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沿舊橋過港到南巴生,探尋這條俗稱印度街的前身。
腳下是汨汨流淌的巴生河,我曾在本欄中介紹過的巴生舊區就靜躺在橋的左側,而右邊則是19世紀留存至今的拉惹阿都拉倉庫(Gedung Raja Abdullah) ;這幢被喻為雪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曾先後辟為巴生歷史文物博物館及錫礦博物館,如今看來卻彷彿在無限期整修似的,淪為一座棄置多年的破建築。
說到拉惹阿都拉,或許你不懂,但提起80年代馬來學者繼而教育官員都曾登高一呼,以他“發現”吉隆坡為由“敢敢”取代葉亞來的功臣地位,就鬧得我們華社滿城風雨,熱血沸騰。
嚴格說來,從北岸一上舊橋,就已進入稱作印度街的Jalan Tengku Kelana;兩旁的人文風華教人目不暇給,除上述倉庫外,華商公所、消防局、印裔回教堂、印度教神廟、Convent修道院中學,露德聖母堂等,都是值得細心觀賞的歷史地標;而沿途那幾排戰前老街屋所構成的所謂小印度,更透過艷熾絢麗的聲光和香料的魅力,洋溢著強烈的南印度風情,讓過路人產生一種錯置異域的感覺。
華人還是習慣稱這裡為林茂街,老巴生總是感嘆的說,這條街早期是華人的聚集地,兩旁店鋪幾乎清一色為華人所開呢。80年代起,由於屋價倍數高漲,許多華人開始將產業脫售給印度族群,至 90年代初“小印度”的 芻型已定,儼然成了一條不折不扣的印度街。
街上幾間地道的餐廳便是我跟印度友人常光顧的老地方,像Jai Hind,Sreedhanaa,Asoka都有著一定的口碑,凡南印度餐飲都可以在此找到;如果想一探南印度的香料世界,這裡可以是個很好的開始,要是你酷愛此道,這裡更是發現創意的好地方。此外,路邊巷裡還擺有許許多多傳統的甜食小攤,琳瑯滿目,色艷非常,據印度友人的說法這多是買來敬神的,想要找到精緻的甜點,就不妨走向橫巷的Chennai Masaala,那裡的糖果都是每周一次從南印度Chennai直接進口的。
記得90年代初我剛到巴生時,林茂街中段仍棄置著一座建於1905年的福建會館舊所,閩南式傳統建築的格局形式,古意盎盎,在印度文化排山倒海而來的強勢中,彷彿象徵著滄海桑田似地,成了林茂街變為印度街的歷史見證。可惜千禧年後原地蓋起了商業大樓,街上留存的華族意象,除三兩華文招牌支撐的窘態外,就是過橋後大刺刺橫在眼前的一幢百年老店鋪的側牆,優美框邊的天際線下寫了一行“華商公所”,勉強讓歷史留下一絲線索。
前陣子有人向我探詢林茂是誰,試圖想要還原我們華人在這條街上的歷史定位。
我笑了,你知道森美蘭州有個地方叫Rembau嗎?中文就譯成林茂。
這條街以前是官方名稱就是Rembau Street啊。
[ 點閱次數:22361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