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尋找傳說中的煎燶包  ◎  林金城
安樂茶飯 2008-02-29 00:10:59
Bookmark and Share

特地到雙溪毛糯新村去尋找傳說中的“煎燶包”。

朋友笑我無聊:巴生谷一帶的早市或Pasar Malam,甚至路旁的馬來攤都可輕易見到煎燶包蹤影,何需頂個大太陽遠至雙溪毛糯新村去尋找呢?自己也常在文章中一再強調,說好吃的“煎燶包”必需用木炭作燃料,只有檳城人有此福份可周處聞到這古早的炭香!難道是......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雙溪毛糯痲瘋病院拆除事件,等一切“塵埃落定”後,你現在才來湊他甚麼熱鬧不成!

耐心聽朋友一口氣唸完,我不作任何解釋,只答應帶些“煎燶包”回來讓他嚐嚐。

心想,我們這代吉隆坡人,甚至戰後出世的前兩字輩中馬人,都在以訛傳訛的錯誤中叫了大半輩子的“煎燶包”。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從小到大叫慣的“煎燶包”,去到怡保就叫成“大塊麵”,再北上檳島則稱為“曼煎糕”或“曼煎粿”;一種食物多種名稱當然並不奇怪,方言使然,重要的還是童年時候本來就這麼叫開的,屬於集體記憶,那準錯不了。

有關“曼煎粿”源自福建閩南的鄉土小吃 “滿煎糕”之說,幾個月前我已在本欄文章中寫過(滿煎糕vs曼煎粿),在此不再贅言。自從那篇文章刊出後,便收到一些讀者回應,其中對原鄉滿煎糕的“滿”,如何從方言角度轉換成檳城人的“曼”,成了大家最有興趣的論點,甚至台灣人稱之 “麵煎餅” 、“麥仔煎”或“麵煎嗲”,其中“麵”及“麥”都頗具方言性的語音玩味,值得大家在深入探究時一併思索;這畢竟是可以理解的演進軌跡,不過,我們將曼煎粿稱為“煎燶包”,那就完全不同了。

記得十多年前,有次我在安邦做田野考察,聽一七旬老人以惠州客家話在追憶年輕時候的採礦往事。說當時“煎燶包”是最經濟又方便攜帶的食物,受普羅大眾,尤其礦場工人、開芭燒炭的,以及割膠女工的歡迎;老人比手作狀,說一個“煎燶包”就約莫半尺直徑,厚度半寸,中間包有豆沙餡,可耐放兩三天不會變壞,說穿就是 “大件夾抵食”,吃兩三個便能耐他半天!

也許老人家已看出我眼中疑惑,便笑出一臉皺紋的說:當時的“煎燶包”不是你們現在所謂的“煎燶包”啦,亂亂來的,完全是另外一種食物啊!圓圓一個,扁平包餡,兩面煎燶(燶在客家及廣府話裡,是焦的意思),所以才叫“煎燶包”!消失幾十年囉!也不知道後來大家為何把福建人的“曼煎粿”叫成客家人的“煎燶包”,一錯就幾十年,現在也只好在夢中回味了!

我依稀記得那老人失落的表情,又好像在糾正我們的“錯誤”後,一種在嘆息前說不出的神氣。

新生隆除“煎燶包”外,還售賣水晶餃子和生肉包;
尤其喜歡後者,傳統發酵的包子就是不同,充滿古意。

按圖索驥地在雙溪毛糯新村兜了兩圈,終於在路旁一間新生隆神料店前找到這攤傳說中的“煎燶包”,招牌卻寫著“鐵板包”,口味有椰子、豆沙和花生三種。

說起“煎燶包”,惠州籍的第四代傳人頻頻解釋,說以前就是因為大家都習慣把“曼煎粿”誤稱為“煎燶包”,避免混淆所以才乾脆取個全新名稱叫“鐵板包”,參照上一代留存下來的剪報, “鐵板包”一名至少已使用超過20年以上。

我端起這與昔日老人記憶中不知差別有多大的客家餅食,店家所強調的改良配方使麵糰表皮久放也不會變硬的“自豪”,倏然讓我想到半個世紀以前,甚至更久遠的年代,這鄉土餅食曾陪我們的祖輩們在這片土地上度過多少打拚的艱辛歲月,在南洋熾熱如火紅鐵板的生活線上“煎燶”了多少的青春韶華?

我咬下一口,淚水就差點掉落下來。

真想跟店家說,把“煎燶包”一名給還原回去吧!

新生隆雙溪毛糯鐵板包
地址:No 345A, Jalan Besar, Kpg Baru Sungai Buloh, Selangor
電話:03-61562931
營業時間:11:00am - 5:00pm (隔周3休息)

[ 點閱次數:27851 ]

19 則回應

“知食份子”在中時開有分行“知食庫”,歡迎大家也到那裡喝茶聊天。
林金城 [會員] 2008-02-29 @ 08:24
哇~好分享~
比例看不出来,是手掌酱大个吗?
恰 [會員] 2008-02-29 @ 12:48
不知恰的手掌有多大?
有沒有4吋左右醬大!
林金城 [會員] 2008-02-29 @ 13:41
这煎燶包我有吃过,的确回味无穷,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雙溪毛糯新村还有不少好吃的,最想念的是瓦煲老鼠粉......
kopi0 [會員] 2008-03-01 @ 19:59
kopi0:

幾年前在PJ17區及半山芭都曾出現過這種改稱為“鐵板包”或“乾隆包”的煎燶包,可能生意不理想,很快便消失蹤影。

雙溪毛糯新村一帶有不錯的肉骨茶,有家日夜怡保芽菜雞飯也不賴,你說的瓦煲老鼠粉在哪裡呢?我對這客家粉食特有興趣!
林金城 [會員] 2008-03-03 @ 00:05
只知道它叫"铁板包" :)
mimid3vils [會員] 2008-03-03 @ 15:12
金城兄,

有没吃过一种由鸡加猪肉煮的马六甲美食? 材料有酱油,椰糖,鸡蛋. 味道是咸中带甜,卤肉的颜色.

几年前曾经吃过几次, 之后就找不到了.很想很想再回味或学会煮这道菜肴. 能帮帮忙?

Athanist
欢迎来走走
http://mysiho.blogspot.com/
阿单逆思 [會員] 2008-03-03 @ 18:28
mimi:

現在知道不遲,如果大家都改口叫它煎燶包,很快就會還原回本來的名字。
林金城 [會員] 2008-03-03 @ 23:58
cchaoc:

你在哪裡吃到這菜餚的?
依材料判定應該屬於娘惹菜吧!

馬六甲峇峇在除夕的年夜飯桌上
有道Babi/Ayam Ponteh (傳統做法是雞肉豬肉同煮,偶爾也加入雞蛋)
以豆醬及椰糖調味,
但不像北馬娘惹的Hong Bak,
因為沒放黑醬油。

另外吉蘭丹的土生華人(Cina Peranakan)
在新年及婚宴時候有道必備食物也叫Hong Bak,
以醬油及大量椰糖來滷豬肉,
味道甜到不行。
林金城 [會員] 2008-03-04 @ 00:44
我忘了那间餐馆叫什么名,就在新村巴刹附近,店门口就向着停车场和小学.
kopi0 [會員] 2008-03-04 @ 16:02
kopi0:

好,我有空就去找來試試看!
林金城 [會員] 2008-03-06 @ 19:17
哈?那个是煎燶包来的咩?我印象中煎燶包不是酱的wo。很多local小食我都不懂它们的名字,哎~看你的blog弄到我很饿.. 不知道淋上焦糖的会不会更正?
white marmalade [會員] 2008-03-13 @ 20:39
white marmalade :

正宗煎燶包淋上焦糖,又“焦”又“燶”的,應該很好味! :)
林金城 [會員] 2008-03-14 @ 20:03
嗯,我没有吃过“煎燶包”,不过它的外貌有点像福州人的“贡饼”。
小米@晴宇 [訪客] · http://blog.yam.com/CelestinaL 2009-02-14 @ 09:33
小米@晴宇 :

“煎燶包”用鐵板在煎,而福州人的贡饼(應該稱為光餅),卻是以貼爐來烤啊!
林金城 [會員] 2009-02-15 @ 11:24
你好!金城,
若什么时候你再到双溪毛糯新村,一定要试试这里的怡保芽菜鸡饭,就在巴刹附近的hong leong Bank隔壁。 从芽菜(胖胖短短的怡保芽菜),鸡肉,油饭(即使不是贵米也能煮得很香!),辣椒酱,到鸡汤都美味十足呢!
欧阳 [訪客] 2009-10-06 @ 14:20
欧阳:
謝謝指路!這家"日夜怡保芽菜雞”,在兩年前我當全國Top10海南雞飯評審時就曾試過了,印象很好!有空還真想去回味一番。
2009-10-06 @ 23:44
我之前有特地到雙溪毛糯新村去尋找傳說中的“煎燶包”,但找不到。 请问你是怎样找到呢?
棠 [訪客] 2011-02-18 @ 11:43
棠:
不難找啊,我前兩天才去補拍照片呢!
上文有詳細資料,或到了新村,找個當地人問問就行。
林金城 [會員] 2011-02-28 @ 08:54

本文有 1 則留言待審核...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