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大葉婆包炒粿條  ◎  林金城
安樂茶飯 2007-10-20 14:17:29
Bookmark and Share

揮別太平,向炒粿條小販要了兩掌“大葉婆”,漏夜帶回吉隆坡。

雨城的潮州粿條分兩種炒法:鮮蚶豆芽的,屬古早炒蚶粉的原創腳本,星馬通行;另種炒魚丸粿條,則太平專有,離開雨城就難以覓尋,是許多異鄉太平人的味覺鄉愁,是旅客在總結旅程時以示“到此一遊”的知食印記。

根據太平田野工作者李永球的一篇文章所述,炒魚丸粿條的始祖是生於1901年左右的黃亞序,1928年從潮州揭陽南來,初到雨城時以伐木為生,後來才改行挑擔在大安茶室前擺賣故鄉的魚丸粿條湯。30年代,許多路邊攤被集中到戲院街綜合公市(Casual Market)內經營,黃氏便在那時候,開始求變從粿條湯創出自我風格的炒魚丸粿條;而後其弟也南來協助,並分支開業,所以目前在公市內經營的四攤炒魚丸粿條,皆為第二代的堂兄弟關係。

以我考究星馬炒粿條的心得,30年代已是鮮蚶豆芽版本的天下;而潮藉先民在更早的年代已創出這道原鄉未曾出現過的街頭小吃,將熟悉不過的粿條、鮮蚶、芽菜、魚露等味覺鄉愁給重新組合,加入挑逗味蕾的在地辣椒醬,炭火紛飛間,進行一場五味陳雜的鄉愁南洋化。

如此看來,黃亞序當年推出炒魚丸粿條時,肯定懷以創新求變的意圖。原粿條湯的材料如魚丸、魚餅,加上赤肉(瘦肉片)和廣東色彩濃厚的叉燒,再以菜心取代豆芽,以及粿條炒得較為濕潤而帶有湯汁等,處處皆明顯看出它從一般潮州炒粿條的“正宗”強烈出走的痕跡;不因應主流,不迎合一般,才會在堅持70多年後的今天,仍保有那份獨特性,成為知食太平的代名詞。

此外,李永球也在文中強調,說打包炒魚丸粿條時,小販都習慣以一種俗稱大葉婆或肉葉的葉子包裹,散發一股大自然綠葉芳香。

太平炒魚丸粿條

舊時印度移民越洋來到黃金半島,跟我們的祖先一樣,都是為了討口飯吃,盤腿一坐,香蕉葉一攤,便帶來千里外的飲食文化。海南先民們初至南洋,挑擔或手挽竹籮穿街走巷,販賣的就是一種對故鄉節日 “吃雞飯”的想望,於是便將散飯抓成大日子的飯糰,用香蕉葉盛載,以手抓食,除了免洗餐具又能減少挑擔重量,幾塊白斬雞,三兩個大飯糰,便撫慰了許多人的濃濃鄉愁。

當然,葉子一般用於熟食上,像馬來人和華人就分別用香蕉葉來包裹椰漿飯和炒粿條,在塑膠袋還沒廣泛使用前,肉販甚至以舊報紙直接包裹生肉,有的用荷葉,已算講究衛生的了!

趁同伴們等待炒魚丸粿條時,我獨自四處去尋覓大葉婆的蹤影。

這才發現除炒魚丸粿條外,其他幾檔炒鮮蚶豆芽的都同樣使用一種兩巴掌大小的綠葉,外加一張舊報紙,預先捲成攤頭上一個個錐形容器。

我上前打包,趁機向老板詢問有關大葉婆的種種。老板愕然,說從他父親那代已開始使用,只知道以前是用來包肉的,叫做肉葉,最初是由一群梳起不嫁的老媽姐從樹林採來供市的……我欣喜,這與“大葉婆”一名是否有關呢?老板一臉茫然,從抽屜取出一張紙條,說寫的是馬來名字:Ketapang。

回到座位與大伙分享大葉婆包過的粿條風味。

座上的太平地頭蛇倏然回憶起來,說小時候看到的炒粿條佬由於挑擔擺賣緣故,所以都坐在小矮凳上炒粿條,火爐鍋子就擺在地上,夜裡成排蹲坐,蔚為奇觀。

當大伙起身離開之際,一轉神,我彷彿親歷其境,看到幾位老媽姐身影,每人手捧一疊綠得足以滲透歷史歲月的“大葉婆” ,操著順德鄉音迎面而來!

[ 點閱次數:21056 ]

46 則回應

看了这图文,有点感动

炒果条是大马华人的精髓作品

不能忘记~!
恰 [會員] 2007-10-20 @ 18:17
我的最爱!!!
这两种果条听老师说过很久,但一直没机会品尝到……
原来,我们除了香蕉叶外,还有大叶婆的!!!
wei [會員] 2007-10-21 @ 04:06
那晚攤主遞給我的紙條,寫著大葉婆的馬來名字:Ketapang。後來向熟悉植物的友人查詢,才知道Ketapang指的是欖仁葉,樣子雖與大葉婆有點相似,卻是兩種不同植物的葉子;許是攤主弄錯了,還是供應給他的馬來人也一知半解!

昨晚出席東馬作家沈慶旺的新書發表會,席上與10年沒見面的砂拉越詩人藍波喜相逢,他明年將出版一本關於原住民飲食的“雨林食譜”,想必會讓本地飲食書寫給打開一扇窺探長屋廚房之窗。

談話中詩人突然提起我這篇“大葉婆包炒粿條”,說在古晉家門前就種有一棵,當地人叫它Daun Simpo,並答應寄一張照片給我,好讓我掛到網上讓大家看看。

我才倏然想起曾聽一位新加坡朋友說過,在他童年時候,小販都習慣用葉子來包食物,像豬腸粉,Rojak,炒粿條,炒菜頭粿,炒福建蝦麵等,除香蕉葉,Opeh Leaf烏杷葉(檳榔葉)外,就是Daun Simpoh Air。

現在終於知道大葉婆的正確馬來名字:Daun Simpoh Air或Daun Simpo。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1 @ 14:28
前辈,
你看过邱新民著的《饮情食趣》吗?
wei [會員] 2007-10-21 @ 15:58
沒有呢?請簡介一下!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1 @ 16:47
我是无意间在马华文学馆发现到的。作者是位中国学者,早期南来,应该后来定居于新加坡。
他写饮食的手法与你的相似,但没有那么注重考究,比较属于印象写食吧!
他不止只写北京,还有些新加坡和一小部分马来西亚。有点类似地志书写,或则应该算是小品。
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1984年8月初在新加坡出的。时代还蛮久远的……
wei [會員] 2007-10-21 @ 17:06
若有機會我一定要找來看看了。謝謝你。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1 @ 17:21
新纪元的图书馆可能会有……你不妨去那边找看看……不客气!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哈哈……
wei [會員] 2007-10-21 @ 18:12
在太平吃的包還好,
不是雜碎,用的是瘦肉。
但炒粿條……
只能說大葉婆也救不了那樣的乏味。
翎龍 [會員] 2007-10-22 @ 13:44
那天我們的行程太趕,沒好好把太平美食吃一遍;至於魚丸炒粿條,聽太平地頭蛇說,我們吃到的不是“正宗”的啦!改天我到太平開講“吃甚麼最太平?”,我們一同走透透大啖一遍如何?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2 @ 14:18
记得预埋我。
健文 [會員] 2007-10-22 @ 14:43
健文:

冇問題。

前晚的新書發表會,藍波親自下廚煮東馬原住民菜餚,你沒出席,走寶了。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2 @ 15:28
喂喂,下一站要去哪裡?
快點成行吧,我沒東西寫了。
11月16號前我可以請假,
要不東渡?
不然兩日一夜遊隨時可走。
翎龍 [會員] 2007-10-22 @ 16:12
我剛好11月16號才回到吉隆坡啊!
之前會在上海及檳城。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2 @ 16:27
金城、龍哥,我們吃到的可能就是“正宗”的,但正宗走味,得到真傳的,反而是“旁支”那一系炒出來的。那晚我們到時,就只剩一檔,是別無選擇但求嘗嘗鮮而已。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要吃好的,下次請早啦!
黃俊麟 [會員] 2007-10-22 @ 17:41
太平還有一味好野,就是369肉棕,專做批發,沒有“專賣”。早前我在PJ Sea Park的新海景吃過的棕子,味道很像,懷疑應該就是從太平369批過來的,但我沒求證過。我們錯過的,還有大千的薄餅,但味道也不如前了,還是那句話,想吃好的,一定得趁早,因為現在有的將來未必還會有,就算還有,味道也不一定還一樣。
黃俊麟 [會員] 2007-10-22 @ 17:50
不好意思,再回應龍哥一句:去林明如何?可以過夜。
黃俊麟 [會員] 2007-10-22 @ 17:52
为了黄生的退休大业,林明的确是应该去的。
健文 [會員] 2007-10-22 @ 18:09
還有呢?還有呢?是太平人出來“抖出”家鄉美食的時候了。

其實,那天我剛病好,私心作祟,所以沒要求老黃帶我們去百年Mamak老店--Bismillah(since 1900)去品嚐那好吃得要命的牛肉rendang,那才是太平極品啊!可能許多少吃印度餐的太平朋友都不知道有此好料!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2 @ 18:17
林明A計劃,我絕對支持就是!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2 @ 18:20
林明我是去過的,
但再去一次也可以。
不過我最想去的是東海岸,
吉蘭丹或登嘉樓。
翎龍 [會員] 2007-10-22 @ 18:59
從前Taman Megah 對面的阿里岸茶餐室,賣的薄餅甚好吃,聽太平朋友(如今已貴為Secrect Recipe老板)說,就是太平最著名那家。可惜老板娘去赴宴會,巧遇打搶,給槍殺了。從此收檔。
莊若 [會員] 2007-10-22 @ 22:37
東海岸二天一夜時間應該不太夠吧?
知食分子說的那家Mamak老店確是一絕,一定要試。其他的,我印象中還有:太平豆水(這是店名,當然,賣豆水,店裡的雞飯還不錯),還有,文華酒店後面的海鮮粿條湯、那天我們來不及去吃的煎堆……
以上是比較有一些“歷史”的,新冒起的我推薦太湖的蝦麵,煮法特別,過程就跟煮板麵一樣,只是把板面的湯頭及配料都換成蝦面的湯頭和配料而己。
太平雖是我的家鄉,但我只在那裡生活了十八年而已,識得的野係咁多啦!真正的地頭蟲應該是那粒球。
黃俊麟 [會員] 2007-10-23 @ 10:37
好像蓝波先生写过的“心波叶(包裹猪肉的)”就是“大叶婆”。
小雪 [會員] 2007-10-25 @ 14:11
小雪應該是東馬人吧!我想。

那天藍波兄告訴我大葉婆就是東馬的Daun Simpo,沒想到可以音譯成“心波葉”,真妙!

謝謝你。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5 @ 14:32
前幾天我與香港朋友在台北一家粵菜館
點了一道潮州菜「炒粿條」
(外觀和您的第一章照片幾乎一般、但無心波葉)

我因小時在屏東外婆家(客家海豐)吃過
所以不無疑惑地問她:
”這裡面有加咖哩粉去炒、這不是較偏向所謂「星洲炒米粉」的做法嗎?潮州菜也是這麼做法嗎?”
她說她從小就吃這味長大的。

不知您的看法是?

奇答 [會員] 2007-10-26 @ 05:38
謝謝你介紹沙勞越詩人藍波,我讀了也喜愛
翻一翻看到這則《石榴》...

有人把鄉愁摺疊
塞進你密密齒縫間
飄渡南海一片透明藍色
在綠影濃蔭裡
讓你笑落艷紅
掛成一盞盞風鈴的燈

在熾烈火陽的南洋
有你故鄉流沙的燠熱
沒有四季節令
喚醒你何時相思
可在潔白粉紅
瑩瑩水晶裡
依然隱著
苦澀的核心

田思在評論《變蝶》時,提及:「從石榴的原產地到被移植的過程,兼及植物性特質和它所象徵的鄉愁意義…」詩人的詩,和你的知食散文找尋心波葉的過程,研究樂趣無可比擬呢。

舒國治的《台南的微妙困境》
寫的是空間凝滯
udn.com/NEWS/READING/X5/4069792.shtml

luisah [會員] 2007-10-26 @ 14:15
前辈,

对。我是东马古晋人。
田思先生是我中学老师呢!

题外话:上周看到您写的竹筒饭,想起我尝过的“猪笼草饭”,这两者都很美味!
小雪 [會員] 2007-10-27 @ 19:05
大功告成,閉關數日,終於在出國前完成6篇專欄稿約。

剩下幾天空檔,可以到大馬文物保護協會去參觀畫家朋友陳幹逸的水彩畫展,這回展出的,是畫家剛出版的“Malacca Sketchbook”裡的150幅原作。

地點:2,Jalan Stonor, KL
日期:24/10/07-12/11/07
時間:10:00am - 5:30pm(周日休)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9 @ 12:40
奇答:

看來你們在台北吃到的那家粵菜館,也是由香港人主理的。

星馬一帶炒粿條絕對不會以咖哩粉調味,這可能是香港人對南洋的“錯覺”,以為加了咖哩粉才夠南洋,就比方起源於吉隆坡的“星洲炒米粉”,本來就沒放咖哩粉的,但傳到香港後就變成這個“想像版本”了。所以你那位香港朋友說她從小就吃這味長大,那顯然是“正確”的啊!

我倒感興趣的是,你小時在屏東外婆家吃過的是叫“炒粿條”呢?還是 “炒粄條”;在屏東的甚麼地方?潮州嗎?那地方我曾去過呢!
林金城 [會員] 2007-10-29 @ 13:59

回應頁數 : 1 2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