜倫”是原住民朋友的媽媽做的,大大一個,實在夠豪邁。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5 @ 00:14
呵呵~~我正詫異古城的物價指數,原來。

曾幸運地擔任黃春明老師紀錄片的助理,所以認識不少原住民學生。原住民真是好客及熱情的民族,讓我想起跟他們一起去打獵煮竹筒飯的美好時光。

不過9族也快變12族,真是各有各精彩的文化體會……
指南針 [訪客] 2007-02-05 @ 00:28
你真幸運啊,有機會當我偶像紀錄片的助理,我曾狠過想要寫部黃春明式的本地體裁小說,結果......那是年輕時候的事了。

你還沒有告訴我曾記,原住民,以及客家人的紫米杜倫有何不同呢?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5 @ 06:47
据我有限的了解,福建永春(我妈是永春人)人嫁女儿派喜饼时会送“米香”是圆形,空心的。有掺些染了红色的米。我特别喜欢,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不太多见。
砂劳越的“米香”(习惯称之为米香)不错。我在古晋吃过,比我们这里的香,因为他们加了爆香后的葱头。有机会试试吧。只是,希望我没有离题,哈。
tpeng [訪客] 2007-02-05 @ 09:02
記得黃春明老師曾經去過馬來西亞,知食份子可有自我介紹呢?若沒可考慮來台之際,幫你跟老師這個國寶見個面(你絕對看不出老師的年齡~呵呵)?知食份子,有想法就要去完成,我很期待呢。

曾記麻糬是用薄薄的紫米皮包裹著芝麻花生綠豆……咬下去滿口都是材料。
原住民是用糯米塗油杵成的「大大的」杜倫,有分白糯米、紅糯米及小米做的。
客家人的又叫懠粑(打粄)是將揉好之糯米糰熟後搗打放涼,吃時再分割成小塊,沾上拌好之花生粉、糖粉或黑芝麻當場食用。
羅羅 [訪客] 2007-02-06 @ 14:46
tpeng :

你說的圓形米香,正確名稱為“蓼花”,又叫“米佬”。

你有吃過一種同樣是空心,沾滿芝麻的“麻筒”嗎?那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喜餅之一呢!另個名字叫作“麻佬”。

不過你可能萬萬想不到,這兩種食物內部如棉花般空心的“坯”是用甚麼做成的,那是用蒸熟的糯米粉糰加上芋泥,曬乾後經過油炸膨脹而成,夠絕吧!竟然有芋頭的成份呢!

同樣的坯,倒入麥芽糖漿中,分別沾上米香和芝麻,就成了“蓼花”和“麻佬”了。

吧生的聯美餅家應該還能找到吧。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7 @ 23:57
羅羅:

謝謝你為我解惑。

我還沒機會拜見我的偶像呢!

你到底甚麼時候回來啊!

忘了託翎龍帶本“知食份子”給你,近日寄上。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8 @ 00:16
我7,8月就回去了
如果您之前來我或許可以引薦幾位作家哦.

你要寄書給我(感動中...)!
要寄國內還是國外呢?
(0龍可能會想你幸好忘了不然他行李就重囉!)

羅羅 [訪客] 2007-02-08 @ 00:31
翎龍回來的第二天我問他如何?像個小孩般從電話另端傳來:好玩!
就足以讓我這台灣老油條羨慕個半死。

翎龍好人一名,難做是常事。

當然是寄到花蓮啊!異鄉讀故土才有意思吧。

回來,本地就多了一位認真思考的作家。
知食份子 [訪客] 2007-02-08 @ 06:43
原來知識份子是老油條啊(那就丟一本地圖給你自已走吧~~呵)!
專業作家如駱以軍,陳雪,成英姝等生活都很困苦(真心酸)!

作家這個詞目前我還搆不上邊(書沒出過,獎是有幾個…)
倒是默默地創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比較適合我。
不過搞出版也是我的志業之一(聽說要虧很多錢……),等待機緣。

先在此謝過你的書,請將書寄來以下地址:974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東大擷雲2莊4舍207室。
羅羅 [訪客] 2007-02-08 @ 11:28
原来金城哥是台灣老油条啊!
因该已落根于台灣一段很长的时间罢。

我比你幸运, 可以吃到妈妈亲手炮制的
福建“米香”, 说起来制造过程也不复杂。
新年的前几个星期才和妈妈嫂嫂一起“玩”这个“打米埕”的游戏呢, 蛮好玩的。
klfong [會員] 2008-02-12 @ 11:30
klfong:

我在台住了8年,那已是久遠以前的事。
90年回來後,由於工作關係經常還是到台北出差,說是油條那還說不上;不過吃喝玩樂,倒是可以做嚮導就是。

妳做的“不復雜”的米香,米花是自己爆的嗎?還是買現成的,只管加入糖漿“打”成米埕?
林金城 [會員] 2008-02-13 @ 15:39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