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如果抽起歷史章節,這個上世紀70年代以前還稱作“暗邦”的地方,就像吉隆坡四周任何一處高度發展的新興城鎮那樣,沒甚麼特色可言,根本突顯不出它的時空賣點。
如果我說:吉隆坡之初就是為了供應這裡所需才慢慢發展成一個城市的!
那許多不辭辛勞,忍受塞車之苦遠到這裡來吃釀豆腐的饕客們,或許就會趁飽餐之餘,放眼張望,想想可否沿街俯拾一些時光碎影。
遙想一個半世紀以前,87名華工受聘從巴生出發,沿巴生河探向蠻荒內陸勘察錫礦,當舯舡來到與鵝麥河交匯之處,卻因河道狹窄,只好登岸換上小船,最後圈定了內陸一地進行開採,由於瘴氣疫病,月內便奪去了69人的性命;兩年之後,此地終於掘出錫米,而兩河交匯處則因為地利關係,方便供應採礦所需而逐漸形成一個小聚落。
前者後來取名暗邦,後者就是現在的吉隆坡。
飲食一旦與歷史接軌,深度才會出現,玩味自然無窮。
當然,來到安邦,如果不吃頓客家釀豆腐才走,真的有點說不過去。
肉骨茶能代表巴生成為地道美食,是因為巴生是肉骨茶的原鄉,賣點在於原創性;然而,釀豆腐卻是凡有客家人之處都能輕易找到的家鄉菜式,現在硬要把它與安邦這客家城鎮給聯想一塊,如果光是味美好吃而沒有任何歷史或傳奇作背影襯托,是真的不容易把食趣給延續下去的。
話說上世紀40,50年代,鎮上第一家賣釀豆腐的,是巴剎左側的“黃錦記”飯檔,這間木板小食店現己改為成記麵攤了。當年“黃錦記”就只賣最傳統的釀白豆腐,之後安邦華小對面的“月欽”才跟進,並加入其他釀料而開啟安邦釀豆腐之名。
同一時期, “月欽”隔幾間店面有家“兆群”,初以廣府炒鴛鴦馳名,後來也賣起釀豆腐,一段涉及香港明星的花絮趣聞令“兆群”倏然紅遍全馬,迎頭趕上成為安邦釀豆腐的龍頭老大。
這可算是本地最早的明星效應!話說50年代的某一天,有人在兆群“認出”當年紅遍星馬,以多種變聲在電台講故事,及主演喜劇電影的香港明星鄧寄塵,那人問男星怎麼長的那麼像鄧寄塵,男星則笑說鄧寄塵就是我啊!事情一傳開,“兆群”火速紅遍全馬,加上後來李香琴,鄧碧雲等香港紅星蒞臨品嘗,於是“兆群”便搖身成了名店,並帶動安邦的釀豆腐業,使客家釀豆腐成為安邦的代名詞!
70年代以後由於小鎮城市化,大路改道,使得安邦大街邊沿化起來,加上單向通車的結果,使得巴剎區更為沈寂;這時民眾大會堂出現了“鴻鴻”釀豆腐,佔盡地點優勢,很快便取代了“月欽”和“兆群”;而開幕之時,更以義賣方式作為宣傳,對象是獨中基金,正好當時獨大事件鬧得華社沸沸揚揚,於是一舉成名!
現在與“鴻鴻”並排的,還有兩間後進的釀豆腐店,至於創出傳奇的“月欽”和“兆群”,早已從美食版圖中消失。
安邦大街曾經是鎮上最繁華之地,如今鉛華洗盡,許多精彩的百年街屋已從老安邦的記憶中連根拔起,但沿街失控般參差拆建的新舊建築中,仍留存一些文物遺珠值得細心觀賞;像與警察局同排的和安堂(1913),以及大街尾段的金泉洋服(1916),其立面裝飾都是超過90年歷史的仿巴洛克經典。至於蓮花庵旁的潭公爺廟,更是接近130年歷史的客家方言群神廟,與安邦新村的九皇爺南天宮(1862年),並列為安邦地區最古老的廟宇建築。
九皇爺誕將至,不妨在進香之餘,去走一趟安邦的文化食旅;沿著大街一路散步,除釀豆腐外,安邦還有滿滿的歷史風情以及道不完的地道美食,都一一等著你去驚喜碰遇。
[ 點閱次數:29167 ]
回應頁數 : 1 2
本文有 1 則留言待審核...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