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以下是一則有關墨水街海南人的尋常故事。
起初,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條街為何冠上“墨水” 兩字。
問過不少街坊居民,都不約而同一臉錯愕一手抓頭地以客家鄉音回答:自新古毛(Kuala Kubu Bharu)開埠以來啊,老一輩傳下來的都是這樣子叫的啦!可能這條街以前住了許多滿腹“墨水”的讀書人吧!小地方人情味濃,熱心的還馬上行動說要到隔壁去幫我向老一輩問個清楚,結果歷史似乎在嘴邊兜了數圈,唏噓一聲,依舊沒有答案。
Dato Muda Jaafar,怎麼譯也成不了墨水。
倒是有人在提起墨水街時,無意間“透露”這客家人佔華族人口七成比例的小城鎮裡,街上卻有著幾間海南人開設的店面頗具代表性,像永樂麵包廠、悅來茶室和昇雲西菓店,連同隔條街Jalan Mat Kilau那專賣海南雞排和海南麵的新南昌咖啡店,以及同排的新古毛海南雞飯餐館等,交錯間共同描繪出一幅海南飲食的尋寶地圖。
那為何不是客家飲食呢?我試探的問。
這才恍然“發現”竟然在自己客家人的地頭上,知名的卻是海南食肆。街坊居民似乎又是一陣錯愕一再抓頭,答案仍在嘴邊不斷兜轉,不是以“理所當然”為由,就是海南人天生就是好廚師云云………。
我當然不宜身份倒置地告訴他們,要瞭解海南人與餐飲業的關係必須回溯到歷史最初,從海南先輩們南來的職業屬性去加以思索。
要知道,相對於其他方言族群,海南人算是較遲南來的一批。由於其他方言族群所形成的行業分工已牢不可破,以致他們所能選擇的職業有限,所以早年瓊州人多為洋人及富裕西化的土生華人(娘惹峇峇) 家庭幫傭,或在英軍軍營裡做伙頭將軍,與廚房餐飲為伍。
一旦賺足了錢,想要出來開店,自然便選擇從事自己最熟悉的餐飲服務,以致後來大批海南同鄉跟進南來時,便理所當然的投入咖啡店及與其相關的行業,像西餅麵包店等等,無形中就是把洋人喝咖啡吃麵包的早餐習慣,以及他們根深柢固的下午茶文化給普羅大眾化,影響至今。
新古毛這曾經盛產錫礦的富裕小鎮,早年曾為英殖民政府在烏雪的行政中心,又是通往英國人避暑勝地福隆港的必經之地,更是軍營所在,所以海南飲食能在此地紮根是顯而易懂的事;一旦與歷史接軌,使能找到答案。
而墨水街呢?
話說50年前,在大馬獨立後的第二年,一個16歲青澀少年孤身從海南島文昌縣坐船南下,在新加坡登岸後,便來到新古毛投靠親戚所開的永樂麵包廠,當起學徒學做麵包和西餅。幾年過後,青年向開咖啡店的岳父那裡學會做南洋咖椰的技巧,於是趁早上未上班前,便騎著腳踏車邊賣麵包邊推銷自製的咖椰;直到1979年才離開麵包廠在隔幾間租下店面製作西餅蛋糕,這人便是昇雲西菓店一臉靦腆的老板許宇全。
在離職前他把製作咖椰的技巧傳授給麵包廠內一親戚的太太,而這老婦也正因為這咖椰而紅遍新古毛,成為附近城鎮許多茶室所指定的“品牌”,同時也是旅客喜愛的手信;幾年後,其丈夫也離開麵包廠開了一間茶室,即現在的悅來。
咖啡,麵包,咖椰,咖椰角,連成一條通往昔日美好時光缺一不可的飲食線索。
但這樣的故事是否太過單調尋常呢?
記得不少街坊居民在說到墨水街的麵包廠時,都習慣性的抬頭,回憶著以前麵包出爐時滿街滿衢都充斥著麵包香的情境;該廠已在去年初歇業,沒有了天作之合的海南麵包,悅來茶室則以一般三明治麵包代替,即使塗上以古方製作,花9小時隔水燉煮的傳統上好咖椰,也始終教人感到無限恍惚失神。
幸好還有“徒弟”的咖椰,以及“師父”的咖椰角。
如果要我在結束這則有關墨水街海南人的尋常故事前,列出心目中最能代表新古毛的手信,那昇雲的咖椰角絕對排在第一位置(雖然其可遇不可求的榴槤蛋糕,也真的是我吃過最棒的),無他,除餅皮香酥,咖椰香濃不過甜之外,就是那要命的歷史感!
至於為何叫墨水街?我已開了頭,墨水未乾,還請大家自己去尋訪。
昇雲西菓店
創始年:1979
地址:15 Jln Dato Muda Jaafar, Kuala Kubu Bharu, Selangor
營業時間:08:30-21:00
電話:03-60641586
有關海南飲食的延伸閱讀:
1.海南麵包 Roti Benggali
2.尋找海南雞飯的起源
3.文冬雞飯
4.後街海南雞飯
5.鄉愁咖央
6.咖央續篇
7.聽說有間海南沙爹屋
[ 點閱次數:28485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