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上檳城開講“吃甚麼最檳城”,特地造訪老友陳耀威的文史建築研究室。
想當年為古蹟文化四處作田野調查及記錄書寫,其實受耀威影響頗鉅。同是成大校友,在台南求學時倒不熟絡,反而後來在台北上班,一次美術館裡相遇才埋下合作機緣,促成我第一本書“快門速筆”裡的圖文形式。
老友依舊,心繫檳城的人文風華作為已任,每每談到舊建築空間逐年大幅度消失,神情直像當年用摩托車載我夜遊台北時,顧東看西地在風聲中說著古蹟的種種;許多時候我無從辨識那風中摩托聲裡的語意,卻驚慌地在他邊開車邊側身回頭之際,從眼神中捕捉到他對古蹟的無限熱情,以及對那些不當修復及破壞所懷以的憤慨和無奈。
轉眼已是十多年前的舊事。
在耀威的建築研究室裡,時間彷彿凝固成青春的記憶,橫擺眼前的卻是老友堅持不懈的一番傲人成績;而我後來轉向研究飲食文化,想想其實也不過是那段“青春記憶”的一種延續吧了。
我倒是苦苦思索,要如何將各地的人文歷史與飲食文化接合,組成深度的“知食之旅”。
過後,我們穿過小印度,走到椰腳街與觀音亭同排的福記茶室喝現榨的荳蔻霜。
烈日當空,一杯冰涼如“霜”的荳蔻汁來得正是時候,我笑說:這就是檳城的味道!
北馬福建話稱冰為霜,荳蔻霜就是加入冰塊的荳蔻汁;耀威說這是市內少數幾家提供現榨荳蔻汁的茶室之一,因荳蔻質硬汁少,非一般普通價位的榨汁機所能勝任,故一般茶室供應的多是現成荳蔻糖漿稀釋的加工品。
這讓我突然想起 “阿媽的”酸梅湯。
記得那年1992的初夏我到台北出差,在淡水河邊散步時無意發現一家開張不久的小攤,以木板搭建,飾以蓑衣斗笠及葫蘆竹,陶瓮上貼著紅紙寫上醒目的“阿媽的”酸梅湯,一副古意盎然的懷舊模樣。
多年來經常往來台北出差,每次都特地到淡水走走,總發現酸梅湯的生意愈做愈好。後來倢運通車,加上周休二日的推波助瀾,使得淡水的觀光前景一片大好,人潮不斷,“阿媽的”從攤變成店,假日時候一窩蜂的遊客幾乎人手一杯,成為到淡水一遊必喝的飲料,更誇張的是店面竟然掛起一幅刻有“百年老店”的匾額!
回頭想想我們的荳蔻霜,為何不能開發成屬於檳城記憶的飲料呢?
我近年來常帶朋友及學生們到茨廠街一帶做“知食之旅”,必到之處就是當年葉亞來的茨廠原址。從思士街唐城飲食中心旁側的小巷進入,站在前柏屏戲院後面的停車場旁講述茨廠街一名的由來。我常戲稱如果這裡能像外國重視歷史般在此豎立一方告示,說明此地即120多年前葉亞來曾開設木茨(木薯)加工廠的所在,那麼巷口的那攤知名蕃薯蛋,肯定就會看到商機,推出具有象徵意義的木薯蛋了。
如果“阿媽的”可以在短短15年膨漲成“百年老店”,帶動飲食潮流,那荳蔻霜和木薯蛋當可承載更具歷史意義的文化符號。木薯蛋就不僅是純粹商品,它提供大眾回溯一條街名的出處與歷史,進而把葉亞來給緊緊的串連起來,成為遊客人手一包的必吃街食。
至於荳蔻霜,讀者大可舉一反三,直透它的檳城意象!
[ 點閱次數:16664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