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不讓食物在歷史中走味  ◎  林金城
軌跡點點 2010-07-22 22:14:29
Bookmark and Share

報導:孫華楣
攝影:楊書其
來源:2010年7月18日中國報周刊

食物背后的故事,是林金城多年來筆耕的重點。
他以“考古”態度探尋與考察食物的根源,並觀察食物與土地連結之后的改變,然后將其中精彩,化作一筆又一筆食物史記。

他不期待,這些文章能改變人們的態度,或讓更多人因而關注食物背后的故事,只希望日后有興趣的知食分子,可借著這些“趨于真實”的歷史概括,感受記憶中原來的味道。

林金城,知食分子,寫了很多關于大馬美食的歷史。

考察多年,一路上的一些採集,已整理歸檔。採訪當天,我要林金城帶幾本手札來。見面時,他解釋,“這只是部分,加上家裡的一些,大概只有五十多本,很少,因為懶。”

五十多本,是近10年的飲食遊記,停停寫寫。后來,雖已換上影像科技來記錄,但對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手抄的資料,雖然少了,但仍是自己習慣且重要的記錄。

用科學家精神研寫美食歷史

這些探古尋舊的記錄,坦白說,已能發展成多本相關美食的書籍,偏偏林金城自認沒那么簡單,不想只當個記錄者,因為他要厘清的,不是食物在生物鏈上的關係與發展,而是食物背后動人的故事或精彩的變化。

我很好奇,每一次林金城都是怎么開始這一段“記憶味道”、“食物歷史”的考察動作?是否就像我們記者的採訪工作一樣,先是找來人問,然后將所見所聞寫出。

“採集,只是一個部分。一開始,總是這樣,從找人問、採集到記錄,但今天,我不是一個記錄者,因為單一的記錄者,里頭存在著迷思。像你去採集,你說這個老人告訴了你一些東西,當年這道食物是怎么做,怎么來,他說這樣叫傳統。但那天你所聽見的那一回事,並不等于是正確的。對他來說或者是,但對于上一輩人來說,傳統的標準又不同了。所以,每一個人口述相關美食的歷史,只能說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場合,不能代表事實。”

林金城說,要做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記錄裡,必須找出其中根源與演變。我說林金城認真,用科學家做研究的精神,撰寫美食的歷史,只要資料有矛盾或出入,都要追根究底。但又不得不承認,要不是有他們的執著,我們也沒有值得參考的歷史記錄。

食物是和土地結合的…

“天下烏鴉一般黑”是一個定律,但只要有人找到一只烏鴉是白的,這個定律就要打破。為了這個“接近真實”的食物原貌,一種食物,林金城會南下北上全馬找了十幾個對象來問,從中對照其中相同與差異,再沿著這些疑問的線索,去探舊索古。

問他要走幾遍,才有定案?

他說不知道,也算不出,有時候採集好的資料不一定當時就會用到,所以都會先整理歸檔,有一天要用到時,分分鐘重新再走一遍,幾次反覆考證,才能構成一次的成果,或寫成文章。

走那么多趟,何苦來哉?

以前做古蹟研究,已是這樣。大馬在土地的歷史上記錄得少,但總要有人去開始,林金城說不把研究當工作,他不用急著交差,所以自有時間去考究。他不是為了追求完美,只是努力找到真實,或趨于真實的答案。

如果,今天的林金城只是為了找到食物的傳統或原貌,他說,那還不簡單,只要拿出原鄉的資料看一下便一目了然。但我們的食物,一定受時代的影響,如果沒變化,那就不精彩,不需要研究了。所以他想知道的是,食物來到馬來西亞后,它繼承了多少,改變了多少。

食物就像每個時代流動的古蹟,或一個文化,這個文化原來不是100%繼承的,因為它會經過了本地同化的因素,如氣候、食材、文化的影響,才會演變成這樣。

“食物是和土地是結合的,跟歷史是結合的,但馬來西亞偏偏在這方面,是最缺乏土地的記錄。今天,我們的城鎮,你要找它的資料與記錄,其實很少,我們在考察時無法即時獲考證,就很痛苦。”

他想要做的,是在那眾說紛紜中理出一條較為鮮明的線索。


(林金城除了有出色的文字描述能力,還有很好的攝影技巧,加上嚴謹的實地走訪探詢,你很難不被他的文字吸引,投入在食物與生活的歷史長廊裡。)

採集東西,考古南北,尋覓八方
愛吃與知食是兩回事!

林金城很“好玩”,先從音樂開始,然后就是古蹟,現在往食物裡頭鑽,每一次都一頭栽下去,非常投入。

他來來去去,感覺上這份工作十分輕鬆,應該有不少人羡慕。對此,林金城不否認自己幸運,有人認同了自己研究的工作,讓他能像旅人般輕鬆工作,時間自由,悠閒地吃與喝。但從他的文字中,其實已看出用心。

我有的是熱誠,但沒慾望

“其實,我不是很愛吃的人。”做美食研究,不愛吃?我投以好奇的眼光,但他從容地解釋:“吃,只是基本,我並非每一樣食物都想佔有,對于食物,我有的是熱誠,但沒慾望。愛吃和知食是兩回事,愛吃要求的是食物可以滿足他口福,但知食者,比較注重的是食物背后更多的故事。”

然而研究食物,只有熱誠,沒有技巧,那是不行的。

林金城有個習慣,他會用從前做古蹟的方法,將收集的資料整合起來,做出年表,加入歷史事件,或飲食事件,都是一筆很重要的資料,用以對照或考證。

“我這個人強調本土,如果食物和土地不是結合的,我寧可不做。遇到一種食物,如果你沒有這些地方歷史去架構,你根本就看不到它不同的地方,頂多你只是知道,砂拉越的方式是這樣做,西馬是那樣做,但要再進一步分析,就說不上來了。

人有得選擇,或者,你只愛吃喝,對食物原來就存在的故事不聞不問,但你卻不能否認它存在的事實。他選擇做下去,純粹也是個人喜好,這些花時間研究出來的資料,總有人會感興趣,把它記錄下來,有需要的人,日后自會用到。

別讓記憶給哄騙了…

在採集的過程中,林金城也遇到不少老人,有很多和老人溝通的機會。我向他請教和老人做訪問的技巧,他的方法,讓我獲益不淺。

“其實,我不是個很會講話的人,但我會耗時間和他們做朋友,我不會採訪,也沒有所謂‘問完’這回事,我不是急著要有一個結果,因為我不是交功課,所以沒有結果。回去后,把資料變成檔案,某個時候,再想到他,想要知道不同層面的故事時,又會回去找那個人。”

他用上自己那套研究古蹟的方法,將歷史事件做成年代表,在聊天時,把老人們帶到某個時代場景。“我和老人談天時,會問他們那家店的歷史,那個年代附近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有時記憶模糊,根本對照不起來,由此,你就可以自行衡量,這個老人的話,能相信多少。他們並沒有故意要騙你,只是年代久遠,也模糊了。”

這些資料可以作為一個引導,有人能講得很深,有些人很明顯是不能繼續下去的,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所以,做研究要懂得分辨哪些資料可用。

“除了向老人採集飲食資料,私底下,我有許多老師,我稱他們為知食前輩,他們可能只是一個老廚師,也可能從前只是一個喜歡吃東西的人,有華人、印度人。他們也能告訴我一些他們那個時代、某個地方的歷史。”

原來我們的味蕾最老實!

記者也訪過老人,在抄食譜上,尤其常常碰釘,總是捉不到正確的步驟與程序,他又是怎么做呢?

林金城說:“在分量上,絕對不能太挑戰老人家,他們憑感覺煮,你若請他們告訴你實際的分量,你拿到的資料會更不準。我的做法是,我用自己的味蕾,或者和一些朋友的味道去完成那道食物,不能問得太細膩,寫材料,寫做法都如此,其他的再自己拿捏。”

林金城常常和几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吃東西,他們的味覺都很靈敏,每一次,把基本資料稍微問一下后,各自回家做菜,各寫各的食譜,組合起來就有95%相似了,去到全世界也這樣。

在資料的搜集上,林金城其實擁有多年來考察古蹟的實戰經驗,是很大的助力,考究飲食也可以照辦煮碗,只是對象換成了食物。

[ 點閱次數:32269 ]

18 則回應

林老师,我是古晋的朋友,那天去听了你在古晋的那场,不敢说有什么心得,但是知道在听你分享过那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以后,对这些食物会多一份尊重。美食不只是味蕾的享受,还是岁月的记忆和祖辈对家乡的情愁。你说在收集砂拉越的美食故事,期待着!
lulu [訪客] · http://maxiangru.blogspot.com 2010-07-23 @ 08:39
食物須/需要瞭解其中的食材為何,才能嚐出真滋味。
例如咖喱,咖喱有很多種煮法,不同香料組合不同的味道,
不能一概而論。即使同是華裔,所用的食材的差異,所煮出的咖厘
味道也不同。所以,所謂名店的咖喱實是馬來風味,吃不到精髓。
剛從東海岸回來的我。
老友 [訪客] 2010-07-23 @ 16:32
lulu:
謝謝你到場支持。
希望在完成手上的兩本美食書後,能多到砂拉越走走,不再是匆匆的幾天一周。
林金城 [會員] 2010-07-25 @ 14:13
您好,想問您的書,在那裏可以買到?這都是很珍貴的記載,加油哦!
海角 [訪客] · http://haijiaozoutianya.blogspot.com 2010-07-25 @ 21:18
老友:
食材細目是一定要知道的,至於“細”到哪裡,則不宜小數點幾位地去求證。
食物的精彩在於多元,如果一種食物只有一個味道,就像一個國家只有一種聲音的“無聊”了。
為何名店咖哩不可以是馬來風味呢?
林金城 [會員] 2010-07-26 @ 20:16
海角:
謝謝你的鼓勵。
如果你住在吉隆坡一帶,可到ikano的大眾書局找找。
不然,可透過網購,請點擊以下連接,還可獲得一片DVD呢!
http://www.got1mag.com/preorder_xunwei.php
林金城 [會員] 2010-07-26 @ 20:31
這和我個人的響往有密切關係。
在海邊,可不可以吃到華人式的咖喱麵?一直很想去揭開謎底。
終於吃到時,失望是多一點,只是溏心蛋是驚喜。因為當天食材
差不多完了,人潮依舊多,店家就以這溏心蛋代替雞絲。
我不愛馬來風味的咖喱,少了一點東西的感覺,
這東西很可能是椰漿還是某一種香料。
更重要的是,這種咖喱無法和麵食的味道融合一起,吃不到
其混合出來的“化學效果”。
以咖喱舉例是由於很多人以為,咖喱大概只用那幾種香料煮成。
其實,其有千變萬化的配搭和煮法。要配甚麼吃也是學問呵。
老友 [訪客] 2010-07-27 @ 10:11
老友:
你說的是關丹tanjung c的咖哩麵嗎?
我倒喜歡凝望沙灘上由木麻黃所組成的防風林,以及戴著頭巾弄潮的馬來小女孩啊...
林金城 [會員] 2010-07-27 @ 22:15
海燕 还在

景迁 人事皆飞
阿单逆思 [會員] 2010-07-28 @ 01:19
阿单:
已兩年沒去看海,不知景遷一事!
變得如何啊?
林金城 [會員] 2010-07-28 @ 22:14
那天在這裡問了你以後,才發現有網購,謝謝你哦!每次看你對食物堅持時,就會很感動你堅持到底的精神。同時,也提醒我要去多關心我的家鄉的變化。因爲,有些食物和人事,會隨著歲月而封塵。
海角 [訪客] · http://haijiaozoutianya.blogspot.com 2010-08-04 @ 13:49
海角:
你的家鄉在瓜雪嗎?真想去看看當地的魚餅製作。
2010-08-16 @ 11:59
食物是和土地結合的,跟歷史是結合的~~ 食物跟土地結合~~鄉土風味菜 跟歷史結合~~人離鄉別井,將思鄉之情用故鄉的食物替代, 有時總得很可惜的是,故鄉反而改變了,但卻在異地保留著昔日故鄉的鄉土風味菜.
小三 [訪客] · http://hk.myblog.yahoo.com/joeyaysy 2010-08-20 @ 15:23
不好意思,我現在才看到您的回應。我的家鄉是在瓜雪沒錯,我家也是做蝦餅和番薯餅。這是我們那邊最著名的道地土產。有時間的話,可以到我這篇部落格去看看,我有介紹:http://haijiaozoutianya.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13.html

當然,若你有興趣,就通過電郵聯絡我好了,teolaysze@yahoo.com.hk.
海角 [訪客] · http://haijiaozoutianya.blogspot.com 2010-09-08 @ 13:30
海角:
啊!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你家。先謝謝你。
林金城 [會員] 2010-09-17 @ 22:50
不用客氣啦,能夠保留這些小食,也是我們的責任,哈哈。。

不過,我在外工作,通常衹有星期六才回家鄉。所以,可能時間上,就要協調。
海角 [訪客] · http://haijiaozoutianya.blogspot.com 2010-09-26 @ 22:49
我喜欢林先生的手写的笔记本和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
Bakeling [訪客] · http://bakeling.blogspot.com 2011-01-14 @ 11:35
Bakeling:
哈哈..謝謝你。我手上的50多本筆記本,當中寫成文章的只是十分之一不到,看來以後我不在時,也算一批未出土的一手資料吧!
林金城 [會員] 2011-01-16 @ 11:21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知食份子

甘心做個無詩生活的生活詩人, 貪戀人間炊煙的知食份子

我的安樂茶飯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