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先解釋一下“蜜蜂竇”是甚麼東東。
“竇”,要用廣府話來念才傳神,整句翻譯就是蜜蜂窩。
日前副刊主任來電,稱這兩周一次的專欄正好碰上今年的除夕和元宵節前一天,問我能否寫些新春吃食應節一番?話含在嘴裡,腦際馬上閃過一個個 “蜜蜂竇”,於是一口便答應下來。
好了,蜜蜂竇與我們紅彤彤的傳統新年有甚麼關係?
廣府話稱它“蜜蜂竇”,福建人叫它“Pang Siu Piah”或“Pang Siu kiok”,華語規範則寫成“蜂窩餅”;看到這裡,無需我再深入描述,許多讀者已從記憶中搜尋出這“年餅”的模樣。
是的,就是那些炸得金黃酥脆,圓盤形中間柱柱洞洞,乍看有點像剝了蓮子的蓮蓬模樣的脆餅。
“感覺”上,蜂窩餅是馬來人的節日食品,在華人傳統新年的“飲食大同”裡,與真正的“傳統”似乎扯不上關係。
相比於直接源自中國南方的油角、年糕和米埕,這些聽來很南洋的餅食,像“蜜蜂竇”、番婆餅(Kuih Bangkit)、娘惹雞蛋餅(Kuih Kapit)、馬來雞蛋糕(Kuih Bahulu)及娘惹黃梨餡餅等,其實皆由昔日娘惹從馬來食品中改良再創,並廣泛流傳於華人社會而變成“印象中”根深柢固的新年食品;從文化角度來看,這無疑在在地呈現出飲食本土化與在地化的“新傳統”了。
囉嗦了這麼久,還沒告訴大家“蜜蜂竇”的馬來文叫甚麼!這可要從幾個參考面來看:首先將注意力落在製作過程中用來沾麵糊下鍋油炸的黃銅(Loyang)模具,於是便有了Kuih Loyang之說;如果強調油炸過程要搖晃(Goyang)模具才能讓蜂窩脫模,那稱為Kuih Goyang就最為貼切;當然還有跟我們英雄所見略同的Kuih sarang tebuan(蜂窩餅),而最一般也廣受認同的叫法就是Kuih Ros(玫瑰花餅)了!
甚麼?也許你會驚訝怎麼差那麼多!我們看成“蜂窩”的形狀,友族卻視為盛開的“玫瑰”!?雖然本地福建人也叫它蜂窩菊(Pang Siu kiok),但這“菊花”啊!還得冠上先入為主的“蜂窩”!
然而,蜂窩也好,菊也好,玫瑰也罷,都是由麵粉粘米粉雞蛋椰漿砂糖開水拌成的麵糊油炸而成,酥酥脆脆,蛋香椰香;一口咬下,便各自碎落成一地美好的童年記憶,和歲月餅屑。
兩桶雞蛋餅
如常向舊同事的母親訂購兩桶家庭式手工雞蛋餅。
安娣歉意滿滿的說:今年找不到你要的美祿罐,用我們特地買來裝Kuih Kapit的鐵罐啦!沒印上甚麼不是更好嗎?
擱下電話,不禁為美祿罐的事煩惱起來。
撥通電話給妻,吩咐她無論如何都要在除夕前找到兩個印有綠底圖案的空罐!
我想,權宜之計就是自行改裝了。
一切依足童年,依足父親昔日所做的一樣。
也記不清是從何時開始,大概在上小學前後的兩年吧,父親總是在除夕當天拎著兩桶雞蛋餅和一包肉乾,拖著我的手,搭兩輪巴士去拜訪一位行動不便,柱著拐杖走路的Uncle Lok。
早年印象,Uncle Lok的脾氣壞透,見面時從不顧及新年氣氛,有次父親還被他趕出門外,但多數時候他都坐在臥房裡別過頭不理不睬。對!父親總叫我站得遠遠的,有時見他們一番爭吵過後,竟不約而同沉默的望向我。
但這情況在我念四年級時卻一百巴仙改變。Uncle Lok變得跟父親有說有笑,還經常摸著我的頭髮說認我為契仔。如斯年複一年,從小學到大學,到我成家立業,到Uncle Lok雙親去世後住進安老院,到父親患病往生,到我獨自帶著兒子探訪,這似乎已成了新年前夕,牽挂在心非完成不可的“傳統”。
據父親的說法,Uncle Lok是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失去一條腿,丟掉工作,連論及婚嫁的女友都離他而去。說到傷感處父親紅了眼眶,說Uncle Lok是個好人,對我們家有恩………至於那兩桶雞蛋餅為何一定要用美祿罐來裝,父親說這樣才表示親手做的(至少Uncle Lok會這麼認為),才夠誠意。
從童年所見及種種跡象顯示,我確實懷疑父親涉及了當年那場交通意外;說到往事,父親總有難言之隱,所以打從懂事以來每次去探望Uncle Lok時,都彷彿有種陪父親去“贖罪”的感覺。
去年舉家到國外出差數月,回來時才接到Uncle Lok往生消息。到安老院瞭解狀況時,同房老人感嘆的說:他啊真可憐,年輕時候騎摩多車經過新村,被一四五歲小孩用皮球扔到,閃躲不及翻了車,被後來的大羅里(卡車)………。
今年除夕,我如常牽著兒子,拎著兩桶雞蛋餅到安老院………就彷彿見到Uncle Lok柱著拐杖將他最愛吃的年餅分給鄰居朋友,呵呵呵開心地對大家說:我的契仔契孫來看我了!
[ 點閱次數:30366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