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部落︱ |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
我在永康街轉角鼎泰豐總店躊躇時,頗有點後悔沒在馬偕醫院吃小籠包。(其實真正想吃的是蛋炒飯,不知醫院有沒賣。)抵步時五點出頭,天已微暗,約莫十來人在排隊。於是我走開些拍張照,忽然一陣喧嘩,日本大軍殺到,一團少說二三十人,門面一下站滿。只好到街邊買個蔥抓餅(含蛋)草草吃了了事。邊吃邊嘀咕:怎麼台北的店都不肯開大。
這是我對台北的總體印象──除了連鎖書店,別的都小;小而多。一條街走完還找不到吃,原因只能是厭食。但能坐下來悠閒開餐的,對不起,下一條街也找不著。cafe裡頭勉強擺兩張雙人座,外頭再兩張,滿了。供人喝酒聊天寫稿的,比如說留台生熟悉的雪可屋,擺不下十張桌。想我那些台灣友人在此逼仄空間擠壓靈感,詩裡彷彿可以聞見背景人聲。
一天夜裡讓翁婉君和賀淑芳帶到“小隱”──又見舒國治足跡──想來老板只想小小做一做,不料搞大了,訂了位還要輪候開飯。上得閣樓伸手可觸頂,坐了下來半個背脊擋住樓梯口。好不容易一桌客人走了,換位,往後一躺竟是白幕假牆,倉皇坐起間看見後藏雜貨米糧。食物倒是真好,家常小菜,吃起來溫暖。
又一次到“度小月”午餐,十分鐘後進座,原來是與香港遊客搭檯。這在本國,是只在世界盃期間的嘛嘛檔才有的境遇──當然,商場裡著名食館餐時需排隊也已常見,但至少店都比台北大得多。習慣就好,看灶頭前師傅氣定神閒焯面抓料,想來好吃。
就這樣,食物的味道叫人對環境釋懷。小也有小的好,至少進門避不過嬌嗲一句“歡迎光臨”,埋單不必喊“boss kira”。而且小而巧,是品管也是特色。西門町阿宗面線每天數百人蹲站著吃,龍山寺小巷元祖胡椒餅拿牌子等開爐,若都開成大店,恐怕就無味了。
台北店小攤多,除了地貴恐怕還有別的原因。我以為台北店家小販都有“做做看吧”的拼搏精神。我還以為(不曉得有無統計數字)台北是“食物從業員”比率最多的城市。起初也沒什麼大想頭,大家租個小店面小攤位,紅不起來也就將就著經營,間中一兩家脫穎而出(衡量標準:排得成隊),光看人擠著便是一種享受。就這樣,台北變成一個大夜市,隨時隨處都找得到吃;真找不著,至少看得見一間便利店。我最後以為,想要認識台北,第一門功課是一路吃下去。
[ 點閱次數:8103 ]
首先,他是一位詩人。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