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肯定不是應景之作。
中秋已過,才想到要寫篇公仔餅。
近日聞“奶”色變,對Made in China顧慮再三,惶恐失望之際,卻欣欣然看到中國太空人在電視屏幕上作太空漫步,猛然想起我6歲時候513剛過,社會仍處於恐慌及重新洗牌之時,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則在7月20日成功登陸月球,首次實現人類登上另個星球的夢想。
[ 點閱次數:39369 ]
上期寫過亞參叻沙(Assam Laksa),提到Laksa一詞源自古印度梵文的Laksha,意思就是“千計無數”。文中也提到了吉蘭丹和登嘉樓的Laksam,說是從Laksa一詞所洐身出來的“變調”。
翻閱歷史,自公元一世紀起,印度商人已開始往東南亞移殖,從最初的經商、傳教,到居留下來後“劃地為王”,或以其顯赫富有的地位掌控了朝中實權,在各地建立起許許多多的“印度王朝”及“印度化”國家。像柬埔寨的扶南國、吾哥王朝以前的真臘、越南地區的占婆、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爪哇的滿者伯夷、泰國南部克拉地峽及北馬一帶的赤土(宋卡)、盤盤、狼牙修、吉打、丹丹(吉蘭丹)等,都曾深受古印度文化影響。
如今回首,千百年過去,雖然回教自13、14世紀在本區域掘起後,古印度文化經已式微,然而從各地的民俗風土中仍察覺出其微妙的琢痕,尤其飲食方面,一旦深入探索,將是挖掘不盡的寶藏!
[ 點閱次數:37655 ]
常聽到有人斬釘截鐵的說:一離開檳城,就沒有好吃的亞參叻沙!
幸好檳城人不會“聰明”到將亞參叻沙給申請為文化遺產,然後製定一套“金牌”食譜,凡要掛上檳城亞參叻沙招牌者,都必需符合“規定”!
其實,食物的精彩就在於多元,你一口認定亞三叻沙就是這風味的同時,也斷然關上味覺之門,拒絕了亞參叻沙還有其他風味的“可能”。
[ 點閱次數:46622 ]
上一期寫了“金寶炒蚶蛋粉”,文中提到本地食界蚶蛤不分,常錯置使用。
文章刊出時我人在古晉,當晚有位讀者在動地吟表演結束後,走到台前跟我交流。說她大感興趣的是,一碟炒粿條如果少了鮮蚶,還算不算正宗的潮州風味?
我沒正面回答,反而問她所謂的“正宗潮味”是屬於原鄉的,還是本土變奏出來的味覺鄉愁?
那有甚麼差別呢?她顯然陷入疑惑當中。
於是,我便跟她分享兩周前在麻坡尋找潮州美食的“新發現”。
[ 點閱次數:35575 ]
那天在麻坡認識一位新朋友,說家鄉在太平,竟記起我一年前在本欄寫過的一篇“大葉婆炒粿條”;深入描述,連我也淡忘的文中情節。其中便提到太平早年沿街炒粿條的小販,由於挑擔擺賣緣故,所以都坐在小矮凳上炒粉,炭爐鐵鍋便擺在地上,夜裡成排蹲坐,蔚為奇觀。
年過半百的朋友嘆息一聲:那已是“咸豐年間”舊事!在太平,再也找不到此景可供追憶,看來別處也不會有吧!
我心裡卻突然閃過前陣子在金寶碰遇的“奇蹟”。
[ 點閱次數:29126 ]
清晨,坐在茨廠街與思士街交界的路邊攤閒聊,我隨意提起本地獨特的“燒肉文化” 以及華人對燒肉的“情意結”;頓時,專程來馬考究南洋華人飲食風貌的知食友人,皆不約而同地睜大著眼。
靜默了好一陣子。
來自台灣的率先道出疑惑:林兄所說的“燒肉”不會是日本人的Yakiniku(日式燒肉)吧?據我的觀察這裡受日本文化影響不深,應該沒甚麼“情意結”可言!
接著,福建來的食家更是一派宗師模樣:我大概不會猜錯,您剛才所說的“燒肉”,如果不是唐人街這裡沿街燒烤的肉乾,就是昨天我們在加影(Kajang)吃到的馬來燒肉串沙爹是吧?
[ 點閱次數:27857 ]
我確信大姐是沒吃過Roti Babi的。
十年前大姐因腎病與世長辭,留下幾本自我有印象以來就不屑一顧的剪報。
黏東貼西的,盡是數十年來她從報章雜誌剪下的食譜及食肆介紹,貼在大開本的婦女雜誌上,看來草率無章、交錯拼貼,甚至在文與文間還可看見底版原有的文字和明星照片。
[ 點閱次數:30674 ]
為何叫墨水街呢?
上兩周寫新古毛墨水街的咖椰角時,曾埋下伏筆,想好這期要繼續留在這寧靜小鎮,散步到另條街去給大家介紹新南昌茶室的海南雞扒。
文章刊出後,意外收到一些讀者迴響。
首先接獲主編通知,說某女士致電報館,“投訴”我寫的人物歲數與實際不符。隔天,又有另一讀者透過電郵告知主編墨水街的由來。此外,我的一些知食同好們也頻頻來電探尋:墨水街怎麼去?
[ 點閱次數:27734 ]
我的安樂茶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