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有關晚清名臣左宗棠與食物的對話,一般不離兩者:左公雞和滿煎糕。
前者又稱左宗棠雞,在美國取了個洋名叫General Tso’s Chicken,意譯就是左將軍雞也。
在湖南菜(湘菜)中,左公雞算是一道地方名菜,然而在中國的知味世界裡卻不甚流傳,甚至許多中國人都未曾聽聞,反而後來傳至美國,竟在異地大紅大紫起來,甜酸微辣的口味虜獲許多老外的味覺,再加上大導演李安的“推手”強推一把,一時之間,不成為美國中餐館裡最熱點的招牌菜都難,甚至回流到華人世界“光宗耀祖”一番。
左宗棠是誰?吃過這道菜的人未必知道。洋名還好,至少透露出是名姓左的將軍所為,讓人很直接地聯想到美國炸雞上校的可親模樣。太平天國聽說過吧!左宗棠就是以鎮壓這造起義而聞名於世的晚清軍機大臣,不過該歷史事件肯定與這道雞餚完全無關就是。
舉凡聞名於世的許多名菜,都非要與名人偉人扯上邊才得以發放光芒,所以才會出現這雞餚由左宗棠發明之說。比較可信的典故,倒是此雞為清末某譚姓食家政客之家廚所創,後譚某家道中落,家廚遂到外開店謀生,為求宣傳效果,便將此菜附會到左宗棠名下,套句現代術語就是尋求“名人效應”,果然一舉成名。
左宗棠雞在本地華人的飲食經驗中畢竟遠了一些,晚清歷史更是“難以”想像的天涯海角。行文至此,還沒說到與左公雞同樣跟這號歷史人物有著密切關係的“滿煎糕”呢!或許你早已興緻缺缺;然而要是我說“滿煎糕”就是我們這裡再熟悉不過的“曼煎粿”,那想像力豐富的是否會馬上把場景給拉回本土,在全馬大城小鎮的街衢巷弄間聞出歷史飄來的熟悉香氣呢?
這回倒是與太平天國扯上關係。相傳咸豐五年(1855年) 太平軍入福建,左宗棠率清兵前往平定,為了讓軍隊吃飽且不擾民,他決定將傳統鹹味煎餅給加以改良,利用福建盛產的蔗糖和花生碾碎,撒在已發酵鬆軟的煎餅上成為甜食煎糕,使士兵容易入口,且攜帶方便,於是這種煎糕便漸漸在福建尤其泉州一帶流傳開來,成為經濟實惠,食用方便的街頭小吃;後來也流傳到台灣,以及隨著早期閩藉移民的步履帶來了南洋。
在福建泉州及台灣金門,這種煎糕叫做“滿煎糕”,傳到台灣稱為“麵煎餅”,下了南洋,於檳城登岸後則化作福建方言“曼煎粿”(Ban Chang Kueh),中文寫成“曼煎糕”或“慢煎糕”,到了怡保則稱為“大塊麵”,南下吉隆坡一帶廣東人把它誤稱為“煎燶包”(其實煎燶包是另種傳統煎餅的名稱),再到新加坡,則寫成 “麵煎糕”或 “米煎糕”。
原鄉對這食物名稱中的滿字有兩種解釋,一為“滿清”之食,與左宗棠有關,另個則因為它用圓形大煎盤製作,麵糊倒入後會“漲滿”整個煎盤而得名。至於後來如何演變成南洋化的“曼慢麵米”, 就可能是經過方言的變奏與一廂情願的誤解了。
所以把“滿”變成了音譯的“曼”,再聯想成製程上的“慢”時,似乎已脫胎成很南洋風的一則傳奇,再加上近30多年來,除了保存傳統的大煎盤製作外,更出現大量接合印尼爪哇一帶的kueh terang bulan,而創造出另種小型薄脆的新版本,配料也從原先簡單的花生碎和糖外,變化出教人眼花撩亂的多種甜鹹口味。
也難怪廈門來的朋友,一次跟我到檳城尋食,嘗過炭火中慢煎而成的擬似故鄉風味後,問明出處,對那滿溢著菜油香的火腿乳酪曼煎糕不禁“失控”起來:左公雞去了美國盛名大起,我們就把曼煎糕帶回“家”吧!肯定掙大錢!
[ 點閱次數:41374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